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娟娟:筑梦山乡 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当汝州市大峪镇一中王娟娟匆忙地查完最后一次寝时,等待让她讲故事的女儿早已经睡着了。这样的情形,在她的身上,不知道已发生过多少次了。     毕业班班主任、英语课教师、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这些标签都贴在了她的身上,在同事们的眼里,她俨然就是个“大忙人”,可却从未听她抱怨过半句,而且还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管理着班级、辅导着学生。她就是大峪镇一中的80后女教师——王娟娟。     几经波折 全家终团圆     2009年,家住小屯镇宗庄的王娟娟在南阳理工学院修完了全部课程顺利毕业,2012年参加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考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阁中学,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当时我在湖南,我的丈夫薛强伟在鲁山教书,我们刚出生的女儿被安排在汝州老家,一家三口人,三地分割,每年只能在寒暑假或放长假时才能聚在一起。”王娟娟说,这样的日子过着十分痛苦,无奈之中,她和薛强伟商量都重新考试,考回汝州。     2014年夏天,王娟娟又参加我市的招教考试,并如愿成为了大峪镇刘窑小学的一名教师,2015年,由于工作需要,被调入大峪一中。而此时,薛强伟也通过招教考试,来到了大峪一中。     “来到大峪一中我觉得特光荣,为什么呢?因为大峪一中中招成绩连续10多年名列前茅,是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汝州市文明单位标兵,有一面墙的荣誉。”王娟娟说,大峪一中不仅有默默奉献、吃苦耐劳的大峪精神,还有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有并肩奋战的老师队伍,以及那群比学赶超的可爱孩子们,这些都更加坚定了让她做好教师这一本职工作的信念。     责任在身 不言放弃     2015年9月,王娟娟来到大峪一中的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并且带的还是毕业班。这让初来乍到的王娟娟一方面感谢学校领导的器重和栽培,另一方面也感觉压力山大。     王娟娟说,开学第一个月,由于各种琐事,白天忙于上课和班级管理工作,晚上备课到凌晨一点多钟,繁忙的工作让王娟娟身体就出现了各种不适。2015年国庆节期间,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怀孕了,不过孩子已经没有胎心。     因为带的是毕业班,王娟娟认为自己的事儿已成定局,可是班里的孩子们却有无限可能,不能因为自己受伤再影响孩子们学习,那更是得不偿失,她流泪做完手术,稍作休息就上课了。     百般的劳累、紧张的学习充实着2015至2016学年。这一学年,王娟娟所带的九二班,55个孩子参加中考37个人考上我市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升学率67%。从那以后她的干劲儿也更大了。     关爱学生 情暖人间     2017年临近中考前,王娟娟的班上有个小插曲。班里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到办公室告诉她要放弃中考。王娟娟问她为啥,这位腼腆的女孩儿张果果说因为家里穷,没钱交报考费。     当听到张果果这句话时,瞬间刺向了王娟娟心灵深处。“自己又何尝不是呢?”王娟娟发自内心的说,她自己在高中阶段时,也曾因家庭贫困退学,也是当时的老师无私地帮助了她,使她顺利完成了学业。     “我当时特别心痛,我绝不忍心也不愿意让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王娟娟说,当时,她马上找校领导汇报,并且去孩子家里了解情况。到张果果家里真是无比的震惊,住的是石头房子,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平时就靠50多岁的父亲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计。     当时王娟娟就对张果果的父亲说,只管考,只要考上,钱由她来想办法。     为解决张果果实际困难,在王娟娟的游说之下,学校减免了她所有考试费用,最终张果果顺利进入了市第二高级中学。随后的几天,王娟娟就开始想办法筹钱,朋友圈、微信群、QQ等社交媒体上发布求助信息,短短几天时间就筹集2200元钱,凑足了张果果第一个学期的学费。后来,王娟娟又联系了平顶山义工联爱心助学协会,并为张果果找到了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助学帮扶。     孩子们都懂得感恩,你如何对他们,他们都会记在心里。每年,王娟娟的学生都会回学校来看她,每当她的嗓子不舒服时,也都会有孩子们的关心问候。“当老师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吧。”王娟娟最后说道。     (通讯员 李伟恒 供稿)

