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杭州"拾荒老人"用笔名默默捐资助学21年 身后方为人知
酷爱学习的韦思浩正在杭州图书馆里看报。据浙江日报 “拾荒老人”韦思浩晚归的身影。据浙江日报 为普通校友塑雕像微信刷爆朋友圈拾荒老人感动一座城 日前,曾走红网络的杭州“拾荒老人”,被送回老家安葬。去年底,他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不幸离世。 杭州图书馆里,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不少人还记得,年迈的他因为近视,总要凑得很近才看得清字。在他看书的桌腿旁,有时会放些废品袋子,但袋子很干净,摆得也很整齐。 这位老人叫韦思浩,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也是感动无数人的杭州“拾荒老人”。老人进馆看书前总要先“洗干净手”,一次被记者拍下来后,2014年在网络意外走红。老人惜书的举动,与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一起,赢得了千万网友点赞。但直到他去世后,大家才知道,爱读书的“拾荒老人”有更多的“秘密”。 “父亲是中学全科教师,因为一些原因他没读完大学,但他爱学习的习惯一直没变。他喜欢去图书馆。”老人的二女儿韦汀翻着父亲精心保存的证书,言语哽咽。 这些证书都是老人考取的——58岁时,他取得了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教育的毕业证书。60岁时,他还参加了会计培训以及医疗培训。 走进韦思浩的卧室,那一米宽的小床让人看着有些难过。床板是由几块板子拼凑的,木板厚度不均,睡着肯定会有些硌,房子里也几乎见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父亲每月退休金有5000元,起初我们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省钱,还到外面去捡废旧报刊。”韦汀说,“有几次我回杭州都没看见他,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就说去外面走走。没想到是去拾荒了……” 原来,韦思浩一直在资助贫困学生。大家在收拾遗物时,才发现包裹里还有许多捐赠证书和信件。捐赠是从1994年开始的,从最初的300元到如今的3000元,韦思浩一直用“魏丁兆”这个笔名默默地捐资助学。许多学生给他的信件都已经泛黄了,从近处的浙江景宁县,远到黑龙江孙吴县,到处都有他捐助的学生。 仔细读一读学生们的信,发现老人还常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读书,告诉他们学习方法,还寄书籍杂志给他们。 “他提供的方法自然是很好的,因为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韦汀打开老人的包裹,“浙江省任教三十年教师荣誉证书”的红皮证书显眼发亮。 老人坚持阅读、求知若渴的样子,曾打动万千网友。竭尽所能、帮助他人,老人身后才被发现的故事,更给大家带来感动的余波。“有的人走了,但他还活着。”这是最好的评价。(记者方敏)
-
中式“虎爸虎妈”教女有功 17岁女生入围科学奖
图说:陈纪萤凭借有关如何令癌症病人抵抗放疗辐射的研究入围“英特尔科学奖”半决赛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生长在美国、却被父母以中式的“虎爸虎妈”方式教育的亨特学院附属高中(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17岁学生陈纪萤(Michelle Chan),最近凭借有关如何令癌症病人抵抗放疗辐射的研究,成为“英特尔科学奖”半决赛入围者。善于时间管理、爱好多样且积极投身小区服务的她表示,父母的中式教育虽然带来压力,但却是其取得今日成绩的动力。 据陈纪萤介绍,她的入围项目名为旨在找到能令癌症患者抵抗化疗辐射的办法,从而让他们能够坚持治疗、最终痊愈。九年级就跟随教授进实验室做研究的她用了近一年完成此项目,整个暑假都泡在图书馆与实验室。“我喜欢研究,喜欢生物,因为它们能解释生命及生活中的很多奥秘。” 除了科研,陈纪萤还拥有多项爱好,身为学校科学俱乐部主席的她参加了数学队,并担任游泳队队长。她非常关心公益事业,“我相信每个人都应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陈纪莹出生在纽约,父母来自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对其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式教育,严厉且高要求,但这并未吓倒陈纪萤,反而让她在压力中找到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不仅受益于中式教育,陈纪萤表示自己也继承很多中国文化与华裔共性,如自律、刻苦、有较好的理性思维。她还专门学习普通话,在家中也常与爷爷用粤语交流。“能拥有中美两种文化背景、教育模式,让我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自己。”
