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防汛抗洪!河南大学生,好样的!
7月以来,信阳、固始遭遇多轮强降水袭击,7月21日上午11时许,固始县丰港乡潘庄村新台子段史灌河堤出现管涌险情,后发展成洞穿,管涌冲刷漏洞,泄水量在加大,情况万分危急,200余名解放军官兵、民兵和防汛增援队伍迅速集结处置管涌险情。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2019级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黄登甲,从媒体上得知解放军、武警官兵正在自己的家乡支援抗洪抢险后,主动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购买数箱矿泉水,送到史灌河堤坝抢险现场,并参与官兵们的抢险行动,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 铲沙、递沙袋、夯土……只要武警官兵能干的,黄登甲同学也丝毫不含糊,他说“这些武警官兵与我都是同龄人,有些甚至比我还小,希望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大家分担一些”,几日的作业在黄登甲身上留下了“印记”,他坦然道“将来我也要参军,我也有个迷彩梦!” 黄登甲同学铲沙 黄登甲同学递沙袋 黄登甲同学的“印记”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武警微信公众号、河南民生大参考栏目、大河报等多家媒体都在为黄登甲同学点赞! 人民日报客户端 河南武警微信公众号 河南民生大参考 大河报客户端 辅导员孙虓谈到黄登甲同学时说道,“黄登甲同学是2019级广告学三班宣传委员,传媒学院艺术团成员,代表我院参加学校合唱比赛获得过金奖。他在校期间认真踏实,从不无故旷课迟到,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团结同学,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学习方面,刻苦认真,不懂就问,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他多才多艺,体育、艺术方面都有特长发展,爱好广泛,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自觉性好、自律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错的学生,能坚持、有耐心,更有责任心和担当,相信他今后的路越来越好!” 同时,面对汛情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李珂 也义不容辞地参加防汛抢险一线队伍 ↓↓↓ 近日,一封言辞恳切的请战书悄然走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广大师生的朋友圈。写下请战书的人叫李轲,是名退伍军人,也是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学院供电1803班班长。2013年,他在高考结束后参军入伍,2018年退伍继续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在记者联系到他的时候,他还依旧和战友们奋战在抗洪前线的第一线……. 毫不犹豫,千里驰援“战场” 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长江、淮河水位持续上涨,了解防汛抗洪形势严峻的消息后,李轲就萌生了到抗洪一线参加战斗,尽一份退伍军人职责的想法。 7月20日下午,接到含山县防汛指挥部的紧急求助,陆军第71集团军“临汾旅”,调派200名官兵前往支援。 听闻此消息后,虽然自己远在河南郑州,李轲按捺不住心中热血,毅然决然的第一时间向老部队“请战”,申请重新归队,奔赴千里进行支援。 闻“汛”而动,勇当抗洪先锋 得到组织批准后,7月21日凌晨1时许,李轲跟随部队到达河堤后,马上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 抗洪现场,李轲重新穿上军装,与昔日的战友一起铲沙石、扛沙袋、固堤坝……夹杂着雨水和汗水的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经历了七个多小时的鏖战,李轲和战友们终于在抢险现场吃上一口饭。他们捧着手里的盒饭,狼吞虎咽。 虽然堤坝已经合围,但防汛任务任然艰巨。李轲依然和战友们奋战长江一线,并言洪水不退,他就不退,坚决夺取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 青春“后浪”,践行初心使命 虽然已经离开部队两年,但是李轲依然没有忘记在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常给身边的同学讲起自己在部队的故事。 在校期间,李轲担任供电1803班班长,个人学习成绩优异,先后获得校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多项荣誉。
-
汶川独臂女孩高考625分,第一时间给一位老人打电话!网友泪目了
“总分625。 语文116,数学130 英语139,理综240” 今年高考 四川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 独臂女孩李欣雨 取得了625分的好成绩 超出四川省本一分数线96分 李欣雨高兴的同时 第一时间通过微信 向江苏扬州的朱家青老人 告知了这一喜讯 ↓↓↓ 那么,四川独臂女孩李欣雨 与朱家青老人之间 究竟有什么特别的缘分呢 2008年,7岁的李欣雨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右手 面对磨难 李欣雨并不气馁 她用左手练出了一手好字 “我在医院练习 我妈妈给我买了练字的本子 我在上面练练就会了” 当年李欣雨的事迹被报道后 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当时扬州对口援建绵竹九龙镇的 朱家青更是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08年一直资助到现在 得知李欣雨的高考成绩后 朱家青说 “很替李欣雨高兴 未来将一如既往支持她” 12年过去,朱家青已不再年轻 但是小女孩已经成长为 一个知恩图报,阳光开朗的女孩 她也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 去年高考考分超过本一分数线 但她不满意 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 李欣雨表示 自己想成为一个老师 以后帮助一些小孩子 就像当初那些帮助自己的 叔叔阿姨一样 而朱家青也表示 “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她完成学业 希望她在以后的道路中继续努力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网友纷纷送上自己的祝福 “善良和感恩的相遇,很美好” “好样的” “懂得感恩的好孩子,愿未来顺顺利利” ...... 自强不息、知恩图报 祝福李欣雨 感谢朱家青
-
河南90后大学生 暑假奔安徽抗洪抢险
