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新枝:她用诗歌为孩子们种下希望

        疫情期间,校长、园长们纷纷以笔为枪,一封封言辞恳切、语重心长的书信飞进千家万户,如春风化雨般令每一位家长收获并感动着。     面对这场疫情,幼儿园的孩子们会有怎样的成长呢?     在繁忙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余,郑州市管城区商城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史新枝把想给孩子们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     老师的期许(节选)     孩子们/世界是属于我们的/她也属于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只动物……/我们要珍爱这世界上的万物生灵/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更爱我们     孩子们/闪亮的生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细节串成的/认真洗手、安静进餐/起立让座、轻声交谈/扶起一棵小树,为受伤的小鸟包扎翅膀……     孩子们/请坚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战胜怪兽疫情/把它消灭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你们很快会自由地奔跑在阳光下,呼吸花的芬芳、尽情地拥抱彼此     确定题材、一气呵成     “怎么说,说什么呢?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等太深奥,孩子们听不懂,说得太多,孩子们听不进去。”一开始,因为没有思绪,史新枝的创作便陷入了困境。     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史新枝决定把她想说的话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说给他们听!”     经过两天的构思,2月26日的晚上9点,史新枝坐在桌前,思绪打开,手指飞舞。40分钟后,诗歌《老师的期许》初稿完成。     不过,虽然完成了初稿,但她自己并不是很满意,“我想隆重点出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但是该怎样让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他们呢?孩子们最喜欢比喻,我该把他们比作谁呢?”     史新枝不停地查阅资料,转眼间就到了深夜。终于,一个词跳入了她的视野:定海神针。     对!“定海神针”是国人对钟南山院士的一致赞誉,孩子们也都知道定海神针的厉害。李兰娟院士用“病毒克星”,这也是孩子的语言。     于是其中两句话改为:“国士无双定海神针——钟南山爷爷出现了;巾帼英雄病毒克星——李兰娟奶奶出现了!”     以声传情、心系孩子     文字稿完成了,史新枝要亲自读给孩子们听。在哪里录音呢?家里的大宝要安静,小宝太闹腾,史新枝便来到了幼儿园。     往昔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幼儿园此时却冷冷清清,这更增添了她的一份期许。一遍、两遍、三遍……录到了第11遍,她才满意。     想到孩子们更能接受视频的形式,史新枝仔细挑选了54张孩子们在家的照片,又分为加油篇、健康篇、致敬篇、关爱篇、成长篇,每一篇章都和诗歌中一段相对应。     然后加片头、片尾、字幕,修修改改,用了一天的时间,她才将视频制作完成。     经过整整一个星期,诗歌《老师的期许》终于和孩子们见面了。     史新枝说,也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领悟到她的那一份期许、那一份爱,但只要孩子们听了看了,她相信,成长就已经悄然发生了!

