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3年农村教学生涯孩子们称她“老师妈妈”
安爱君(左一)在辅导学生 安爱君,伊川县西场小学语文教师。“做一名教师,手握粉笔,在三尺讲台上播种人生希望”这个少年时的梦想,让她选择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23年的坚持与热爱,她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师妈妈”。安爱君说,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让她感到选择教育事业很自豪。 1995年,安爱君大学毕业后分到孟津县一所小学,2002年被调入伊川县,“其实我有机会不做教师,但就是放不下热爱的教育事业。”安爱君说,三尺讲台,手握粉笔是她从小的梦想,虽然在乡村小学,但一个人无论财富有多少,能追求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幸福的。 据了解,安爱君每天骑着电动车奔波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为了能跟上早读,她每天坚持6点钟出门,即使天降大雨也会穿着雨披向学校骑行,“伊河桥改建的时候,连电动车都不能骑,我每天5点出门,步行到学校”,安爱君说,十几年来,她没有耽误过一节课。 安爱君2014年主动报名成了全县第一批新教育实验老师,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发了丰富的班本课程,使孩子们精彩的课程变得更加丰盈。在学习上她是孩子们的老师,在生活中是朋友,因此孩子们有什么都愿意跟她交流,并亲切地叫她“老师妈妈”。 踏实努力的态度,安爱君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荣获洛阳市优质课语文学科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优秀辅导教师奖;“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市一等奖;市先进班集体,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
-
“园长妈妈”赵伟芳 捧着一颗心来 把爱带给孩子
中午11点,刚刚从班上结束听课任务的春藤路第一幼儿园园长赵伟芳匆匆赶来,下午她还要到局里开会,所以采访只能定在中午这一个小时。从2015年9月的市一级幼儿园,到2016年4月的市级示范园,再到如今向省级示范园迈进,赵伟芳仅用了3年时间,就带领春藤路第一幼儿园迈向一流行列。 办园之路,跨越发展 回想2014年12月春藤路第一幼儿园刚刚开始筹备时,对于一个全新的幼儿园,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凭赵伟芳对待工作的一股子干劲:没装天然气,就一趟趟地跑去找开发商协商;刚建成时园内垃圾满地,就请人全部清理干净;开园一个学期,因卫生间漏水、木地板鼓起、教室门破损等质量问题,一次次和开发商沟通,把木地板全部敲掉重铺、把门全部换掉重装…… 跟这些硬件设施的困难相比,最大的难题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建园伊始,赵伟芳作为园长,财务会计出身,从未做过学前教育工作,园内老师也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工龄最长的只有两年。 “干啥就得去考虑啥,孩子们的教育要放在第一位。”为了保证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更好地了解幼儿发展规律,她每年自费去中科院学习儿童心理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及管理水平,在园中建立比赛考核及师徒制度。为让老师快速提高专业素养,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专家来培训,寒暑假带老师们去全国各地知名的幼儿园中观摩学习。 在全园的发展上,从2015年4月开园开始,赵伟芳就积极创建市一级幼儿园,她和老师们一起分析指标,暑假仅仅两个月时间,竟然整出了100本档案,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在2015年9月就顺利通过了市一级园的评审,2016年又通过市级示范园的评审。 管理先行,内涵发展 做到如此还不够,在赵伟芳看来,自己的工作最基本的是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赵伟芳不仅在教学活动中时时想到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第一个挂念着的也是孩子,小到每一双碗筷是否干净、水果皮上的农药残留,她都要过问,“孩子小,你不洗干净,孩子吃了他也不知道,但是自己的良心得知道”。 管理先行,春藤路第一幼儿园形成了以“健康”为主打的特色建设,请专业机构为孩子进行体能测试,定期向家长、老师、园区三方推送孩子身体情况。在连续两年获得省校园足球示范园的同时,又引进篮球运动为孩子们搭建教育平台……这些背后默默付出的心血,换来家长的赞不绝口:“孩子在这儿吃得好、玩得好!” 成就生命,快乐发展 步入不惑的赵伟芳,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热情的她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向父亲极力抗争,坚决不读师范的青春岁月,不同的是,现在令她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是和园里的老师们围成一圈开始教研;是毕业典礼上孩子们不愿离开的不舍;是家长们的认可与尊重。 “园长妈妈好”“园长妈妈,你今天好漂亮啊”。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园里遇见了小班的同学们,小朋友们和园长妈妈之间的互动让人感动,赵伟芳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幼教老师,用“爱的教育”为孩子们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
