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网-人物频道

    • 河南90后法警为进法院辞高薪职位 能把文字“玩出花”

        放着待遇丰厚的央企工作不干,他选择来到省高院做一名整日与文字打交道的法警。两年下来,数不清加了多少次班,女朋友对他也有过怨言,但他总觉得,既然热爱这份工作,无论过程有多艰难,自己都会乐在其中。      【选择】      辞去央企高薪职位到法院      2011年夏天,王鼎从电子科技大学法学专业毕业。一家央企向他抛出橄榄枝,职位是法律顾问。      王鼎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从进入大学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进入法院工作。”但他并没有如愿,“很多法院职位都要求一定的工作经验。没办法,只能选择先去企业工作。”      2013年,工作满两年的王鼎选择报考省高院。笔试、面试,他一路过关斩将,来到省高院办公室工作。      王鼎说,法律顾问的工作主要是为公司审标书、打官司等,较为轻松,日常工作也较有计划性;现在因为一些急事,晚上下班回家后再来单位加班的情况经常出现。      【经历】      每周要加班约15个小时      实际上,两份工作的差别还体现在工作时间上。“这两年算下来,晚上12点以后下班的天数,平均每年有30~40天。”王鼎说,即便工作相对轻松的时候,每周的加班时间也有约15个小时,忙的时候有20多个小时。      王鼎所说的“忙的时候”,指的是每年一度起草省高院工作报告的日子,起草工作一般从10月份开始,持续到省高院院长做工作报告前夕。      “工作报告涉及几百个数据,由于起草工作报告的时间较早,这些数据是一直变动的。”王鼎说,每次修改报告都要对数据进行更新。      以今年省高院院长做的省高院工作报告为例,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这份报告被修改了近40次。      让王鼎印象最深的还是工作报告付印的头一天晚上,他和其他起草组工作人员整夜工作,“时间很紧,随时有可能修改,神经绷得很紧。”      【工作】      办微信公众号建“写作群”      这段时间,省高院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征文活动,王鼎提交的文章名为《做好“不审案的法官”》。      他这样写:“在法院,除了法官,还有一群围绕审判工作,为法官做好保障和服务的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和法官一样,日夜奋战在法院工作一线,成为‘不审案的法官’。”      怎样才能做好“不审案的法官”?除了多学、多看外,王鼎还组建了一个写作交流微信群,把从事公文写作或爱好公文写作的人拉进群里,分享一些好的公文,让写作“高手”讲述经验,“和高手交流,你的水平能获得很大的提高。写公文,最怕的不是加班,而是没有思路。有时候,别人一句话,可能胜过你思考一整天。”      他还开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不定时推送一些原创法学文章和时评,“在写作这些文章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锻炼。”(线索提供:乔良)