    • 王娟娟:筑梦山乡 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当汝州市大峪镇一中王娟娟匆忙地查完最后一次寝时,等待让她讲故事的女儿早已经睡着了。这样的情形,在她的身上,不知道已发生过多少次了。     毕业班班主任、英语课教师、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这些标签都贴在了她的身上,在同事们的眼里,她俨然就是个“大忙人”,可却从未听她抱怨过半句,而且还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管理着班级、辅导着学生。她就是大峪镇一中的80后女教师——王娟娟。     几经波折 全家终团圆     2009年,家住小屯镇宗庄的王娟娟在南阳理工学院修完了全部课程顺利毕业,2012年参加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考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阁中学,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当时我在湖南,我的丈夫薛强伟在鲁山教书,我们刚出生的女儿被安排在汝州老家,一家三口人,三地分割,每年只能在寒暑假或放长假时才能聚在一起。”王娟娟说,这样的日子过着十分痛苦,无奈之中,她和薛强伟商量都重新考试,考回汝州。     2014年夏天,王娟娟又参加我市的招教考试,并如愿成为了大峪镇刘窑小学的一名教师,2015年,由于工作需要,被调入大峪一中。而此时,薛强伟也通过招教考试,来到了大峪一中。     “来到大峪一中我觉得特光荣,为什么呢?因为大峪一中中招成绩连续10多年名列前茅,是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汝州市文明单位标兵,有一面墙的荣誉。”王娟娟说,大峪一中不仅有默默奉献、吃苦耐劳的大峪精神,还有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有并肩奋战的老师队伍,以及那群比学赶超的可爱孩子们,这些都更加坚定了让她做好教师这一本职工作的信念。     责任在身 不言放弃     2015年9月,王娟娟来到大峪一中的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并且带的还是毕业班。这让初来乍到的王娟娟一方面感谢学校领导的器重和栽培,另一方面也感觉压力山大。     王娟娟说,开学第一个月,由于各种琐事,白天忙于上课和班级管理工作,晚上备课到凌晨一点多钟,繁忙的工作让王娟娟身体就出现了各种不适。2015年国庆节期间,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怀孕了,不过孩子已经没有胎心。     因为带的是毕业班,王娟娟认为自己的事儿已成定局,可是班里的孩子们却有无限可能,不能因为自己受伤再影响孩子们学习,那更是得不偿失,她流泪做完手术,稍作休息就上课了。     百般的劳累、紧张的学习充实着2015至2016学年。这一学年,王娟娟所带的九二班,55个孩子参加中考37个人考上我市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升学率67%。从那以后她的干劲儿也更大了。     关爱学生 情暖人间     2017年临近中考前,王娟娟的班上有个小插曲。班里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到办公室告诉她要放弃中考。王娟娟问她为啥,这位腼腆的女孩儿张果果说因为家里穷,没钱交报考费。     当听到张果果这句话时,瞬间刺向了王娟娟心灵深处。“自己又何尝不是呢?”王娟娟发自内心的说,她自己在高中阶段时,也曾因家庭贫困退学,也是当时的老师无私地帮助了她,使她顺利完成了学业。     “我当时特别心痛,我绝不忍心也不愿意让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王娟娟说,当时,她马上找校领导汇报,并且去孩子家里了解情况。到张果果家里真是无比的震惊,住的是石头房子,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平时就靠50多岁的父亲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计。     当时王娟娟就对张果果的父亲说,只管考,只要考上,钱由她来想办法。     为解决张果果实际困难,在王娟娟的游说之下,学校减免了她所有考试费用,最终张果果顺利进入了市第二高级中学。随后的几天,王娟娟就开始想办法筹钱,朋友圈、微信群、QQ等社交媒体上发布求助信息,短短几天时间就筹集2200元钱,凑足了张果果第一个学期的学费。后来,王娟娟又联系了平顶山义工联爱心助学协会,并为张果果找到了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助学帮扶。     孩子们都懂得感恩,你如何对他们,他们都会记在心里。每年,王娟娟的学生都会回学校来看她,每当她的嗓子不舒服时,也都会有孩子们的关心问候。“当老师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吧。”王娟娟最后说道。     (通讯员 李伟恒 供稿)