    • 一位外教在河南的抗疫日记

        Waylon Fong, from New Zealand, is a teacher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Zhengzhou Cornerstone High School. Instead of returning to his country in the winter holiday, he stayed in Henan and had a special Spring Festival.     Waylon Fong,来自新西兰,是郑州市基石中学国际部外籍教师,寒假期间他没有归国探亲,而是留在河南,度过了这个特殊的春节。     Waylon Fong has several identities. At first, he is "a foreigner enjoy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then "a villager who adapts to local customs", and finally he becomes "a popular teacher on the Internet". During this spring festival, Waylon Fong went through the lockdown of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and home quarantine, all because of the sudden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Staying in Henan during this particular period enables Waylon Fong to witness, from the 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the forceful anti-virus measures of Zhengzhou and the tenacity of Henan people despite difficulties, and be touched by the warmth of people helping each other. He is a foreigner, but also a participant in this special campaign, during which he prayed for the victory of mankind and also learned more about China.     享受中国年的老外!入乡随俗的村民!“网红”主播教师!Waylon Fong不断切换身份,经历了封城、封村、居家隔离。这个在非常时期选择留在河南的外国人,见证了郑州战疫的有力举措,感受河南人民不畏困难的坚韧,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他在留守中期待抗疫成功,在感悟中更加了解中国。     During his self-quarantine in Zhengzhou, Waylon Fong kept an "anti-epidemic" diary, recoding those unusual but inspiring days with true stories.     回郑隔离期间,Waylon Fong撰写抗疫日记,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录这段不寻常、却又充满正能量的日子。     Welcome the Spring Festival     迎接春节     It was the last day before the winter holiday. The campus was overflowing with joy.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packing suitcases, ready for the 3-week relaxation. After all, Spring Festival -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to all Chinese was approaching.     寒假前的最后一天,校园里是喜悦的,到处欢声笑语,老师们和学生们正兴高采烈地收拾行李,满心期待接下来三周假期。春节要到了,毕竟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In Mid-January,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rupted all of a sudden, while I was eagerly awaiting the arrival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mmersed in excitement.     1月中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如其来。此时的我,正在热切地盼望着过春节,沉浸在喜悦之中。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入乡随俗     On January 21, I took a bus heading for Litang Village in Xixian County, Xinyang City with my girlfriend. We'd never thought that the 100 gauze masks she bought before we left Zhengzhou would become the most valuable materials to prevent the virus infection in the following month.     1月21日,我和女朋友坐上开往信阳息县的大巴,来到一个叫李堂的村庄。没想到,细心的她在启程前购买的100个口罩,竟成了我们未来1个月里最珍贵的抗疫物资。     Litang was quiet, but also full of festive atmosphere. Villagers there had smiling faces;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 were keen on paying a New Year's visit and sharing delicious food. It seemed that nothing could ruin their good mood for the New Year. As a guest, I was also seized with their joyful spirit and felt happy.     李堂是个宁静的小村庄,但却不缺乏节日的欢乐气氛。村里的人笑容满面,大人孩子都喜欢串门儿,分享各种美食,似乎任何事都不会影响人们过年的大好心情。我入乡随俗,享受着迎接新春的喜悦。     Crisis hits     危机袭来     As the only foreigner in the village, I received warm hospitality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After dinner, the whole family was watching TV with chitchat. As more entertainment programmes were replaced with news report on the epidemic, everyone got a serious face. Villagers there used to leave their gate open in the daytime. However, they kept them closed for a longer time recently.     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外国人,我总是受到亲朋好友的热情款待。晚餐后,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看电视,边看节目边聊天。随着电视上娱乐节目越来越少,而关于疫情的新闻越来越多,气氛开始变得凝重起来。之前家家户户每天都敞着的院门,渐渐关闭。     Wuhan was sealed off! It was more of a shock than the first time I saw The Avengers on 4K. The virus spread so rapidly that it reminded me of the scenes in "World War Z". I was worried. After all, it's only a two-hour drive from Wuhan to Litang Village.     