    • “80后”父亲割肝救女 获捐善款10余万元

        图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内,尹思的妈妈赵娟(中)收到爱心人士捐助的10万善款,连连表示感谢。周小云摄      豫爱救助,让生命继续。4月28日下午,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场专为年仅8岁的肝病患者尹思小朋友举行的募捐活动有序地进行着,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手把善款放进募捐箱,集聚着满满的爱心正能量。当日,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自发捐助善款10余万元。      排队募捐现场,有过路的行人、有从网上看到信息远道而来的朋友、有来医院看病的人士、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还有当地救助基金会的爱心人士代表,甚至连尹思小朋友的病友和许多听到消息的住院病人也来到募捐现场……大爱涓涓,汇成爱的力量。面对捐款人士,尹思的妈妈连连鞠躬对爱心人表达谢意。      今年3月22日,苦难降临在河南平舆县玉皇庙乡玉楼村17组的尹华峰一家的头上,他那从3岁时就罹患肝病的女儿尹思突然大量咳血、呼吸困难,紧急之下只好送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病合并肝硬化,亟需尽快进行活体供肝肝移植手术,否则面临生命威胁。      眼看女儿生病濒危,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29岁的父亲义不容辞担当起了“割肝救女”的生命重责,配型成功后,他又哭又笑、悲喜交加,喜的是女儿生命拯救有望,悲的是近30万元的手术治疗费用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头顶。      尹华峰一家5口人,仅靠几亩田地生存,女儿生病后,为了给孩子治疗,尹华峰只好和年迈的父亲去西安工地打工,每月收入只有4000多块钱,妻子赵娟在家既要干农活,又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尽管全家省吃俭用,尹思每次发病昂贵的治疗费还是让他们一筹莫展。      了解病人的经济状况后,院方协助家属来到河南省学生安全救助基金会求助,并签署募捐委托书。基金会表示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个年幼的孩子挽回宝贵的生命。      4月27日,父亲尹华峰为女儿捐献了自己的肝脏,医院成功为尹思做了肝移植手术。但由于家境贫困,为治病负债累累,目前仍欠缺部分治疗费用。      妈妈赵娟告诉记者,尹思从小就非常懂事,每次发病都咬紧牙关忍着,她还对妈妈说:“妈妈,别给我治病了吧,因为我都把家里的钱花光了。”这次入院后,有一次针头跑水,她却不肯让护士给她换新的针头,她怕多花钱。因为胆管扩张严重,尹思从小到大都基本以稀饭等流食为主。女儿在学校学习很好,一直名列前茅,从3月份入院到现在一个多月了,她特别想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学习。      现场一名爱心人士怜爱的拥抱着尹思,轻声问:“你那么爱学习,你的梦想是什么呢?”尹思听后甜甜地回答:“我的梦想当医生!医生救了我的命,我长大了也要救很多很多人的命!”孩子天真无邪的话单纯但却发自肺腑,在场多位爱心人士忍不住湿了眼眶。从3岁患病至今,5年中这个年幼的孩子承受的病痛折磨也许连成人都难以忍受,腹痛、咳血、恶心……可是她坚强地面对这一切。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4月28日也是尹思的8岁生日,这个生日,满满的爱的正能量给这位小天使重新装上了飞翔的翅膀。(记者周小云)

    • 开封"毛衣奶奶" 8年织600多件毛衣送给孤残儿童和邻居

        82岁的开封老人李鸣,8年织了600多件毛衣送给孤残儿童和街坊邻居,人称“毛衣奶奶”。      为人织毛衣从不求回报      昨日下午,河南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开封市行宫角社区的李鸣家中,只见沙发上堆满了毛衣毛线。李奶奶说,这些毛衣有80多件,准备送给一个儿童福利院。      她说,自己8岁就开始学织毛衣,如今闭上眼也能织,4天就可以织一件,织的毛衣加起来都有一车了。      退休前,李鸣是银行的一名职工,同事几乎都穿过她织的毛衣。冬天看到一些老人、小孩衣服单薄,她都会给他们织上一件毛衣,从不求回报。      据开封市儿童福利院一名曹姓工作人员称,他们这里的孩子穿的毛衣都是李奶奶织的,旧了就换新的,不仅如此,别的儿童福利院李奶奶也关注,每个月都会买一些生活用品和玩具看望孤残儿童。      8年送出毛衣600多件      行宫角社区书记铁富霞说:“李鸣从2008年就开始给福利院儿童织毛衣,只是不留名,还给邻居和空巢老人织,数量600多件。”      长时间织毛衣,老人的食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还有点骨折。      “每次织毛衣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以后穿上这件毛衣的孩子长什么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老人说。      “老太太人好、心也好。”行宫角社区主任程兰香对河南商报记者说,“这些年,周围的人给了她很多温暖,她把这些温暖又回馈给了更多需要的人。”      “毛衣奶奶”说      “人活着就要制造点幸福,我的幸福就是为需要的人织一件毛衣,让他们不再寒冷。”