    • 【河南最美特岗教师】袁鹤凌——扎根信阳山村教育的城市姑娘

        地处群山环抱中的商城县达权店镇新店小学,有一位青春靓丽的城市姑娘,名叫袁鹤凌。     1988年出生的袁鹤凌是信阳市平桥区人,父亲经商、母亲是教师,家境富裕。2011年大学毕业后,袁鹤凌在郑州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工作了两年。禁不住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毅然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参加了2013年的全市特岗教师招录考试,并被顺利录取,成为了偏远山区里的一名小学特岗教师。到了学校,袁鹤凌对这里的一切都极度陌生,更多的是来自生活方面的不便。     袁鹤凌“来了以后刚开始前几天我特别特别不适应,晚上我记得很清楚都没有睡着的时候,而且这里房子特别潮湿,我身上都起了很多的疙瘩,那种大疙瘩。”     因为山里老师本来就少,加上很多年轻人都不愿过来,所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袁鹤凌每天的课都是满满的,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和二年级数学老师。她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书写教案,一个学期就写了十大本教案,笔芯用了二三十根。因为工作勤恳扎实、教学成绩突出,今年5月她被是市教体局评为“信阳市优秀特岗教师”,并在8月份给全县新上岗的特岗教师做了岗前培训。     据商城县达权店镇新店小学校长汪琨介绍说,袁鹤凌老师个人素质非常优秀,从去年调到学校来,一心扑倒教学第一线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同事们能够和平相处,礼貌待人。     狭小的平房里,支着三张单人床,这是三个女教师共有的住室。残破课桌被袁鹤凌用做了梳妆台,虽然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让袁鹤凌感觉自己不再是从前那个怯懦的小女孩,变得丰富、勇敢、坚韧了。     山村生活的落后与封闭、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单调、每周来回三四百公里的奔波与劳累,也曾让袁鹤凌思想上有过犹豫。特别是今年秋季开学时,父母因为心疼女儿坚决要求她放弃这份工作,教育部门也提出把她调到离城近、条件好的学校去,但她最终选择留在了偏远的新店小学。     袁鹤凌“通过这一年真的我从小到大都没像现在这样收获这么多,首先我觉得我有责任感了,第二我觉得我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一下子觉得我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去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也觉得我更加更加的自信了,我非常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感觉很值得,也很骄傲。”

    • 【河南最美特岗教师】新乡申思晶奉献李庄镇黄河滩区,无怨无悔。

        大学毕业后,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黄河滩区里的一个农村小学,她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希望,也用自己的青春和心血,书画着黄河岸边最美的风景,她就是特岗教师申思晶。     花园似的校园,点缀得五彩斑斓,显得生气盎然。一座别具风格的教学楼里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这里就是封丘县李庄镇常西村小学,一个远离城市的黄河滩区小学。     “第一次来报到时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我没有想到李庄镇是那么偏远。”2014年,23岁的特岗教师申思晶就这样带着自己的梦想和青春来到了常西村小学,走上了实现梦想的讲台。     “初次见面,是个黄毛丫头,很泄气,认为在这里干不长,她会走,心里就凉了半截。”常西村小学校长邓玉周说,好些特岗老师吃不也这里的苦,受不上这种累,走了一批又一批,申思晶在这里能待多长时间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未知数。     “学生成绩比较差,既然接了,就不能放手不管,还是得从最基础的开始做。”申思晶告诉我们说,她接手这个班时,是全镇有名的班级,成绩排名在全镇第一,只不过这个第一是倒数。更让她难以相信的是,学生连最简单的整数除法都不会,英语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而申思晶面对的困难不仅有工作,还有生活。常西小学没有住校的教师,在过去的一年的工作时间里,她一直借住在邻村的学校里,自己下班后还要为一日三餐忙碌不停。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始终没有对家人提起过。     性格开朗的申思晶也哭过,一次是家访回来的路上在雨中骑车不小心掉进了泥坑里,鞋子弄脏了,车链子也给弄掉了,安了十几分钟也死活安不上去,只好推着车子往学校走。浑身上下湿透的申思晶委屈地流下眼泪,而另外一次却是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     “孩子们作业写不完,有些知识不会,孩子哭了,我比他还着急,自己也哭了。”申思晶当时一边擦着孩子的眼泪一边安慰自己说,自己的教学方法还要改,孩子们的成绩一定要提上去。     “放学之后,申老师还要辅导学生们功课,好几次辅导完后天都黑了,她就拿着灯把学生安全送到家。”邓玉周校长说自己和其他老师也做不到,申老师给大家树了一个榜样。     在对学生的关爱中,她也收获很多。有的学生主动帮她打水、接送她回学校、送来自家的新鲜蔬菜;还有家长特意让学生送来的刚磨下的玉米面、煮好的花生和毛豆、热腾腾的包子。     现在的申思晶担任着两个班级的四个课程,她用辛苦的工作给大家带了快乐和惊喜。     “当时看到成绩很意外,没想到他们会给我这么大的惊喜。通过他们证明了我自己,学生们也是最棒的。”申思晶说,在全镇统考中她的班级英语成绩名列全镇第一名,这也让她成了全镇教师学习的榜样。     “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善良女孩,在这里生活的好,工作的好,对待学生就像如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李庄镇中心学校校长韩长营说,今年3月份在常西小学召开了现场会,并提出了全镇教师向申思晶学习,学习她爱岗敬业,学习她任劳任怨的精神。     回家对别人来说是一个轻松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申思晶来说,她先要步行二十分钟到大堤上的公交站点,再转四趟车。顺利的情况下4个半小时才能回到武陟县的家中。     两年时间里,申思晶回家、返校的时候,她成为过最后一名买到票的“幸运儿”、也是碰到过两次爆胎的“倒霉蛋”、还有差一分钟赶不上车的“遗憾者”。而申思晶常常对自己说,困难必须自己去努力克服,坚决不能因为个人问题而耽误那么多需要她的学生。     观点     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近几年,我国大力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从2009年开始封丘县先后招录了871名特岗教师,在岗533人,转正238人。春风化雨,催笋成竹。他们已扎根农村,用青春书写美丽。