-
网曝75岁婆婆酒吧驻唱 儿子:她为练胆量
网帖配发的75岁婆婆在酒吧弹唱的照片 “云阳75岁最牛婆婆学吉他一年登台演唱。”昨日,网上关于高龄婆婆学吉他驻唱的帖子发出后引发不少人关注,帖子配发了多张老人在酒吧吉他弹唱的照片。随后,网友纷纷发表评论,有人觉得婆婆勇气可嘉值得学习,也有人质疑是酒吧在炒作。 事情真相是什么?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帖75岁婆婆酒吧驻唱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网帖中看到婆婆穿着军绿色上衣、休闲裤和运动鞋,拿着吉他,还有年轻人与婆婆一起演奏。据帖子介绍,婆婆是云阳人,今年75岁,在该酒吧驻唱。 “婆婆好洋气”“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习,确实可敬”“真是一切皆有可能,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没办法比了”……网帖中不少人表达了对婆婆的赞赏。不过也有人质疑是酒吧在请人炒作。 调查母亲登台演唱为练胆量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帖中婆婆的儿子高峰。“我们知道帖子的事情,是朋友发到网上去的。”高峰告诉记者,他也没想到会这么火,不过肯定不是炒作,因为他在该酒吧驻唱,母亲只是去登台演出。 高峰说,他和弟弟都是玩音乐的,之前在珠海那边做乐队,母亲在老家没事,就到他们那边去玩。到了大城市闲来无事,为避免母亲烦恼,加上母亲年轻时喜欢唱山歌,于是便想到让母亲也来玩乐器。因为自己比较忙,前年开始母亲在朋友那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就由他和弟弟指导。母亲现在会好几首曲子,还能唱歌。 “这次到酒吧演唱,主要是为了练胆量。”昨日,高峰母亲蔡远秀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自己平时胆子比较小,虽然会弹奏一些曲子,但基本上都在屋头弹奏。因为儿子在这个酒吧驻唱,所以过来练习下,同时也算是陪儿子玩票吧,但只有一次,没有长期在这里驻唱。 昨日,帖中游牧浪措酒吧服务员罗女士告诉记者,当晚婆婆唱了几首歌,现场有30多个人,都是一些年轻人,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鼓掌。 爱好能跳舞会劈叉 高峰说,母亲比较好动,爱好也很广泛。前年去珠海的时候,闲来没事,喜欢出去运动,那个时候还能够劈叉,还上过珠江晚报。 蔡远秀说,她从小就喜欢音乐,之前挑过煤炭、做过裁缝,那个时候会一边工作一边唱歌,偶尔也跳舞。 “登台演出那天是1月9日,弹奏的《小草》。”蔡远秀说,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演出,两个儿子也同台演出。当时看到台下的年轻人,觉得不好意思,不过现在想想也无所谓,弹奏下来都比较开心。在与记者交谈中,蔡远秀还哼起了杨坤的《无所谓》。 高峰说,他和弟弟教母亲乐器,主要是想让长辈开心。等母亲把胆量练起来之后,未来准备去参加真人秀节目。平时他都在酒吧驻唱,接下来准备邀请母亲一起登台演出,有条件的话,到时候还能弄个组合,一起玩音乐。(重庆晚报记者 赵帮清 受访者供图)
-
61岁厦大校长示范“直臂撑双杠”25秒 鼓励师生锻炼
厦大校长朱崇实为鼓励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现场示范如何在办公室做运动。 直腿撑25秒,这个纪录来自于年逾花甲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日前,一张朱崇实在全校的体育工作大会上演示标准直腿支撑动作的照片迅速在社交媒体流传开来,朱校长的好臂力迎来点赞无数。 1月10日,@厦门大学登山协会发布微博称,“校长朱崇实现场表演直臂撑25秒,鼓励大家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肯定了极限运动的开展,肯定了登山运动,呼吁建立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微博配图中,朱崇实校长两手撑在椅子把手上,两腿打得直直的,挺直腰板,表情淡定。 