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网-人物频道

    • 男孩大二起兼职挣钱 未毕业已月入数千

        临近毕业之际,在校内有着“兼职达人”之称的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生肖辉与其他同学不同,他既不考研,也不忙着四处赶场招聘会,因为他早在大三就已与用人单位签约,大四“住在学校上班”,便已月入四五千元,令其他同学惊羡不已。    肖辉出生于河南驻马店一贫困家庭,迫于经济压力,他从大一进校起便四处寻找兼职。他替人画过墙体彩绘,组建过乐队参加商演;做过泥瓦工,也干过楼盘营销策划,还一直在校内外兼职印刷品中介……是同学们眼中公认的“兼职达人”。    从大二下学期起,他通过兼职,稳定月入3000元-5000元,不仅解决了自己所有的上学花费,同时还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他的学业却并未放松,成绩在班级排名前十,还担任着院学生会主席的职务。大三下学期,他被武汉某通讯公司相中,签约聘任他为该公司驻东西湖地区直销经理。    今年已24岁的肖辉坦言,他能比其他同学领先一步,其实得益于他坎坷的求学经历。2006年,他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但由于家庭贫困,只能负责一个孩子的学费,为圆姐姐一个大学梦,18岁的肖辉含泪放弃了读书机会,买了南下广州的火车票,日夜打工挣钱供姐姐读书。正是因为这段南漂的经历,使肖辉意识到了“没有知识,难有发展”的道理,更加强了他对菁菁校园的向往。    当姐姐的在校生活稳定后,他搬到在黄淮学院上学的一名高中同学寝室居住,开始自学,每天坚持看书、画画。2008年,他以美术考生身份,以文化课400多分的好成绩被武汉工业学院录取,终于踏上了他人生的新台阶。在校期间,由于表现优秀,其事迹多次引起媒体关注,并获得过团省委表彰。    眼下肖辉即将毕业,在某通讯公司的任期也将满。谈及今后打算时,他表示,将转向创业,实现自己下一阶段的人生梦想。(记者赵飞通讯员石菌)    

    • 男孩不哭:稚嫩的肩撑起倾斜的家

          14岁,母染病欠下巨债,他辗转三省打工资助兄妹上学    19岁,父患重病危在旦夕,他日夜守在床头悉心照顾    □记者李岚通讯员张朝晖文图    阅读提示    2007年冬天,郭朝锋的母亲因突发脑溢血欠下7万多元的债务。为了使哥哥和妹妹完成学业,当时只有14岁的郭朝锋毅然辍学,开始辗转江苏、浙江、河北三省打工挣钱,一边资助兄妹上学,一边替父还债。去年秋收时,他父亲突感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因无钱治疗,其父的病情恶化,并引起肺部大面积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不影响哥哥、妹妹学习,郭朝锋一边悉心照顾智障的母亲,一边照料病床上的父亲,被网友们称赞为“登封洪战辉”。    14岁少年辍学打工还债    近日,各大网站都在关注一名叫郭朝锋的小伙子。网友们称他是登封的洪战辉。    今年刚满19岁的郭朝锋,家住登封市颍阳镇袁寨村,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小时候,他和村里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每天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家里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14岁时,俺妈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抢救了十几天才苏醒。命是保住了,可她的脑子坏了,成了一个智障患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下地干活了。”据郭朝锋讲,母亲得病时,哥哥郭朝鹏正上高中,他在上初中、妹妹郭亚航还在上小学。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7万多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帮助父亲偿还债务,让哥哥和妹妹继续求学,郭朝锋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要打工赚钱,供哥哥和妹妹上学,替家里还账。    “我说你个子还没有镢头把高,去哪儿干活也没人敢要,不同意他去。可他不听,犟得很,把书包往家里一扔,扛着行李卷就走。他那么小就去打工,现在想想都心疼。”病床上的郭云平,提起当年郭朝锋辍学打工的事,仍很内疚。    五年中曾跨越三省打工挣钱    “经村里人介绍,我先是到江苏一家服装厂打工,学做服装,厂里管吃管住。当学徒的时候,每个月只有400元,一年后,每个月能挣1300元钱。每次发工资,我只留下一少部分零用,剩下的都寄回家里。”郭朝锋说,为了多挣钱,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半夜才睡觉,工作时间最短12个小时,最长16个小时。    “家里的债,有一多半是朝锋出苦力还的,他哥哥、妹妹这五年上学的费用,都是他挣的。这孩子太懂事,都是这个家拖累了他。”说起儿子郭朝锋,郭云平泣不成声。    在外跨越三省打工五年,即使逢年过节,郭朝锋也很少回家,就为了省下来回的车费。作为90后年轻人,他没去过KTV、酒吧和网吧,从不到饭店吃饭,一年四季穿的都是二三十元的地摊货。去年春天,情窦初开的郭朝锋爱上了一个女孩,两人感情很好,但是郭朝锋的家境却让女孩吃不消。在面临爱情与家境的抉择时,小郭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我不能不管父母和兄妹,爱她是情意,爱家是责任,相比之下,责任更大”。    他要献肾救父网友盛赞其事迹    2011年收秋期间,父亲郭云平突然感到浑身发虚,四肢无力,刚开始以为是干活累的,只是到村里的诊所和镇上卫生院输了几瓶液就回家了。不料几天后病情日益加重。家人带他到郑州的大医院一检查,竟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正在外地打工的郭朝锋接到哥哥的电话后,连夜赶到医院。据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陈闪闪大夫介绍,郭云平患上肾病综合征后,因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已恶化,引起肺部大面积感染,高烧不退,随时有生命危险。医院尽最大可能为这个困难的家庭减免和降低了医疗费用,正采取积极措施为病人消除肺部感染,然后再进行肾病治疗。“只要能把父亲的病治好,我愿捐出自己的肾。”郭朝锋说。    2月29日,网友“裸猿”在多家网站分别以《登封19岁青年为救全家两次牺牲自己》为题发帖,讲述了郭朝锋的事迹,引起网友们的极大关注,网友们盛赞小郭孝顺的同时,还联合发出倡议,呼吁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郭朝锋一家渡过难关。    社会伸出援手帮朝锋撑起家    据了解,郭云平患病后,家人为他治病已花去了15万元。如今,他每天在医院透析、用抗真菌药,输营养液,都要花费2000元以上。    3月4日上午,网友们在登封嵩山广场举行了捐款仪式。来自登封小龙武校的职工王银贵:100元。85岁的抗日老八路李德扬:500元。崇高路小学的李济民:100元。登封农村信用社职工:2800元。世纪星幼教机构董事长申埸玄:1000元……登封市民政局局长范新杰,把身上装的500元都投进了捐款箱。他还表示,登封慈善总会将进一步关注郭朝锋一家,要尽快为郭朝锋的父母解决低保问题,并把郭朝锋的妹妹郭亚航作为救助对象,确保郭亚航顺利上完大学。截至记者发稿,网友们已经为郭朝锋一家募集到1.08万余元的爱心款。    

