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师古不溺古彰显笔墨神韵——当代书法艺术家牛治强
地处华夏腹地、黄河流域的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书法艺术盛行和发展的宝地,而河南荥阳更是中国书法百花争艳、深有底蕴的墨宝盛地,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上产生了众多书法名流,当代著名实力派书法艺术家牛治强更是现今书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牛治强,男,字:草野;号:草野山房、守砚者。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穆沟大同寨。受父影响,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从小就描摹书帖,并师承父亲牛青山,6岁时父亲就让他写字帖,从一笔一划、一撇一捺练起。12岁的时候牛治强就开始脱帖自己写。从小学到初中牛治强一直是学校黑板报的办报人,199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后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专修书法,临练颜体、柳体、赵体等,并融会贯通为己体,临张即之的飞白,学《千字文》、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赵松雪等书体,对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各种字体都常练不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读书期间的牛治强就开始参加书法界的各类展览、比赛,并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种书法大赛,且连连获奖:1987年曾参加“文明杯”全国书法大赛;1989年获“中华书法研究会”段位证书;1990年作品入选全国“光明杯”书法大赛;1991年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字帖集;1992年获得“飞亚达”杯书法篆刻大奖赛评选委员会证书; 1993年获得“兰花杯”书画大赛三等奖;1994年获得“神州龙”书法比赛二等奖;1995年作品入选“金鼎阁”邀请赛第二名;1996年获得“阳光杯”书法大赛三等奖;1997年作品入选香港回归庆祝大赛;1998年作品入选中日友好文化活动周;1999年作品入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比赛;2000年获得“世纪龙”书法大赛三等奖;2001年作品入围在“德国华人文化交流会”活动;2002年作品送香港友好交流;2003年作品参加新加坡邀请展;2004年获得文艺复兴纪念展第三名;2005年获得书法艺术成就邀请展并列第二名;2006年获得“张旭杯”草书邀请赛四等奖;2008年为大地震献爱心,捐出一批自己保存多年书法作品;2009年作品参加开封“古城杯”比赛二等奖;2010年获得“牡丹杯”邀请赛入围赛奖;2015年作品送日本参加邀请展;2016年作品送日本友人交流;作品曾作为一些大型集团公司的奖品奖励给先进工作者;2017年3月参加“国际华人嵩山杯”书画大赛邀请展;同年3月获得“中华杯”书画邀请赛第二名;同年7月应邀参加“地税系统创建文明杯”书法创作邀请展,现场创作的多幅作品被单位及书法爱好者所收藏;2019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礼赞祖国全国书法巡展活动大赛优秀奖。 牛治强1992年10月加入荥阳市书法协会;1997年加入郑州市书法家协会;2001年1月加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2017年被聘为世界精英书画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北京今史艺术学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河北涞水分院顾问;2018年4月被聘为中国女子书画院副院长;2018年5月被选为中国榜书书法家协会会员;(2018年12月16日被任命为:河南省榜书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9月被任命为郑州孰公轩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观赏牛老师的作品,便是一种超级享受,如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像饱餐了一顿饕餮盛宴,精神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心灵上得到了一回荡涤。他的草书似天马行空,气贯长虹,龙飞凤舞,酣畅淋漓;而他的楷书则一气呵成,美轮美奂,赏心悦目,妙不可言。以他那一股子酷爱书法的“牛劲”,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 “古今书法不可数,犹有字本存于经”。 牛老师的书法作品笔底龙蛇、笔精墨妙,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自成风格,他的书法作品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潇洒自如赋人以美不胜举的感觉。祝愿牛老师牛气冲天,气克斗牛!祝愿牛老师书法艺术长青,祝愿牛老师的书法艺术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
一名乡村女教师的坚守—— 上午在课堂 中午进产房
