• 二七区杏园路第三小学 张赛楠 甘当铺路石 成就大梦想

        匠心筑梦: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教学方法,教好每一个学生。     一次兼职,让张赛楠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燃起了心中的一盏明灯——成为一名授人以渔的教师。带着执着和信念,她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严格要求自己,深钻教材,甘当铺路石,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大三的时候,我在一家辅导机构兼职代课。”当时,就读于非师范院校的张赛楠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每天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句感谢,都让我感叹教师能带给孩子的向上力量。自此,我有了一个理想——做一名老师。”     带着憧憬,从备考到招教,经过不懈努力,张赛楠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立志“要把学生教好”。于她而言,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室都像一个个梦想城,三尺讲台下坐着一个个懵懂的寻梦人,台上的老师就是编织梦想的魔法师。只有热情、耐心、坚韧,才能成就孩子的梦想。     从教路上,张赛楠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倾注爱心,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课堂上,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她思虑周全,采用多种方式,运用针对性的激励举措,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勇敢自信;课堂外,她常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喜欢、信任的知心姐姐,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     两年来,这位曾经初登讲台的新手逐渐蜕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成熟,已快速成长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布局、学生管理、组织早读、处理问题等班级管理方面颇有成效,班级文化氛围浓厚,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张赛楠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张赛楠说,戏剧表演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巨大,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锻炼口才,更有利于学生丰富自身内涵、领悟人生哲理、培养团队精神。为此,去年暑假,她主动参加了莎士比亚戏剧培训,将戏剧表演融入课堂。     如今,坚守在教学一线,张赛楠谨记教书育人的重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滋养着祖国花朵,培育着未来的社会栋梁,一如既往地践行着教育使命。

    • 金水区纬一路小学 谷爱旻 你的快乐 我的幸福

        匠心追梦:用言行影响孩子,用爱心感召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     从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谷爱旻就有两个梦想,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课堂成为孩子最喜欢的课堂。     所以,每一天,她都带着微笑走进校园,用笑容和遇见的每一个孩子打招呼。课间,她会站在走廊上,和孩子们聊聊天,做做游戏,捕捉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谷爱旻是一位充满细腻情感的数学老师,她经常会和孩子们分享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把自己看过的觉得适合孩子们看的书放在班级书架,以供借阅。     如果说,课下的她,宽厚博爱,那么,课上的她,则用睿智和创新,不断激发孩子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学测量,她会把课堂搬到操场;观察物体,她让孩子带着花生、大豆来上课;她带着孩子用水彩笔画数学,用游戏玩数学;下雪时,她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赏雪、玩雪;考出好成绩,孩子们可以在教室尽情蹦跳拥抱……她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了温馨的人文精神。孩子们在多样的学习情境中,脑筋动了,思维活了,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涌动,孩子们也深深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郑州市骨干教师,金水区优秀教师;研究的课题和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等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谷爱旻总说,老师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折射的。30年过去了,无数个甜蜜的瞬间充实着谷爱旻的梦想。     嗓子哑了,第二天的讲台上,就会出现一包润喉片和一张温馨的小纸条;运动会上,孩子们怕她晒着,摘下帽子戴在她头上;下课时,看到她衣服上沾了粉笔末,几双小手细心拍打;走廊上,孩子们迎面过来,替她抱走手中的作业本;毕业的孩子,还会记得在教师节送来一枝康乃馨;被同学们一致评为“最温柔的老师”……她对孩子的爱纷纷转换回来,包围着她的每一天。     很多人问她,年近50岁看起来还这么年轻,秘诀是什么?谷爱旻每次都会幸福地说:“头虽白,仍天真。”她说,是因为和孩子在一起,才会让自己的心理年龄永远18岁,才会让自己那么快乐。     30年,她和孩子们一起,经历春的播种,夏的孕育,冬的考验,秋的收获,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 “大侠”校长马刚:“再难,也要坚持!”