93岁退休教授写“网红”参考书:像话家常一样讲高数
“高等数学是棵大树,多少学生挂科挂在了这棵树上。”一句调侃,却道出了不少学生与高数交锋的辛酸史。 然而,一本仅184页的小册子——《高数笔谈》,却让数学的世界不再那么高深。这本由93岁的东北大学退休教授谢绪恺手写的“网红”高数参考书,出版社几次加印售罄,微博上的求购留言多达400余条:“老教授像拉家常一样让你走进高数世界”“深入浅出,非常棒的科普读物,适合成年人阅读”…… 在充满定理、公式、习题的数学世界里,《高数笔谈》用什么魔法把“难啃”的高数变得通俗易懂? 将深奥的定理与日常生活结合,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 “前两年偶然翻阅一本高数教材,发现我对其中的许多理论也是似曾相识。身为高数教师的自己尚且如此,何况学生?”说起高数难懂,谢绪恺颇为感慨。现行的高数教材品种单一,偏重演绎推理,讲究证明的逻辑严密性,而联系现实应用部分少。这对工科或其他应用学科的学生来说,常常事倍功半。 “《高数笔谈》的主旨就是‘数学问题工程化,工程问题数学化’。”谢绪恺说:“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学数学是‘铸剑’,那么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用剑’。我想通过一本理论高度联系实际的辅导资料,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并迅速转入实际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一看就懂,谢绪恺将深奥的定理与日常生活、常见问题、寓言故事结合,通俗地讲述出来。书中的习题则包含了哲学、文学等各个学科,让人读来亲切自然。其中就有这样一道题:庄子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试据此构造一数列,并求其极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一本好的高数参考书,一定是学生一看就懂的。”谢绪恺坦言,为了使数学通俗化、接地气,他在书中也做了一些处理,比如不分开闭区间,罔视左右导数……难免会损失一定的周密严谨。 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传授思考方法 “数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它的简洁之美和逻辑力量。”谢绪恺说:“复杂问题说简单,并不是水平就低了;简单问题说复杂,也不是水平就高了。” 谢绪恺善于把实际情况精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定理还原成现实场景,听了他的解释,许多学生常常觉得豁然开朗又难以置信,“高数就是这么回事?” 在谢绪恺眼里,数学教育应担负起传播科学精神的使命。“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利器,更是人类思维的体操。”谢绪恺说,有时他甚至会故意先写错,来让学生发现。“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要教会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知识。先怀疑、再实证,才能有所创新。学数学或者学其他学科,要学思想方法,把知识应用起来。”谢绪恺感慨道。 “高数学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材编得太难看懂。”一位名为“鞋老板”的网友在微博留言。对此,谢绪恺这样解释:“很多高数教材千篇一律,又很复杂,其实是编者为了省事抄来抄去,自己也没有弄懂弄通。”这次他重新编写教材发现,由于许多教材几十年没更新,有些基础性错误也延续了好多年,甚至自己教课时也没注意到。谢绪恺反思说:“写书也是重新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静止的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传授思考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创新。” “这样的高数辅导教材,给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示范。”谢绪恺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说。 “数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看谢老的书,就像和一位博学的长者面对面畅谈。”东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喻金说。 写书和教学都要厚积薄发,功夫下在动笔前 白衬衫外罩一件毛背心,朴素中不消风骨,谢绪恺端坐于一米见长的简陋书桌前。几本稿纸,几册参考书,一把格尺用以划出清晰的分数线,书桌上别无他物。 “别人都说,一看我就是个教书的,个子小,穿的也不时髦。”虽然头发已花白,谢绪恺开起玩笑来,总让人忘记他已经年过九旬。2005年走下东北大学的讲台时,他已在自动控制系、数学系教了55年书。 “给学生喝一杯水,自己要先准备一大桶水。”谢绪恺写作时,书桌上几乎没有参考书,功夫都下在动笔之前。他说:“图书馆里相关的书基本都要读一遍,弄懂吃透,装在脑子里。写书、教学都要厚积薄发。” 在写作《高数笔谈》的一年多时间里,谢绪恺经常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手写了500多页22万字的书稿,画了100多张图表,又与出版社进行了10余次的面谈改稿、10余次的校稿和30余次的电话沟通,每一处细微修改都反复推敲。 今年6月,谢绪恺完成了《高数笔谈》姊妹篇《工数笔谈》的编写,书稿已进入出版阶段,现在正在写作第三本。 “为学生解决学习数学的难题,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是我的动力源。”这是谢绪恺写书一直坚持的初衷,“我有55年的教学经验,别的事做不好,这件事能做好。” 