    • 学生口中的“小马哥”:工作再累 学生需要就不能退缩

        很多人觉得老师是个好职业:寒暑假、铁饭碗……“小马哥”会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没当过高三班主任。学校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进过教育部,当着一线老师,又是高三班主任……      提起优秀的90后党员代表,学校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      【高三班主任的一天】      从一大早忙到半夜      马振华是郑州二中的高三班主任,优雅的浅色西服,帅气的男神形象,学生们称他为“小马哥”。      2011年开始上班,第二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借调过去帮忙,2014年回校任教,去年竞聘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成功,成为学校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还兼着高三班主任,马振华的履历看起来一帆风顺。      可这个“小马哥”却潇洒不起来。      每天早上6点起床看学生早读,白天还要备课上课,抽空还要处理学校的杂事。忙到下午下班,别的老师或许可以休息了,但是马振华不行,他还要盯着学生们上晚自习。晚自习晚上10点结束,马振华还要到学生们的寝室转一圈,确保学生都安全入睡。      到家已经是半夜,马振华躺在床上,往往是半夜12点了,而睡上五六个小时,又该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带着一群艺考生】      他不摆老师的“谱儿”      马振华任班主任的班级有点特殊,班里艺考生很多。      对着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高三学生,马振华也不摆老师的“谱儿”,一见面,就给学生们说,我就是你们的带头大哥,有问题来找我。      “艺考生到了高三在学校的时间少,管理上也不能强制,只能多沟通,不能直接批评。”马振华说。      学生们喜欢这个帅气的男老师,都亲切地喊他“小马哥”,恋爱也会找他分享。      马振华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再正常不过,就怕引导不到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喜欢学生们和我分享,我也会为他们保守秘密,但如果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一定会制止。”      目前,该班已有同学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重点大学的专业课考试。      【我是党员】      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难时刻豁出去      高中老师,除了上课,还有很多其他工作,比如暑期的招生工作,大家都想暑假好好放松,这个时候怎么办?      “党员肯定不能退缩啊,我们书记一直说,作为党员,就要关键时候站出来,危难时刻豁出去。不能在学校和学生需要你的时候逃避、退缩。”他说。      他当副班主任的时候,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说自己头疼,趴在桌子上,大家都以为是简单的感冒着凉,下了课,马振华和学生一起送他去医务室,并通知家长过来。      到了医务室,学生有点失去意识,他赶紧让校医联系医院,把学生送到了医院,一检查学生是“脑出血”引起的头疼昏迷。      “当时我特别紧张,这也是我碰到的第一次学生出事,还好及时把孩子马上送医院。”他说,自己常带着班里的同学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还做了很多礼物送给他。      在马振华看来,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很平淡,作为一名党员,执行学校发展规划,做好本职工作,带好学生,也算是一种模范带头作用。

    • 湖南教师跳入粪池救幼童 粪池约有1.7米深

        救出小孩上后,杨文利一身粪水。         获救小孩及其母亲。      杨文利是冷水江市第七中学的数学老师,个性十分低调,救人之后,他丝毫没有声张,学校师生还是在记者来学校采访时才知道此事。记者获悉,冷水江市第七中学目前已给予杨文利通报表扬,号召全校师生向杨文利老师学习,并向市综治办申请给杨文利颁发见义勇为奖。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只是尽了一位教师、一个普通人的本分。”听说记者想要采访救孩子的事情,杨文利老师赶忙推辞,几经沟通,腼腆的杨老师才同意采访。      一切都要从16日那天说起。当天雨过天晴,在位于湖南中部的冷水江市,许多市民来到郊外踏青游玩。市民段晓霞也带着自己3岁的孩子来到河边采笋。正在她专心采笋时,孩子却不小心掉进了路旁囤积肥料的粪池。瞬间,粪水把孩子吞没,因为不断挣扎孩子移向粪池中央,眼看就要沉入池底,情况万分紧急。      这一幕恰好被不远处的杨文利看到。来不及多想,他一个箭步猛冲过去,纵身跳进淹没至胸的粪池,一边将孩子高高举起,一边大声呼喊“快来救人!”因救援及时,小家伙安然无恙,只是受到惊吓,哭着要找妈妈。      杨文利从粪池中爬上来,浑身沾满粪便和污水,又臭又脏。同行者反应过来后,纷纷向杨老师表示敬意,杨文利摆着手,“应该的!”不久便离开了现场。      目击者吴全告诉记者,粪池是当地菜农用来蓄水沤肥用的,约有1.7米深,前段时间的持续降雨让粪池里蓄满了水,还漂浮着大量粪便,不时冒着气泡。17日上午,孩子的母亲段晓霞设法联系上杨文利,想去他家里拜访,感谢救命之恩,但被他婉拒。