        17年来,马刚心系慈善,造福社会,先后资助了2000多名贫困儿童和880名孤残儿童。     这两年,记者一直有个愿望,想去看看马刚这位靠打工搬砖办起学校的“农民工”校长,看看他苦苦支撑、充满传奇的乡村学校,看看他资助培养的那些“文武双全”的孩子。     2019年12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豫皖交界处的项城市官会镇昌福学校时,已临近中午,学生开饭的时间到了,走进学校食堂,只见学生井然有序地排着队打饭。“孩子们正在长身体,饭菜吃多少打多少,不够吃还可以再打。”马刚说。     记者发现,食堂内外并没有倒剩菜剩饭的泔水桶,孩子们吃得干干净净,吃完饭自己在水池边洗碗刷筷子勺子,水池里连个米粒、菜叶也没有。     “学会说话、学会吃饭、学会学习、学会感恩。”昌福学校办公楼的醒目位置张贴着这样朴实的话语。马刚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这些年就是从这些基本要求做起的。     马刚让“爱心妈妈”郭雪梅老师和记者见面。2017年5月21日报道了郭雪梅蹲在地上为留守儿童缝补鞋子的感人情景,网友亲切地称郭老师为“爱心妈妈”,为此阿里巴巴爱心基金奖励她一万元。     马刚说,郭老师用奖励的一万元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买了一双新鞋子,还把班上的课桌椅换成了新的。     “学校老师都会这样对待孩子。”听到夸赞,郭雪梅老师不好意思地说。她告诉记者,真正不容易的是马刚校长,他的乡村教师妈妈为学生奉献了一生,为了接过这副担子,他放弃了太多,为家乡这所学校操碎了心,很多老师即便几个月拿不上工资,也不愿离开。     郭雪梅老师把最新一期《知音》杂志报道马刚校长事迹的微信推送给记者。这篇文章报道了马刚资助农村留守孩子吴丽上学的感人事迹。12岁时辍学的吴丽,今年已经19岁了,在她和孩子们心中,马校长就是他们的亲人,甚至比亲人更亲。     17年来,马刚心系慈善,造福社会,先后资助了2000多名贫困儿童和880名孤残儿童。他先后获得第五届“河南省道德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等荣誉,并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马刚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地处偏远的昌福学校名气在外,马刚的压力更大了。几次返聘的老教师王连云算过一笔账:近1000名师生员工,孤儿、残疾学生、贫困生免费,还有马刚承诺免费的本村学生,一年的开支不是小数目,都压在了马刚这个民办学校校长一个人身上。     “再难,也要坚持下去!”马刚咬了咬牙说。让他欣慰的是,这些年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曾跟随马刚习武的申豫强,在国际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孤儿刘军杰,在汉字类竞赛节目——《汉字英雄》全国大赛中晋级为汉字秀才;学生朱学勤成长为武警新疆总队天鹰突击队中队长,李阿芳、李莉、孙肖男等58名受助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来自台湾的谢爱莲女士,正在教室里把纸扎红色灯笼展开,为学校要举行的跨年活动做着准备。她在周口从事牙模生意,常常来昌福学校做义工。这位乐观的大姐告诉记者,她主要是给学校的孩子们上礼仪课,让中华礼仪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     在孔子雕像下,孩子们正在排练跨年节目,马刚上前示范指导要表演的武术操,只见他提膝挂掌、目光炯炯,仿佛是在年轻时和少林寺武僧团一起出国演出。其实,他就是孩子们敬仰的现实生活中的“大侠”。

    •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方城县杨集镇一初中最美教师张书礼

          张书礼,男,汉族、1958年出生,专科学历,1975年参加工作,2018年5月光荣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现仍在方城县杨集镇一初中工作。     张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44个春秋。他44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教学工作。他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     1975年9月,张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他常说,一进到校园,看到可爱的孩子们,任何烦心事就没有了。     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课件制作、最新的教育理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张老师常说,教育好一个孩子,可以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任教四十多年来,他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除了平时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他还把每个寒暑假当做辅导学困生的重要时段,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每天他都会徒步去学校周边的村庄看看他所教学生的假期作业完成情况,把学生在学习时候遇到的困难及时的进行解决和处理。     张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他是教育战线上一位平凡的战士,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是一位美丽的乡村教师。     (通讯员 金玲军 供稿)