谦虚背后,谢绪恺其实有“高调”的过去: 早在1957年全国第一届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学术成果就得到钱学森、周培源、秦元勋等人的认可;32岁时提出的“谢绪恺判据”,让国际自动化学界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研究成果;现代控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中文教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也是由他撰写的。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没有科研实力,教学达不到高度,没有教学过程,很多问题也想不到。”谢绪恺始终认为:“教师是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学为人师,立德树人,行为世范。”今年教师节,他用一首自创的诗朗诵《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表达心声。 事实上,谢绪恺不但自掏腰包出版,还把全部稿酬用于购书赠送给学生。“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但为社会贡献得还很少,如果我的著作能对学生有一点点提升,我就非常开心。为学生、为科学付出,就是我的幸福。”说话时,谢绪恺的眼里含笑:“中国知识分子讲究‘立德、立功、立言’,我能做到的一点就是‘立言’——把毕生所学集结成书。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写下去。&rdquo
-
30年教龄教授称上课仍后背冒汗:因教书是个良心活儿
一门“化工原理”,讲了近30年,李春利坚持年年重写教案年年都有新内容。将专业知识讲成通俗的故事,深入浅出中让录课的摄影师听懂了“精馏”。面对三尺讲台,他始终保持着科研工作中那份固有的谨慎和敬畏。但是他常感叹:给学生讲课时仍时时感到后背在“冒汗”。 李春利是全国模范教师、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他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得主,化工领域最负盛名的“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被他收入麾下,他主持研发的技术成果在国内30个省份和国外企业应用超3000台套,创造效益超35亿元。 “最高龄”的学生 “化工原理”是化工学院的本科生必须要学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门课学时长、难点多,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李春利教授这门课已近30年,尽管讲了无数次,可他每次讲授前仍不敢怠慢。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感到上课时后背在冒汗,因为教书是个良心活儿,要对得起学生的信任,一定要将正确的内容传达给学生,讲错了就是在误人子弟。”每次讲课前,他都要更新自己的教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在讲课时,李春利有自己的“绝活”,他将工业案例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经历科学地融入课堂。学生看到的案例图片中的设备多是他去工厂交流指导工作时拍下的,它们大多是李春利的“得意作品”。 在化工学院,慕名而来的“蹭课生”常常挤满了教室。“李老师的课,总有很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他引用了很多自己学习、生活、科研的经历,循序渐进引人入胜,他的执着感染了很多人。”2015级学生张娜娜说。 在李春利看来,学生求学的关键在于“求”,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他的课堂上,提问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老师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并且利用各种方法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查资料、做实验、互相讨论。他认为,把方法教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完成余下部分的学习,这样的记忆更深刻。 生动有趣的例子、旁征博引的风格,同样吸引了很多年轻老师前来旁听。大量的提问、实例,使上课的时间大大延长。化工学院苏伟怡老师说,上李老师的课,经常要把预定的时间乘以1.5倍,晚上的课总要上到10点多。 Aspen plus是目前世界上过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大型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这门课已成为整个化工学院的明星课程,从最初的研究生选修课,逐步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 为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软件,李春利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专门参加了培训班,作为培训班上“最高龄”的学生,却是学得最好的。李春利常说,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做学生的“同学”,虚心向学生学习,很多新生事物,学生可能掌握得比老师更快更好,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倾听学生的意见,这使他赢得了学生们的真情和尊重。 竞赛中增强专业自信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发起,已由第一届的6所高校发展到目前330多所,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拥有化工类的院校。这项竞赛考查的内容,涵盖化工专业的所有基础和专业课知识。每年大赛结束后,李春利都会组织一节特殊的课堂——精彩一刻,由获奖队员为学院的师弟师妹进行获奖项目展示。 