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济源沁园中学最美教师冯兰娜:向美而生 铁肩柔情
“冯兰娜老师主持的课题申报为省级”,看了校园公示,著名特级教师田孝东在日记中欣然评价:“我深感兰娜不愧为响当当的主持人” “向美而生”是冯老师的心声。他除了像所有老师一样勤奋外还非常注重创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就是她探索的英语教学模式。根据实力分组对抗,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对手,每天早读要求双双过关,每周一次总结评价。在学校开展的“激情早读”评比活动中,王老师的班级连续获得“标兵班级”。战疫中的中考实力检测,23班的三名学生进入全市前十。 柔情面对学生是冯老师的自觉行动。沁园中学工作12年间,送走了8届毕业班,这是学校对她业务能力的信任。每次中途接班对她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冯老师早在2010年就患了严重的腰椎突出,每天5点因疼痛难忍被迫起床,身披第一缕曙光来到学校,而同事们只看到她的笑脸。历届学生都把冯老师当成可以倾诉的朋友,2020年10月1日,她收到在杭州工作的学生的结婚请柬,学生诚恳的说:“老师我想让您见证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铁肩担大任,在冯老师看来,大任就是付出。2010年母亲重病做手术时正值期中考试,2019年11月父亲被查出绝症晚期,冯老师正带着毕业班,父母都是在支持女儿工作中去世的。人们看到的是课堂激情澎湃的冯兰娜老师,哪知她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宣泄内心的歉疚。“好女儿、好母亲、好妻子我都不够格”,但教研组长李小平却说:“在课程建设上,在教育科研上,在一线合作上,冯兰娜都不愧是一位好老师!” (通讯员 李战兵 姚丽娜 供稿)
-
济源沁园中学最美教师王海苹:匠心独运开创治班“新丝路”
她是熊孩子心中永远的天空,她是点滴成长用心记录的随性老班,她的班级管理新思路深受同事好评,她就是沁园中学的王海苹。 教育先育人,育人先育魂。班级学生有矛盾,她会组织大家召开“在我心中他(她)最美”主题班会,增强班级凝聚力。母亲节、父亲节,她会倡议大家为妈妈写封信或拍摄微视频向爸爸表达爱意,教他们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节,她在班里开展“一日老师”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老师工作之辛苦,感恩老师培育之恩。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她在班里召开“学党史,做有志少年”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班级管理上,王老师是一个有心之人,每学期伊始,她会亲手给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和肯定。她用33篇文章记录了06级学生三年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又用“随性老班”记录自己与20级学生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份触动。课上她是老师,课下她是倾诉心事的知心姐姐,“我爱老班,我爱王海苹”就是最好的诠释。 艰辛付出终不悔。每天清晨,作为数学老师,王老师总是6点50到校,跟着学生一起早读,家里年幼孩子无暇顾及。一天早上,她洗漱完,看到孩子不知什么时候醒来,把她的包挂在脖子上,满脸泪痕的趴在床上又睡着了。她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但辛苦的付出,终究会有收获,中考她所带班级23人考入一中。 学生们喜欢她执教的课程,她的教学成绩一直位于前列。作为备课组长,她凡事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扎实开展教研工作,为老教师做好服务,充分利用她们宝贵的教学经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上进,不断学习。 王海苹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因为那浅浅的日子里,藏着她们共同的拼搏努力,汗水希望! (通讯员 李战兵 姚丽娜 供稿)
-
济源沁园中学最美教师赵方方:让青春为党旗添彩
赵方方,90后,党员教师。至今她仍记得入党时她的表态发言,“要以党员的身份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力争做好教师这个良心活”。参加工作8年,前5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山区,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在山区她连带3年毕业班。来到沁园中学3年,她更是不忘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踏踏实实,认真负责,教学成绩稳居前列。 年轻的她干起班主任工作雷厉风行,很有自己的方法。早读,学生未到,她已到;放学,学生已走,她仍在。她把早读和学生的小组量化考核,个人量化考核捆绑,她的班每月在“激情早读”评选中都被评选为“标兵班级”。班里的每项工作她都以量化考核来记录,各项事务她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她的班多次被评为文明班集体。 是党员,关键时刻能站出来。2020年疫情间网上教学,她发现学生懒散,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她制定了疫情间班级量化考核制。她把每周的量化考核分为四大块,听课、作业、体育、地生攻读,每一部分都有专人记录汇总,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她都会公示个人量化考核,表扬优秀,鞭策落后。