    • 濮阳市范县濮城镇文东小学教师刘桂梅:用责任和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灯

          参加工作19年,她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寒来暑往中,迎送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把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自己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真善美”生态课堂,一路走来,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她,就是濮阳市范县濮城镇文东小学教师—刘桂梅。     用责任和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灯     2012年,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休产假。这个班生源复杂,大都是转来的学生,纪律涣散,学习状态不佳,集体意识不强,打架事件时有发生,是一个令全校领导、老师“头疼”的班级,谁也不愿意接这个班的班主任。当学校领导找到她谈话时,一番犹豫和内心斗争后,她决心接下这个重担。请教老教师,走访家长,找学生个别谈话……在不少家长的观望质疑中,她费尽心思,斗智斗谋,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年后,班级风气逐渐好转,学生成绩有了提高。在家长感激的电话和交谈中,在领导和同事钦佩的称赞中,她已记不清自己跑坏了几双鞋,病倒了几次,增添了多少白发。     这个班的学生,亲自见证了她的付出,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接纳和融洽,谁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和她变得亲近起来。当时的学生,现在都要考大学了,每年寒暑假还有不少人去她的家里看望曾经的老师。就这样,她用自己逐年消逝的青春和辛勤汗水,培养了一届一届优秀的学生。     关爱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深谙这个道理。从教多年来,她用真心赢得孩子的真心,用真情换来孩子的真情,深得学生、家长的赞誉。班里有位男生,因为母亲是一个聋哑人,同学们都嘲笑他,为此还和同学经常打架,和父母关系也不好,不爱学习。接了这个班以后,她经常找这个男生谈心,从他喜欢的动画谈起,谈到他对父母的看法,在拉家常的同时引导他尝试体会父母对他的爱,为他所做出的牺牲。另一方面,从与他的谈话中找出原因,不时与其家长联系,商讨家庭教育方法。她还教导班里的同学要关爱这个男生,努力和他去做朋友。通过长期努力,如今这个男生与父母的关系已大大改善,顺利地考取了理想的学校,父母一直感激她的帮助。     打造“真善美”生态课堂,奠基孩子一生幸福     课堂永远是老师的主阵地。她潜心研究,不断探索适合于农村小学生的“真善美”生态课堂模式。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无不吸引、感染着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她的数学课堂灵动充实。     她不仅善于教学实践,还善于教学提炼。在教学实践中,她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参与教研课题研究。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她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果实。     追逐教育的梦想,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能力。刘桂梅一直在这样实践着教育初心。     (通讯员 巩丽元 供稿)

    • 濮阳市范县濮城镇文东小学教师刘桂梅:用责任和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灯

          参加工作19年,她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寒来暑往中,迎送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把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自己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真善美”生态课堂,一路走来,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她,就是濮阳市范县濮城镇文东小学教师—刘桂梅。     用责任和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灯     2012年,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休产假。这个班生源复杂,大都是转来的学生,纪律涣散,学习状态不佳,集体意识不强,打架事件时有发生,是一个令全校领导、老师“头疼”的班级,谁也不愿意接这个班的班主任。当学校领导找到她谈话时,一番犹豫和内心斗争后,她决心接下这个重担。请教老教师,走访家长,找学生个别谈话……在不少家长的观望质疑中,她费尽心思,斗智斗谋,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年后,班级风气逐渐好转,学生成绩有了提高。在家长感激的电话和交谈中,在领导和同事钦佩的称赞中,她已记不清自己跑坏了几双鞋,病倒了几次,增添了多少白发。     这个班的学生,亲自见证了她的付出,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接纳和融洽,谁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和她变得亲近起来。当时的学生,现在都要考大学了,每年寒暑假还有不少人去她的家里看望曾经的老师。就这样,她用自己逐年消逝的青春和辛勤汗水,培养了一届一届优秀的学生。     关爱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深谙这个道理。从教多年来,她用真心赢得孩子的真心,用真情换来孩子的真情,深得学生、家长的赞誉。班里有位男生,因为母亲是一个聋哑人,同学们都嘲笑他,为此还和同学经常打架,和父母关系也不好,不爱学习。接了这个班以后,她经常找这个男生谈心,从他喜欢的动画谈起,谈到他对父母的看法,在拉家常的同时引导他尝试体会父母对他的爱,为他所做出的牺牲。另一方面,从与他的谈话中找出原因,不时与其家长联系,商讨家庭教育方法。她还教导班里的同学要关爱这个男生,努力和他去做朋友。通过长期努力,如今这个男生与父母的关系已大大改善,顺利地考取了理想的学校,父母一直感激她的帮助。     打造“真善美”生态课堂,奠基孩子一生幸福     课堂永远是老师的主阵地。她潜心研究,不断探索适合于农村小学生的“真善美”生态课堂模式。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无不吸引、感染着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她的数学课堂灵动充实。     她不仅善于教学实践,还善于教学提炼。在教学实践中,她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参与教研课题研究。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她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果实。     追逐教育的梦想,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能力。刘桂梅一直在这样实践着教育初心。     (通讯员 巩丽元 供稿)