化工学院2014级学生牛晓芳现在已在天津大学读研,回忆起两年前观看“精彩一刻”时的场景仍然难掩兴奋,“师兄师姐们的表现太令人震撼了,他们充满自信,从产品的确定、生产流程的设计、工厂的选址、车间内部的建设,到预算开支的分配,再到项目前景的展望,分析得头头是道”。从那时起,牛晓芳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比赛。2017年,牛晓芳获得这项比赛的全国一等奖。 不只是牛晓芳,化工学院报名参赛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今年的参赛人数已达150多人。化工学院方静老师说,通过这一比赛,学生们大大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自信。 从2月份竞赛题目公布,到8月份比赛结束,每年的比赛历程半年。一等奖获得者张娜娜说,他们组的队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在一起讨论修改,这半年来的经历让她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极限,帮助自己树立了极大的信心。 李春利带领的化工原理教研室一直承担着参赛学生的辅导工作。一个参赛项目的所有材料打印出来竟有1400多页。为了把汇报用的PPT整体看一遍,李春利经常要连续用上六、七个小时,回家后因为过度兴奋,常常彻夜难眠。 在化工学院教师李浩眼里,李春利对待教学从来都是实实在在。辅导学生参加大赛比不上发表论文,并不是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但他总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他用行动诠释了:教授的本色是教书。 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独木难成林。李春利认为,只有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教师团队,才能真正做好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他始终把培养青年教师当作己任,努力提高团队整体的能力和素质。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型课程,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树立科学的工程观念,才有利于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李春利带领青年教师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方向,以提高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参加生产学习和科研实践,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迄今为止,化工原理教研室共有4名青年教师取得了注册化工工程师的从业资格,2名教师具备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专业设计资质,全部教师均参与工业科研项目,具备工程设计经理资格,成为教育战线的“双师型”任课教师。王洪海、王志英等多位教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工业大学优秀任课教师;方静老师获天津市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苏伟怡、齐俊杰、胡雨奇等青年教师也分别多次在学校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屡屡获奖,所有青年教师都承担了化工学院的班导师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17年,李春利带领的教学团队荣获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河北工业大学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学团队。除此之外,他们还曾获得2015年度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集体”,以李春利名字命名的“李春利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2016年天津市十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 高尚的品德,精湛的业务,使李春利在全校师生中赢得了高度赞誉,在2013年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李春利被评为“工大教师楷模”,201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的成绩来源于科学的态度,来源于严谨的作风,来源于执着的追求,来源于精诚的合作。
-
当代师者 永不停歇的 教育“追梦者”
白珊 郑州市金水区优胜路小学班主任、语文老师 师说 爱就毫无保留,教定全力以赴,在尊重的前提下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从“郑州优秀青年教师”到“郑州优秀教师”,少了“青年”二字,却多了无数付出。“2016郑州最美教师”称号是对她最大的肯定,经常有人开玩笑说:“白珊被评为最美教师可不仅仅是因为长得美,是因为心灵美!” 自告奋勇 请缨支教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梦想与远方,对白珊而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有机会走近贫困地区的孩子,为他们带去知识与欢乐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2014年8月,第一次听到可以去周口支教的时候,白珊兴奋不已。