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南阳西峡县戴假肢的“阳光女孩”

[   河南日报   ] 作者:
2012-01-11 08:21:52 |

 

  小靖惠经常帮助同学辅导功课。
  

  □本报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封德
  
  在西峡县五里桥初中操场上,初二(7)班学生周靖惠站在队列中间,正在认真地做着韵律操。踏步、弯腰、踢腿、下蹲……每一个动作,周靖惠都做得娴熟认真、标准优美。
  
  如果不是校长李清锋介绍,谁会想到站在面前的这位个子高高、眼睛大大的腼腆女孩,左腿却是残疾的。
  
  自强不息的她,克服心理和身体上的种种困难,努力学习每一门功课的同时,还经常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身边的人。
  
  2011年12月,经县、市两级文明办推荐,周靖惠成为南阳市唯一一位入选省第三届美德少年候选人。
  
  “没事,我正好练练单腿功”
  
  周靖惠的家,在西峡县五里桥镇封湾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厄运在2001年6月突然降临,那时周靖惠才刚满4岁:“那天,妈妈带着我和村里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过马路。因为我走路时总好冲在最前面,被一辆货车撞倒在地。”无情的车轮从左腿碾过,她当时就昏迷不醒了。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努力睁开双眼后,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哭肿了眼睛。”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永远失去左腿后,不谙世事的小靖惠,第一个想到的是“不能再蹦皮筋了”。
  
  当她为“自己不能再玩”哭湿了枕头后,看到、听到的是父母背着自己的唉声叹气。这时,懂事的她反过来安慰父母:“没事,正好这样可以练练我的单腿功。”
  
  练“单腿功”不是闹着玩的。渐渐地,小靖惠体会到失去左腿对于她的含义:“经常摔倒,什么也不能玩,什么都干不成。”自卑的她,不想说话,不愿出门。
  
  妈妈薛玉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和丈夫商量,日子再难,也得让女儿尽快站起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夫妻二人给小靖惠安上了假肢,陪她练习走路,陪她做康复训练。
  
  “我没有了左腿,手还好着呢”
  
  6岁那年,周靖惠背上书包,戴着假肢,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升入初中后,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周靖惠感到了压力:“难道因为残疾,自己就该落后?”她下定了决心:“健全的学生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
  
  甩开思想包袱,周靖惠暗暗和自己较起了劲——上课认真听清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回到宿舍仔细温习当天所学的内容,不懂的问题,哪怕一个字、一句话,也赶紧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付出是有收获的。今年,周靖惠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和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因为身体发育得快,周靖惠的假肢每年都要更换,一次花费就得五六千元。这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闲时,爸爸妈妈就到工地上打工赚钱。每到周末,周靖惠回到家中,帮助年近七旬的奶奶做家务,教5岁的弟弟学识字。这个“样样家务活都会干”的女孩,堪称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或许是不幸遭遇的影响,周靖惠有着一般同龄人没有的低调和早慧。让同学孙琳琳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是今年秋天开学时,她因为没有买饭卡,一个人饿着肚子坐在教室里。细心的周靖惠看到后,悄悄来到她身边,递上了自己的饭卡。
  
  前一段时间,班里的一位女同学摔伤了腿。周靖惠默默地担当起了帮她买饭的差事。排队买饭,盛好端到同学面前,她只是浅浅一笑说:“快吃吧。”
  
  去年秋期开学后,寝室管理员王改苗老师分床铺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把她分到了上铺。她拖着残疾的腿上床下床,没有任何怨言。同学反映后,王老师很抱歉地找到她。她却微微一笑:“没关系,上铺总要有人住的。”
  
  这些琐碎的小事,在这个14岁的女孩看来,不值得一提:“我没了左腿,手还好着呢。帮帮别人,自己也快乐。”
  
  坎坷的遭遇,让自强的周靖惠,有着一颗敏感的内心。她写得一手好字,在同学的心目中她“文采出众”,是学校的“才女”。校刊《稻香》上,经常发表她的文章;学校出板报、办展览,都少不了她的“大作”;学校举行读书活动,她每次都是一等奖。
  
  把内心书写下来,把感动记下来,鼓励自己更好地远行,是她在看了“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后学到的。张海迪那句“轮椅让我矮三分,我让人生步步高”,是周靖惠经常鼓励自己的话。
  
  周靖惠说:“张海迪那么乐观,那么坚强。我也要像她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⑦8
  
  本版由河南日报群工部主办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
  
  0371—6579636565796390
  
  电子信箱:
  
  qgb8989@yahoo.com.cn
  
  网上留言:
  
  河南日报群工部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hnrbqgb
  
  热线QQ群:51526186
  
  或81712591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