    • 郏县15岁文学少年蹿红网络

        郏县茨芭镇第一初级中学15岁学生王乙澎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显露出写作天赋,初中后成为校园文学的佼佼者,并因发表诗歌、长篇小说而蹿红网络。昨天,笔者对这位文学少年进行了采访。    王乙澎1997年2月出生在汝州市的一个山村里,由于父亲在郏县茨芭镇教书,他就一直在茨芭镇生活、学习。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王乙澎在上小学时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写作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上初中后,王乙澎的写作水平就成为校园里的佼佼者。徐志摩、钱钟书等大家的诗作、散文和古代的李煜、柳永、李清照等的婉约派诗词都是他的最爱。八年级时,他在中国情诗网以网名“流年怎堪忆”注册,时不时往上边发几篇诗歌。后来中国情诗网举办诗赛,王乙澎把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不知给何人的情诗》送去参赛,没想到获得大赛的第二名,名列中国情诗网竞价榜榜首。自此,他在中国情诗网走红。后来在论坛上被人得知他仅有14周岁时,有人就称赞他为“中国的第二个韩寒”。    随后,王乙澎以流年为笔名,在中国情诗网上连续发表了20多首诗歌。去年,同学鼓励他写小说,难抑创作冲动,王乙澎就在纵横中文网上注册,开始了他的网络写作生涯。因纵横中文网要求每天必须按时更新3000字以上,为了不误学业,王乙澎改道成了看书网的签约作者。王乙澎的首部长篇小说《彼岸花开为谁》一经亮相,就进入了青春校园榜推荐的前三名。看书网的编辑多次找他,要以每月最低800元的报酬签约。    据王乙澎介绍,《彼岸花开为谁》是他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流年是一个叛逆的中学生,但在文学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全书围绕流年在初三的学习生活经历,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情感描述,还掺杂有揭露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文字。    据悉,这部长篇小说预计70万字,到下半年方能全部完稿。目前,王乙澎的小说已经在读书网连载发表了3卷27章7万多字,点击率已经超过14000次。(孙书贤)    

    • 14岁女孩支撑一个家

          一个小凳子垫上一块板,就是她的写字桌     郏县茨芭镇天成洼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彩娜的父亲没有劳动能力,母亲是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虽然她只有14岁,却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2月19日,记者赶赴李彩娜家里采访时,李彩娜正生火做中午饭。得知记者是来采访的,邻居们纷纷说,彩娜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    苦难的身世    A    1996年,54岁的天成洼村村民李闯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加上家庭贫困,仍然是一名单身汉。那年春天,有人给他提了一门亲事,说是黄道镇谒主沟村有一名智障哑巴妇女被火烧成了重伤,没有人照顾,要是他愿意的话,就把这名哑女接回来治疗后结婚成家。于是,李闯就把这个名叫李红的妇女接到了家里。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人就在众乡亲的见证下办理了婚事。不久,李红怀上了身孕,这可把李闯给乐坏了:自己终于后继有人了。李红临产时,由于家里太穷,李闯没有把妻子送进医院生产,在村医的帮忙下,李红在家里顺利产下了一名女婴。李闯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李彩娜。    李彩娜出生后,由于母亲没有奶水喂养她,李闯就靠拾破烂卖点钱给她买奶粉吃。为了节省费用,小彩娜很小就开始喝稀饭。由于营养不良,小彩娜身体十分瘦弱,全身只显出一个大大的头颅,让人看了十分可怜。看到孩子太受罪,邻居们伸出了温暖的手,这家给她送来一件棉袄,那家给她送去一条棉裤,她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都是邻居们送的。    8岁那年,李彩娜进入了天成洼小学读书。放学回家后,她得自己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由于当时家中还没有用上电,李彩娜连一个写作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趁天没黑把本子放在腿上来写。尽管如此,李彩娜仍然对知识十分渴望,学习非常刻苦。由于家庭的条件限制,李彩娜曾一度休学,以至于14岁了才读到小学四年级。    嫩肩挑重担    B    因失去劳动能力,李闯整日只能靠拾破烂卖钱生活,而李红生活尚不能自理,全靠女儿照顾。责任田不能耕种就转租给了别人,每年收回的地租只能维持一家人吃饭。李彩娜每天放学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跑。回到家里赶快生火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吃。吃过饭,她才能在自己的腿上写作业。父亲没有回来时,她就把饭给父亲盖在锅里放在灶台上热着。父母的衣服脏了,她趁着星期天洗。每次洗衣服都累得满头大汗,可她从没有喊过一声苦。为了让母亲干净点,她隔几天还要给母亲洗洗头。晚上做完家务,她照料母亲睡下了,自己才能睡觉。就这样,多年来,李彩娜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支撑着一个三口之家。    为了能增加一点收入,李彩娜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只要看到瓶子、纸张都会捡拾起来。尽管生活艰难,李彩娜从没有抱怨过,但最让她伤心难过的是遇到刮风下雨或下雪天,她家的房子是简易的石棉瓦棚子,外面大下雨,屋里下小雨,她只有用盆子接着。由于木柴都被雨水淋湿,她不得不到邻居家里借火给父母做饭。冬天,东北风刮得呼呼叫,她和父母盖的被子根本抵抗不了刺骨的寒风……    爱心人士和干爸的亲情    C    2006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邢军伟、闫玮玮夫妇回到了老家天成洼村,得知李彩娜的情况后,邢军伟夫妻俩就开始在生活上、学习上对她进行帮助。平时,他们让李彩娜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下学,一起做作业,让她在自己家里一起吃饭。看到她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就给她买了几件新衣服。李彩娜生病,他们夫妇俩就带着她去看医生。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李彩娜的父母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邢军伟夫妇的帮助下,李彩娜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邢军伟夫妇还把李彩娜认作干女儿。今年春节,平顶山市义工联前来救助李彩娜,她家第一次过了一个像样的春节。2月18日,上海爱心人士范剑平也给李彩娜送来了帮助。爱心人士和干爸的帮助,让李彩娜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关心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李彩娜满怀感恩之情。    “由于彩娜没有在医院出生,也没有出生证明,到现在还是一个黑户,将来上中学就耽误了,俺请您牵牵线帮帮忙把女儿的户口给解决一下吧!”采访结束时,李彩娜的干爸邢军伟拉着记者说。    编后    一个11岁,一个14岁,在父母健全的家庭里,这正是恣意撒娇的年龄,然而,这两个苦命但坚强的女孩却早早地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稚嫩的肩膀承受了与年龄不相符的重量。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家庭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是走哪一条生活道路却可以由自己把握。苦难不是通向幸福的绊脚石,勇敢地、阳光地面对它,它反而会指引着罹遭不幸的人找到美好的未来。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孙书贤文/图    