在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后,白珊将当时只有一岁多的孩子留给父母,主动报名去周口支教,最终能够有机会在周口沈丘大邢庄乡中心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地面一年四季都是湿的,每当下雨时,我就把屋子里摆满瓶瓶罐罐,床上兜一块塑料布,既能防雨又能防尘。”支教环境的艰苦程度超出白珊的想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白珊克服生活、教学上的种种困难,开始了她难忘的支教生活。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当看到学生一个个睁着大大的眼睛新奇地望着自己,白珊明白,这些淳朴的孩子是欢迎自己的,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学校实行“包班制”,除了语文、数学,其他的学科没有专业老师。就这样,没有音乐老师,白珊就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没有英语老师,白珊就教孩子们基础发音、唱英文歌。书法、朗诵……这些孩子们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课程被白珊一一搬上课堂,她带领孩子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神奇的大门。 静水深流 大爱无言 白珊在沈丘大邢庄乡中心小学支教过程中,通过家访了解到有许多成绩优异,但是家境困难的学生。他们有一颗求学、上进的心,为了不使他们辍学,帮助他们追求梦想,白珊开始了她的资助之路。白珊共资助了三个孩子,每人每月300元,三个孩子900元,到现在快五个年头了,资助了五万多元。“只要他们继续上学,我就一直供,直到把他们送进大学校园,然后我再回到沈丘大邢庄乡中心小学寻找下一位需要资助的孩子,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白珊说。现在白珊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圆读书梦。 兢兢业业 潜心教学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有了这段弥足珍贵的支教经历,白珊更加珍惜在优胜路小学的工作和生活。作为班主任,白珊努力培养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班干部队伍,营造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班风班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先后建成了班级光荣榜、班级图书角、班级植物角等。这些都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评价最高的还属每月的生日会。每个月,白珊都会组织为班级中在同一个月份生日的学生过集体生日。孩子们早早走进教室,品尝老师亲手制作的十二个月不同的爱心蛋糕和点心,同学之间分蛋糕、吃蛋糕,团结友爱,其乐融融。这个活动也赢得了家长的好评,无形中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2016年9月10日,第32个教师节,白珊被评为 “2016郑州最美教师”,可谓实至名归。她将个人所得一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优胜路小学以及支教学校的留守儿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记者手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白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每个人都以她为榜样,敬她爱她。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为师之道。
-
李新红:真情教书 真心育人
李新红指导学生操作设备 李新红 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教师 “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才是健康的。”李新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自1991年踏上教师的工作岗位,李新红一直在她的一方教育园地里努力耕耘,默默做事,用春风化雨般的教导,感动和培育每一个学生。 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需要老师注入更多的心血。李新红深深地意识到,面对学生,她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用爱激励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自己的关爱中成长、进步。与敏感的青少年打交道,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真心非常重要。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李新红非常注重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为他们好,换取学生们的真诚相待和信任。 班里一个学生在刚入校时,因为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非常自卑。“用真心育人,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李新红总是静静地观察这位学生的一言一行,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文笔很不错,就鼓励他去给校报投稿。我们一次次地修改文章,最终看到他的文字被印刷成铅字展现在校报上。在第一次投稿并发表之后,我明显感受到他的自信心提升了,有了成就感,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稿。”学生的变化为他们带去了无穷的力量,如今,这名学生不仅已经中职毕业,还完成了自己的升学目标,进入大专院校继续学习。