她还让班委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疫情期间一些感人事迹或者励志故事,从思想上感化大家。她会电话和一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告诉他们在家学习自律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了,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多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了。有时候看到孩子一个人看电视的孤单小背影,她心里一阵酸涩愧疚。2020年疫情网上授课期间,她被评为学校最美网红授课教师。 为党育人,对学生真心付出。课堂上的她是严格的,但课下的她十分受学生们欢迎。她会在元旦到来之际,给学生们买棒棒糖;会在春暖花开之时带学生们踏青;她还会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疯玩;她喜欢在批改作文时写激励语或表扬语。她会想着法帮学生们减压,缓解疲劳,增强自信。中考前,她带着学生们做“萝卜蹲”的游戏,端午节她策划了中考“高粽”这一活动。临毕业时,她在3年来给学生们搜集的1500多张照片中,精挑细选,加班制作影集。她还自掏腰包网购精美书信,给班里54个孩子每人手写了一封信。她对学生们的真心付出,获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要以党员的身份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力争做好教师这个良心活”赵方方老师一直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通讯员 李战兵 姚丽娜 供稿)
-
济源沁园中学最美教师石倩倩:践行沁教育的一枝花
十一载春秋,三尺讲台,粉笔为矛,白板为盾,化徐徐春风,尽沐学子心。石倩倩老师谨记学校的办学理念:沁德润智,为幸福人生奠基。她用灿烂的微笑阐释着“幸福”的内涵。 石老师把“幸福生日会”引进了班级,为每届学生过生日。他们的生日会常常和班级教学活动结合,不断创新。每次活动,她都和班委精心策划。对于2019级7班的学生来说这已经是八年级的第五届生日会了。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合作,而且加强了师生、亲子关系的和谐。 石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小组合作的理念,从课内走向课外。他们进行了小组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绘制并制定班徽。还开展了一系列评比活动:名著我来讲、树叶大比拼、最美课文插图大赛…… 石老师用博爱之心,坚守一份责任。一个六月的午后,石老师带着一位住校生到诊所看病,酷热的午后,几经周折,来到了华新小区卫生室。医生诊断后得知是肠胃炎就开了几服药。她垫付了医药费,接来热水陪着孩子吃药。家长匆匆赶来后,焦急询问并连忙致谢。 为了学生的幸福,石老师却有着常人没有的付出。疫情期间,石老师的妈妈出了车祸,情况严重。她的爸爸有腿疾外加脑梗,一时间照顾妈妈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身上,她又是初三班主任,爱人外出不在家,孩子的教育陪伴重任再次压在了她的身上。白天她几乎泡在学校:上课、管理班级、和不在状态的孩子谈心……从未落下一节课,请过一次假。业余时间,她从未休息过,带着孩子忙碌在教室内外又奔波在医院。从医院回来,又陪伴孩子阅读、做亲子作业……孩子入睡后,她一个人在灯光下伏案备课,备战中考。出院后,一有时间,她就和妈妈聊家常、帮助妈妈做康复训练、擦洗身子…… 石老师就是这样,笑对人生,践行着作为80后的使命和担当。幸福着学生、幸福着父母,亦幸福着教育这片诗意的土地…… (通讯员 李战兵 姚丽娜 供稿)
-
济源沁园中学最美教师孔静:青春演绎理想 梦想绽放芳华
她曾荣获“济源市优秀教师”、“济源市模范团干”荣誉称号,她执教的优质课曾荣获“河南省一等奖”、“济源市一等奖”,她还多次受到学校、街道办事处表彰。她就是沁园中学孔静老师。 南征北战,只为提升专业素养。近年来,孔静老师多次利用周末、节假日外出学习,曾远赴山东济南、江西鹜源、河北石家庄参加“课程建设培训”、“国家级初中数学命题培训”、“互联网+信息技术培训”,她还自驾奔赴开封、郑州、安阳、洛阳等地,参加“省级初中数学导向性教学培训”、“省级试题评估专题会议”等,学成归来,她还要进行总结梳理,当别人休闲娱乐的时候,她总是忙着参加各种讲座、培训、讨论,答辩!忙的不亦乐乎! 昼夜兼程,只为学生成长进步。为了编制出一道新立意、高素养的原创题目,孔静老师经常废寝忘食,把自己封闭在办公室内翻阅资料,创设情景,编写数据,时而苦思冥想、时而奋笔疾书,一次次修改、一遍遍论证,最终命制出一套套原创试卷。每每这时,时针总是指向凌晨,静谧的校园也总能看到她最后一个离校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她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总是优异!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高度肯定。 风雨同舟,只为同事共同进步。孔静老师是专技工作的优秀引领者,她精通“几何画板”、“CS录屏”等专业信息软件,每次优质课大赛,她总是主动帮助大家制作高质量课件,并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这些软件,应用于课堂后,大大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2021年,她的研究成果 “二次函数专题课”、《 “新定义” 题型探究课》在全市进行展示,收到良好效果。 上山下乡,只为山区孩子发展。孔静老师借助“济源市教育志愿服务平台”,联系山区学校,多次到大峪二中进行“送教服务”, 把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带给乡村的孩子们,并为孩子们送去最新的学习资料,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山区学生们。 这就是她――孔静老师,无怨无悔地用最美的青春演绎最初的理想,在最好的岁月让梦想绽放芳华! (通讯员 李战兵 姚丽娜 供稿)