武汉封城了!消息一出,那种感觉比我第一次用4K看《复仇者联盟》还要震惊。病毒的蔓延速度让我想起《僵尸世界大战》里的游戏场景,各种担忧漫上心头。要知道从武汉到李堂村,只需要2小时的车程。     Life under lockdown     封村生活     Village cadres patrolled on the street every day. They arranged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and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liver daily necessities door to door. The loudspeaker played looping reruns of the anti-epidemic knowledge, and none was allowed to enter/leave the village. Stuck at home, we could do nothing but maintain a good mentality and be positive to face the precipitate disaster.     村干部天天在街上巡视,除了安排防控工作,还要负责挨家挨户为大家补给生活必需品。大喇叭里循环播放着防疫知识,村子不准许任何人出入。封村后被困在家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Doing morning exercise, reading, preparing lessons, learning Chinese… The scheduled time to return to Zhengzhou had already passed, and we had to keep on waiting in the village.     晨练、阅读、备课、学中文……原定的返郑时间已过,但我们只能留在村子里日复一日等待着。     "Internet-celebrity" anchorman     “网红”主播     The back-to-school time was postponed again due to the epidemic. After receiving the notice issued by th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Cornerstone High School concerning the web-based teaching, I took active a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school's instruction and joined the network teacher team to adapt to the brand-new online teaching model.     因为疫情,开学时间延迟了。接到郑州市基石中学教学部的网络教学通知,作为一名老师,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加入到了在线授课的队伍中,努力适应全新的线上教学模式。     Online teaching was fire-new to me. In fact, it was more exciting than expected, in spite of the lack of face-to-face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delay in telecommunication sometimes. Because of the lockdown, the teaching tools were limited, so I made use of fruits, vegetable, keys and other household articles to explain complex economic concepts, which was widely recognized by students, saying it was real-life application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 unusual way of class produced extraordinary effect. Everyone called me "Internet-celebrity" anchorman jokingly.     我第一次使用网络教学模式。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比预想的更让人兴奋的模式,尽管师生间无法面对面沟通、通讯偶尔还会有延迟。因为封村,我的教具非常有限,水果、蔬菜、钥匙以及其他家用物品齐上阵,用它们来解释相对复杂的经济学概念,竟然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非同寻常的上课方式,收获了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大家都戏称我是“网红”主播。     Home quarantine in Zhengzhou     返郑隔离     It was almost March, and most people in villages returned to cities to resume work in an orderly way. My girlfriend and I also prepared to return to Zhengzhou. We signed various files and also had a medical examination. The problem was that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was halted. Many ways failing, a kindly neighbor drove us to Xinyang Railway Station, and we finally arrived in Zhengzhou by high-speed train.     3月就要来了,小村庄里的大多数人开始有序地回城复工。我和女朋友准备返郑,签署各种文件,接受医生检查,最大的难题是大巴停运了。在各种计划都泡汤之后,是一位好心的邻居开车把我们送到了信阳火车站,这才搭乘高铁回到了郑州。     We had another 7-day home quarantine. We were not fans of cooking, but fortunately, there was food delivery service. The school contacted me on a daily basis, recording my health status and asking if I needed any help.     到小区自然要经历新一轮居家隔离,为期7天。尽管不爱做饭,但幸好各种外卖供应到位。学校也一直与我保持联系,每天了解健康情况,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At this point, I am almost in the end of my quarantine, and somehow, I feel it a little bit enjoyable.     写到此处,我已经快度过隔离期了,突然开始有种很享受的感觉。     Thumbs-up for Zhengzhou     点赞郑州     All the measures, rigorous as they were, from the moment we arriving in Zhengzhou, to entering the housing estate, then the quarantine life, really surprised me. Disinfectant was sprayed everywhere - stations, carriages, elevators, passages, and even people's shoes. The strong smell didn't make me sick; instead, I was relieved and smiled.     从抵达郑州,到进入小区,再到隔离生活,所经历的严格措施让我惊讶。车站、车厢、电梯、楼道,到处被喷洒了消毒液,连人们的鞋子都受到相同的待遇。伴随着浓浓的药水味儿,我不但没有感觉到不适,一路上紧绷的脸颊反而露出了笑容。     It's so great to live in Zhengzhou! I must give my thumbs-up to such a city where people get 100% security and happiness.     生活在郑州,得劲儿。我不得不为这样一个能给民众充分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城市点赞。