这几天,巩义芝田镇一名坚守岗位的女教师上午在课堂、下午进产房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春丽生了,千金,母女平安。”11月26日下午2:30,巩义市芝田镇实验小学校长吴孝东接到了该校教师宋春丽丈夫的电话。这个好消息很快传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大家在喜悦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上午第一节,她还在教室上课,下午就传来了这个消息。 宋春丽是该校的一名语文教师,今年40岁,暑假开学时,已怀孕6个月,属于大龄产妇。学校在安排新学期分工时,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想予以照顾,但人员实在短缺,征求宋老师的意见,让她继续担任语文课教学。在了解了学校的实际困难之后,宋老师二话不说,毅然决然担任了三年级的语文课教学。 面对困难,她没有退缩。每天按时到校,精心备课,熟悉学生,加强辅导,就这样,她开始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一天天的身子重起来,怀孕后期的各种不适也频频而至,但考虑到班里的孩子,她没有撂挑子,就这样默默工作着,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就连产前的孕期检查都是利用周末进行的。 一直到26日上午,她向学校工会主席周素贤反映,25日晚上肚子有点疼,感觉是时候到了,想上完课就去医院。周老师赶紧劝她去医院,可她硬是坚持把上午的课上完,到10点才离开学校,奔赴医院,12点就被推进了手术室,下午2:30,传来母女平安的好消息。
-
焦作一保安手写“印刷体”粉笔字走红网络
近日,一段博爱县第二中学保安鲍师傅在校门口告示牌上手写粉笔字如“印刷体”的视频走红网络。网友纷纷直呼: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偏偏当起了保安。 “学生持卡入校,学生穿正规校服入校,严禁购买校外饮食外卖;学校老师外出须交请假条…… ”在视频中,记者看到告示牌上手写的粉笔字十分工整,如同打印得一般。 拍摄者“么么牛”告诉记者,这是博爱县第二中学保安鲍师傅的“杰作”。当时他路过学校门口时,被小黑板上的字深深吸引,便拍了下来发到了网上。 网友纷纷评论:明明可以靠才华,偏偏当起了保安。网友“海的女儿”:字如印刷品,真好。网友“凡谷子”:平凡岗位隐藏着高手。 那么,鲍师傅是如何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身上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11月25日,记者走进博爱县第二中学进行了实地采访,见到了50多岁的鲍师傅。 鲍师傅告诉记者,他自幼就喜欢书法,上高中时,深受语文老师的影响,模仿老师练习正楷字体,后来到部队当兵后,更是对书法情有独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练字。 1986年退伍,鲍师傅回到家乡参加保安工作后,还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看到经典的句子、墙体广告写得比较好,我都会去模仿。”鲍师傅说,学校的黑板上、家里的练习本上、公园的广场上……到处都是他练字的“小天地”。 经过长年累月的坚持,鲍师傅精通正楷、宋体、隶书、行楷等字体,20多年来,除了做好保安的本职工作之外,他每天都会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在大门口的小黑板上书写公告内容,还义务为学校办版报。 此外,鲍师傅的书法也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慕名学习,他教的学生达五千余名,有的学生还考上了北大、郑大等名校。 “我从事保安工作多年,与学生们有深厚的感情,希望能把毕生所学所练传授给学生们。”采访最后,鲍师傅说出了内心期望。
-
被数学耽误的“画家”:高职数学老师用“函数曲线”绘出美图
朱老师画的画,釆用了抛物线、双曲线、椭圆、立方抛物线等函数曲线,展示流畅柔和的曲线美。 高中及大学数学,总给人抽象枯燥难学的“烧脑”印象,很多学生对数学课产生畏难畏惧情绪。昨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课堂上,扬子晚报记者在黑板上看到了数学老师用“函数曲线”绘出的灵动美图,令人过目难忘。课堂上,老师画得精彩,讲得生动,学生们听得看得记得格外认真专注。这样的“花式数学课堂”,你羡慕吗? 他是被数学耽误的“画家” 一幅幅“数学语言”绘成的粉笔画 虽寥寥数笔却灵动传神,宛如艺术品 朱中海,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教育部主任、数学教师。今年57岁的他,已教了35年数学。扬子晚报记者昨日找到朱老师,看到了他去年和今年“创作”的粉笔画。之所以要用“创作”这个显得正式的词语,因为记者眼里的这些粉笔画,虽寥寥数笔,却鲜活灵动,宛如艺术品。没有一定的功力,仅仅靠一些数学上的曲线,是无法完成的。 记者注意到,这些用“数学语言”绘成的粉笔画,有修长的女子,有年迈的老人,有顽皮的孩童,有淘气的小猫;从动作上看,有的在远望,有的在赏花,有的在舞蹈,有的在拉琴,有的在采摘,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观察小虫;从色彩上看,有的只有白色或粉红色一种颜色,有的有两种颜色,但不超过三种颜色。无论是一种颜色还是有限的两三种颜色,作品都生动传神,几条柔和的曲线稍作组合,寥寥数笔,就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显示了作者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每幅画的角落,有的还写上了“童趣”、“采摘”、“风雨归来”、“运动美”的标题,每一幅画都署名“小海”,行书字体也和画面一样流畅灵动。年近花甲的朱老师以“小”自称,体现了他率真谦虚的性格和对工作的态度。 “朱老师的数学课好听、有趣,而且真的很美!