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大队辅导员魏辛苗:用心弹奏爱的乐章

        魏辛苗      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大队辅导员      师 说      教师以培养人才、教书育人为己任,这既是我的无上光荣,也让我深感任重而道远。      无私奉献 无悔付出      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就在课堂悠扬的旋律间,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一节又一节的悄然滑过,在魏辛苗的内心也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烙印。      时间回溯到10年前,在和同学科的同事承担相同繁重教学任务之余,魏辛苗挑起了管理学校管乐团的担子。她对当初刚接手社团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很多孩子不守纪律,如何劝说也无济于事。”魏辛苗想过撒手不干,但冷静下来的魏辛苗不服输,遇到困难,积极化解才是根本。于是,她挨个找队员谈心,不断跟队员及家长沟通,让她们明白参加管乐团排练的意义和作用。慢慢地,大家变得越来越自觉,练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逐步实现了全校一半的班级每人掌握一样乐器的演奏技能,为日后管乐团的绽放光彩打下了扎实基础,魏辛苗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停攀登 不懈追求      魏辛苗说:“教师这个岗位就是良心活儿,每一天我都享受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努力做到问心无愧。”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魏辛苗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善于调查研究,积极交流经验。作为共同体理事学校的教研组长,她积极配合区教研室做好各项教研工作及各种活动的组织;作为学校的音乐学科教研组长,在工作中和组内任课老师团结一致、一起钻研教学教法。先后完成了音乐学科质量评价分析、音乐学业学生自主评价方案、小学生音乐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及分析;组织承办了共同体“小学音乐优质课”的比赛,参加了二七区多彩教育形态课的展示活动获得好评,在区教研室组织的音乐学科优质课比赛中以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摘得桂冠。作为第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者,魏辛苗一次又一次的试课、研讨,常常忘记了下班。      用心聆听 用爱弹奏      2017年年初,魏辛苗加入了河南省第五届音乐名师的团队。为了上好“新名师”的亮相课,她潜心钻研教材,重新把《三只小猪》这节课进行设计,音乐课的核心灵魂,教育理念的真实呈现,随着一曲童话故事把学生和听课老师带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最终,这节课脱颖而出,作为河南省小学组唯一参赛选手于12月份参加了在海南省举办的中南六省音乐课堂教学比赛,并获得此项赛事一等奖。      回首过去,既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魏辛苗在勤恳务实的求索道路上收获了更多的喜悦。从一名音乐教育领域的新兵,逐渐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不断成长,收获一路芬芳。      记者手记:在音乐的指引下,魏辛苗用心弹奏爱的乐章,在自己内心的指引下,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一至高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人大87岁教授吴易风为贫困生捐百万奖金:还将捐遗产