-
靳雪生:教育界的老黄牛 身先士卒勇担当
2021年8月22日上午,一场暴雨突袭宝丰县杨庄镇初中南校区,校园局部积水一度超过50公分,造成部分教师住室进水。如注暴雨中,一位58岁的老校长身先士卒,和年轻同志一起扛沙袋、清管道、排积水,慌乱中他摔倒在地,爬起来后继续清淤,浑身湿透,不言苦累。经过大家两小时全力奋战,校园险情最终得以解除。他就是杨庄镇初中新任校长靳雪生。 说起靳雪生,可谓是宝丰教育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富于激情,勇于挑战。宝丰三中、贾复初中,在他的带领下打造了一张张宝丰教育靓丽的名片,留下了一块块金灿灿的奖牌。2010年,靳雪生接任宝丰三中校长,他提出“合”文化管理理念,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将宝丰三中打造成了“社会首肯、家长首推、学生首选”的学校。2019年8月,受宝丰县教体局党委重托,他带领宝丰三中的10名骨干教师来到新建学校宝丰贾复初中干事创业。当时学校还未竣工,条件极差,靳雪生不抱怨,不叫苦,搭起三个帐篷开始招生。他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心聚力,培养正能量”做好开局。当年定下“坐二望一”的小目标,又制定“第一年起好步,第二年创现一流,第三年创市名校”的大目标。贾复初中教师少,工作量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既要教育学生,还要培训老师。育人先育心,为了让老师们心甘情愿扑下身子干工作,领导班子身先士卒,全部担任班主任和主科工作,这样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师的问题,用领导的尊重赢得老师的尊重。全体师生发扬贾复精神,努力拼搏,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今年8月5日,县教体局党委决定整合杨庄镇一中、二中,受局党委委托,靳雪生再次负重受命,担任杨庄镇初中校长。临近退休,从县城到农村去,但他义无反顾。 到杨庄镇初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收拾出了一间住室,迅速进入角色。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剥丝抽缕,打开思路,他首先整合领导班子,对两校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能者上、庸者下,充分相信“相信的力量”,又从班主任中选拔能力强、威信高的一线教师,充实到领导班子。 他躬身入局,工作紧张而有序。新学期伊始,他和班子成员定制度、抓落实,很快在全校形成了“师师互助抓教研,师生互助抓习惯,提升素养抓常规,制度遵守抓劲头”的良好氛围。 靳雪生性格随和、从不说教,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学校的老师印象很深:每天他都会利用早晚时间巡查教室,抓好日常管理。每次布置的工作,他坚持做到亲临现场,亲自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不拖拖拉拉。 他也时常走进老师中间,和大家交心谈心,竭力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以行为感染行为,凝心聚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是质量的催化剂。他抓集体教研,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参与教研组活动,以智慧唤醒智慧。把学校当成家来经营,靳雪生早已经成为了习惯。工作中他做到是非分明不糊涂,办事公道不偏颇,作风民主不专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光芒。 行动就是最有力的带动!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目前杨庄初中全体师生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体现了他倡导的“管理的实质就是合作,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只有校长为老师服务好了,老师心里自然就装着学生”的教育理念。 “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用心做事,永争第一”,这是靳雪生多年教育生涯的生动写照。他说:“做教育,若不是功德就是罪过,不是造福就是造孽,我担任一届校长,就要带好一个团队,造福一方百姓。” “一程杏坛风雨,一程锦绣春晖。”靳雪生,宝丰教育的一头老黄牛,凭着一名老党员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以58岁的执著和担当,用心诠释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通讯员 裴功立 供稿)
-
济源沁园中学最美教师黄芳芳:让梦想在化学反应中绽放