    • 河南90后最美特岗教师余霞,在平凡中执着坚守!

        “我愿做一盏灯,温情守护,默默陪伴,温暖也照亮着孩子的漫漫求学之路。”六年前,余霞老师还是一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时,她就曾在心里给自己树立过这样的理想和目标。六年以来,她将这颗理想的种子播种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将教育的热情和大爱挥洒在三尺讲台。六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六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她用一支粉笔书写着教师的平凡和伟大,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出生命的广度。     一、扎根农村,守护希望     2014年3月,随着信阳师范学院支教大学生队伍,余霞来到了息县东北部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那时候,乡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交通不便。每次从县城到乡镇,再从乡镇到支教学校,五六十公里的曲折乡路长途跋涉,三个多小时的路途奔波。乡村的道路不好走,四处坑坑洼洼,特别是一到下雨天,路上到处都是水坑,塌陷的路面变成了水塘,车子通行不便,人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去,不小心还会陷进大水坑里。可是,条件的艰苦丝毫没有动摇她支教的意念。五月底,其他的大学生如期结束支教实习返回学校,只有余霞老师一个人留了下来。因为考虑到如果自己离开了,学校缺老师,她便一直坚持到那年夏天学生放假。短短的半年支教生活,她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且相约秋天再见。2014年8月,她不负所约,又考到了这里,再次回到了回到了息县小茴中心校谭楼小学。而这一次留下来,她一干就是六年。在这个时代,有的人渴慕追求功成名就,有的人选择繁华安逸的生活,而还有的人,选择不忘,守护希望。六年间,余老师曾多次受过乡里、县里、市里的荣誉表彰,也曾有过很多次调动工作的机会,可以去往更好的地方,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她都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了。亲朋好友觉得她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太苦,都劝她调动调动;也有人曾主动提出帮她调到中心校,或者调回老家,可是她都以各种理由婉然谢绝了,她总说:“学生还没毕业,我舍不得自己从小带到大的学生。”2018年8月,耐不住亲朋好友的多方劝导和家人的压力,她也曾参加过城区选调,考试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在当年的招教考试中她都入围全县第一。可是,成绩公布的时候,她却不曾名列榜上,谁也没有想到这原本就是一次有预谋的落榜--在交卷的最后关头她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所写的满满的2页作文。不知道的人,为她惋惜;知道的人说她傻,可是,她却淡然一笑,说:“那是情怀。”     二、勇挑重任,无怨无悔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六年间,余老师任劳任怨,把自己打造成一支坚强的队伍,肩扛起了很多学生的梦想。6年间,余老师曾多次包班。2014年,她刚参加工作,学校缺老师,带着年轻和热情,余老师主动请缨,揽下了五年级语文和二年级语文,一周满满的35节课,没有让她害怕退缩。后来学校有老师休产假,师资力量不足,余老师自告奋勇,再次请缨,主动承担五年级语文、五年级英语和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刚开始,校长看了看她,犹豫了一下,因为这样一来,就比原来的35节课的教学任务更重了,加上五年级马上要升六年级,压力比较大,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整整一个学期,余老师既当英语老师,又当语文老师;既是五年级老师,又是二年级老师。早上,余老师五点多就要起床,赶紧弄点饭吃完去教室等学生早读、改作业、上课。上午的课一结束,她又赶紧批改另外一个班的作业,为了及时改出作业,她常常顾不上做饭,五年级孩子大了,中午来了,知道老师没有做饭,经常去帮她炒菜,煮面。