“尊敬的党组织:我是2018年本单位退役的下士李轲……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我时刻记得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特此向老部队党组织请战,请求参加防汛抢险一线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当看到南方洪水给民众生活带来重大损失时,郑州一位刚刚放暑假的90后大学生李轲写下请战书,从河南郑州奔波到了660余公里外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加入到了抗洪抢险队伍中。 李轲1994年出生于新郑,是名退伍军人,也是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学院供电1803班班长。2013年,他在高考结束后参军入伍,2018年退伍回到学校完成学业。 在写出请战书得到组织批准后,第二天中午,李轲便奔赴了抗洪前线。郑州市与安徽含山县相距660余公里,听闻李轲要参加抗洪救灾,7月19日中午,李轲的一个朋友开车将他从新郑送到了郑州东站,“我是先坐高铁赶到了安徽巢湖,为了尽快赶到地方与大部队会合,下火车后就叫了辆网约车一路从高铁站跑了过去。”李轲告诉记者,受洪水影响,不少路段都被水淹没了,为了赶到现场一路上绕了不少路,直到当天晚上7点多他才赶到地方,与大部队会合。 十天来,李轲每天依然和战友们奋战在长江一线。基本上每天都要奋战十多个小时。谈起自己为何会前往安徽参加抗洪抢险时,李轲表示,自己曾是一个兵,虽然现在自己脱下了军装,但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军人,他说:“祖国需要我,我就应该冲在最前面。”
-
周口三兄弟高考706分、677分、675分,竟出自同一所学校……
2020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淮阳第一高级中学赚足了众多家长赞许的目光。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该校就读的姑表三兄弟:大表哥郭超杰考了706分、二表兄闫文磊考了675分、小表弟高森森考了677分,让大家十分“眼红”。更让人惊讶的是从初中到高中,三兄弟一直在淮阳一高就读,从小便比学赶帮超,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成功拿下了名牌大学的入场券,即将开启另一段奋斗的征程。 这3个让家人老师欣慰、令同学朋友羡慕的学霸,到底是如何养成的?记者走进淮阳一高一探究竟。 学霸三兄弟(左起):高森森 郭超杰 闫文磊 出身农村,家风纯朴 谈起高考成绩,郭超杰略显腼腆,表示对成绩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目标一直是清华大学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706分的好成绩,应该可以实现梦想了。高森森则对自己677分的成绩有那么一点小遗憾,言语间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闫文磊对自己675分的成绩也算满意,三兄弟中他是比较活泼的一个,多年付出有了收获还是挺开心的。 出生在淮阳区黄集乡的三兄弟,家离得不太远,父辈都是地道的农民,成长环境十分类似,从小被纯朴家风熏陶,早早就耳濡目染父母亲朋的辛勤劳作,明白了踏实勤奋的意义。三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教不了语文数学,就教“坚持努力”;教不了物理化学,就教“不怕困难”。乡邻说仨孩子平时上学忙,回家还知道给家里帮忙,很懂事,看着就叫人喜欢。这么看来,从朴实父辈继承过来的踏实勤奋,确实是三兄弟成功的秘诀之一。 互助合作,齐头并进 学习路上,三兄弟不是孤身一人在奋斗。据了解,他们从小就一起学习,在学习上自然就产生了竞争。在学校,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讨论难题,相互提问知识点,回家一起做试卷习题,相互对改。学习之余,三兄弟一起跑跑步、打打球、看看书。郭超杰说:“在我看来,这是我们三兄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闫文磊说自己是三兄弟中学习成绩经常垫底的那个,不过他没有在相互比较中心态失衡,而是坦然对待一次又一次成绩考核和心理考核,最终也成为胜利者。虽然是理科生,高森森倒有点文人气质。他说:“人生路上,学生时代也许是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光,充满童真,希望大家能珍惜身边的你我他”。 大表哥:郭超杰 高考成绩:706分(理科) 座右铭: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三兄弟虽说个性不同,但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一致的,都十分珍惜学习时间。一次学校放假,三兄弟决定不回家,在校自主写作业,研究习题。此外,他们对时间的利用也与众不同,打乒乓球时三兄弟被分为俩人一组打球,另一人就在旁边写作业,交替进行。家长看到后感叹淮阳一高教得好。三兄弟表示,6年的初中、高中学习生活,学校教会了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 二表兄:闫文磊 高考成绩:675分(理科) 座右铭:心不外驰,气不外浮,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数年互相扶持的时光,让三兄弟收获了满满的亲情和友谊。回忆当年中考前一起认考场时的情景,闫文磊说,他提议前往弦歌台拜孔子,在那里发现了一块块小石碑,上面都是往届学长刻下的名字和所上大学的名字。那时,三兄弟便立下誓言,日后也要将自己的名字刻上去。 宠辱不惊,心态为上 三兄弟的成长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就拿闫文磊来说,高考前一个月经历了招飞体检淘汰。曾经“清华双学位海军飞行员”的梦想破碎,给了他很大打击。目标学校需要重新规划,专业选择需要从头再来,离高考仅有一个月,怎么办。经历短暂的崩溃心态后,他凭借自己的韧性迅速调整状态,并得到了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迅速规划好了下一个目标,找到了学习的动力,稳定了情绪,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采访中,记者发现三兄弟都有心态沉稳的特点。郭超杰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第一要谦虚,有稳定的心态。高考是一场不缺对手的较量,比自己优秀的大有人在。高森森也建议大家排除内外干扰,内是杂念,外是外界干扰。特别是高考前各种招生信息以及对自己考试的担心等,容易让人心智动摇,不利于考试。 学校关怀,师长助力 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帮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育人初心,淮阳一高配备优质师资队伍,匹配优越教育条件,采取“一对一制定培养”措施,并设置奖学金,激励学子上进。