    • 方城县柳河镇西峰学校“最美教师”付桂敏:疫情挡不了的课堂

        2020年开年不安稳,也给老师带来不少挑战。若没有新冠肺炎,此时此刻,校园里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以及付桂敏老师在课堂上谆谆教诲学生的声音。无缘在学堂见到她的身影,但你不会错过她,因为她与孩子们相遇在网络。     付桂敏是方城县柳河镇西峰学校五年级“新手”数学教师,目前有五年工作经验,与同行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资深教师相比,显得有些稚嫩,但此次网课却见证了身为人民教师的敬业专业,见证她对学生的尊重爱护,见证她从不懂到熟练的网络授课成长过程。     自武汉封城,她每天关注疫情发展,预测它与学校的关系。与同事聊天,听说会推迟开学,便着手查阅网络授课知识。同事劝说,会有网课,她却笃定地说,网课需与直播配合使用。网课只是传授,没有“面对面”,既没有与学生沟通,也不能监探,她一直研究直播授课。     教育部通知开学推迟,正月十七学校发文,老师与学生在家听网课,课后教师在相关交流群布置作业。情况如付桂敏老师所料:网络授课没有教师“面对面”监督,部分学生全没放在心上,一边玩一边听,当她开启“面对面”批改作业直播模式时,孩子们立即收紧心。     然而,老天似乎在与付桂敏老师作对。本来手机已用两年多,手机电池也快不行了,而直播课耗电很大,往往两个小时,就没电了。另外手机屏幕小,无法同时兼顾多名学生。更为无奈,她不在镇上,而是回了老家。老家没有电脑。这难不倒她。她找到村委的领导,讲述情况,村委领导决定免费为她提供电脑。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同行停留在“听网课+布置作业”时,她却开启“听网课+布置作业+直播”的教学模式。     在开启“直播”后,前期主要批改作业。书本没有发放,有时还会讲复习课或预习课。然而开学时间一直推迟,从正月十七到正月二十七,后来又无准确日期。时间一天天向前,眼看课程将要受到影响,她果断依进度自制PPT。    自制PPT耗时长,但授课效果好,她常常熬到深夜两点,只为赶制一节PPT。她有个八岁的儿子,跟她一起上课。一次儿子坐在身边就睡着了,后来她就准备一条毯子,当儿子睡着时,就给儿子搭上毯子,放在身边的椅子上。     最令付桂敏老师尴尬的是课件,PPT是加班制作的,时常出现纰漏。每当直播授课,就能看到有学生在互动栏打出一串文字,表示课件哪哪错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她决定每天晚上一定把PPT发给学生,让他们找错,她把这个过程称为“预习”。     目前付桂敏老师已形成自己的一套直播教学流程。每天晚上将第二天的PPT发群里,次日授课前,先看学生对课件的意见,并及时更正。更正后,在规定的时间上课。课程结束,预留十至二十分钟讨论,教师针对问题讲解。最后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之际,她开始赶制第二天的授课课件,同时批改学生作业。     虽然复课时间一再推迟,付桂敏老师并不感到惶恐,相反每天都很充实。     通过此次网络授课中,付桂敏老师总结道:当前正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刻,一刻不能马虎,她不想让孩子在特殊时期掉队。同时,这次接触网络,也让她对网络授课有了新的认识。活到老,学到老,以身作则,做学生前行的引路人。     (通讯员 韩营 供稿)