      12月11日,第七届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奖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吴易风(右二)上台领奖。      “我深知贫苦家庭出身受教育的困难,所以我把这次获得的全部奖金(100万元)贡献出来,设立贫困生奖学金。” 鹤发银丝,腰板笔直,吴易风走上领奖台语调清晰,“我马上就87岁了,来日无多。我已经跟我的继承人——两个孩子商定了,并且写入遗嘱,在我过世后,部分遗产将加入这笔贫困生奖学金。”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他肯定会这么做,不觉得意外。”12月11日,吴易风的学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王珏向记者表示,这对吴老先生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捐百万奖金和部分遗产设贫困生奖学金      12月11日,在第七届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奖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92岁的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章开沅和87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指导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易风获得上述奖项。      据公开资料介绍,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为表彰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设立的专门奖项,于2012年首次颁发。该奖项面向全国,经专家提名、工作小组初选、遴选委员会遴选和基金委员会投票选出,每年表彰2-3位卓有成就的学者,每人奖励100万元奖金。      但对于100万元的奖金,吴易风分毫不自用,像曾经将3500余册藏书全部赠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将北京市劳动模范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一样,这一次他也果断捐赠。      “我出生在江苏高邮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机会受到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只读了几年私塾和乡村初级师范。”在穷困中长大,吴易风内心深知寒门子弟对教育的渴求,一次援手或许就能让一颗幼苗成才。      不仅是这100万元,吴易风现场还认认真真地算了一笔帐:自己还有住房,面积不算小,以后保守估计能至少值四五百万,加上今天的一百万,一共至少有五六百万可以用于资助贫困生。      “我马上就87岁了,来日无多,我已经跟我的继承人——两个孩子商定了,并且写入遗嘱了,在我过世后我的部分遗产将加入这笔贫困生奖学金。”吴易风说道。      但实际上,记者了解到,吴易风患有心脏病等各类疾病,而老伴在跌过一跤后,病倒在床,需要要全力以赴照顾,这笔奖金或许本可以让他的老年生活更为容易。      对于老师的慷慨,王珏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吴老师总是在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每一年都自掏腰包,请我们在校的老师和学生吃饭。”她向记者表示,同时,吴易风对学生要求严格,读博期间“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做读书笔记,他会帮我们规定到每周要读多少书,书读到多少页,做到很仔细”。      吴易风的另一位学生,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任郭冠清也表示,吴老师待人诚恳,对学生耐心细致。“在上博士的时候,每两周都会向吴老师做一次汇报。每一次汇报中,吴老师都会对我们在正在做的东西了如指掌,哪怕某一次提及的一个小观点,吴老师都还记得清清楚楚。”郭冠清告诉记者。      “我是学校里学历最低的教师”      在颁奖词里,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林岗评价吴易风先生为“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他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三个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学界瞩目的丰硕成果”,“治学严谨,坚持真理,不跟风,不唯上,不媚俗,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系统的批判性研究的领军者,是很早就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旗帜鲜明的抵制和批判的经济学家之一”。      虽然是众人心中大师级的人物,但吴易风从来都说自己是“学校里学历最低的教师”。      “我是什么学历都没有,不是博士,不是硕士,连学士证书都没有,因为我们那时候只给一个毕业文凭,没有学士学位,所以我常常跟同学说,我是什么士都不是。”吴易风自我评价道。      但在郭冠清眼中,正是如此,吴老师才更让人钦佩,“吴老师的一生都在奋斗,靠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      靠自己成为“大家”,这其中的辛酸艰苦旁人往往难以想象。      吴易风曾在《经济学动态》的一次访谈中提到,1953年自己被调入刚成立的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工作,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当时除了讲授语文课和历史课外,学校还让他讲“经济建设常识”课程。      “要教这门课,我只好自己赶快先学。先是反复学习《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后又开始自学当时被列为干部必读的一部翻译过来的《政治经济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政治经济学。”吴易风说道。在此期间,他还在抓时间自学了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主要专业课程,并先后在苏北俄语学校和上海俄语广播学校学习俄语,取得了上海俄语广播学校的毕业证书。      而到了1955年,吴易风凭借着“高中毕业的相当程度”幸运地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他分外珍惜难得的大学深造机会,啃英语,啃数学,啃电脑,爬过一道道难关。      据报道,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只教授俄语,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经济学,吴易风就从国际音标开始自学,硬是把英语啃下来了。而经济学还需要数学的底子,他就向当数学教师的妻子学习数学,攻微积分、做习题、再交给妻子批改,这样,数理经济学需要用到的“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他都掌握了。20世纪90年代,他又开始自学电脑教程,一通百通,成了真正的“三通经济学家”。      “做学问的都知道,通一门就很不容易,要努力一辈子,哪能通几门?对于有关我的各种溢美之词,我只能说‘受之有愧’。”吴易风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

    • 博雅小学常务副校长闫小霞 甘愿为教育贡献青春力量

        闫小霞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常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虚心向同事学习,深入到教学实践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每备一节课、每上一节课,她都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追求高效、创新、富于感染力的最佳效果。她以身作则,精心管理,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校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正人先正己”。她每天早早到校,对各项工作都认真负责,充满热情,努力做好。学校大,紧急任务也多,她常带领班子成员加班到很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甘愿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闫小霞获得区级师德先进个人、区级最美教师、郑州市十大最美子女、航空港区“巾帼建功标兵”、航空港区“教学标兵”等荣誉。