现在的他在大学里竞选班委、担当校园活动主持人等,遇见了更美的自己。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对学生始终抱有期待。”班里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从起跑线开始,从认识元器件到识别元器件,从检测元器件到组装成品,李新红把专业知识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学生,教他们一步步入门。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李新红尝试并摸索出“先实践,再理论”的方法。“比如在带领学生组装‘声光控灯’或者收音机等小项目中,学生最初难以消化理论知识,那就先到实训室里,带着他们动手做一遍。当他们动手点亮了小灯,听到了音频,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他们会琢磨为什么按照这样的线路可以成功,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把理论知识探究出来。” 27年来,在三尺讲台之上,在设备仪器之旁,李新红践行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她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学有所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润物无声,育人无形,她说:“当我满怀爱心去对待学生时,我已在爱中获得了爱,那爱甜甜的,沁人心脾,回味无穷。&rdquo
-
90后化学老师“一言不合就唱歌”,学生喊他“亚洲男神”
他是一名90后化学老师,一个多重跨界的“麻辣教师”——他像明星一样出现在课堂上,用开演唱会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让学生叫他“亚洲男神”;他一言不合就唱歌,课堂上的知识点都被他编成段子、rap、freestyle;他是一个“综艺咖”,是《天天向上》《芝麻开门》《一站到底》《奇葩说》等节目的常客,还发行了多张自己的唱片专辑…… 他就是重庆市育才中学化学教师赵镭,在他身上没有传统教师那种沉稳严肃的痕迹,而是阳光、欢乐、幽默,有时还有一点“自恋和浮夸”。 今天,中教君就为大家分享赵镭老师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围观他与学生之间的趣事,看他身上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喜爱?看他的课堂具有怎样的特色和创新,又有哪些值得老师们借鉴的教学技巧和经验? 1. 课堂上来了“亚洲男神” “上课,起立!老师好!”这一固定的问候模式在我课堂上完全被颠覆了。学生们站起来,第一句话永远是“亚洲男神好”。 为什么会叫我“亚洲男神”?其实是我的小心思,希望学生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态去学习。于是,这一声“亚洲男神好”便应运而生,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也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而愉快。 对于“亚洲男神”的称号,有学生曾笑着对我说,“刚一开始觉得赵老师你特别自恋,但后来越来越喜欢这种氛围,现在我在赵老师QQ的备注上都写了‘亚洲男神’”。有学生则直接把我叫作“镭哥”,他说:“镭哥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没有‘之一’,在他的课上,没有一个人打瞌睡,他绝对是我们的‘男神’!” 不仅打招呼“自恋”,我的上课过程也像明星开演唱会一样。比如我想请左边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大声地说:“左边的朋友请举起你们的手”,而请右边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会嚷道:“右边的同学让我看见你们的手”。 只要看到好笑的内容,我都会记录下来,每记录十条就会打印出来,粘在电脑前的墙上。课堂上,什么时候瞪眼挑眉,什么时候运用夸张表情,哪一句话要拖长尾音,我都会反复练习。因为夸张的肢体语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有学生甚至建议我“去演电影”。 2. “段子手”也能管得了学生 化学试题里会经常用上A、B、C、D这四个选项。B和D容易听错,很多老师常常用boy和dog来区分——这已经OUT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到了《我是歌手》里的热门女歌手A-lin(黄丽玲)。于是,我告诉同学们,选A的时候,可以大声喊出A-lin(黄丽玲),D就干脆Duang一下。 “自己颜值不够,就要努力凑!我妈告诉我,长得丑就要多读书,所以我成绩差时也没有愿赌服输……”我常常带着自嘲口吻鼓励同学和自己奋发向上。课堂上时不时穿插这些小段子,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 其实,我的课堂与许多教师一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一个个知识点紧凑而连贯。不同的是,许多枯燥的知识点在我口中都活了起来,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与当前知识点紧密相关的段子“飞”出来。 “阳极发生氧化怎么记?就用你们喜欢的小鲜肉‘杨洋’(阳氧)啊!”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排行榜是什么?氧硅铝铁——‘养闺女贴(心)’嘛!” “丁烷燃烧后火苗很亮,有我的眼睛亮吗?不见得吧。” 几个包袱一抖,课堂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许多学生的印象中,化学是很枯燥的,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很容易感到疲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我就想出这样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办法,效果居然很不错!