    • 这位女教师背着孩子上网课的照片刷屏了!学生:心疼老师并感激她……

        这两天,     一张女教师扎着马尾辫背着娃娃     给学生上网课的照片在网上走红,     引起众多学生及家长点赞。     孩子太小没人照顾     27岁乡村教师背着娃娃上网课     这位女教师名叫罗银艳,     来自安徽省蚌埠市     固镇任桥镇民族中学,     是一名“90后”化学老师。     由于探亲被滞留,     孩子太小没人照顾,     上网课时,     罗银艳便把孩子背在身上。     孩子有时会哭闹几下,     但学生们丝毫不受影响,     只是认真听课,并做着笔记。         今年27岁的罗银艳老师出生于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     马嘶苗族乡茶园村,     2017年5月,     罗银艳在和固镇县任桥镇高沟村     一名人民子弟兵领证结婚后,     成了一名军嫂。     2017年6月份,     这个“90后”川妹子考入     固镇县任桥镇民族中学     担任化学老师。     “年前,     我去福建陪当兵的爱人过年,     因为疫情,一直没回安徽。     我带初三年级毕业班,     不能耽误学生学习,     可我儿子才五个半月大,离不开人,     上网课时,我索性将他背在身上。”     3月9日晚,     在线上接受记者采访时,     罗银艳表示,     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尽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好每一个学生。     “只要能教学,和学生在一起,     什么方式都可以”     2019年9月,罗银艳的丈夫     请陪产假回到老家固镇,     春节前,一家三口回到福建部队,     准备在南方过个年。     谁知,疫情发生了,     罗银艳和孩子便留在了部队,     暂时不能回来。     2020年的春暖花开,     应该是罗银艳走上课堂的日子,     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     包括罗银艳在内,     所有的老师都暂时不能走入教室,     面对面教学生了。     罗银艳得知开展网上     “停课不停学”的消息后很兴奋:     “只要能教学,和学生在一起,     什么方式都可以,     何况他们马上中考了”,     她却忘了还有一个5个月大的孩子。     3月2日,     该校开始线上教学。     罗银艳早早做好准备,     买来一块教学白板,准备直播课。     爱人在部队,     平时只有她一个人照顾孩子。     于是,连日来,学生们上网课时,     都能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     趴在母亲背上,     时不时地露出笑脸。     “一周上四节数学课和四节化学课,     每节两小时,化学课是3个班一起上。     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     哄孩子睡着以后,还要忙着备课。”     她介绍,虽然有时会有些累,     但看到学生在听懂知识之后,     在评论区打下的一串串“1”,     感到很欣慰。     “刚开始,     我觉得这种网课用处不大,     和老师不在一起,怎么学呢?     是罗老师改变了我的想法。”     该校初三年级1班学生杨依辰介绍,     老师一直背着孩子上课,     有时一个知识点讲不完,     就延长时间,耐心讲解。     “有时,老师的孩子会哭闹,     我们没有不耐烦,     而是更加心疼老师,     并感激她。”杨依辰说。     还有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毕业后,我想成为一名     罗老师这样的教师。”     不仅在教学上非常敬业     教学方法也很接地气     据了解,     罗银艳不仅在教学上非常敬业,     也十分热爱学生,教学方法很接地气。     连续两年,她所带初三毕业班的     化学成绩在全县位居前列。     罗银艳喜欢采用分组教学方式,     同学们可以在组内讨论新知识,     相互监督,巩固旧知识,     小组间也时不时PK一下。     “我会给学生发小五角星作为奖励,     还会带他们一起看爱国励志电影,     答应他们的奖励,一定会兑现。”     在化学课上,     她会充分利用实验引发学生兴趣。     每学年第一堂课时,     她都会用“会隐身的字”这个妙招     来完成自我介绍。     “我先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     将自己名字在纸上,     然后再向纸上喷酚酞试液,     名字就会变红,显现出来。”     课下,罗银艳会和学生聊天,     包括个人经历、理想、未来等,     无所不谈。     她还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     并尽力满足。     “我会不定期让学生写下心里话,     内容不限,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或是自己的学习状态等都可以。”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早点见到班上那群可爱的学生     据了解,     固镇县民族中学始建于1997年,     由当地两所学校合并而成,     学校现有学生306人,     几乎全部来自农村家庭,     还有18位少数民族学生。     近年来,该校的教学质量     在县里始终“排得上号”。     在罗银艳看来,     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     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付出。     学校有一些老师兼着两三门课,     工作量大,但他们毫无怨言。     该校还有一位女老师身患腰间盘突出,     经常吊水,但她主动放弃休息,     从未缺过一堂课,还坚持去支教。     据她介绍,     校长鲍杰每天坚持早上6点到学校,     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     他常告诉年轻教师:     “我们需要用心、用真诚来教学,     尽力为这群孩子们做点什么。”     “还有我的带教老师王道理,     快到退休年龄了,还激情不减。”     作为学校仅有的两名化学教师,     每次罗银艳请教问题,     王道理从不藏私,     “恨不得把会的东西一次性教给我。”     因为王道理老师不熟悉电子产品,     疫情时期,罗银艳主动承担了     王道理老师所带的班级的线上化学课。     “教育的过程,需要情感的交流,     而最好的情感交流方式     莫过于面对面教学,     所以我每天选择直播讲课,     让学生看见我在干什么,     看见我的表情、动作,     加深他们的理解。”     罗银艳说,     现在就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学校开学了,     又能见到班上那群可爱的学生了。     其实,     无论是以往在教室里上课,     还是如今延期开学开展的线上教学,     在每一位教师的背后,     都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     像罗银艳老师这样的故事,     或许也是很多教师妈妈的日常。     一声“老师”,     让她们多了一份责任;     一声“妈妈”,     让她们多了一份伟大!     自线上教学开展以来,     中教君在后台也看到     很多老师分享自己的故事     @箫聆雨: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做着比平时还要繁复的事情,有时晚上还要开视频会议,半夜还在批阅部分学生姗姗来迟的作业。再加上各种家务、带娃陪读和 队友,哦买嘎,这酸爽!     @cherry:我是高三的任课老师,娃一岁,自己带娃,每天监督学生做作业,跟家长沟通,跟领导反馈,忙到怀疑人生,有时候直接没时间管娃。     @上善若水:两口子都是老师,都得上课,都得备课,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抢的不亦乐乎,一个上初中的娃,一个上幼儿园的娃,每天忙的昏天黑地……     @雨晴芝麻开花:一个上网课神兽+一个小不点神兽+上班一天到晚上才回家的老公+忙得不亦乐乎的自己。     @玉??:40岁的老师家里还有一个初中的娃。家里电脑全天在工作,一会儿给学生上课,一会儿给儿子看课,一会儿下载打印学习资料,一会儿填报各类表格。这个跟产假一样长的寒假,电脑技能飞速提高,亲子关系愈发融洽,再辛苦也值了!     有网友说     这场疫情除了医护人员外     还有一批人值得我们赞扬     她们就是我们可爱的老师们     向辛苦、可爱的教师们致敬!     愿你们永远被岁月温柔以待!