    • 脑瘫孩子:自强的“美德少年”

          核心提示    1岁半时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至今仍无法独立行走;7岁时父亲扶着她走进了课堂,在家人和学校的关爱下,童童(化名)用坚强和微笑面对生活的磨难,感恩、自强、助人,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说话礼貌又有条理,微笑总是挂在脸上。除了走路和正常人不太一样外,记者实在看不出眼前这个10岁女孩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她叫童童,西工区芳林路小学三年级学生,8日刚被授予“洛阳市第三届美德少年”称号。    1不幸:幼患脑瘫,至今无法独立行走    2002年,童童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由于是早产儿,再加上出生时缺氧,童童的身体发育一直比同龄孩子慢。“1岁时,同龄孩子都可以坐稳了,但童童却还要大人扶着才能勉强坐稳。我一直以为是早产的原因,没想到1岁半时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每次回忆起这些往事,对童童的父亲李镝来说就是一次折磨。    2岁时,李镝带着童童到郑州一家医院进行脑瘫康复治疗。头上扎满银针、反关节的按压、韧带的撕扯……这样枯燥而痛苦的治疗生活,童童一过就是两年。从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无声流泪,再到咬牙坚忍,童童表现出了超乎同龄孩子的懂事和坚强。病房里来了新病友,童童总会安慰他们:“别怕,再坚持一会儿就好了。”    4岁时,童童回到了洛阳,她已经能长时间站立,但双腿和左上肢还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无法独立行走。    2幸运:走进课堂,浓浓关爱带她走进阳光    幼儿园,童童没有上过一天。再大些,每次在家门口看到同龄人被父母牵着手去上学,童童的眼神里满是渴望。    经过父母多方联系,童童终于在7岁那年背起书包,走进了芳林路小学。刚上学时童童一直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徘徊在中游水平。    为了尽快让童童适应学校生活,班主任肖老师经常和童童谈心,还在上课时鼓励她发言。班上的几名同学成立了帮助小组,每天轮流扶童童上厕所。每次要到对面教学楼上音乐课时,同学们也都会一路扶着童童。被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包围,童童慢慢变得爱笑爱说,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上学期期末考试,童童数学考了满分,语文成绩也进入班里前三。    3自强:“我能行”,梦想自己走着去上学    目前,童童仍然不能独立行走,每天上学和放学都需要家人接送。“孩子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自己走着去上学。”李镝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童童付出了无数的泪水和汗水:课间,别的孩子做游戏时,童童就在楼道里扶着栏杆一步一步练习走路;放学后做完作业,还要做半个小时劈腿、300个深蹲、反拉韧带练习,虽然经常疼得掉眼泪,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童童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在她身上看不到悲伤和压抑,展现出来的是阳光、乐观和坚强。”芳林路小学校长山漫说,在学校,童童从不希望大家把她当一个特殊人来看待,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能行”。    每天上学前,父亲都会给童童准备一杯水放在书包里,但她从来都不喝,“童童总是笑着说不渴,其实她是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尽量少让同学扶着上厕所。”班主任肖老师说。    4感恩:“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照顾,童童深知感恩。值日时她也尽力去擦桌子和窗台;当同学们离开教室,她会悄悄扶正被撞歪的桌椅;班里办图书角,她把自己所有的书都捐了出来……她说:“平时大家都在帮我,我也要帮别人。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在家里,童童也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有一次,我发高烧躺在沙发上,童童赶忙过来跪在沙发边上,给我按摩头部,一按就是1个多小时。后来我都睡着了,醒来后看着她抽筋的左手,我泪流满面。”李镝说。    当被问到长大后有什么愿望时,童童说她想当一名医生,“我想用医术帮助跟我一样的人,为他们解除病痛”。    童童从小爱看书,平时也喜欢写诗。在她的诗歌里没有伤痛,没有抱怨,有的只是乐观和感恩:“向日葵是太阳的花朵,雪绒花是冬天的花朵,彩气球是节日的花朵,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    记者曾宇凌文/图    