我想告诉我的学生,化学的知识点也可以变成段子。 在我的备课本上,藏着密密麻麻的小秘密: 里面有三种颜色的备注,红色的是需要补充的知识点,绿色的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蓝色的则是我预计学生听不懂或容易走神的地方,每到这时,我就会提前编几个相关的段子,帮助学生提提神。 我认为松紧适度的全能老师才是最好的。当下的孩子思维意识都非常活跃,有想法,追求个性,所以不能“管”,而是与其平等相处。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是不需要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我要求他们坐着。学生听一天的课,要动脑也挺辛苦,但学生来办公室问我问题时,我会站起来回答。我觉得尊重和平等是现在孩子所需要的。 当然,学生确实会看重娱乐性,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平衡这点。遇到比较难的题目,我就不会讲段子了,该学的该记的一点都不能丢。 3. 把元素周期表唱成rap “氢氦锂铍硼,凌寒独自开。碳氮氧氟氖,为有暗香来。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春色满园hold不住,卤素氟氯溴碘砹。锂钠钾铷铯爆炸,为有源头活水来。铍镁钙锶钡镭爱,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将化学元素与古典诗词结合在一起,依靠一曲freestyle创作了一首rap。 锂钠钾铷铯,它们爆炸的条件是遇水,所以后面跟了“为有源头活水来”;卤素氟氯溴碘砹,这些都有颜色,因此满园春色都没有它们美,所以用了“春色满园hold不住”。 歌词之间有内在关联,目的也是帮助学生记忆,而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绩会提高很多。 “白大褂里的你没主意,时间可否添加催化剂,延长学习命题,和朋友斟酌实验数据…变色红橙绿,试管三分之一……”这是我自己作词,自己演唱的校园民谣《师中有化》。 初中时我就喜欢唱歌,一直渴望登上更大的舞台。记得第一次登台在所有人面前唱歌,演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全场震撼,他们说我的声音很细腻,有点像李健。不过这首歌还带给我另一段故事——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可以飞到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且隐形的也能让人飞翔,只要把自己的天赋特长发挥到极致,就可以“不翼而飞”,没有翅膀也能飞翔。 这就是音乐的穿透力,可以直指人的心灵。后来,我当了老师,也努力用音乐去感染学生们。 我很喜欢唱歌,也渴望舞台,可是我也知道,唱歌的人那么多,只靠纯粹的演唱很难‘杀’出一条血路。于是,我就剑走偏锋,把搞笑与演唱结合在一起,调动全身的幽默细胞,最早是简单的模仿,然后是原创段子,制作一些非常有特点的歌曲。 《小愿望》是我自己作词、作曲的另一首歌,我会经常写一些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歌曲,可能是一个场景,也可能是一段故事。 每一个阶段都有那些小小的愿望陪伴我和学生们走过校园时光,我希望当我们长成大人时,能否依旧记得那些小小愿望,使它们伴着我们披荆斩棘,一次次鼓励我们勇敢做自己。 4. 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可 “赵老师特别风趣幽默,上课时不时就会爆发出无穷无尽的段子。”高一(6)班学生李根说。 “本以为老师讲课时经常讲段子,自己的化学成绩不会太好,没想到还不错,因为在赵老师课堂上完全不会打瞌睡,听段子的同时也把知识点吸收了。”高一(1)班学生陈雨蕾说。 有老师问我,“常常讲自黑段子的你,是否会担心学生不尊重自己、不听话呢?”我认为,对老师真正的尊重,不是高高在上任学生仰视。而是应该用自己的人品和性格去打动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可你。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帮助不应该只是教会几道题,我更希望通过自己传递给他们的幽默感和正能量,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生活,成为一生受用的财富。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充分运用自己的唱歌逗乐天赋,等寒暑假有空时出一盘充满化学元素的专辑给学生们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喜欢化学,更有学习动力。 我们为什么给这位老师点赞? 因为他愿意离学生的心近一点、再近一点…… 也许,他并不是学生求学路上遇见的最优秀的老师,但却是为了学生时刻在努力着的老师,是为了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爱上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老师,是愿意放下自己,不断走进学生内心的老师。 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学生的幸运!
-
西北大学85岁退休教授坚持开办公益课堂:热爱专业胜于生命