    • 任教22年的他倒在工作岗位上 儿子:他心里只有工作和学生

          12月3日下午,年仅42岁的余光辉老师走了,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和教育事业。       噩耗:任教22年的他 倒在备课研讨会上       12月3日下午2点20分左右,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中心校召开九年级语数英备课研讨会,身为教务处副主任、数学学科带头人的余光辉老师第二个发言,发言过程中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会议桌上。一起开会的老师立即拨打120,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2岁。       余光辉老师担任胡店乡中心校九(1)班班主任及数学老师,班里共有40位学生。       “有时宿舍里没有水,余老师就给我们烧水。”学生余航说,虽然是小事,但同学们都很感动。学生李建国说,初一时他坐在班级靠后,眼睛高度近视的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余老师得知后,及时给他调换了座位。还有一次天气特别冷,他穿得很少,“余老师就拿来他儿子的衣服给我穿上。”       毕业多年的学生,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纷纷从外地赶回老家。从洛阳赶回来的大一学生胡玮炜,当初在单亲家庭长大,性格比较孤僻,是余老师不断家访、谈心,让他重拾信心,最终考上了洛阳一所大学。       同事追忆:好老师 好同事 好兄弟       老师们告诉记者,余老师教龄22年,参加工作以来,获得了众多表彰: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课题研究组长、市级优质课……就在前不久,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来学校检查时还说,余老师的教案编写可以作为全区教案的范本。       胡店乡中心校校长刘博悲痛发文:余光辉,我们的好老师,好同事,我的好同学,好兄弟!你走得那么突然,一句话也没有留,让我们不知所措……看看还没来得及关掉的电脑,和一堆试卷,再看看你的班级,你的孩子们,我们的心都碎了。       据了解,余老师去世后,平桥区教体局主要负责人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胡店中心校领导班子第一时间召开会议,成立两个小组,一组处理余老师身后事宜,一组负责和上级对接,及时申请工伤认定。       亲人追思:他心里只有工作和学生       对于余光辉老师的突然离世,最悲伤的莫过于他的家人。他的老父亲已年过六旬,于2015年从胡店教育岗位退休;妻子下岗,儿子在外地上大学。       “从小到大,父亲管我很少,他眼里最多的都是学生。”得知噩耗从外地赶回来的余光辉的儿子说,从父亲的身上,他学到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余光辉儿子的微信截图显示,就在事发的前两天,余光辉还跟儿子在微信里聊天,是关于一个考试的。       “在我们不多的见面中,他不由自主谈到的总是他的工作和学生。”余光辉老师的堂弟余光武说,“我不想把他说得多么伟大,他把自己人生的一半时间奉献给了教育,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       同窗回忆:很实在,喜欢帮助人       余光辉老师1996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普师专业。记者辗转联系上余老师的大学同学,他们分别讲述了余光辉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       供职于新县县委宣传部的钱洪波科长告诉记者,大学期间余光辉很实在,喜欢帮助人。“当时他很腼腆,和女同学说话会脸红。”钱洪波说。       “他性格非常好,总是笑眯眯的。”信阳市五中的孙瑛瑛老师告诉记者,大学时余光辉负责管理男生宿舍的纪律和卫生,跟同学们相处得非常好。“他去世的当天中午我还在平桥区的街道上碰到他,他应该是到教育局拿材料,还关心我职称的事解决没有。”孙老师说,余光辉很阳光,就像一个没有烦恼的人。       在同学中,吕大中与余光辉的友谊比较特殊,他们是初中同学、大学同学,又在同一所学校共同工作过19年。“初中时,余光辉就爱帮助人。”吕大中说,初中时多数孩子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余光辉经常拿饭票给同学们买汤菜。“那时候,不管是老乡,还是外县区的同学遇到困难,余光辉都解囊相助”。吕大中说,对待贫困学生,余光辉常拿出工资给他们买棉袄。“对这个老同学、老同事的突然离世,我们很悲痛,我在他的灵柩前守了两夜。”电话里,吕大中哽咽着说。