    • 孟津残疾女孩崔丹丹圆梦高中后 因母亲重病决定退学

          核心提示    7日是孟津县平乐高中开学的日子,可高一(1)班的教室里,崔丹丹的身影却没有出现。2011年6月28日,本报曾以“23岁的中考生崔丹丹:揣梦拼未来”为题关注丹丹的艰难求学路。7日上午,记者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原铁路医院)及平乐高中的工作人员一起,将丹丹从孟津的家里接到医院,让她和半个多月未见的母亲见面。    ▲▲龙年到来之前,这个不幸家庭再遭厄运    1月16日,丹丹所在的高中开始放寒假,她在南方打工的哥哥也回到家中。母亲蒋希芳高高兴兴地去镇上买回肉和菜,好让久未团聚的一家人好好过个春节。    18日6点多,蒋希芳起床后去做早饭时,突然感觉太阳穴剧烈疼痛。剧痛让她几乎站不住脚,她赶紧叫醒儿子陪她去医院。    每天都要让母亲给自己穿衣的丹丹突然听到大门外响起了救护车的声音,她挣扎着想起身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她想叫母亲,可母亲的话却让她既意外又担心。    母亲在外屋急促地说,自己要去趟医院,让她先安心躺在床上。丹丹很担心,但她起不了身,只能躲在被窝里哭泣,她很想知道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到底怎么了。    四五天后,暂时住在阿姨家的丹丹从哥哥那里得知,母亲因有脑动脉瘤引起了脑出血。她不知道脑出血到底是啥病,但直觉告诉她,这个病很不好。    ▲▲为不让母亲继续操劳,懂事的丹丹决定退学    昨日,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病房里,丹丹终于见到了朝思夜想的母亲。她紧紧抓住母亲的手,小心地为她抠去手上的死皮。    由于只能坐在轮椅上,丹丹只够到了母亲的手,她用自己严重变形的双手摩挲着母亲粗糙的手掌。    她告诉病床上的母亲,她最近一直在家自学高一下学期课程,还看了一本非常喜欢的书,名字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前几天刚做完手术的蒋希芳嘴唇有些干,但精神不错。她爱怜地看着女儿。突然,丹丹小声地对母亲说:“我不想上学了。”    蒋希芳没答话,扭头对记者说,丹丹上学期一直在进步,从全年级80多名进步到了60多名,还学会了画牡丹。    “放假前,她画了两张,让我拿去裱了裱,她想把这两张画送给学校和报社。同学们都很照顾丹丹,有时我在宿舍里做饭,他们就把丹丹送回来,还给她辅导功课……”    丹丹在一旁听着,低头轻轻地说:“我不想你再这么辛苦了。”    然后,她不再说话。    “要是没有妈妈,早就没我了。”丹丹又说起这句记者去年第一次见她时她说过的话。然而,面对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丹丹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放声哭泣,而是小声地说:“我不能哭,因为她会担心我。”    ▲▲学校不忍放弃丹丹,希望能再拉她一把    或许命运也不忍心再和这个可怜的女孩开玩笑,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蒋希芳的病情出现好转。    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孙冰说,蒋希芳是1月31号从孟津某医院转过来的,经检查发现,她得的是脑动脉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病第一次发现时,经过抢救一般无碍,但如果再次出血,就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及时手术。    手术及后续治疗大概需要10万元,丹丹的哥哥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亲戚,最终凑了7万多元。手术很成功,蒋希芳恢复得也比较好,如果一切顺利,一周后她就可以出院,两个月内可以康复。    听到这个消息,丹丹非常高兴。然而,为了不让母亲太操劳,她还是决定放弃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平乐高中副校长生建寿说,2月7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他们本打算接丹丹上学,却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为不让丹丹失学,学校打算在丹丹母亲康复期间,每周请两个老师到丹丹家里为她补课。如果丹丹母亲的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她们随时可以重返校园,学校每月会继续为她提供生活费,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    “丹丹,你一直都很坚强,我们期待你继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听着生建寿这句鼓励的话,丹丹仰起头,眼中闪着泪光。    

    • 汝州市17岁女孩带着7岁妹妹上学 勇挑家庭重担

      车窗外,回家的路还很远;车窗内,李瑾曼思绪万千     李瑾曼,17岁的普通女孩。她是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一年级学生,是带着妹妹上学已经两年的苦难学生。她没有父母疼爱,还要照顾7岁的妹妹。她要上学,还要抽空种地。她有美好憧憬,却不得不面对艰难的现实,还有不确定的未来。   她在日记中写道:“痛苦悲伤不能解决眼前的一切,生活还要继续,人生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作为长女,我应该担起这个家的重任……苦累算什么?”□东方今报记者 路治欧/文图   ●带着妹妹上学   去年12月18日下午5时30分,欢快的放学铃声响过,汝州市一高校园里,学生们拎着饭碗拥向餐厅,戴着花袖套的李瑾曼也急匆匆地跑去。她不是排队盛饭的,而是绕进打饭窗口,戴上一次性手套,抱起一大摞碗为其他学生打饭。这是她勤工俭学的一份工作。   等同学们吃完,她匆匆啃完一个馒头,就捧着豆浆和包子一路小跑地冲向校门外的一条胡同里。那里有她临时的家——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平房。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张双人床、两床薄棉被和发黄的床单,冰冷而简陋。她7岁的妹妹放学写完作业,蜷缩着瘦弱的身躯在床上睡着了。   李瑾曼摁亮台灯,喊道:“悦悦,快起来。”迷迷糊糊醒来的悦悦,用手揉眼睛之时瞧见了包子和豆浆,便一把抓了过去边吃边喝。   其实,姐妹俩一起在学校餐厅吃饭的时候更多。李瑾曼到餐厅勤工俭学,看中的就是管吃饭。后来,餐厅也默许妹妹免费吃,解决了她的大问题。   不过,到了周末,学校餐厅不做饭,李瑾曼提前买几个馒头,就着开水凑合熬过去。为了省钱,“俺就没炒过菜”。   天已黑,城市的路灯照着人们回家的路。安顿好妹妹,李瑾曼又匆匆回到学校,上6点半的晚自习。   ●苦难姐妹情深   悦悦已习惯了晚上一个人在家,她说:“不害怕。”悦悦还习惯了自己上下学,而且书包里常备着一把雨伞。因为李瑾曼在下雨天,看到妹妹淋着雨跑回来,淋得湿透,“想想别人有爸妈疼,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就买把伞,让她带着上学”。   平常还好说。悦悦生病的时候,李瑾曼就左右为难。有一次,妹妹发烧了,哀求道:“姐姐,你陪陪我,就一会儿也行。”李瑾曼本想答应,但是听到了上课铃声,她就不得不哄妹妹:“等下次姐姐再陪你吧。”让李瑾曼欣慰的是,悦悦自己学会了洗碗、扫地、洗衣。   姐妹俩相依为命,已经两年。2009年11月27日,做货车司机的爸爸在往陕西拉水果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车主在事后仅给了1万元的丧葬费。妈妈孙霞为此精神受刺激,离家出走,不知所终。   2010年春天,在汝州市区上初二的她把妹妹带在身边,租房居住。去年7月,李瑾曼以优异的成绩被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录取,换房租住,妹妹也进入附近的小学就读。   ●收入少开销大   李瑾曼的家在汝州市陵头乡申坡村,离汝州市区20多公里。偌大的小山村里,大半的农户还是土坯墙。李瑾曼的家,父母一眨眼都不在了。   李瑾曼也不止一次泪流满面。二伯和伯母都知道侄女很作难,但是因为家境特殊,无力帮忙抚养悦悦。姑姑们也嫁得远。于是,这个女孩不得不坚强起来。   平时家中的四亩责任田有伯伯帮忙,农忙时节就顾不过来。去年秋天,趁着国庆假期,李瑾曼一个人整整干了5天,才将3亩玉米掰完。去年秋天,她请了两天假,外加三个只能休息一天的周末,才将玉米收完。   每月100元的房租,对李瑾曼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   ●期待长久救助   李瑾曼家的不幸传到了年级长和校领导那里后,校领导给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减免了部分学费。学校餐厅经理为悦悦送来了500元的饭卡。汝州市总工会主席姚军柱获悉后,给姐妹俩送来了2000元慰问金。学校附近的德超诊所医生王得超只要她和妹妹来买药或看病,从来不收钱。   对于这,李瑾曼都非常感激。她下定决心:不让妹妹辍学,考上好大学,挣钱让妹妹过上更好的生活。目前,李瑾曼和妹妹因为得到2000元慰问金,生活暂时有了基本保障。但是,社会救助杯水车薪,一时的爱心终难解长久的困顿。   ■ 记者手记   每一份苦难都值得关注   18年前,13岁的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学。6年前,他感动了中国。如今,18年前的故事仍在重演。   这足以让我们再次直面现实:制度的变革是缓慢的,基层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缺失和不到位仍然存在。   社会的自发扶助只能帮李瑾曼一时,承担着不同公共职责的学校、社区和政府无论如何都不能悄然隐身。学校是否可以免除其全部学杂费?是否可以发动师生互助,给她更多的温暖和关怀?社区能否给她们一个不需要每月支付100元的安居之地?   低保补助能否及时发放?民政部门能否尽快介入,竭尽职责所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救助机制?   但愿,记者在她们租住的出租屋里听到的熟悉旋律《歌声与微笑》,能早日变成李瑾曼姐妹的歌声与微笑。   