我和同学们都没有想到,枯燥难学的数学图形,那些抛物线、函数曲线,到了朱老师那里,一组合,一搭配,几下子就是一幅画,我们都被他吸引住了。”一位同学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朱老师上课,整块黑板就是一面黑板报,有不同的字体、有大大小小的间隔、有不同的色彩,还有生动丰富的插图。下了课,负责卫生的同学舍不得擦掉黑板,真的太美了。 朱老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从事过高中数学、中等职业数学和高等职业数学教学。“我一直在琢磨。数学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让学生的心静下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来呢?”朱老师对扬子晚报记者说,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看家本领,基本功既是“门面”,更是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以及讲话、绘画的“三字两话(画)”上,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磨炼、积累,自己每天都在练字、绘画,每天都有进步。 “去年教函数的时候,讲到曲线与方程,我想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生活中柔美的曲线很生动、很灵动,我经过琢磨和思考,创作了系列粉笔速写《舞动的函数》。有的是在课堂上当场作画,有的是事先画好的,每条曲线都是可以定义的,都是很美的,都是相关联的,关键是你怎么运用好它们,怎么组合好它们,让它们在最合适的位置,呈现出最美的视觉效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被每一幅构思巧妙的精美函数曲线图吸引住了。”回忆起“函数曲线画”来,朱老师兴奋地说。 绘画全靠自学 用文理交融的“板画绝活”吸引学生 “我不管讲哪一节课,都要根据课程主题背后的文化,相关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我把几十年的授课心得写成了一本书《数学的星空》,现在已经出版。” 粉笔画对于朱老师来说,画起来也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们说他有一手粉笔画“绝活”,不带圆规,可以画得非常非常圆,好几次学生课后用圆规验证,结果发现相差无几,这下学生们都服了。“当然起初我也画不圆,画得多了,用心画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就成了。”朱老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我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文理交融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数学,我很喜爱文学和艺术,尤其在职校,授课过程中尽量用文科语言讲述、诠释,举的例子尽量都采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生活中的例子,再结合学生的专业,学生学什么专业,就举什么样的相关事例。”这些年,朱老师发表了散文、诗歌、散文诗近百篇,他不是想在文学艺术上做出什么成就,而是想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增加自己综合素质的厚度,以此推动自己把数学教得更好,自己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更被学生们接受和喜欢。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朱老师创作《舞动的函数》这幅画后,又陆续创作了《社团风采》《黑板上的律动》《点线面的美》等系列作品,共200多幅画。 “数学的学习是抽象枯燥的,我用速写画点缀课堂,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朱老师对扬子晚报记者说,“我不是专门学绘画的,但因为热爱和坚持,我自信可以画好,可以影响到我的学生们。” 他在同事眼中是这样的 会写诗写散文,懂摄影,有情怀 “他有一股子抓住学生的魔力” “朱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资深数学老师,是一位中层干部,他是我们学校公认的有人文情怀的老师。”朱老师的同事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朱老师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数学教得好,还会写诗,能写散文,懂摄影,在老师和学生中人气很高。朱老师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拿过全国优秀教授奖章,是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全国骨干教师获得者。从和朱老师多年共事、相处的经历看,他是实至名归的,无愧于这些成就和荣誉。 “他的形象、气质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身上好像有什么魔力,能一下子抓住学生。”一位年轻老师对扬子晚报记者说,学校对信息化教学有要求,很多年轻老师可能有些过度依赖PPT了,看了朱老师的课,真的很受启发,大叔辈的朱老师,用数学曲线画的画太美太时尚了,难怪学生会那么喜欢。其实PPT教学和课堂板书、板画是不矛盾的,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效率会更高。 他,深情吐露心声 “我觉得现在的PPT教学要有度,作为一个老师,一些教学传统的精髓不能丢,比如板书。我认为,现场板书,在黑板上演算、推理,让学生直观学习了解推理的过程,一定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多年坚持的‘老黄牛’式的板书习惯,为青年教师做出榜样,影响青年老师。”朱老师说,自己的教学追求是,站好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是把学生的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哪个工作都不好干,与其无用、无谓地埋怨,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本职的事情,不指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出彩,但最起码能让自己不断进步、逐渐优秀起来。”