    • 郑大有个“范阿姨”为贫困生免费缝补14年

        “先别走呢,把这双袜子拿上,阿姨送你的”、“书包拉链缝缝还能用,没给你换新的,不要钱”……郑州大学新校区服务中心有位女裁缝,14年来免费为贫困生修改、缝补衣服鞋子,还为他们介绍兼职家教勤工俭学,她总说“郑大就是我的家,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学生们都亲昵地喊她“范阿姨”。      14年免费为贫困生修补衣服      郑州大学新校区学生服务中心大门口,有一个特别亮眼的红色招牌,“有事就找范阿姨”的字样尤其醒目。有位五十来岁的阿姨,来找她修补衣服的同学,一进门就会喊一声“范阿姨”。      缝纫机后面的墙上,是4张写满学生姓名的名单,157名学生都是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名单,也就是范阿姨如今正在帮助的对象。凡是这些学生来找她修补衣物,全部免费。      “每年开学,‘绿色通道’都有不少学生,我问了问,都是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孩子。从去年开始,就管勤工助学科要来这些学生名单及联系方式,然后一一打电话通知他们,来阿姨这儿修东西不要钱。”范阿姨今年51岁,14年来,一直为学生们“缝缝补补”,外边要价5块,她只收3块,家境贫寒的学生过去修东西,从来不收钱。      帮他们介绍家教勤工俭学      范阿姨的“帮助之路”,是从2002年她的小店“落户”郑大新校区开始的。      “我从农村出来的,也没啥别的能力帮这些孩子,只能在生活上拉他们一把。”范阿姨说,她能做的就是缝缝补补,免费帮贫困学生修补衣物。刚来到郑大新校区那几年,她还会到学生宿舍收集一些学生不穿的衣物,把其中大半新的那些清洗整理好,送给贫困生们。      郑州大学2002级学生王思利,如今已经是某部队的现役军人,十几年前,从南阳大山里走出来的她,初到郑州生活十分拮据,衣服、鞋子穿烂掉也不舍得换新的。范阿姨了解情况后,常常在她上课路过小店时把她叫进店里,主动帮她修补坏掉的鞋子、衣服。      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她,范阿姨还给她介绍了好几份兼职家教的工作。“我大学四年没给家里要过生活费,每年寒暑假还能给家里带两三千块。”她说。      “学校就是家,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范阿姨,你在哪?”去年,范阿姨的修理店搬了地方,学生以为范阿姨走了,急得在郑大贴吧中发帖寻找。      法学院的陈盼盼现在正念研一,从大一开始就去找范阿姨补衣服的她,与范阿姨已经相识了5年。陈盼盼说,她经常去范阿姨家里“蹭饭”吃,平时范阿姨在学校里也会给她送些吃的喝的东西。      平时,范阿姨爱跟学生唠家常,与很多学生关系都很好。她的桌子上有与学生的合影,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特地回学校看望她时拍的。      “都在郑大待了20多年了,郑大可不就是家了嘛!学生们都是我的孩子。”范阿姨说。(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文子玉 刘兆敏文/图)

    • 郑州体育老师跨界教古文 圈了不少学生粉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在咱们郑州,还真有位体育老师把段子过成了日子。      不过,这名体育老师教的语文可真不马虎。他只是客串了一次语文老师,就被学生们追捧,被称为古文最牛的体育老师。课堂上,他从三皇五帝到《山海经》,从《大雅》到《纳兰辞》,从《诗经》到《忍经》,一堂课下来,圈了不少粉丝。他就是郑州四中体育老师马丁。      体育老师教古文,自言压力大、怕成段子      下午2时许,郑州四中的校园内,马丁匆匆赶来。得知大河报记者要采访他,他竟有些不好意思,并连称“教学生们古文压力真的很大”。      “为什么?”“怕成段子呀!”      不过,马丁给学生上的这堂古文课还真没成段子,却成了佳话。      那是在八年级二班的主题班会课堂上,马丁受该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李许鸽的邀请,向学生们分享读书心得。马丁给这堂课定的题目就是《学古文》。      “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四中,而且是教过我们的,有一位熟知经史子集,读二十五史已经到了《宋书》的老师,你们猜猜会是谁?”李许鸽的开场白引来学生们的猜想,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名熟读古文的嘉宾竟然是他们的体育老师马丁。      40分钟的课,马丁从《诗经》开始,为孩子们介绍古代典籍。他甚至旁征博引,用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来介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燧人氏,并耐心给孩子们讲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断惊叹。      “以后,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了——我的语文就是体育老师教的!”一名学生在班会感悟中写道。      从小爱读古文,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喜欢古文      体育老师成功地教孩子古文,还吸引来这么多粉丝,他是怎么做到的?      马丁说,他从小就喜欢看古文书籍。“《庄子》、《韩非子》、《道德经》、《诗经》、《孝经》、《忍经》、《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说起这些书名,他如数家珍。而这些书,都是他曾读过的。      据马丁介绍,他给孩子们上的古文课和语文老师不一样,语文老师往往会讲作者,讲词的意思,更偏重于说文解字,而他讲的则更多的是背景和历史典故。      “虽然压力大,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学会读古文,喜欢古文。”在马丁看来,古文中不仅有中国最传统的文化,还道德教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认知等多方面的作用