11日,厦门大学向澎湃新闻证实确有其事,10日在全校体育工作大会上,朱崇实按照常规做了大会发言,在谈到目前厦大学生运动量不足,教职员工也较少参与锻炼时,他指出,问题之一在于体育工作没有成为师生生活的一个必要内容,没有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现场视频显示,朱崇实说,学生时代,老师教双杠,有个非常简单的动作直腿撑,收腹伸腿,是每个学生都要会的。但是,听说现在能做出这个动作的人比例不高。为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他搬来椅子,亲自示范,才有了直腿支撑的一幕。 直腿支撑主要是依靠胸大肌下部、肱三头肌和三角肌,需要强大的腰腹力量,就算是年轻学生也很难坚持这一高难度动作。 校长露出的这一手彻底引爆了台下师生,开始边鼓掌边给校长计数。结果,上个月刚过完61岁生日的朱崇实在主席台上完成了前后大约30秒的直腿支撑。而他还不太满意,感慨“不服老不行”。 但朱校长的这一撑已经惊呆了厦大师生和众多网友。1月10日,厦大一学子的公众号“厦大青年”撰文《直腿支撑无压力,史上最萌的开挂朱校长你值得拥有!》,称“与之前和蔼可亲的形象不同,朱校长这次展现了他霸气的一面,简直是大学校长中的普京大帝”。 朱校长的好臂力也获得网友的点赞声,“想不到校长这么老了,麒麟臂还如此之强壮!老朽自愧不如”;“能够坚持30秒已经很不得了”;“厦大校长好跨界,从经济跨到法律,再跨到体育!”也有网友打趣朱校长动作之标准,“一看就是体育老师教的”。 公开资料显示,朱崇实1954年12月生于福建建瓯,博士生导师,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据《厦门日报》报道,朱崇实经常在校内骑自行车、走路上下班,夏天时下海游泳,算得上是体育运动爱好者。
-
河南农家夫妻资助贫困儿童爱心洒银川
他和妻子住的是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每餐吃的是面条“下脚料”。每天凌晨3点和面,早上7点去市场卖面条,晚上7点半才收摊,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妻子4年间在银川资助了40名孤儿和贫困孩子上学。这两位卖面条的好心人,就是来自咱们河南商水县、荣获第四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的“面条哥”郭良山和他的妻子王三莲。 身世艰难,心存善念 郭良山今年41岁,是商水县舒庄乡郭大寨村人。由于父亲去世早,兄弟姐妹多,加上老母亲身体不好,大哥、二哥分别因癌症、白血病去世,家里生活非常困难。2011年初,郭良山把两个10多岁的孩子撇给母亲照顾,和妻子王三莲到宁夏银川打工。起初,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他们打过短工、收过废品,收入甚微。 2012年初,夫妻俩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在银川市石油城宁园早市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门面,开了一家面条铺。一天下来,能卖40多公斤面条,每月能挣3000多元。 一次,在与买面条的顾客交谈中,郭良山了解到当地一些孤儿和贫困孩子无钱上学,心里感到很难受。之后他就对妻子说:“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做好人、做好事,现在咱们卖面条,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俭省一些,还是能资助一些孤儿的。”妻子干脆地回答:“那咱们就从现在起,资助一些孤儿和贫困孩子吧。” 爱心资助孤儿、贫困儿童 夫妻俩制定了一个“百人计划”,就是资助100名孤儿和贫困孩子上学。他们资助的第一批儿童,是来自贺兰山的10个孤儿和贫困孩子。其中一个是金贵镇的今年11岁的小华。小华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孩子上一年级时,几乎连学费都交不起,穿的鞋子都露着脚趾。郭良山夫妻俩除了每年资助小华600元生活费外,还按季节为小华买些衣服、鞋子。一有空就到学校看望小华。现在,小华已经上五年级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郭良山夫妻俩在银川市已经资助了40名像小华这样的孤儿和贫困孩子。每年资助每个孩子600元,一年就是24000元。而他们夫妻俩一年总收入才4万元左右,除去房租、摊位费,所剩无几。 