    • 用心和智慧引领 促朵朵花蕾绽放

        梦想雄鹰的翅膀,梦想超越的辉煌,最终却发现早已给了她的学生。在每一次雏鹰展翅的试飞里,她总能听见理想扣击天堂的回响。靳敏勤,中学一级教师,沁园中学好老师·沁之星——沁能标兵。参加工作整整21年,在这21年的时间里,她把满腔的热血给了她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早在孩提时代,教师的圣洁和崇高品质就在她的心中根深蒂固。那时,她就在心中萌发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毕业后,梦想成真,她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她不曾忘记自己的誓言,不曾动摇过这颗育人的拳拳之心。凭着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她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她告诉自己要用心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地处理班级里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她播种了阳光,收获了春天——学生是她最好的荣誉证书。所以,面对世人的不解她不曾退却;面对众多的诱惑她不曾动摇;面对雏鹰般跃跃欲飞的学生,她依然风里雨里、脚步坚定、豪情满怀!     在教育学生时,她想“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她知道:她的言谈举止,既处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又处于时刻被学生效仿之中。所以,当她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她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她没有指手划脚、拈轻怕重,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当她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终于,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有人早晚主动开关电灯了;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管理班级琐碎繁冗的工作使她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她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她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胞弱的,对他们,她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了多谈心、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她还兼顾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她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后进生,满足优生。     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她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她追求的境界。于是她坚持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阅读教学刊物,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她常向同科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孩子们,她把青春和智慧融入了这小小的三尺讲台,她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用心探索。她坚信“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她更相信:用她的真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去关爱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每一朵花都会绽放熠熠光彩。 (通讯员 贾五清 供稿)

    • 赵志芳:“志”在讲台育芬“芳”

      赵志芳(左一)与学生交流      赵志芳      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一中年级长、教研组长、英语老师      师 说      在育人之路上,我将秉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断努力向前。      在与二七区马寨一中共同成长起来的24个春秋,她用真心与坚守默默耕耘,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送进理想的学校,成为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指明灯。与同事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在马寨一中营造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中实现了自我提升和人生价值。      秉持初心进校园      1994年,赵志芳毕业于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甫一毕业,赵志芳的母校郑州十二中便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是,年轻的赵志芳有自己的想法。      当年赵志芳身边很少有像她一样读完大学的同学,她发现,虽然当时普通家庭已经基本能够负担得起孩子上学的费用,但是意识上的不认同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周围村镇里的孩子和家长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赵志芳毅然选择了二七区马寨一中——这所当时新建校不久的农村学校,她要凭借自身经历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三尺讲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教育理想。      上下求索育人才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赵志芳秉承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的原则,在教育之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她认为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爱心、耐心、信心。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把教师这个身份忘掉,纯粹地育人。      2009届有两个男生让赵志芳印象深刻。他们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但赵志芳细心观察后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爱帮助同学,没有集体荣誉感。为了帮助他们改掉“小毛病”,赵志芳在班里进行了针对他们两个的不记名提意见活动,赵志芳说:“全班同学反映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希望你们能够重视,同学之间要学会分享,多沟通多交流。”自此之后,在赵志芳的班里,共同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几个男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带动整个班级氛围越发积极向上。后来,班里多名学生考入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二中、郑州四中等重点高中。      教学相长共发展      在赵志芳的育人之路上,她始终坚持和学生、同事共同成长的原则,坚持提高政治思想认识,不断强化业务能力。除了对课标进行认真研读,赵志芳还订阅了《英语周刊》《21世纪报》等提升专业素养。为了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及时记录下来,赵志芳开通了博客,上面更新的内容篇篇都是她智慧的结晶。      二七区马寨一中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教师交流活动,如“借力名师高位引领”“新学期教师培训会”等,在交流活动中,赵志芳会把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教师,她说:“我很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专业领域不断学习、提高,同事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赵志芳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有爱的育人方式,在春花秋月的交替中,坚守讲台,以崇高的教育理想为指引,将点点知识化为汩汩清泉,滋润万千桃李绽芬芳。