    • 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校长刘点点 两天建成返郑老师们的“避风港”

        疫情警报拉响之后,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校长刘点点成立了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她带领组内成员召开视频会议,指导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     1月31日,接上级部门的通知,学校承担了全港区九年级毕业班“停课不停学”网上授课录播任务。刘点点第一时间与学校教务处对接,开展网络录课工作,刘点点每天关注、询问学校老师上网课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防护物资的筹备显得愈发重要。刘点点四处奔走,为学校筹集防护物资,防护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她还向医疗机构捐赠口罩等物资。在刘点点的主导下,学校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四层网格,层层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的家庭,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对象每天询问生活情况和生活困难。在了解到学校的外地教师返郑后没有隔离场所后,刘点点在学校南校区筹建“避风港”,两天之内,20间空办公室生活、消毒用品一应俱全。     刘点点曾获得“市教育局教育教学先进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先进个人”“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 地理老师王喜峰: 他的“不务正业” 其实是“不误正业”

        王喜峰喜欢让学生进行野外测风、观测日出日落 资料图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省教育厅专门为全省学生开设了“名校课堂”。全省七年级地理学科网络授课的任务,王喜峰无疑是最佳人选。     王喜峰2000年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后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历背景一个是地理,一个是中文。这种专业混搭似乎注定了他教学生涯的“不安分”。     从“不务正业”到“不误正业”     采访完,王喜峰发来一个公众号的链接,说有空可以看看。这个公众号,就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面转载的一篇文章——《第十二天,红河谷与怪石林》,就是去年底他在南疆研学活动纪实的最后一篇。这篇文章有视频、有照片,还有耐读的文字。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最上方,还推荐了一个名字叫“王老师助学平台”的公众号,介绍的文字说,“地理王老师帮助您解疑答疑,一起进步,学好地理”。这个“地理王老师”,就是王喜峰。这是他个人的“自留地”。     打开他的“自留地”,内容还蛮丰富的。不仅有他的“南疆研学”等系列研学活动纪实,还有各种串讲、初中地理重点难点突破等,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作为一名老师,还有这么多精力玩公众号。这个老师,果然“不务正业”。     别误会,“不务正业”这个说法,不是我说的,是他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有家长给他贴的标签。     王喜峰教学之初,就有人发现,这个老师有点不一样,在课堂上,他喜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各种教具,还喜欢把学生拉出教室,到教室外进行野外定向、野外测风、观测日出日落,并定期记录郑州的温度等。     这还不算,他还组织学生到野外研学。到嵩山考察地质博物馆、观星台;到污水处理厂去考察、参观城市污水治理……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当下,这有点“异类”。有注重学习成绩的家长就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时间。     但王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在初中教学中,应该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进行。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兴趣点浓厚但不稳定,形象思维很强但抽象思维很弱,且其认知处于不定型阶段,这就要求老师要实现三个突破。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起来了,后边的学习就好办了;其次,要实现课堂的形象化、可视化,进行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教学;再次就是要增加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如果这三个突破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有意思,课堂的效果就出来了。这大概就是他“不务正业”的原因吧。     他的这一套,起初是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的,但后来扩展到整个的七年级八年级,已经形成了课程化。后来,再开展出外研学活动,为安全起见提倡“1+1”模式,一个学生跟一个家长,很多家长就觉得不错,既拉近了跟孩子的关系,也收获不少。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有时候回忆起来,还觉得跟他一起“不务正业”的日子最难忘。     他的“不务正业”,其实是“不误正业”。     用地理的眼睛去观察,用地理的脑袋去分析     说王老师“不误正业”,还真不是瞎说。提起他,“圈内人”都知道。看他的名头,完全是业内大咖的气象:郑州市地理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地理学科教研团队成员,民进河南省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河南教育学会河南省中学地理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     要说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研究、综合实践、教学创新方面的成绩,也是能罗列一大堆儿: “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 “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地理优质课评比特等奖”、“河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全国初中地理微格教学评比一等奖,2015年荣获全国地理优质课评比特等奖。2017年10至12月,还作为首席专家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7)——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特岗计划’初中地理”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全省七年级地理学科网络授课的任务,他无疑是最佳人选。2月5日,接到任务,他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把课备好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地理老师,素材他不缺,他只需要把这些素材优化组合而已。网课的互动性、自由度,都不如平常的教学,但他还是要努力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王老师说,地理的日常学习,学生要学会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要跟着老师学习基本技能,用地理的眼睛去观察,用地理的脑袋去分析,用地理的嘴巴去表达。这或许是他经常强调的学习地理经。