-
湖南安化92岁退休教师守护几辈山里娃:收入几乎都给了学生
在湖南省安化县一个叫雾寒的小山村,92岁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唐上君是改变村里娃命运的人。他工作一辈子没有积蓄,几乎把所有收入都给了困难学生;退休后初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为留守儿童免费上课。 说起他的事迹,学生会涌出感动的泪水,村民会掉下心疼的眼泪,亲人会情不自禁红了眼眶,但他自己却说“我只是按照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坚守:“没有他, 就没有奎溪乡的教育” 安化县位于湖南中部的崇山峻岭之间,过去长期经济落后,民生艰难。唐上君是安化县奎溪镇雾寒村人,也是当地第一位高中毕业生。从1951年他开始工作起,就留在乡村教书育人。谈起唐老师,人们都说他是“山里娃的守护人”“奎溪教育的祖师爷”。 半月谈记者在他家的老木房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背已经弯得直不起来,但现年已六七十岁的学生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结实的肩膀。 奎溪镇原本只有小学。上世纪60年代要建中学,当地不通路、没有车,他带头去挑砖头、木头,肩膀扛得稀巴烂,终于把学校建了起来。如果有人半路坚持不住,已经走出好几里路的唐老师一定会折返回来,把他的东西放到自己的担子上。 奎溪学校背靠大山,周边不少溪流。当地山洪多,一到雨季,河水暴涨,学生没法去学校。唐老师总是两个肩膀,一边扛一个学生,硬是把他们都接到了学校。年近花甲的彭爱云,最心惊的一次是唐老师去接她和另一名学生时,被洪水冲到河对面,差点卷走。“如果不是唐老师冒着危险接我们,很多人早放弃读书了。”彭爱云说。 乡村学校师资薄弱,唐老师从一开始教语文和数学,到成为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门门精通的“全科老师”,靠着不懈努力和持续学习,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1995年撤点并校,雾寒村的学校没有了。已经退休的他回到村里,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此放弃了上学。“1998年,他找到我,说希望村里利用原来的校园开学前班和一二年级,让辍学的孩子回来上学。我说,一没钱,二没人,不现实。”雾寒村原村支书张泽跃回忆,“结果他说‘这个你放心,上课我可以教,教学资料我有退休金可以买’,于是学校就真的建起来了。” “唐老师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已经退休的奎溪镇联校原校长刘炳文说。 奉献:“除了他的家人, 所有人都受了他太多恩惠” 家人是唐上君这辈子唯一亏欠的人。提起家人,他总是说“心里很愧疚”。以前,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唐老师的学校离家有几十里路,他既要办学、又要教学,晚上还要提着马灯、拿着报纸去附近村里,教上不了学的孩子识字,没有精力关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成长。 唐上君的儿子唐国美说,他和妹妹们经常羡慕父亲的学生。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亲,唐上君的小女儿提出要去爸爸班上跟着上学。结果她每次回家都蒙着被子哭,说爸爸根本没有时间关心自己。 父亲生命垂危、女儿得脑膜炎、儿子生重病时,唐老师都没时间好好照顾。“当时太困难了,学生太多了,他管不过来。”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唐上君的二女儿唐爱娥眼眶红了,语气中既责备又心疼。 所有的学生都受过他的恩惠,感受过他的关心。今年78岁的龚共国10岁那年,大雪天没鞋穿。“赤脚走在别人的脚印上没有直接踩雪那么冷”,他跟在一位有鞋子的同学后面回学校。到学校后,唐老师看到了,一把将他抱到宿舍,把自己的袜子和鞋给他穿上。 2016年,唐上君获得安化县道德模范的称号和5000元奖金,他把3000元给留守儿童购买学习资料,2000元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 在唐国美看来,父亲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去学校探望他时,总看到他在吃红薯和玉米,白米饭就给学生吃。他的粮票和工资几乎都用于资助学生,退休回家时,只带了一口装满书的箱子。“小时候不理解父亲,埋怨过他。等自己参加工作了,才开始真正理解他那种大爱和无私是多么可贵。” 初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就是把孩子们教育好” 唐上君出生在1927年,小时候地方土匪横行,村里很多人惨死。红军经过这里时,赶走土匪,让穷人有了生机和希望。