    • 敬业!河南这位老师手术后,拄着双拐回校为学生上课

        因为左腿半月板撕裂损伤,新乡卫辉一中的李志强老师接受了手术。     按照医生建议,他的左腿六周内不能接触地面发力,完全康复需要90天。     然而,处于修养期的他,在家无所事事,又心系班上的孩子,决定拄着拐杖提前“复出”。     事件:手术后 这位老师拄着拐杖回学校教课     最近几天,一组老师拄着拐杖上课的照片,在新乡卫辉传播开来,当地不少网友纷纷为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点赞。         记者了解到,照片中的老师名叫李志强,是卫辉一中高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因为临近期末考试,担心孩子成绩,同时又觉得一直在家无所事事,就提前结束手术后的修养,回学校继续上课。     李志强回忆,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平常喜欢运动的他,感觉膝盖时不时会疼痛难忍。“那个时候能走路,但跑步根本受不了。”     “因为平常忙着给孩子们上课,我没太在意,后来越来越疼,走路也一瘸一拐的。”李志强说,今年11月,他前往医院检查,被告知左腿半月板撕裂损伤,并伴有水肿。     “医生建议我动手术,刚开始我想着能不能保守治疗,但咨询了多家医院,医生都让做手术。”李志强说,今年11月12日,他接受了手术。术后,医生告诉他,六周内左腿不能着地受力,完全恢复需要90天。     12月8日,正处于修养期的李志强,拄着拐杖来到阔别二十多天的校园。“孩子们纷纷问我啥时候回来上课,当老师久了,我也有点舍不得他们,就决定提前回来上课?”     互助:带伤“复出”老师遇难题 学校、同事纷纷伸出援手     “修养期间,我的课是由其他两个老师代的。但人家也都各自带着两个班,压力挺大的。”李志强说,虽然选择回来上课,但他依旧面临着不少困难,好在学校、同事,甚至是学生都纷纷帮忙。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都是右腿用力,一节课下来还真难熬。”李志强说,后来,一位同事借给他一个电子书写板,可以跟电脑连接,这样他就不用像平常一样在黑板上写板书。上课只需要坐在椅子上,用电子书写板写板书就行。     除了需要长时间站立外,李志强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他教的两个班都在三楼,每天上下楼梯,得花费大量时间。“我当时比较担心自己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咋办。”     就在这个时候,学校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该校教学楼一楼,有一间大教室,平时没有学生上课。于是,学校就把这间教室腾出来,专门给李志强上课用。     李志强所带班级的学生,平时在原来的教室上课,遇到数学课,就集体“搬到”一楼这间大教室。     “我能够坚持拄着拐杖来上课,也得感谢大家的帮忙,不然很难坚持下来。”李志强说。     心声:学生们要是因此学习更努力点 就足够了     “咱没那么伟大,拄着拐杖回来上课,挺正常的。”李志强说,今年37岁的他,已经有13年教龄,不知不觉中会对学生们有一定感情。“我以前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事不少。”     “如果学生们真的因为我拄着拐杖来上课,更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了,就足够了。”李志强说。     “学生们年龄还小,可能不那么擅长言辞,但对李老师拄拐来上课的态度,完全可以从他们的行动看出来。”卫辉一中办公室的冯老师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只要是李志强去上课,学生们离大老远就会跑过去,帮忙拿电子手写板、书本等物品,有学生过来主动搀扶,还有学生帮忙开关门等。“这些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当老师的,看到还是会很感动。”     “现在,我们学校正在搞学习先进活动,之前涌现出两位模范教师,没想到又出现了李老师这样的人。作为同事,我为他感到骄傲。”冯老师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我们不是鼓励老师带病或带伤上课,但像李老师这样拄着拐杖上课的,精神非常值得点赞,学校也是持认可态度的。”

    • 第十小学校长 闫红霞 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

        闫红霞曾获“市优秀教师”“市教育教学先进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师德先进个人”“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0年,航空港区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数量快速增加。2011年8月,作为骨干教师,她被委派到偏远的第十五小学任业务副校长。     初到学校,她带领全体教师,开展全员家访,并以“培养优秀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为主题,召开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家长会上,她讲理念、说故事,孩子和父母共同签订承诺书。两年的时间,这所学校的语数英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排名成为全区第一名。     带着上级的信任与嘱托,她在2013年8月踏入了第十一小学的大门,任第十一小学校长。来到学校以后,她从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养成习惯抓起,为了提升农村孩子的综合素养和自信心,她带领老师们开展了学生社团建设。     第十一小学拆迁后,她被调入第十小学担任校长。2018年10月上旬,她被确诊为乳腺癌。历经4个月的化疗,2019年2月底,在身体各项指标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她毅然返回到工作岗位。