刚从银川打工返乡的郭大寨村28岁的王春霞说:“我和丈夫在银川市石油城宁园早市卖菜,离郭良山的面条铺很近,有四五个十来岁的孩子每天晚上到郭良山的面条铺吃面条,这几个孩子都是郭良山资助的孤儿。” 高龄老人、残疾人免费领面条 不仅如此,4年来,他们夫妻俩还对8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每人每天赠送1斤面条。住在石油城的梁大爷是一位空巢老人,3年多来他每天都到郭良山的面条铺免费领1斤面条。2015年初,梁大爷有一周时间没有来领面条。郭良山到家中探望,才知道老人生病了。于是又买了些米面油和药品送去,并且每天将面条送到梁大爷家中。他把附近空巢老人的电话、住址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发现哪位老人几天没来领面条,就上门探望并将面条送到家里。 有人曾问郭良山:“你们并不富裕,却拿出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捐助给孤儿和贫困孩子,免费为80岁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面条,到底图个啥?”郭良山说:“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们夫妻俩对吃喝没啥要求,也不想拿钱出去游山玩水,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觉得这一生活得踏实。” 郭良山夫妻俩的出租屋内,除了一张木板床、一张破桌子和压面、和面的机器外,可以说没有什么家当。夫妻俩平时很少买菜,几乎没有买过肉。郭良山说:“只要有面条吃就行,这样可以多资助一些困难孩子和孤儿上学。” 家境清贫,爱心不改 近日,笔者到郭大寨村采访,见到了郭良山85岁的母亲,老人住在一间老瓦房里,屋里有一对烂皮的沙发,一个破柜子,一台20多年的黑白电视机,两张木板床。厨房的窗户,连玻璃都没有。郭良山家四周的邻居,都建起了两层的新楼房。 郭良山的母亲说:“现在两个孙子也在银川打工,大的快20岁了,该找对象了,可你看看俺这个家,谁家闺女愿进这个门啊?我们家虽说不富裕,但是良山行善事做好事,我支持他。” 笔者打通了郭良山的电话,郭良山在电话中说,他正在实施他的“百人计划”,争取这辈子能够资助100名孤儿和困难孩子上学,直到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郭良山和妻子王三莲的善举,在银川已经传为佳话,当地的年轻人都敬称郭良山为“面条哥”。在2014年第四届宁夏道德模范评选中,郭良山和妻子王三莲双双被评为道德模范。目前,他们夫妻俩又成为2015年“最美银川人”候选人。(通讯员 乔连军)
-
华裔美女18岁上哈佛 30岁当选波士顿议长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1月4日的波士顿市议会投票中,出生并成长于芝加哥的30岁华裔美女吴弭(Michelle Wu)成功当选为波士顿市历史上首位亚裔议长,同时也是首位担任此要职的有色人种女性。 1985年1月,吴弭出生在芝加哥南部的一个华人家庭。她的父母从中国台湾移民而来,而吴弭是家中四个孩子的老大。2003年时,吴弭作为伊利诺伊州代表荣获“美国总统奖学金”(U.S. Presidential Scholar),并在其母校巴林顿高中(Barrington High School)担任毕业演讲发言人。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中,吴弭还担任“全美高中生联盟”(National Junior Classical League)的主席。这一切的荣誉都充分体现了吴弭在其高中阶段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绩。 在2003年高中毕业后,吴弭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她也就此离开了出生和成长的故乡——芝加哥,踏上了波士顿的土地。在2007年本科毕业后,吴弭又进入了哈佛法学院深造。这也开启了她步入政坛成为美国政界新星的“星光大道”。 吴弭在竞选过程中曾透露,她当年曾经在芝加哥开班过一家小型茶餐厅。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她十分关注小商业主的利益诉求。2013年,吴弭开始竞选波士顿市市议会议员,并且成功跻身议会、成为波士顿当时仅有的两名亚裔市议员。
-
山西150元代课老师涨薪 :40年来头回这么高兴