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志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唐老师的女儿在安化六中食堂当了30多年炊事员,一直是临时工,家庭十分困难。事实上,只要他提出来,当地就会想办法解决编制,但唐老师从不提起。“我女儿解决了编制,那学校还有几十位临时工,他们会怎么想共产党?”唐上君说。 他总是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以德立身。一次,他到长沙,一位在长沙担任公职的学生花了700多元请他和几位同学喝咖啡,唐老师知道后,坚决拒绝了这个学生安排的晚宴。有学生怪他不通情理,他却说:“我只想看看他过得好不好,看他为共产党、老百姓做了多少事。他请喝个咖啡就要这么多钱,那吃饭要多少钱?他有多少工资,会不会造成腐败?” 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唐上君每天清晨都会朗读入党誓词,对照自己的言行。“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凝视着贴在“书楼”门上的誓词,他说,“少年强则国家强,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在家里辅导留守儿童,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退休后,唐老师把自家老木屋上的阁楼改成“书楼”用来给村里留守儿童上课,几千元的退休金用于购买教学资料、资助困难学生。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许多村里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 “每到人生关键时刻,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我就想唐老师会怎么做。他告诉了我,什么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张泽跃说。
-
退休教师不退岗 发挥余热志不移
退休后,社区邀请李绍卿继续从事教育,担任志愿者辅导老师(资料照片)。 “这个字笔顺应该这样,那样写又费劲还不好看!”“语文要多读,才有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昨日下午,在中牟县大孟镇镇区党群服务中心,朱大汉村73岁退休党员教师李绍卿正在耐心地辅导孩子。 “我干了42年的教育,跟孩子们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没想到退休后,还能在社区发挥余热,继续从事社区教育,虽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课业辅导志愿者老师,但是我干得开心。”提及在社区“重拾教鞭”,担任党员志愿者队队长的李绍卿这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1975年,李绍卿当上朱大汉小学一名老师,教室不够用,没桌子、没板凳,他和老师们自己烧砖盖房,和泥砌桌子。用了3年时间,边教学,边盖房,终于盖成六间大瓦房,看着孩子们开心地坐在教室里上课读书,他觉得这一切辛苦都值了。 “说到教书育人,我认为教书只是识字,育人才是关键,懂得感恩的孩子不会太差。当老师得有追求,咱教出了优秀的学生、搞好了工作,不用传播,自然有人知道,咱心中无愧无悔。”李绍卿说。 退休以后,搬到了新社区,李绍卿离开了教育事业,离开了熟悉的大瓦房,有那么一段时间找不到自己想做什么。2016年10月社区邀请他担任党员志愿者辅导老师,能够重新回到教育上,让他非常开心。李绍卿告诉记者:“跟孩子们接触的时光也是最美好的时光。我愿意发挥我的余热,为社区教育事业奉献微薄的力量。三年来,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服务群众、服务社区,可以说,忠诚于党、服务群众,就是我的初心。”
-
赵顺浩:捐献造血干细胞 无私奉献谱大爱
11月18日上午,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采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赵顺浩同志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郑州市第288名捐献者。 多年来,赵顺浩同志坚持参加义务献血,并于去年5月份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赵顺浩积极配合进行血样高分辨配型及体检工作,经确认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帮助这位患者,自愿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 省招办党委对此十分关心和重视,党委委员、副主任杜习民亲自陪同赵顺浩到医院进行捐献。杜习民详细询问了赵顺浩的身体状况和捐献感受,叮嘱他要注意休息、积极恢复,并对他无私助人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杜习民指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是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号召全办同志向赵顺浩学习,弘扬真善美、释放正能量,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物理教师成“网红”这可不是偶然的