后来,有个女孩子干脆跟家里商量,以后中午不回去了,要帮余老师分担。在那一年忙碌的生活里,余老师既包揽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又负责负责学校扶贫、均衡档案创建工作,即使这样,余老师班上学生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三、情系留守 润物无声     六年来,余老师一直在践行着“一盏灯”的誓言。工作第一个月,余老师就对全班同学逐个进行了家访。没有车子,她就安步当车;下雨天路不好走,她就赤脚走在黑夜的泥泞里,毫不畏惧。家长因为感激送给她鸡蛋菜蔬,她都婉言谢绝,有的实在推脱不了,她就记下来,给学生买零食或者学习用品作为偿还。五年来,余老师走遍了谭楼村的每一个角落,也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一个比学生自己还要熟悉家乡的“本地人”。     谭楼村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部分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任务都能完成得很好,可是一回到家,作业不是草草了事就是干脆不写。为了帮助这部分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余老师跟家长商量让孩子每天下午在学校做完作业再走,学生写完了作业,余老师再把他们一一送回家。几年来,余老师一直这样坚持着。在余老师班里,不写完作业不回家的现象蔚然成风,很多孩子爷爷奶奶在家里自己辅导不了,都乐意放学让孩子在写教室完作业再回去。     此外,对于班上单亲家庭的留守子女,余老师也会多一份关爱。给家里贫困的单亲孩子买衣服、买零食;陪沉迷游戏的单亲孩子打游戏戒网瘾;带从没去过县城的单亲孩子去县城请他们看电影吃大餐。犹记得,2017年的那个暑假,余老师按照与学生的约定,带一个期末综合表现最好的一个单亲孩子去县城2日游。可是刚去第一天,孩子晚上就突然发起了高烧,余老师半夜抱着他送到了医院急诊,孩子整整三天反复高烧,爷爷在家里忙着卖菜走不开,奶奶年纪又大了在县城来回奔波也受不了。当夜给孩子办了住院后,余老师守在旁边寸步不离,整整两天她没有合眼没有休息,不停地给孩子量体温、擦拭物理降温,直到第三天孩子退烧。余老师自责地说,是自己的责任,带孩子出来却没有照顾好孩子。孩子奶奶看在眼里,宽慰道:“医生都说孩子是炎症太大引起的感冒,怎么能怪你呢,孩子在家里就不爱喝水,前几天说不舒服,我没在意,这跟你没关系,还给你添了麻烦,我还感觉对不起你呢!”。     在照顾学生的日常起居上,余老师也在尽职尽责地做着。偷偷地给家庭困难单亲孩子订学生奶;给家庭贫困、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小孩子洗澡洗衣服;为调皮的孩子缝补破旧的书包;接送学生上学;让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孩子和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诸如此类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余老师的付出,学生记得,家长记得。学生毕业,家长在她面前感激的一跪,道尽了为师者的操守与荣光,学生毕业离校后,回母校时带给老师的生日礼物,回馈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恩情。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绘春秋。”为人师表,大爱无疆。作为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余霞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春风化雨间,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品格、爱心和善良。六载的坚守,守护的是孩子们的梦想,家长的殷殷期望,更是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六年的执着,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沉淀出精神的沃土,挥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只为播种明天的希望。

    • 河南90后最美特岗教师余霞,在平凡中执着坚守!