此前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播发《“她是小山村不灭的蜡烛!”——山西代课老师宋玉兰坚守讲台40年》,报道了山西省陵川县积善村代课教师宋玉兰坚守讲台40年,每月工资却只有150元的故事,引发舆论持续关注。5日,宋玉兰告诉记者,当地政府提高了她的工资待遇,当天她已经拿到涨薪后的工资10800元。 宋玉兰介绍说,5日下午陵川县积善村村委会把10800元的支票交到她手上,这里面有村集体支付的今年工资1800元、奖金400元,县财政转移支付的8600元。“40年来我头一回这么高兴!”宋玉兰激动地说,“生病的儿子买药有钱了,今年过年走亲戚也不愁了。” 今年1月2日,经媒体报道后,陵川县公开回应表示,从2015年元月起,把该县村雇幼儿教师待遇补充至每人每月900元,原发放渠道不变,确有实际困难无力支付的村,由县里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帮助。积善村支付的幼儿教师工资2200元/年继续按惯例支付,缺额8600元/年将由县转移支付补足。同时声明,所有现在岗的村雇幼儿教师只要符合2012年山西省教育厅、监察厅规定的中小学(幼儿园)代课人员统计条件,其60周岁后可以享受教龄补贴。
-
“农民工校长” 马刚 :给留守孩子漂泊的心安了个家
曾经,他深爱武术文化,藏于深山修练,学成后去香港表演武术、当老师;现今,他是一位“赤手空拳”的慈善校长。角色的转变,没有落差,只有满身的正能量。刚柔并济的他教孩子们习武、照顾孩子们饮食起居;为了筹集办学所需的资金,他到工地上打零工,他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谱写出一曲至深的颂歌。13年间,他靠打工办学,先后资助1000多名贫困儿童和180名孤残孩子,40名受资助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他,就是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农民工好校长”的马刚。 今年40岁的马刚,是河南项城市官会镇昌福学校校长,人如其名,十几年来,一直用“马”的精神和“刚”的韧劲干事。其先后荣获河南好人、周口市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第五届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因为他,孩子们漂泊的心有了温暖的港湾 舍业取孝,有情重义。2001年,正当马刚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老家年迈的母亲却身患重病,为尽孝道,他毅然离港返乡照顾母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亲的病情得到缓解。2002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刚看到村里的一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居住,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不说,还缺少良好的教育。触景生情的他,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深知农家孩子没有知识的苦处,经深思熟虑之后,决心用自己多年的积蓄筹办留守儿童学校。 2002年8月,在多方的支持帮助下,他终于赶在秋季开学前经项城市教育部门批准,在项城市官会镇投资近200万元办起了官会镇昌福学校,成为附近十里八村留守儿童、贫困孤儿的家园。 “学校里有兄弟俩,大的叫王海生,今年7岁,小的叫王海俊,才刚刚5岁,他们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发病就打人,孩子的妈妈被打跑了,可怜的孩子跟着失去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不仅衣食没有保障,而且时不时还会遭到患病父亲的毒打。”在昌福学校,像王海生这样的孤残贫困儿童还有很多,马刚的神情里透着无奈。 角色周而复始地转换只为多帮一个孩子 “我收留了这些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还要资助他们以后上高中,读大学,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马刚说。 学生增多,开支加大,学校开始出现负债运转。为了学校和孩子,无奈之下,马刚找来当地一些有爱心的农民工,组建了施工队伍,因缺少资金,他不能置办机器,只能干些墙壁粉刷之类技术含量小的粗活儿、重活儿。 工地、学校,农民工、校长,位置和角色周而复始地转换着,一轮就是十来年。为了多挣些钱,马刚和其他工人一起,扛水泥、运材料、爬脚手架,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个盹儿。