    • 河南中医药大学丁樱:杏林春满 悬壶济世

        丁樱,女,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国家二级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先后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大学教研室主任、儿科学科带头人、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儿科终生名誉主任,现任儿科研究所所长,儿科学术带头人。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共15项,其中作为第一责任人的6项中有部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编写专著25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主编个人经验专著3部,其他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233篇。     她像丁香,静静思量人生该有的芬芳;她像樱花,努力绽放自己最美好的模样。她是丁樱,这一生只为做一件事,杏林春满,悬壶济世。     勤于业,学有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丁樱认为勤奋是学有所成的第一要义,勤奋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有勇气、有能力追逐、实现梦想,完成自己的医学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道如何规划时间,把握节奏是她认为学生高效学习的唯一捷径,她提到自己的学生很会抓时间,琐碎的时间可以被他们充分地利用起来,日积月累,得到有效的成果,因此丁樱以此教导学生一定要高效规划,不要盲目努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把握学科理论关键点、培养专业学科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因而,在她心中,用心钻研、用心体悟才是一个研究生、博士生应有的样子。     忠于心,不随流     “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热爱是风,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热爱是雨,有情芍药含春泪;热爱是土,俯身就能捧出一把,哪一把土壤里没有先民的血汗和未来人的梦?热爱是云,仰首就能望到一片,哪一片云里没落过孩子的向往和老人的忆念?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说是丁樱选择了儿科,倒不如说是儿科选择了丁樱,因为儿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有一段时间儿科在全国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人尽力摆脱,放弃开始的决定。     然而,丁樱没有随波逐流,她坚守在岗位,热忱不减,陪儿科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是儿科选择了她,只有这样一位忠于职守、将自己奉献给医学事业、值得人们尊敬的人才能够挺过艰辛,成为学科带头人。     丁樱的家乡在南方,每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而且,每年的这一天也是她的生日。然而,多少年来,每年的大年三十她一直在医院值班,为重病患者敞开大门。她扛起多少人的重任,让多少人可以回家团聚,又让多少人在最危难的时候可以接受治疗。医者仁心,丁樱有广阔的胸襟,有精湛的医技,更有高尚的医德。     “干一行,爱一行。”简短六个字,是丁樱对过往所有坚守和努力的总结。无数次关键时期手术室的磨炼才造就了今天的她,她说虽然舍弃了很多,但是作为一名医生,得到的是对医德的认知和医技的提升。     任于教,教有方     “蹇蹇三事,师师百僚。”作为导师,丁樱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她时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身为师范,为人师表的她非常有责任心,她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关心自己的学生,并且要树立好榜样,先学做人,再学艺。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丁樱用行为影响自己的学生,她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严厉,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谦虚、谨慎、细致,告诉学生做事诚信、用心、勤奋才能受人敬重。她还教给学生们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方法得当,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医术高明,也要医德高尚。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尽管她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严厉,学生们也都非常的喜欢她,因为她不仅是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更是用爱浇灌和滋润她们成长。     严于行,终不悔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丁樱曾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进修班潜心钻研,刻苦研读四大中医经典。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为今天儿科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她在此期间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在儿科最没落的时候,科室里的护士甚至都不够,丁樱并没有为此而抱怨、难过或者怀疑自己的选择,她从来不看重自己的地位,她帮助护士打扫卫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差错,替新护士扎针,人命关天,她不允许病人在她的眼皮底下,因为技术不够受到生命危害。“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她这样面对自己经历过的所有艰辛和曲折,她肩膀上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舍得吃亏、舍得吃苦,到头来你会感激曾经自己的奋力拼搏和别人不曾理解的坚持。丁樱是真正将“活到老,学到老”践行的表率,以前条件比较艰苦,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现如今互联网发展这么快,她表示要紧跟时代,不落窠臼,不然就无法将医术并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她学着做PPT,用微信和同学界的教授、医师交流,将医学学术发展壮大。     感谢似水流年里的那些经历,感谢曾经有过的飞扬跋扈河东狮吼,感谢似水流年里点点滴滴的感动,感谢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蕴出了亲情,更感谢似水流年教会我们怎样将心比心的付出理解和包容。丁樱懂得感恩,她经常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和朋友,感谢走过的路上有他们的陪伴和教导,表示感恩的方法千千万万,她选择的是,将这种力量和爱心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再徘徊。     “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对于丁樱,理想是山脉,连绵起伏、蜿蜒曲折、暮雪皑皑,攀登和翻越都是极其艰难的,然而她热情澎湃万丈,不曾畏惧前程。任重而道远,前行,穿过岁月山河,留下绝美人生。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走过平湖烟雨,杏林春暖,丁樱见过最令人忐忑不安的病例,医过各种疑难杂病,她将自己的一生技艺传授给学生,不求回报,无私而坦然。     这是大国胸襟,也是中医情怀,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通讯员 李萍 供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