微博热搜第二、2亿网友关注、社交平台主动联系开账户认证……连日来,因测算建筑工地地下水流失数量而警示节约用水、测算酷走团路过公园桥梁时的共振而提示安全隐患、发明防喷泉触电灯获国际大赛金奖等诸多“网红”事件引发关注的焦作十一中物理教师张怀华火得一塌糊涂。 张怀华老师被广为点赞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特有的努力和支撑?在高中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像张怀华老师这样有趣、实用、开启脑洞的另类教学方式,能否持续和推广?11月14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焦作十一中,专访了张怀华老师本人。 缘起:酷走团踏步走过桥为啥危险? 酷走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健身形式,在焦作市各大公园、广场很是常见,引起张怀华注意。 “队列齐步行进时,队伍向桥梁施加了一个周期性的驱动力,如果这个周期性驱动力的周期(或频率)与桥梁的固有周期(或频率)相等时,桥梁的振动幅度就会逐渐加大,发生共振现象。当桥梁的共振幅度超过了桥梁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就会引发桥梁垮塌。”张怀华说,历史上,已经多次发生队伍齐步行进引发桥梁共振垮塌的事故。 11月7日,张怀华通过自己的焦作创客微信公众号发出《焦作人民公园酷走团通过桥梁不宜齐步行进》一文,随后该话题被转发至社交平台,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二名,相关热门微博引发1.3亿阅读量,关注度颇高。 目前,在公园管理部门要求下,焦作的几支酷走团已经响应呼吁,改变了原有行进路线。 你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吗?听听张怀华老师怎么说 1 煮的时候,汤圆咋会自动翻滚? 11月14日下午,在焦作十一中校园,焦作市创客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该校物理教师张怀华给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讲了一个他们此前做过的实验,证实了汤圆在煮的过程中为何会自动翻滚问题。 张怀华说,汤圆一般皮较厚,馅料与水饺不同,不易破裂,在入水煮后,浸入水的部分因受热膨胀,浮力变大,逐渐上浮,而使汤圆倒立,此后,这个过程再次往复,使得汤圆出现自动翻滚情况,“有热胀冷缩的原理,也有浮力的原理。” 2 建筑工地一年白白排掉多少水? 11月5日,焦作十一中袁嘉悦、佑鑫两位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在张怀华的指导下,对焦作市内一处建筑工地一昼夜地下水的排放量进行了测定,有了惊人发现:他们根据管径、流速等数据测算,该水管1天排水5000吨,月排15万吨水,可供1.5万户使用,排放量巨大。 该测算通过短视频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关注,阅读量达到9000多万。 张怀华以此建议路面洒水、工地抑尘、花木浇灌、消防用水等用水大户都尽量来建筑工地地下水排放口取水,以大幅提高这些地下水的利用效率。 3 树叶落地,为啥总是背面朝天? 11月14日,张怀华还带着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查看了一个司空见惯但很多人都不深入观察的细节:落在地上的树叶,总是背面朝上,原因何在? “很多人以此认为,树叶落地肯定是背面朝上落下来的,其实是错误的。”对此张怀华解释说,因为植物叶子细胞壁的质地不同,叶子干枯后总是向正面褶皱,形成一个类似锅盖的形状。在坠落过程中,因为空气阻力等原因,树叶总是口朝上向下降落,直至地面,但因为这种口朝上落地的状态不够稳定,在风力作用下,树叶总是被吹翻转,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类似扣在地面锅盖的形状,一直保持。 张老师一讲解,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也是恍然大悟,而仔细观察校园内地面的一些落叶,静止状态基本都是背面朝上。 坚守践行物理学科普已经12年初心不改 今年45岁的张怀华老家在周口淮阳,1997年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焦作任教,至今已经22年。2007年时,一个发生在焦作北山的典故,让他走上了物理学公众科普的道路,从此痴心不改。 张怀华说,当时,焦作北山的缝山针公园内,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有人在公园内鼓掌,就能听到类似鸟鸣的声音。很多不明白的人就开始相信,这个缝山针公园有灵气,是凤凰在鸣叫,缝山针公园应该叫凤凰山公园,云云。 对此,张怀华没有迷信,经过他和他带领学生到现场实际调查和实验,最终发现,这里的鸣叫声是声音在经过多重反射后形成的回声现象。 “这件事,当年的焦作媒体进行了报道,让很多老百姓明白了其中道理,影响很大,也从内心深处激发了我进行物理学科普的信念。”张怀华说,加上他小时候受父亲从事木匠动手能力强、喜欢写作等因素影响,就开始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并进行研究解密。 12年来,经过张怀华教育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数不胜数,也成就了很多国家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其中不少人还获得过国内外的创新发明类大奖,并产生了130多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欣慰影响越来越大曾引央视关注 在张怀华老师的“焦作市创客之家”教室内,由张怀华和学生们自己制作、改造或购买的实验道具,以及部分留在这里的荣誉证书、奖杯等物品摆放了很多储物格,在教室后边甚至还有机器人相关作品。 张怀华说,这里是焦作十一中专门为“焦作市创客之家”这个社团准备的活动空间,平常他会带着学生们在这里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和教学。 “你看看这个黑板上的板书,就是工地地下水白白流失的讲解,有了这个讲解,掌握了这个理论基础,大家才去现场进行的测量和调查,从而得出了十分惊人的结论,引起很广泛关注。”张怀华说。 他说,这个创客之家,最早只是焦作十一中内部的一个兴趣社团,但随着加入学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被焦作市科协命名为焦作市创客之家。 让张怀华记忆犹新的一个科普案例发生在前不久。安阳市一处高速公路发生诡异车祸,一辆在视频中出现的车辆神秘消失。此事经大河报、大河客户端报道后,他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从光学原理上揭示了事发原因,还引起央视关注,并由他作为主讲嘉宾做了专题节目。 “我也没想到,自己咋就成‘网红’了!”张怀华说,如果“网红”能让物理学科普走得更远,那也是好事一件。 焦作十一中一位同事认为,张怀华现在爆红,并非偶然,而是当前物理学科普被长期漠视、不少人思维浮躁而难以沉下心进行思考的必然结果。 心声“教会思考,尽可能改变应试教育弊病” 对于张怀华老师的物理学科普工作,焦作十一中的不少师生受访时都表示认同和钦佩。 问及喜不喜欢张老师的物理教学,该校的多位学生都是点赞不断。“张老师风趣幽默,讲的内容又很新鲜,大家上课从来不瞌睡,都是争着去听讲,真的很受用!”该校一位高一女生说,张怀华老师的教学广受欢迎,乃至太多学生都是他的“粉丝”,而且是“铁粉”。 “一不小心,我离‘网红’这么近!”另一位高三年级的男生说,听说张老师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他们都很为张老师感到高兴,自己也是高兴。 “通过张老师的教导,我们遇到很多事情,都会去思考,这个到底是啥原理?也让我们很多同龄人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孩子。”他说,通过学到的一些物理知识,他们所作的一些发明创造也多次获奖,还有学生被降低30多分被重点大学录取,“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让张怀华老师感动的,除了学校及焦作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外,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也给予了帮助,资助他们购买实验器材,以及经费,等等。 “中学学习任务重,我们都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的创客教学,比如中午、晚上、周末,等等,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时间。”张怀华说,“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素质教育在中学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孩子们不再是考试的机器,有更多的未来可能性。”
-
施一公弟子、90后科学家万蕊雪受聘上街区人才特使
11月2日,科学家万蕊雪受聘郑州市上街区人才特使。据悉,万蕊雪是90后,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后来师从著名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她曾获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获该奖。□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米方杰 通讯员 丁亚 90后科学家万蕊雪受聘上街区人才特使 11月2日下午,青年科学家、清华大学博士万蕊雪受聘郑州市上街区人才特使仪式在郑州北大培文学校举行。上街区领导为万蕊雪博士颁发了聘任证书。 万蕊雪于1997~2009年在上街区就读,现为清华大学博士,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于2013年加入施一公教授实验室,主要专注于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2016年,万蕊雪曾入选中国科协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成为全国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2018年,万蕊雪加入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卓越学者”项目。11月23日,获得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人才特使积极推介家乡 万蕊雪在聘任仪式上说,非常高兴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作为上街人,能回报家乡是自己心中多年的夙愿,在今后工作中,希望能为上街区、郑州市经济社会以及人才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聘任期间,万蕊雪将充分发挥好人才特使在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促进人才引进培育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介家乡,为上街、郑州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随后的报告会上,万蕊雪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分享了个人成长故事。从不会拼音、班级倒数到年级名列前茅,从产生自卑心理到强烈的好胜心等,让她从小就树立了永不言败、死磕到底的钉子精神。万蕊雪告诉与会学生,要始终坚守梦想,勤奋、努力,就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