    • 北大卖猪肉毕业生陆步轩:不鼓励大学生直接创业

        昨天,陆步轩现场签赠新书《北大屠夫》。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因卖猪肉而被大家熟知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昨天带着自己的新书《北大“屠夫”》亮相第三届北京国际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现场签名赠书。在2013年以另类创业者重回母校分享创业经验时,陆步轩说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昨天,他向记者坦言,将卖猪肉做到极致,“应该也不算给母校丢人了”。对于当下热门的创业话题,陆步轩称他不鼓励没有经验的大学生直接创业,因为“创业真的不容易,太难了。”      □现场      猪肉展台现场签名赠书      昨天,第三届北京国际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在老国展开幕。现场,印有“北大才子”招牌的“壹号土猪”食品展示台吸引了许多人。与其他展台有些不同,这里除了现场烹饪猪肉供来往观众品尝之外,因卖猪肉而为大家所熟知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带着自己新书《北大“屠夫”》在现场举行了签名赠书。      白色夹克衫,背着挎包,陆步轩时不时推一推眼镜,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并和前来签名的人合影。他说,自己一早刚从西安坐车到北京来的,直接就到了现场,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捧场。记者在现场看到,围观的人们自发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不到一个小时,300多本赠书被一扫而空。      这本书是他之前的自传《屠夫看世界》的再版。陆步轩说,这次再版添加了一些内容,包括自己“奔小康的日子”,“屠夫学校诞生记”以及“北大演讲实录”,还专门做了一本实用的小册子《陆步轩教你选购放心肉》随书附赠,“算是服务社会”。里面的内容非常实用,比如如何挑选排骨、腰子,腔骨补钙经济实惠,猪腰颜色太深或者过浅都不好,深褐色可能是黑干肉,灰白色则可能是注了水等。      □背景      自称给北大丢人引关注      1985年,陆步轩以西安长安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然后“下海”,靠卖猪肉的超高业绩一鸣惊人。最多的时候,他的档口每天要卖十几头猪,而在业内类似的一个档口平均一天大约只卖一头猪。      2003年,国内多家媒体以《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为题报道了陆步轩的现状,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社会分配等众多问题的深刻反思。2008年5月,在广州他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陈生。2009年8月,陈生邀他赴广州,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2011年12月,继“北大才子”、“卖肉佬”、地方公务员的身份之后,陆步轩带着自己花4个月写的《猪肉营销学》的讲义,走进广州“屠夫学校”当老师。随后,陆步轩和北大师兄陈生共同创办“壹号土猪”,陆步轩成为品牌顾问,并担任“屠夫学校”的校长,为各档口输送人才。      2013年,受到母校北大的邀约,陆步轩和陈生双双回到北大,以另类创业者的身份向师弟师妹们做了题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的经验分享。站在北大的讲台上,并不健谈的陆步轩讲述了自己就业和创业的种种坎坷,他说出第一句话的同时就近乎哽咽。他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再次引发关注。      □对话      谈北大身份开始时曾冒充“文盲”      京华时报:你一开始卖猪肉时,会刻意回避你北大毕业生的身份吗?      陆步轩:一开始卖猪肉的时候我特别怕见人,所以就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熟人少的地方,冒充一个“文盲”。我的店旁边有个小商店,里面既卖书报,也卖烟酒,我经常在那里买烟买酒,但从来不买书报,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觉得这个人可能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      京华时报:你觉得北大的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陆步轩:在北大读书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上大学之前什么都不知道,经历和见识都很浅,没见过世面。所以上大学的时候就“三点一线”,读了很多书,每天都在读书。后来毕业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从北大毕业对我的生活来说是个枷锁,有十几年的时间里在这个枷锁里出不来,为名所累,毕业之后不顺就觉得很失落,也放不下身段去干别的,最后为了生活没办法,被“逼上梁山”了,才不得不出来(卖猪肉)的,人首先是要生存的。      