2018年10月14日,西安,85岁高龄的西北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王戍堂正在给学生们做《数学的发展·我的数学之路》的报告会。 年逾花甲,从未停下奉献科学事业的脚步,坚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这个人是“王氏定理”的创立者、西北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王戍堂。10月14日,85岁高龄的他又走上讲台,给学生们做了一场《数学的发展·我的数学之路》的报告会。 “对自己的专业热爱要胜于生命” 当坐着轮椅的王戍堂先生进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时,大家的目光立即聚焦在他身上。因为今年2月份回家上楼时摔了一跤,膝盖一直没恢复,大家齐心合力将坐着轮椅的王戍堂先生抬上讲台。 “就像巴金说我的写作就是我的生命,对自己的专业热爱要胜于生命。”王老先生这样说。 讲堂上,6名曾经参加王戍堂公益“讨论班”的学生用短视频表达了敬意与问候。如今在复旦大学学习基础数学的刘晗说,参加讨论班让她能更直观更深刻地学习数学,也掌握了学习的重点,感谢先生对她思维方式的培养。 学生们说的“讨论班”,是2003年王戍堂退休时主动提出开办的一个公益课堂。授课对象没有限制,只要是想来学习的,都可以参加。就这样,每周两次,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一间办公室里,王戍堂老先生带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面孔遨游在数学的海洋里,这一坚持就是15年。 参加过“讨论班”的薛筱龙同学说,王先生的讨论班不能和日常上课比,讨论班按需授课,每次都要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讲透,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来讨论班没有要求,只要想来都可以” 14日,报告会结束后,华商报记者专访了王戍堂先生,请他谈论自己的退休生活及他的治学态度。 记者:您是怎么开始学习数学之路呢? 王戍堂:我6岁丧母,父亲在西安市社会路一个戏园子拉胡琴。小时候社会地位低下,抬不起头说不起话。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考上大学,那时主要是靠自学,自己不断地思考。有一次到省图书馆看过一本《科学家奋斗史话》的书,书中牛顿治学的执着和伽利略治学的细致深深影响了我,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在西北大学求学时遇到了我的恩师杨永芳,当时感觉他的课算是讲活了,他讲的是灵魂。 记者:您已经85岁高龄,为何默默坚持义务讲学? 王戍堂:人常说以文会友,我开讨论班就是和年轻人讨论,对我来说,和年轻人交流讨论是生活中的唯一乐趣。做这个讨论班就是为了搞研究,退休生活也就是为了搞学术。 来讨论班没有要求,只要想来都可以,多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也有周边高校、研究所的博士生与教师来参加,参加讨论班有时两三个,多的时候十来个。上课就是按需授课,如果有人说需要讲泛函数我们就讲泛函数,也可以这次布置一个问题,下次一起来讨论。上课时在座学生轮流上黑板讲题,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我会在一旁评论与补充。 记者:公益课堂“讨论班”开办有多久了?听说你前段时间病了,未来还打算继续吗? 王戍堂:从2003年退休就开始了,一直在坚持。今年摔了后膝盖不行了,上不了楼梯,现在不到学校开“讨论班”了,学生可以来我家里上课,现在主要讨论与物理结合的“广义数”。 王戍堂 1933年出生,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1986年“新华日报”报道“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王氏定理”的创立者。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曾任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两届,美国数学会会员,美国MR(数学评论)评论员。
-
言传身教好乡贤
2014年2月,新县郭家河居委会后畈村民组的王国元,在大别山腹地最偏远的乡村教师岗位坚守了41年后,光荣退休。一直盼着和他一起到信阳市区儿子家中含饴弄孙的老伴,以为终于可以如愿,不料却因王国元“爱管闲事”,愿望落空。 后畈有20多户居民,早些年几乎家家养猪。后来养猪的少了,猪圈却没拆,远远就能闻到臭味。2014年春节过后,乡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遇到巨大阻力的乡村干部来找王国元,希望他能出面做做工作。 王国元深知“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的道理,和老伴一商量,立马先拆了自家的危房和猪圈,清理了房前屋后的柴草垛、垃圾堆,还请人把院里的石凳、石桌搬到村口给乡亲们用。之后,他才挨家挨户上门讲环保说道理。 王国元乐于助人,德高望重。他出面不到一周,全村男女老幼都行动起来,蚊蝇乱飞的厕所、猪圈、鸡舍拆除了,房前屋后的杂物清理了,危房残垣、柴草垛、垃圾堆也都不见了,就连搬进城的几户老邻居,在接到王国元的电话后,也回来拆了旧猪圈。 王国元还义务参加修路修塘,和工人们一起挑沙、拉车、运石子,动员老伴每天烧好开水送到工地上。 “政府出钱为咱搞建设,咱还能不去帮把手?”10月4日,领着我们边走边看的王国元,憨厚地笑着说,“你看看,如今这么漂亮的村子,住着多舒坦。” 王国元被推举为卫生监督员,他却当自己是义务清洁工,每天早起拿着大扫帚从村东扫到村西,再拿把火钳清理人们随手丢下的烟头和垃圾;傍晚时分,他拎着桶一趟趟地去浇公共绿地里的花草树木。老伴一看他乐在其中,再不提去城里的话了。 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退伍军人徐殿起主动扫起了村西头。王国元去儿子家探亲了,邻居叶永富又一声不吭接着干。 如今后畈公共绿地、休闲广场绿树掩映,家家门前院内花红柳绿,村口塘清水满,环境干净了,村庄变美了,邻里也和谐了,以往为了鸡毛蒜皮拌嘴扯皮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后畈成了信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组),就连相邻的湖北省红安县的乡镇都来参观取经。乡亲们都说,听王老师的话,没错! “山里人崇德向善、重情尚义。”谈起为啥乡亲们听他的话,王国元乐呵呵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几乎家家都有我的学生,课堂上我给他们讲道理,生活中就给他们做榜样,言传身教,声望自立。&r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