    • 南阳西峡县戴假肢的“阳光女孩”

          小靖惠经常帮助同学辅导功课。     □本报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封德    在西峡县五里桥初中操场上,初二(7)班学生周靖惠站在队列中间,正在认真地做着韵律操。踏步、弯腰、踢腿、下蹲……每一个动作,周靖惠都做得娴熟认真、标准优美。    如果不是校长李清锋介绍,谁会想到站在面前的这位个子高高、眼睛大大的腼腆女孩,左腿却是残疾的。    自强不息的她,克服心理和身体上的种种困难,努力学习每一门功课的同时,还经常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身边的人。    2011年12月,经县、市两级文明办推荐,周靖惠成为南阳市唯一一位入选省第三届美德少年候选人。    “没事,我正好练练单腿功”    周靖惠的家,在西峡县五里桥镇封湾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厄运在2001年6月突然降临,那时周靖惠才刚满4岁:“那天,妈妈带着我和村里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过马路。因为我走路时总好冲在最前面,被一辆货车撞倒在地。”无情的车轮从左腿碾过,她当时就昏迷不醒了。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努力睁开双眼后,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哭肿了眼睛。”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永远失去左腿后,不谙世事的小靖惠,第一个想到的是“不能再蹦皮筋了”。    当她为“自己不能再玩”哭湿了枕头后,看到、听到的是父母背着自己的唉声叹气。这时,懂事的她反过来安慰父母:“没事,正好这样可以练练我的单腿功。”    练“单腿功”不是闹着玩的。渐渐地,小靖惠体会到失去左腿对于她的含义:“经常摔倒,什么也不能玩,什么都干不成。”自卑的她,不想说话,不愿出门。    妈妈薛玉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和丈夫商量,日子再难,也得让女儿尽快站起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夫妻二人给小靖惠安上了假肢,陪她练习走路,陪她做康复训练。    “我没有了左腿,手还好着呢”    6岁那年,周靖惠背上书包,戴着假肢,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升入初中后,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周靖惠感到了压力:“难道因为残疾,自己就该落后?”她下定了决心:“健全的学生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    甩开思想包袱,周靖惠暗暗和自己较起了劲——上课认真听清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回到宿舍仔细温习当天所学的内容,不懂的问题,哪怕一个字、一句话,也赶紧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付出是有收获的。今年,周靖惠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和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因为身体发育得快,周靖惠的假肢每年都要更换,一次花费就得五六千元。这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闲时,爸爸妈妈就到工地上打工赚钱。每到周末,周靖惠回到家中,帮助年近七旬的奶奶做家务,教5岁的弟弟学识字。这个“样样家务活都会干”的女孩,堪称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或许是不幸遭遇的影响,周靖惠有着一般同龄人没有的低调和早慧。让同学孙琳琳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是今年秋天开学时,她因为没有买饭卡,一个人饿着肚子坐在教室里。细心的周靖惠看到后,悄悄来到她身边,递上了自己的饭卡。    前一段时间,班里的一位女同学摔伤了腿。周靖惠默默地担当起了帮她买饭的差事。排队买饭,盛好端到同学面前,她只是浅浅一笑说:“快吃吧。”    去年秋期开学后,寝室管理员王改苗老师分床铺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把她分到了上铺。她拖着残疾的腿上床下床,没有任何怨言。同学反映后,王老师很抱歉地找到她。她却微微一笑:“没关系,上铺总要有人住的。”    这些琐碎的小事,在这个14岁的女孩看来,不值得一提:“我没了左腿,手还好着呢。帮帮别人,自己也快乐。”    坎坷的遭遇,让自强的周靖惠,有着一颗敏感的内心。她写得一手好字,在同学的心目中她“文采出众”,是学校的“才女”。校刊《稻香》上,经常发表她的文章;学校出板报、办展览,都少不了她的“大作”;学校举行读书活动,她每次都是一等奖。    把内心书写下来,把感动记下来,鼓励自己更好地远行,是她在看了“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后学到的。张海迪那句“轮椅让我矮三分,我让人生步步高”,是周靖惠经常鼓励自己的话。    周靖惠说:“张海迪那么乐观,那么坚强。我也要像她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⑦8    本版由河南日报群工部主办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    0371—6579636565796390    电子信箱:    qgb8989@yahoo.com.cn    网上留言:    河南日报群工部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hnrbqgb    热线QQ群:51526186    或81712591    