        “我愿做一盏灯,温情守护,默默陪伴,温暖也照亮着孩子的漫漫求学之路。”六年前,余霞老师还是一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时,她就曾在心里给自己树立过这样的理想和目标。六年以来,她将这颗理想的种子播种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将教育的热情和大爱挥洒在三尺讲台。六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六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她用一支粉笔书写着教师的平凡和伟大,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出生命的广度。     一、扎根农村,守护希望     2014年3月,随着信阳师范学院支教大学生队伍,余霞来到了息县东北部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那时候,乡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交通不便。每次从县城到乡镇,再从乡镇到支教学校,五六十公里的曲折乡路长途跋涉,三个多小时的路途奔波。乡村的道路不好走,四处坑坑洼洼,特别是一到下雨天,路上到处都是水坑,塌陷的路面变成了水塘,车子通行不便,人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去,不小心还会陷进大水坑里。可是,条件的艰苦丝毫没有动摇她支教的意念。五月底,其他的大学生如期结束支教实习返回学校,只有余霞老师一个人留了下来。因为考虑到如果自己离开了,学校缺老师,她便一直坚持到那年夏天学生放假。短短的半年支教生活,她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且相约秋天再见。2014年8月,她不负所约,又考到了这里,再次回到了回到了息县小茴中心校谭楼小学。而这一次留下来,她一干就是六年。在这个时代,有的人渴慕追求功成名就,有的人选择繁华安逸的生活,而还有的人,选择不忘,守护希望。六年间,余老师曾多次受过乡里、县里、市里的荣誉表彰,也曾有过很多次调动工作的机会,可以去往更好的地方,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她都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了。亲朋好友觉得她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太苦,都劝她调动调动;也有人曾主动提出帮她调到中心校,或者调回老家,可是她都以各种理由婉然谢绝了,她总说:“学生还没毕业,我舍不得自己从小带到大的学生。”2018年8月,耐不住亲朋好友的多方劝导和家人的压力,她也曾参加过城区选调,考试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在当年的招教考试中她都入围全县第一。可是,成绩公布的时候,她却不曾名列榜上,谁也没有想到这原本就是一次有预谋的落榜--在交卷的最后关头她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所写的满满的2页作文。不知道的人,为她惋惜;知道的人说她傻,可是,她却淡然一笑,说:“那是情怀。”     二、勇挑重任,无怨无悔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六年间,余老师任劳任怨,把自己打造成一支坚强的队伍,肩扛起了很多学生的梦想。6年间,余老师曾多次包班。2014年,她刚参加工作,学校缺老师,带着年轻和热情,余老师主动请缨,揽下了五年级语文和二年级语文,一周满满的35节课,没有让她害怕退缩。后来学校有老师休产假,师资力量不足,余老师自告奋勇,再次请缨,主动承担五年级语文、五年级英语和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刚开始,校长看了看她,犹豫了一下,因为这样一来,就比原来的35节课的教学任务更重了,加上五年级马上要升六年级,压力比较大,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整整一个学期,余老师既当英语老师,又当语文老师;既是五年级老师,又是二年级老师。早上,余老师五点多就要起床,赶紧弄点饭吃完去教室等学生早读、改作业、上课。上午的课一结束,她又赶紧批改另外一个班的作业,为了及时改出作业,她常常顾不上做饭,五年级孩子大了,中午来了,知道老师没有做饭,经常去帮她炒菜,煮面。后来,有个女孩子干脆跟家里商量,以后中午不回去了,要帮余老师分担。在那一年忙碌的生活里,余老师既包揽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又负责负责学校扶贫、均衡档案创建工作,即使这样,余老师班上学生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三、情系留守 润物无声     六年来,余老师一直在践行着“一盏灯”的誓言。工作第一个月,余老师就对全班同学逐个进行了家访。没有车子,她就安步当车;下雨天路不好走,她就赤脚走在黑夜的泥泞里,毫不畏惧。家长因为感激送给她鸡蛋菜蔬,她都婉言谢绝,有的实在推脱不了,她就记下来,给学生买零食或者学习用品作为偿还。五年来,余老师走遍了谭楼村的每一个角落,也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一个比学生自己还要熟悉家乡的“本地人”。     谭楼村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部分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任务都能完成得很好,可是一回到家,作业不是草草了事就是干脆不写。为了帮助这部分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余老师跟家长商量让孩子每天下午在学校做完作业再走,学生写完了作业,余老师再把他们一一送回家。几年来,余老师一直这样坚持着。在余老师班里,不写完作业不回家的现象蔚然成风,很多孩子爷爷奶奶在家里自己辅导不了,都乐意放学让孩子在写教室完作业再回去。     此外,对于班上单亲家庭的留守子女,余老师也会多一份关爱。给家里贫困的单亲孩子买衣服、买零食;陪沉迷游戏的单亲孩子打游戏戒网瘾;带从没去过县城的单亲孩子去县城请他们看电影吃大餐。犹记得,2017年的那个暑假,余老师按照与学生的约定,带一个期末综合表现最好的一个单亲孩子去县城2日游。可是刚去第一天,孩子晚上就突然发起了高烧,余老师半夜抱着他送到了医院急诊,孩子整整三天反复高烧,爷爷在家里忙着卖菜走不开,奶奶年纪又大了在县城来回奔波也受不了。当夜给孩子办了住院后,余老师守在旁边寸步不离,整整两天她没有合眼没有休息,不停地给孩子量体温、擦拭物理降温,直到第三天孩子退烧。余老师自责地说,是自己的责任,带孩子出来却没有照顾好孩子。孩子奶奶看在眼里,宽慰道:“医生都说孩子是炎症太大引起的感冒,怎么能怪你呢,孩子在家里就不爱喝水,前几天说不舒服,我没在意,这跟你没关系,还给你添了麻烦,我还感觉对不起你呢!”。     在照顾学生的日常起居上,余老师也在尽职尽责地做着。偷偷地给家庭困难单亲孩子订学生奶;给家庭贫困、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小孩子洗澡洗衣服;为调皮的孩子缝补破旧的书包;接送学生上学;让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孩子和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诸如此类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余老师的付出,学生记得,家长记得。学生毕业,家长在她面前感激的一跪,道尽了为师者的操守与荣光,学生毕业离校后,回母校时带给老师的生日礼物,回馈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恩情。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绘春秋。”为人师表,大爱无疆。作为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余霞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春风化雨间,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品格、爱心和善良。六载的坚守,守护的是孩子们的梦想,家长的殷殷期望,更是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六年的执着,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沉淀出精神的沃土,挥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只为播种明天的希望。