    • 道德与法治老师卢纪伟:“教”只是开始 “育”是一个过程

        2005年,卢纪伟老师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在高中部教了11年,然后主动要求转入初中部。在初中部教了一个循环后,又从七年级开始了第二个循环。从高中到初中,越教越“低”,说起原因,他说,就是想有一个更完整的教育经历。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很苦恼,孩子不听话,他们没办法,就找到卢老师,说孩子听你的,你给他谈谈。但卢老师认为,谈没问题,但对孩子的整个教育而言,“教”只是一个开始,“育”是一个过程,但“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扶着孩子走上一程,这个教育过程才结束。但现在很多时候,教育只有起点,没有过程。这是需要家长们注意的。     当然,一个好老师,只凭热爱还是不行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你得有足够的学识功底,让学生认可你;其次,自身还要带着正气,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在你这儿被忽略。有些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些出格的事儿,他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对于学生而言,在行为上出现了偏差,其实就是其在生活角色认同上感觉到了失败,对于自己的定位等出了问题。这就需要引起老师的注意,深入到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去,帮助和引导他走出困境。     说起这次网络教课,卢老师说,他是2月3日接到任务的,只有两天的准备时间。但他还是抓紧时间,在微信群里和教研组的同事们讨论方案,也接受了专家们的不少建议和意见。     他说,网络课程在备课上与平时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区别。平常的课堂备课要准备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但网络备课这些都没法涉及,很多时候需要自问自答。自问自答多了,就显得很单调了,课堂效果就显现不出来。这就需要创设课堂情景,把学生拉入到课堂里面。“我们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当然,对于学生而言,网上学习跟在学校时也不一样。学生在家中,自由度比较大,可能精神状态和集中度不如在学校。所以,卢老师建议,还是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便在家中,也要保持良好的坐姿,要跟在学校时一样,保持着一个上课的精神状态和专注度。此外,在听课之前,也要像在学校一样进行预习,在预习中提前发现问题,这样听课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关注的重点在哪里,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不要因为家庭的环境而分心。     卢纪伟坚持在课堂上讲自己想讲的东西

    • 历史老师朱会丽:多看纪录片是学历史的“神助攻”

        朱会丽是个爱跟自己较真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遇到普通话口音问题,就买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她每天泡在学校辅导学生,直到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为了这次网课录制,她找教材、找教参、做课件,晚上12点多还在和同事们讨论课堂设置。她说:“我是一名老师,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章衡/文 受访者供图     爱跟自己较真的“名师”     2006年参加工作的朱会丽,现在担任省实验中学初三备课组长,十多年来,她怀着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更有发展的情怀,高标准要求自己。多年来,她先后荣获郑州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和师德先进个人,2019年,朱会丽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标兵称号。     朱会丽至今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自己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通话平翘舌不分。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标准,她买来一本字典,遇到一个字就查证一个字,逐渐地把普通话纠正过来。     2010年,她担任高三三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提高高考成绩,朱会丽克服一切困难陪伴学生。晚自习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她回到家就已经十一点了,每天如此她也没有觉得累,直到学生参加高考。看到学生们高考成绩非常优异,她比谁都开心。     给学生辅导功课的时间多了,朱会丽陪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提起这些,她也有些内疚。     2016年,她刚休完产假接手初三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时,每天休息的时间很短,也是那一年,她的父亲肺癌手术住院,二胎宝贝才1岁,她要么到学校照顾学生学习,要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备课,要么到医院照顾父亲康复,陪自己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自上班以来,一直有个信念支撑着自己——我是一名老师,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朱会丽说,以后的日子,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她依然会坚守教育理想。     课程设计兼顾全省学生     “朱老师,2月8日来学校录一场初二的历史课吧,让学生们在家也能跟着老师们学习。” 2月3日,朱会丽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时,丝毫没有犹豫。虽然她最近几年一直是学校初三的任课老师,但作为从业十多年的资深教师,她对要讲的内容并不陌生,也熟悉这堂课应该给学生们传递的知识点。     “毕竟和平时授课不同,在课堂的设置上得考虑周全。” 朱会丽说,录课与教室里讲课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学生,因此不能与学生互动,也没有思维的碰撞,需要自己准备好,能更快捷地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讲完。     为了这次录课,从接到任务开始,朱会丽就开始找教材、找教参、做课件,然后把课件给教研员审核。     课程录制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学生们根据网课学习了,作为资深的中学老师,朱会丽也有一些意见和建议给学生家长们。     “家长可以让孩子们跟着网课课表上课,在上网课时也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根据课表让孩子保持正常的上课、下课的环节,还有就是根据需求完成本课相关的作业进行巩固。” 朱会丽说。     另外,学习网课的过程中,预习工作必须到位,因为网课老师只有讲的环节,这个环节只有老师的思路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因此速度会比较快,加上给出的辅助课件可能存在看的过程中没有教室清晰,因此做好预习非常重要!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地投入去捕捉信息,学完后,自己完成作业巩固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我们准备课程的时候,就考虑了受众是全省学生,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是符合全省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的。”     在朱会丽看来,历史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掌握一些方法,是可以应对升学的。因此多看一些历史书籍,看一些历史纪录片,会很有帮助。