    • 90后女孩怀揣梦想撑起家 养母瘫痪在床成了植物人

        18岁,很多人还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衣来伸手,可是杨雪已经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独立照顾意识不清的养母两年多了。记者1月9日上午见到杨雪时,发现这个90后女孩浓密的秀发里竟然夹杂着刺眼的白发,言谈举止与年龄也不相符。    父母离异母亲卧床    懵懂少女撑起家    杨雪有个不完整的家庭,不到10岁,父亲和母亲就离了婚,杨雪跟随母亲王小敏生活,母女俩仅靠王小敏摆地摊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清贫,但王小敏勤俭节约,杨雪的童年过得也算无忧无虑。    8年前,王小敏带着杨雪搬到了惠桥里街47号,母女俩租房相依为命。屋漏偏逢连阴雨,2010年5月,这个家庭再次受到重创:本来就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王小敏突患脑梗死,一下子变成了植物人,而这时,在市五中上初三的杨雪正在紧张备战中考,遇到这种特殊状况,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但是母亲亟须照顾,已容不得她再作打算。这一变故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瞬间长大了。杨雪含泪辍了学,从此担负起照顾母亲的重担。    杨雪列出的一日计划反映出她沉重的负担:“一早醒来,喂饭、打针、按摩、洗尿布,中午喂药,下午接着洗尿布,打针,按摩,为母亲擦洗身子。”杨雪的楼上邻居房霞告诉记者,实际上,杨雪遇到的“麻烦”可没这么简单,王小敏吃不下饭,杨雪每次都是将饭菜剁碎了,一点一点地喂下去,同时,杨雪为母亲按摩一按就是几个小时,累得手酸指痛,有时候连碗都端不起来。    两年来,由于母亲身边离不开人,杨雪除了买菜做饭之外,从来没有出过门。    在家翻东西惊现领养证    孝顺女儿不忘恩    由于家贫,王小敏的家底儿仅够维持她住院治疗20多天。王小敏住院治疗过程中,杨雪就成了这个家的小管家,医药费、餐费等都从她手中一笔笔支出。一次,杨雪因办理手续需要从家里取户口本,便在家里私下一翻腾,“啪”的一声,一包东西掉在了地上。她好奇地打开,结果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这是个尘封多年的领养证,她不是王小敏的亲生女儿!    发现这个秘密后,杨雪仍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仍为养母四处奔波。“我妈养了我16年,我要养她一辈子!”杨雪在心里暗暗发誓。老街坊韩兰菊含泪告诉记者:“杨雪真是个好妞啊,她心肠好,可就是苦了她啊。”    记者了解到,自从王小敏有病后,杨雪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24小时都在照顾不会吃饭、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的妈妈。500多个日日夜夜,杨雪就是这么日复一日的照顾着母亲,无怨无悔。不管寒暑易节,王小敏身下从来都是干净的,没生褥疮,简陋的小屋清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一边是母亲一边是梦想    坚强女孩很迷茫    在杨雪的照顾下,奇迹正在一点点发生,成了植物人的母亲现在渐渐开始有了反应,糖尿病也大为好转。虽然没意识的母亲只会发出像婴儿似的“嗯……嗯……”声,但是杨雪很欣慰。看着渐渐好转的母亲,杨雪在高兴的同时心中也不禁发愁,她告诉记者:“我还小,我还想上学,可是我妈这个样子,我该怎么办啊?”    杨雪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心事。原来,跟杨雪一块长大的同学朋友即将高考,在紧张复习中,偶尔抽时间来看她,都劝她回去上学,可是她实在放不下母亲。杨雪说:“今年是妈妈48岁本命年,我不能让妈妈的下半辈子躺在床上,虽然现在她还不能说话,但医生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会好起来的。等到妈妈能站起来了,我就回学校继续上学。”    