    • 乐享诗意教育的特岗教师 任明杰

        入职以来,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任明杰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乐观面对,用30万字的从教日记和两万余张照片及数百段视频,记录了一位特岗教师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     将留守儿童视为自己的孩子,他每天放学后免费辅导。虽然每天7节课,但他还是在晚上抽空去家访到八九点。课外、周末,他带领孩子们看书、做手工、玩游戏,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并写下3万余字的教学反思——《和花朵一起绽放》。     2018年2月,任明杰的网文《特岗教师生活记录》传遍全国,浏览量近70万,教育部新闻办、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官微相继转发。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事迹被全国知晓,也因此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最美乡村教师”和传播“师道力量”的好榜样。

    • 出彩河南人”之 2019最美教师 傅声雷

        土壤、生态、可持续,你的深情,将16.7万平方公里土地浸透。一片赤诚,科研与民生紧密相连;一声春雷,沃野出高产滋养中原。你是“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傅声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贡献教育人物、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为傅声雷颁奖。     傅声雷,男,1965年生,河南大学教授     关键词:土壤生态学的顶尖学者     1996年,从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傅声雷到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土壤生态学顶尖学者,做出了众多创新性科研成果。2004年,他在美国博士后流动出站,经过认真考虑后,放弃了国外的机会,带着家人回到了祖国。     2016年初,放弃了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已经毕业多年的博士生张卫信和邵元虎,来到河南,开始了新的征程。我省是农业大省,目前,他带领团队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就是研究土壤生物在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探究如何通过调控土壤生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出彩河南人”之 2019最美教师 郭文艳

        小小幼儿园,附属大学校。你用青春拓宽幼教边界,你以执着培育乡土文化。双脚沾满泥土,双手携起万家,让淳朴乡风催生农家幸福,让优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你是“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郭文艳。     2019年河南省师德标兵、周口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王君为郭文艳颁奖。     郭文艳,女,1983年生,新乡市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     关键词:乡村学前教育的领跑者     2012年,郭文艳放弃城里幼儿园的优越工作条件,来到山区幼儿园一待便是7年。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鹅卵石、玉米皮、树叶,甚至丢落的纸箱,都成了课程资源;她带领团队开荒建立生态种植园,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构建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课程。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教育思想,她带领幼教团队创办全国第一所幼儿园附属大学——川中社区大学,让28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上起了大学。家长的成长反哺幼儿园的成长。     短短的几年,幼儿园获得河南省示范幼儿园、河南省家园共育示范幼儿园等多项荣誉,郭文艳在中国学前教育学术论坛会的报告,引起300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成为河南乃至全国乡村学前教育的领跑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