“遇到青春活泼的孩子们,我的生活就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般精彩纷呈,绚丽多彩。能教给他们知识,带他们感受化学的魅力,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愿每一位孩子的人生都能像镁条燃烧那样,耀眼夺目!” 黄芳芳,出生于教师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教育工作者,早在学生时代,芳芳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大学毕业那年,她如愿的通过了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九年级化学教师。 2011年,初登教坛,她来到了地处深山的大峪二中,由于交通不便,每周回家一次,周日还要早早出发赶上每日一班的公交车。山路弯道多,不好走,本就晕车的她每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下车时已头晕恶心,浑身无力,而此时还得强打精神拖着行李步行2—3公里才能到达学校。 在这里,她既是学校唯一的化学老师,又是唯一的化学实验员,面对陌生的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她从没有想过退缩。经常地利用夜自习下课后的时间,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所带的班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位居全镇第一。 从山区大峪二中到平原轵城二中,再到优秀教师云集的沁园中学,领导们异口同声:别看芳芳年轻,干起工作来可一点都不含糊。三年前,她的女儿才四个多月,得知学校老师紧缺,她二话没说,提前归校,投入到了紧张的毕业班工作中,每天无数次地奔波在家校之间。 市区工作和农村有很大不同,在校时间少,任务重,这就要求老师能高效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精讲精练,黄芳芳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刷题,只为课上不浪费学生一分一秒的时间。她说,化学所占分值虽小,但我不能让我的学生中考在化学上失分,相反,我要让化学成为他们的加分项。她丰富多彩的课堂总是受到学生的喜欢,因为喜欢她所带的班化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丈夫眼中,她是一位善良果敢的妻子。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勤奋努力的搭档。 在家长眼中,她是一位认真出色的老师。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姐姐。 (通讯员 李战兵 供稿)
-
教鞭传三代 丹心育桃李 他们是教育路上幸福的追梦人
三尺讲台,作知识道场;一片冰心,照文化火炬。 这是师者的写照,对于张一来说,更是从小接受的熏陶、长大继承的精神和如今贯彻的使命。 一家三代,全部是共产党员、全部从教。小小的讲台,曾是张一外公传道授业的阵地,曾是张一母亲挥洒青春的舞台。如今,它也成为张一勤恳耕作的田地。 在郑州市管城区紫东路小学任教的张一,心中的精神源泉来自代代传承,植根心底,丰厚而充满活力。 “外公的故事”:无私和奉献 从外公身上,张一学到了无私和奉献。张一的外公家很挤:上有父母,下有六个儿女,一家十口人挤在自家盖的两间低矮小屋里。 可每一次学校分福利房,张一的外公总是让给其他老师。 看着又小又挤的家,家里人有时候也不免埋怨两句,可张一的外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是:“咱们还有房子,还有栖身之处,我是党员,要把方便让给别人。” 直到退休,张一的外公也没有伸手向学校要一间房子,一直居住在自家盖的小屋里。 张一的外公总是很忙:要么是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去学校的路上,要么就是在三尺讲台上。 从教近四十年,他几乎没有因私耽误过教学。 有一次,他发着高烧,走路都是一晃一晃的,却还是蹬上自行车消失在茫茫的晨雾里。 望着外公远去的背影,张一的外婆只能喃喃自语地说:“为了工作真是不要命了。” 张一的外公深知工作有多重要、教书有多重要、学生有多重要,身为党员教师,他把使命和担当看作是根、是生命。 张一的外公总是很好学,昂扬上进的姿态始终不改,勤奋学习的坚持永不懈怠。 张一的外公学历不是很高,为了教书育人,他潜心学习,力争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他自费订阅了很多书刊,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埋首于书中,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 “母亲的故事”:责任和担当 从母亲身上,张一学到了坚守平凡、踏实作为。 身为共产党员,张一的母亲工作从来不分八小时内外、劳动不记分内分外。 三十多年来,她从来没有因私请过一次假,耽误过一节课。 2014年9月的一天,张一的母亲冒着大雨蹚着脚脖深的水往家走,走着走着一下子摔倒在坑洼里,膝盖被磕了一寸多宽的大口子,她含泪忍痛一瘸一拐回到家。 在家里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第二天她依然带着伤腿走上了讲台。 细心的教导主任看到了张一的母亲走路姿势不大对劲,硬拉着她去医院就诊,虽然骨头没有裂,但伤口已经错过了缝合的时间,只能慢慢长,由于伤口在膝关节,长了一个多月才愈合。 张一的母亲注重教书,更重视育人。她担任班主任工作,不断加强班级管理,努力创设优美的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她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少先队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她所教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受到同事、家长、学生的好评。 她组建的“雏鹰假日小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服务,曾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文明雏鹰假日小队”,所带的班被评为郑州市文明班级。 教书育人是一份工作,更是张一的母亲放在心里、落在行动上的一份担当。 张一还记得,在那个没有午托班的年代,她的家就成了临时托管站。 “中午或下午,有的家长有时不能接孩子了,妈妈就把学生接到我们家。”张一说,有的孩子生病了,妈妈带他们去看病、打针。 下雨或下雪,张一家就成了路远学生的家。