他常常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在这里,你只是一个为别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学校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你必须坚强。 这些年,马刚就是靠组织农民打零工维持学校的开支和贫困孤儿生活的。挣到钱后,他立即脱掉又脏又破的工作服,把脸洗干净,到商店买回孩子们所需的生活、学习用品,满脸笑容地出现在孩子们当中。 十三年,虽然有失,但内心里受益满满 2011年,马刚带领近百名农民工,在周口市区“万达·熙龙湾”的房产项目工地做外墙保温。“当时承包的建筑商是浙江上虞市德盛建设集团,谢伟祥经理负责我们的工资。”马刚说,两年内谢经理一方欠他们劳务费共计200多万元。但是到完工结账时,却突然找不到了谢伟祥,直到目前欠款仍然没有索要回来。 得与失,就像是各置于天枰两端托盘中的物品。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要下坠。13年来,马刚失去了很多,妈妈走了,自己的功夫梦破灭了。13年来,马刚也得到了很多,跟他习武的申玉强,在国际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六年级孤儿刘军杰,在汉字英雄全国大赛中晋级为汉字秀才。李阿芳、李莉丽等近20名学生考入了郑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每每想到这些,马刚心里很是欣慰和满足。 呵护孩子,助其成长。这些年,马刚资助贫困儿童和孤残儿童的事,在河南周口城乡被传为美谈,有40名受资助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深造。“我确实失去了很多,但我也得到了不少,传递了善爱,孩子们的一声声呼唤、一句句问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真真切切知道他们不容易,我要倾尽一生精力为乡亲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感恩社会,回报家乡!” 去年,马刚又捐资12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村民们行走在平整的道路上,脸上透着说不出的喜悦。
-
68岁“考研奶奶”第五次考研 称考不上再考
仝正国(左)和同学合影资料图摄 27日是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第二天,被网友称为“考研(课程)奶奶”的仝正国结束了最后一门专业课考试,从塘沽二中的考场走出,这是仝正国第5次参加考研。仝正国笑着说:“感觉还不错,英语(精品课)稍微差了点,政治和专业课发挥良好。” 2008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商学与人文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迎来了中国经统招录取的年龄最大的大学生仝正国,师生都称她为“奶奶大学生”。她在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高中,3年苦读、3度高考(精品课),60岁终圆大学梦;2012年6月份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几度考研,但均未通过统考初试,被称为“考研奶奶”。 今年,仝正国再度报考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仝正国前四次考研均没有成功,她首次考研成绩为253分,第二次为243分。这三次是256,第四次考前因突然摔伤右肢肱骨粉碎性骨折入院治疗未能参加考试。对于考研之路,仝奶奶从未感到艰辛,更无放弃之念。“认定要做的事就不会放弃。考研,一是努力,二是坚持。”一路走来,老人家乐在其中,哪门不行,就重点攻克,英语和专业课课程更是上了学习的“瘾”。 此次考研,仝正国格外低调,一直在家安心复习。像很多年轻大学生一样,仝正国在学习之余也会网上冲浪,上上QQ和微信,交流考研经验,分享学习技巧。还学会了网购,她的不少参考书和复习资料都在网上购买。仝正国说:“这方便,手机上一操作,几天后快递就给送家来了。” 照片中和仝正国合影的学弟侯淼今年也参加了考研,报考了华北理工大学。他说:“初入大学时听说是风雨考研路就没想考,但那次和仝奶奶接触后,我改变了想法,决定继续深造、充实自己。” 谈起此次考研如果失败怎么办,仝正国爽朗地说:“考不上明年再考呗,梦想的道路上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