    • 她说:比妈妈细心的幼师才能让家长放心

          刘伦霞,伊川县直二幼的一名幼儿教师。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默默耕耘在幼教第一线上,至今已有23个年头。       “做好童真教育,成就优秀儿童”,在县直二幼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刘伦霞面对幼儿用真心去关心他们,用真诚换来的是孩子们及家长们的信任。当孩子们犯了错误,刘伦霞则是耐心引导孩子们认识到错误。       在刘伦霞担任小班班主任时,班级有孩子拉肚子,并直接拉在了裤子里,周围的孩子们都纷纷跑开。刘伦霞立即过来帮忙擦洗干净,并找来了一条干净的裤子给孩子换上。下午孩子奶奶来接,发现孩子换了条裤子,了解情况后感动地说,“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家长放心。”刘伦霞笑着说,这都是应该做的,“幼教付出的会更多,要比妈妈还要细心,家长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       刘伦霞用真情、爱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笑对家长,爱向孩子”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她作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洛阳市教学标兵、洛阳市最美教师,还担负着送教下乡的责任,她总能针对乡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方法。每到一处送教,乡村幼儿园负责人都会拉着她的手说,“刘老师你能常来这里真是孩子们的福气啊。”       成绩只代表过去,刘伦霞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能力有限,努力无限”,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前进,用真情细心地关爱每一个孩子,才能串起快乐的幼教人生。

    • 讲台虽小但责任重大站在这里有种使命感

          石幸浩是伊川县滨河高中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他每天起早贪黑,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6年。石幸浩常说,作为老师手握粉笔,就要甘做人梯,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讲台虽小,但责任重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每次站到讲台上,他都深知“老师”两字的分量。“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石幸浩说。       为了培养学生书写的好习惯,他每天带头与学生在课前练习钢笔字;为了培养学生的演讲水平,他每天随机抽选一名学生在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优点就现场表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各项能力。       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石幸浩一日三餐都同学生们在一起,一有机会就和学生们交谈生活、学习、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2018年初,一宿舍下水道堵塞,满屋子都是水,石幸浩拿着疏通器,脱下鞋子直接跳在冰冷的水中,直到修好堵塞,积水也排完了。看着他浑身又湿又脏,学生们纷纷拿着毛巾让他用,石幸浩笑着说,“你们能洗漱了,能正常休息了,看着你们脸上的笑容,我做这点还能算啥”。       “咱就是名老师,干不出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手握粉笔那刻起,肩上的责任就很重大。”石幸浩说,只要站上三尺讲台,就有一种使命感,“只要学生和家长对我信任,就是对我工作上的最高奖励了。&rdquo

    • 悉心照顾学生他被误认为学生家长

        刘长谦(右二)帮学生们辅导功课       刘长谦,是伊川县第一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是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刘长谦虽然只有40多岁,但头发已显花白。刘长谦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家人平安,学生成才。”       刘长谦今年40多岁,但头发已显花白,“学生们胸怀理想来到一高,如何让他们不断进步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这是一名班主任面对的首要问题。”刘长谦说,当个老师不容易,当个好的班主任更不容易。       每天早上,刘长谦5点起床,早早地来到班级,陪学生们早读;晚上也是等学生们睡下熄灯后,他才会离开校园回家。“学生交给你了,学习不仅要抓好,身体状况咱也得操心。”刘长谦说。       据刘长谦介绍,一天晚自习期间,班级一名学生突发急病,他一边通知家长,一边将该生送往医院,并自己垫资为学生办理了住院手续,学生输液期间他一直陪在学生身边。当家长赶到时,已经是3个小时后了。看学生逐渐好转,医生对刘长谦说,“送来得很及时,我还以为你是他爸爸呢。”       工作中,刘长谦善于钻研,对一些新的教法,都积极尝试,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校青年教师在刘长谦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一高新秀。刘长谦本人于2013年、2016年先后被评为洛阳市骨干教师和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2年,他辅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河南省中学生课题研究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