张一的母亲悉心照料学生吃、喝以及辅导学习,后来,家长给学校送了一面“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锦旗。 “我的故事”:传承并追寻 教书育人的接力棒,一代传一代,传到了张一手上。 在外公和母亲的影响下,张一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怀揣梦想、带着美好的愿望步入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她还记得,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要用无悔的誓言和真情的奉献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身为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必须迎难而上,守初心担使命。 面对新冠疫情,张一主动报名参战,负责学校的疫情统计工作。 统计表格里的条目繁多,内容复杂,少的有十几项,多的达50多项。 为了能够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张一提前学习文件,领会精神,理清表间关系,然后一对一给班主任讲表格如何填写,从早上9点多一直讲到下午4点多,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张一及时与班主任、教研组长密切联系,仔细摸底排查全校师生外出信息,及时准确完成零报告、日报告和外省回郑师生统计、师生健康情况统计,认真做好每天返郑人员跟踪台账的记录、汇总,每一个上报的数据都要及时准确。 由于用眼过度,她的眼睛起了黄斑,眼角膜发炎。但她忍着眼睛的疼痛,每天工作在电脑前,经常为了一个数据一遍又一遍地核实,确保每个数据准确无误。 教书育人是心与心的碰撞,更是为民族塑魂的百年工程。张一始终把关心和爱护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她眼里,每一名学生都是蓓蕾,都能开出娇艳的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张一从不歧视、不抛弃,而是用爱心、耐心去感化,把真挚的情感倾注给每一名学生。 辅导学生训练时,她经常给学生买饮料、买水、买巧克力;比赛结束了,她常常掏钱给学生买奖品。 汗水浇灌出的鲜花最为鲜艳,张一所辅导的学生曾获得管城区跳绳比赛第一、二名,管城区运动会综合成绩第一、二名,郑州市篮球比赛一等奖等。 她本人也被评为“李芳式的好老师”、“管城区2020最美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等。 在张一看来,外公是朴素的散文,母亲是纤柔的小诗,他们对教育的爱汇成了优美的奉献者之歌。 这份家风是张一的力量源泉,更是鼓舞她不懈努力的责任:要把美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把党的教育使命传承下去,做教育路上幸福的追梦人。
-
他是男老师,但孩子们都叫他“校妈”
“时间到了,请大家进微信群直播课堂,开始上课!”9月9日上午8点30分,西峡县石界河镇烟镇小学迎来了新一天的网课教学,校长兼一年级数学、二年级语文老师王宜臣在学校微信群中安排着教学任务。 “上网课的劳动量比平时要大得多!既要认真备课、按时讲课,还得不时检查课堂纪律,课后还要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王宜臣告诉记者。 烟镇村是老界岭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全村10个村民小组都位于大山深处。1981年春,王宜臣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臣娃,学校缺老师,你到学校教书吧,娃们只有上学才能走出这深山啊!”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的父亲王正堂的劝说下,18岁的王宜臣走进村小学成了一名临时代课教师。“我先后成为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到今年已经40年了,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已经50岁了!”王宜臣微笑着说。 曾经,王宜臣的家庭负担很重,好心人劝他另谋出路。“我想着一辈儿要比一辈儿过得好,立马就坚定了从教的决心!”王宜臣说,“能教书育人是俺最大的幸福!” 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为教好体音美课,他自费买来了口琴、笛子和二胡等乐器进行练习,并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学科教学培训,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疫情期间运用钉钉、微信等软件进行直播教学。因计算机操作娴熟,他被周边学校的老师们称为“业务片长”。 烟镇小学有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小森浩因家庭变故,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周上学时,王宜臣都到他家里接他,生病时领他看病买药,尿床时给他把被褥拿出去晾晒。“他虽是男老师,但孩子们都叫他‘校妈’。”同事张书伟说。 “2010年7月24日,俺村遭遇特大洪灾,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回跑了十来趟,刚把电脑、电视等教学设备搬到安全的地方,12间校舍就被大水冲倒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封彦柱竖起了大拇指。 “我教的学生中有20多人当上了老师,他们都回到了家乡,奋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们是我的骄傲!”王宜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