谈心态变化做到极致就不算抹黑      京华时报:之前你们在北大做创业经验分享时曾经说自己是“北大的丑角”,现在你还这么认为吗?      陆步轩:当时我确实觉得自己给北大丢了脸,抹了黑,因为北大是顶尖的高校,是培养各种大家的地方,而我干的这个事情,充其量是个工匠。但现在想来,我也算把卖猪肉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了,不能说为母校争光,应该也不算给母校抹黑了吧。      京华时报:为什么心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陆步轩:其实我的思想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在很多人看来,如今我不再是当初那种处境,应该不会再有给北大丢脸的感觉了,所以我其实也是替这部分人说的。并且,我也看开了,人总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专注于这个事情,并把它做好。我对卖猪肉是比较熟悉的。      这几年,我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小圈子,眼界更加开阔了,走出来了。现在“壹号土猪”不仅在一线城市发展,二线城市也开始铺开。      同时,虽然卖猪肉这个行业被认为是低端的,但是我们通过屠夫学校,突破了“师徒”传帮带的模式,批量培养技术人才,进行企业化管理,也算是为行业品质提升作出了贡献。      并且,这几年我不再为生计发愁,收入在西安地区还算不错,也促使我心态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谈工作生活不想成为纯粹的商人      京华时报:现在你的身份是什么?      陆步轩:现在我依然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主要做地方志和年鉴编辑,每年要写二十几万字。同时,我也是“屠夫学校”的名誉校长、壹号土猪公司的顾问。      京华时报:在“壹号土猪”主要做什么?      陆步轩:作为“壹号土猪”的企业顾问,我大部分周末都要前往公司的各个档口巡视,以自己十多年的经验来发现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切肉的手法技巧、猪肉摆放方法等,反馈给企业进行改进完善。      京华时报:为什么不索性辞去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直接到公司去,赚得不是更多?      陆步轩:从骨子里面讲,我觉得我还是个文人。这是一种坚守。如果我不搞地方志和文化了,我就成了纯粹的商人。我不想这样。这也是北大给我留下的烙印吧。另外,我在单位也算业务骨干(笑)。      京华时报:后来为什么开始写书了?      陆步轩:我是书呆子型的,做事比较认真,也比较较真。虽然做的是杀猪的营生,但经常会琢磨,比如同样是猪肉为什么这个颜色淡这个颜色红,得过什么病的猪杀出来的肉有什么痕迹等。后来发现这些问题没人研究,有些专家也说不清楚,所以才慢慢将这些形成了文字。      京华时报: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陆步轩:其实我对生活本身要求不高,要求不高就满意,因为不求大富大贵。之所以到公司做顾问,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现在生计没有问题,也算步入小康了吧。      谈创业感悟不能只靠热情来创业      京华时报: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另类创业,其中还有很多人选择的是肉夹馍、煎饼这些传统行业,你怎么看?      陆步轩:我并不赞同大学生直接创业,因为创业真的不容易,太难了。鼓励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创业,不如给小企业一些优惠政策,让这些在市场打拼中有经验的小老板们来创业,他们更有经验。      如果在校大学生本身有发明创造,产品比较新颖有市场,来创业自然没问题,但如果没有,只靠热情来创业,是完全不行的。相当于“万众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成功率也不高。如果实在想创业,又没有什么技术,那就先做一些传统行业积累经验吧。

    • 河南“百岁女神”当40年音乐教师 如今仍教学

          现年100岁的张桂山是大家心中的“百岁女神”,从三尺讲台到自家30平方米的小房子,她从未放弃过手中的教鞭和对音乐的热爱。   张桂山是河南省淅川县人,开封市十四中学退休音乐教师。退休后40年来,张桂山义务辅导各类学生学习音乐。她的学生中,有五六岁的孩童,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张桂山的学生们说:在张老师100岁的坎坷人生中,她领取工资教了40年的音乐,不收分文又教了40年的音乐。有的学生打趣说:“张老师教学生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这么多学生,她早成富翁了!”40余年中,她的坚持成就了很多贫困学子的音乐梦。2016年4月14日,张桂山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