    • 女童胡超玲和她的无声家庭

          小超玲(右)在喂妹妹吃饭。晨报记者秦颖摄     核心提示    被妈妈抛弃、爷爷命丧车祸、爸爸和叔叔都是聋哑人、妹妹脑瘫、家中唯一可以进行语言交流的奶奶于2011年12月初被诊断出恶性食道癌晚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这一连串的不幸都发生在年仅11岁的女孩胡超玲身上。    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的胡超玲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年幼的她拥有着一个特殊的家庭: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先天聋哑的叔叔和爸爸身上,而她自己从记事开始起就没有见过妈妈。如今11岁的小超玲和她的聋哑爸爸、叔叔一起照顾着脑瘫的妹妹。    □晨报记者秦颖周凯楠实习生宋媛媛    爸爸和叔叔是先天性聋哑人,妹妹一生下来就患有脑瘫,妈妈离家出走不知去向,年仅11岁的胡超玲就成长于这样一个家庭。尽管从记事开始,胡超玲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而爷爷、奶奶的疼爱却让她倍感幸福。因父亲是聋哑人,胡超玲从小便跟爷爷奶奶学说话,那时家中时常传出欢声笑语。    几年前,胡超玲的爷爷因车祸去世,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的重担从此落在了她奶奶身上。    2011年11月初,胡超玲69岁的奶奶意外被查出患上食道癌晚期。在这个全靠奶奶支撑的家里,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随着唯一可以说说话的奶奶病倒,刚满11岁的胡超玲身边突然变成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12月26日,记者见到了胡超玲:一副瘦弱的身板儿,一张清秀的面孔,一双无助的眼睛,偶尔微笑的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也就是在那一天,记者走进了胡超玲和她的无声世界。    11岁的“顶梁柱”    12月26日天气很冷,在历经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记者终于来到胡超玲所在的新镇镇前胡岸村。刚一打听胡超玲的家,就有几位村民热心地为记者带路,并向记者讲述了胡家的不幸。    在村东头,记者走进了一户大门敞开的人家,并在院中看到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这名中年男子得知记者的来意,十分激动,嘴里“依依呀呀”并做出“请进”的手势。这时,又从屋里走出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他们是聋哑兄弟,也就是胡超玲的爸爸和叔叔。    记者随他们走进屋内,只见一个瘦弱的女孩儿正在喂另一个女孩儿吃饭,她就是胡超玲。尽管早已得知胡超玲已满11岁,但出现在记者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却没有这个年纪应有的身板儿。    她的妹妹胡超云已经10岁了,却因为患有脑瘫而更加瘦小,单薄的身躯看上去像个四五岁的孩子。    尽管当时现场有一些邻居也在,可对于会说话的胡超玲来说,在无声的世界待久了,她早已习惯用“无声”的方式与家人交流。    胡超玲的爸爸和叔叔都患有先天性聋哑,没有赚钱能力。之前,兄弟俩曾在父亲的指导下替家里干点农活,但最终难以独立养家。胡超玲的爸爸将两个女儿拉到记者面前,用手势“诉说”着她们的情况。    因叔叔和爸爸出门不方便,胡超玲便成了家里的小大人儿。年仅11岁的她不但能够熟练地拿药、买东西,还能耐心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妹妹。    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胡超玲就向叔叔和爸爸打手势要求帮忙,或者出门请邻居帮助。    体弱多病成长艰辛    就在记者通过胡家的亲戚了解情况时,胡超玲收拾了桌上的饭菜,打扫着卫生,她做起家务来得心应手。胡超玲的舅舅告诉记者,11岁的胡超玲之所以看上去很瘦小,主要是因为她体弱多病。    原来,胡超玲出生之后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幸好当时在政府和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及时做了手术,目前已无大碍。    对胡超玲的爷爷奶奶来说,能够挽救孙女的生命是件高兴事,可胡超玲的爷爷却在2005年的一场车祸中离开了人世。    “爷爷很疼爱我们姐妹俩,总给我们买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还会给我们买新衣服。”提起去世已久的爷爷,胡超玲十分难过。    “我的家人跟别人的不一样,所以我出门会受欺负。”胡超玲向记者吐露了无奈的心声。    胡超玲的舅爷告诉记者,胡超玲的爷爷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奶奶李清芬身上,奶奶也成了超玲在家里唯一可以进行语言交流的人。    本以为生活会平静地进行下去,可是奶奶在2011年11月被诊断出晚期食道癌。懂事的胡超玲主动要求照顾奶奶。    “奶奶生病后,家里一下子就没人跟我说话了,我只能靠手势跟爸爸、叔叔‘说话’。”提起奶奶的病情,胡超玲只知道起初奶奶只是感觉吃饭时喉咙不舒服,直到去医院就诊时才得知身患食道癌,而且已是晚期,随后便住院了。    胡超玲的舅舅告诉记者,李清芬住院时已经是食道癌晚期,且气管出现粘连,无法手术,只能靠放疗和烤电来维持。    后来,李清芬的病重了,烤电也没效果了,就连小米粥也吃不下了,只能靠喝汤来维持体能。    此后,李清芬停止化疗,本想靠输液来慢慢治疗,没想到疯长的肿瘤已经大到堵住了食道,她连水也喝不下去了。同时,脖子上的疙瘩越来越大,压迫到血管,并影响大脑供血。    “因为缺乏营养,只能补充蛋白粒,但这种治法儿的代价太大,她的家庭无法承担。当时真不敢想象这个家失去李清芬,年幼的孩子和聋哑的兄弟该咋生活!”提起往事,胡超玲的舅舅十分沉重。    独立坚强成绩优秀    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同村人和亲戚都为胡超玲的未来担忧。现年11岁的胡超玲在村里一所小学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在胡超玲家徒四壁的屋子里,两张崭新的奖状贴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记者走近奖状时,胡超玲的爸爸激动地拉着孩子过来“炫耀”,并用手势表示自己十分骄傲。    “这小妮儿特别懂事,小小年纪就帮家里分担。”一位邻居提起胡超玲一家十分感慨。“这对聋哑兄弟朴实善良,对人很好,大家都愿意帮助他们。”    邻居说,胡超玲的奶奶因住院花去近三万元,胡超玲的爸爸和叔叔曾到工地打工。一次,从楼上掉下一块儿砖头,工友大喊“小心”,可胡超玲爸爸因听不到被砖头砸了脚。用工方怕再出意外,拒绝雇用胡超玲的爸爸和叔叔。    体贴懂事安于贫寒    在奶奶重病之际,胡超玲曾负责干家里的杂活,现在,她可以做不少家务,但年仅11岁的她仍然只是个孩子,孱弱的肩膀还无法挑起照顾全家人的重担。当别的孩子在街上玩耍时,胡超玲正在给妹妹更换尿湿的裤子;当别的孩子在家长怀里撒娇时,胡超玲跑在给奶奶拿药的路上;当别的孩子穿上新衣服炫耀时,胡超玲则穿着邻居送来的旧棉衣走在上学路上……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见胡超玲将妹妹抱到爸爸身边让他剪头发,原来姐妹俩的头发都是这位朴实的聋哑爸爸负责修剪。10岁的小超云不愿意剪头发,使劲儿扭动身体,身上的破衣服都被扭了下来。    在小超云沾满饭渣的衣服里,记者看到几件单薄破旧的小毛衣。“我们没钱买衣服,都是亲戚和左邻右舍给的衣服,只要冻不住就行。”胡超玲笑呵呵地说,而站在一旁的聋哑爸爸和叔叔也开心地笑起来。    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一对聋哑兄弟在自家院子里为智障的小女孩剪着头发,而另一位小姑娘守在旁边寸步不离……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无法平静。一位邻居说:“谁能伸把手儿,帮帮这个贫寒的家庭?”    1月9日,记者从浚县民政局了解到,考虑到胡超玲家的特殊情况,浚县民政局已经为胡超玲的叔叔办理了低保。    