    • 化学老师杨洁:用“近景魔术”让学生get知识点

        第一次站上讲台、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第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每个难忘的第一次,不仅是人生回忆的一次结绳记事,也往往是一个人职业素质成长的重要节点。在河南省实验学校英才中学初三化学备课组组长杨洁看来,2月8日第一次在“名师课堂”上做“主播”的这段经历,同样无比难忘。□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陈思/文 受访者供图     疫情面前:网络录课为防疫出把力     杨洁依然记得,第一年站上讲台时,小芳老师毫无保留地给她传授经验;第一次带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时,李玉安老师指导她合理安排及时总结;第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时,教研组的老师们陪着她一起反复磨课修改……“现在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积累,学校也又有一些新教师加入,我也传承省实验传统,毫无保留做好新老师的引领。”在杨洁眼中,这是传承也是回馈。     在杨洁心中,优秀的     师需要有两个基本的素质,那就是不断学习和勇于担当。“任何人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要不断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面对挑战主动去做,把挑战当做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这次疫情,我不是医生,不是一线工作者,没有资格冲锋陷阵,能参加这次网络授课的录课,也是尽自己的一点力,我很荣幸。”     全力备课:连续三天工作到凌晨     酸碱指示剂的姹紫嫣红、晶体结构的奇妙对称、能量守恒的来有影去有踪……学生眼中,化学就像是中学课堂里的一场魔术课,而杨洁,就是带领着学生领略化学之美的“魔术师”。这次“名校课堂”的录制,也让她感受到了一次压力,以前都是“近景魔术”,这次却要“录节目”,该如何让学生们get到知识点,是她备课的重要核心。     2月2日接到讲课通知后,杨洁立即在教研组群里商讨了进度、内容安排和人员分工。“这次录课是无生课堂实录,又是面向全省,压力比较大,需要更充分严谨。我在英才化学备课组公布自己的课题之后,备课组另两位老师将平时积累的素材都汇总给了我。”接下来的三天,杨洁接连从白天工作到凌晨,全力做好教学设计和ppt,再交由专家审核把关,反复修改才最终定稿。     杨洁告诉记者,学生在网上学习,与在学校上课有别。初中孩子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自觉性及自学能力不够强的,她建议家长为孩子清理出适合专心学习的环境、提醒孩子按照课程安排提前做好听课准备,而且听课过程中家长最好能陪伴,而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听课,也务必端正态度,认真对待。     “咱们这次授课,是一场‘超级大课’,因此除了用心准备,还请了专家和教研室领导把关,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地域差别,但是大课也有局限性,期待所有老师跟进辅导,一起扛起责任,让学生不停学、高效学。”     学习建议:每天看一个实验视频备考     杨洁说九年级学生日常学习化学要用好“四大法宝”:认真听课、及时背记、高质量作业和错题本。另外,杨老师还特意提醒,四月要进行理化生实验考试,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里,建议同学们每天看一到两个去年实验考试的视频,尽早熟悉熟悉。     近几年,不少平台也都推出了在线课程,在杨洁看来,相比于线下课,线上课更加便捷,但也是因为自由度高,更缺乏有效的监督,还可能成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借口。现在是抗疫的特殊时期,线上授课是应急之举,如何保证学习高效需要实践中摸索调整。家长选择时也要从课程体系、内容设置、教师资质、课后服务等多方面衡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