    • 12岁柔弱女孩用坚强织补破碎的家

      黄珂珂推着父亲晒太阳   在学校里,她争分夺秒地学习。周末回到家中,瘫痪的爸爸一周换下来的衣服早已堆成了小山,她得一件一件地清洗;爸爸行动不便,得给他蒸好5天吃的馍,备好干柴,打满水桶里的水,晾晒好湿漉漉的被褥……   有一位女孩,用弱不禁风的双肩撑起一个破碎的家。这个女孩儿名叫黄珂珂,是平舆县辛店一中七(2)班学生,家住平舆县辛店乡黄寨村。2011年12月23日,记者见到她,切身感受到了一个12岁孩子柔弱背后的强大。   被父母遗弃   养父收养了她   1999年夏,在广州佛山打工的黄小旺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大街上,他看到一群人正围着一个放在路边的弃婴议论。那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孩子,孩子的小脸挂满泪水,哭声已经嘶哑。眼看着围观者一个个离去,黄小旺却挪不动沉重的脚步。当最后一个围观者也转身离去时,黄小旺下定决心,抱起孩子,在路人惊异的目光中离去。   由于种种原因,中年的黄小旺单身一人,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并没有孩子。从抱起孩子的那一刻起,黄小旺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地抚养她,让她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黄小旺为孩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珂珂,盼望孩子长大后既有玉的美丽,又有石的坚强。   命运多舛   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在村民的记忆中,小珂珂的家虽然一贫如洗,但还是非常温馨。爸爸农闲时在村里跟着别人干点建筑活,挣点钱补贴家用,小珂珂可爱懂事,像个小大人似的帮爸爸做家务。   3年前,一个贤惠的女人走进了这个家庭,小珂珂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正当珂珂沉浸在从未有过的幸福中时,不幸再次降临。2009年,黄小旺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腰椎摔断了4截,腰部以下瘫痪,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   顶梁柱倒下了,贫困的家庭更是入不敷出。4万多元的医药费花完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家里还背上了2万元的外债。妈妈在焦虑中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小珂珂也更加忙碌了,每天除了学习,她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妈妈做家务。   命运多舛。2010年,妈妈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患上了骨质疏松症。一年后,刚刚30多岁的妈妈并发心肺病含泪撒手人寰,留下了年幼的珂珂和卧床的爸爸,珂珂从此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做爸爸的拐杖   为他撑起一个家   面对命运,珂珂选择了坚强。她对伤心欲绝的爸爸说:“爸,这个家有我呢,我都这么大了,什么都会做了,我会照顾好你的。长大后我还要上大学,等我挣了钱,就让你好好享福。”   2011年夏天,珂珂考上了县里条件最好的中学——平舆二中,但为了照顾家,她选择了离家近、花费低的辛店一中。上了中学,珂珂就更忙了。在学校里,她争分夺秒地学习;周末回到家中,她一刻不停地做着家务。爸爸一周换下来的衣服早已堆成了小山,珂珂得一件一件地清洗。爸爸行动不便,得给他蒸好5天吃的馍,备好干柴,打满水桶里的水,晾晒好湿漉漉的被褥。生活中的珂珂已经像个精打细算的小大人了。她家门口有一小块菜地,她给爸爸种了些青菜,这样可以节省些买菜钱。今年秋收,家里的5亩玉米没人收割,便以2000元的低价卖给了邻居。她和爸爸的生活费、爸爸的药费,全在这2000块钱里了。   珂珂最大的愿望是爸爸的病尽快好起来,哪怕只是能站起来就行。珂珂请邻居在门前的几棵大树间用木头绑了几道杠,供爸爸训练。每当爸爸对生活失去信心时,珂珂总会趴在他耳边,甜甜地对他说:“爸,你要耐心等我长大,我长大后生活就会好了,我要把你曾经给我的爱一点一点地还给你。” 记者 高留安 通讯员 刘先莉 严弛 文/图

    • 妹妹12岁辍学打工为姐读书 姐姐助其考上大学(图)

        姐妹俩(前为姐姐彭雷艳)在出租屋内一起学习。记者邓兴宇摄     “没有妹妹打工的付出我不可能顺利上大学。”“没有姐姐的鼓励,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学生活。”2日中午,21岁的女孩彭雷艳和她19岁的妹妹彭丹丹回想起过往几年的经历,眼角都湿润了。一对亲姐妹的骨肉情深,让闻之者无不为之感动。为姐姐顺利读书妹妹年幼打工    这对姐妹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岘山乡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在他们年幼时就离异,母亲独自抚养他们兄妹3人,2005年,哥哥高中毕业外出打工后便对这个家很少过问,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此时年仅12岁的妹妹彭丹丹也辍学了。    没过多久,她就到了离家八百里之外的福建省一家皮革厂打工。而“干了20多天,实在忍不住了,没要工钱回了家”。彭丹丹说,直到这时,她才对打工有了深刻认识,但为让姐姐不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彭丹丹坚定了打工挣钱支援姐姐读书的想法。随后4年时间,她辗转各地打工。因为年龄小,她只能做销售员或是在饭店干些杂活,工资也很低。在外面漂泊了四五年,没少吃苦头。姐姐考上大学把妹妹带进校园    2009年6月,彭雷艳顺利考上了大学,成为菏泽学院经济系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决心靠上学改变家庭命运的彭雷艳,要带着妹妹一起上大学,她鼓励妹妹通过自考来实现大学梦。经过姐姐长达两个月的说服动员,2010年5月5日,彭丹丹来到了姐姐身边。    彭丹丹一开始学习非常吃力,几次想打退堂鼓。但在姐姐的鼓励下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彭雷艳带她去教室听课,手把手教她。为了学习,原本习惯了10点钟起床的彭丹丹,每天5点半就起床,晚上十点多图书馆熄灯后才回到小屋,中午去食堂吃饭,都嫌浪费时间,常常让姐姐给捎饭来。姐妹齐努力学出好成绩    2日中午,记者在彭雷艳姐妹俩租住的宿舍里看到,最显眼的就是满桌子的书籍和学习资料,还有贴满墙壁四周的手绘漫画和励志标语。书桌上的4本新概念英语,上面密密麻麻分布着用各种颜色的笔标注的痕迹。    彭丹丹说,她已喜欢上这种生活状态,整天和书本在一起,感觉非常充实。一年半来,她成功克服了学习障碍,完成了新概念英语4本书的学习,翻译能力甚至超过了英语6级的姐姐,还自学了日语,考取了多个技能证书。姐姐彭雷艳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学生。    目前,姐姐在为2013年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而奋斗,妹妹正在为考取山东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历而努力。姊妹俩相互承诺,目标实现后,带着母亲一起去北京。(记者景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