可以说,进入淮阳一高的孩子从入校就有量身订制的培养计划。就奖学金一项,有些同学甚至是“不交学费赚学费”。在淮阳一高,这三兄弟并不是个例,只是众多学子中的一部分。 小表弟:高森森 高考成绩:677分(理科) 座右铭: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采访中,三兄弟表示,非常感谢学校的大力培养、老师的辛勤栽培和父母的全力支持。郭超杰初三的班主任郑坤说:“超杰是一个沉稳内敛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此外,认真、踏实、细心的特质是他一直能够保持优秀的关键因素。”高中班主任王玉坤也感到很欣慰,疫情期间对这几个孩子的学习十分挂心。各任课老师认真备课,排除万难,正常强化训练并及时批改试卷,分析错题及错因,在线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同时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制定培优计划,时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 此外,和睦的家庭环境也给了他们沉稳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态。正如高森森的父亲所说,相信他们在淮阳一高和家庭中汲取的力量,会支持他们走过更加精彩的人生之路。
-
投身基础学科 河南两位高分考生的别样选择
如果你在高考中取得了特别好的好成绩,专业选择余地特别大,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是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是最有“钱途”的专业?我省的两位高分考生作出了既出人意料又让人倍感兴奋的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把个人发展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专业。 7月29日,来自荥阳高中、高考文科成绩679分的学霸赵欣然,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 “我对基础学科很感兴趣,之前也报名了北大‘强基计划’。我打算填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这个专业在北大不算热门专业,和金融、管理、法学等相比有点冷门,但是结合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我觉得艺术学院非常适合我。”赵欣然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特别重要。”赵欣然说,虽然高三学习忙碌,但是各科老师都非常重视时政热点,经常会把相关知识整理后贴在后黑板上,这不仅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也开阔了大家的视野,让同学们对高考专业选择和未来的人生之路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这个自信、自律的女孩,最终说服父母,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专业。 “作为父母,想让她选择顶级学府、顶级院系、顶级专业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但是和高中分班时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时一样,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赵欣然的父亲赵学军说,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选择,你负责”,慢慢地,她的自律习惯、诚信意识和责任感就培养起来了。 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赵欣然对学弟学妹有哪些学习方面的建议?“只有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才能在高考时突破自我。我没有玩手机的习惯,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认真、专注和比较高的学习效率。”赵欣然说,中考时我并没有考上郑州热点高中“大三甲”“小三甲”,最终在荥阳高中就读,而且高中三年从没有报过补习班。“比起补习班,我觉得只有自己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自己的短板,合理安排时间,最终取得突破。” 无独有偶。我省另一位考生李育君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高考中取得了理科724分的好成绩,也是报名了“强基计划”,她选择的是北京大学理科试验班。北大招生组老师给她的评价,是特别的“大方、聪明、低调、踏实”。她谦虚地说:“我深知这次考分高只是侥幸,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将来我会继续努力。” 对于这两位高分考生的专业选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用“让人兴奋”四个字表达他的感受:“不管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还是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特别重要,关乎一国发展的‘未来力’。这两个高分考生的选择,有助于我们培养着眼长远、引领未来的基础人才。” 翟崑说,希望这两位同学的选择能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基础学科,夯实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人才基石。
-
山东退伍大学生自发前往江西参加防汛抗洪救灾
“若有战,召必回”,“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山东职业学院铁道车辆专业2019级退伍大学生王栋在新闻上得知南方连续强降雨,防汛抗洪任务艰巨,便自发加入到退伍军人抗洪队伍中,支援灾区。7月18日,他从山东老家出发,辗转来到江西湖口、安徽六安开展抗洪相关工作。 “身为人民子弟兵,所作所为都应该是为了人民。”王栋告诉记者,自己在网上看到关于退伍老兵加入防汛一线的新闻,自己很受触动,“九江湖口县:88岁退伍老兵递交申请书,请求加入防汛一线”,“至少有3000余名退役军人战斗在九江抗洪一线”。 严峻的汛情、受灾的百姓,让王栋的心揪着,“当时就有些按耐不住了,就想到抗洪一线去”。 王栋通过同在山东职业学院国旗护卫队2018级的杨昊了解到,山东省临沂市正打算组织退伍军人去江西抗洪。于是,他便计划跟他们一起去江西。经过沟通,该队伍愿意接收王栋,一同去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抗洪。 当晚,母亲就驳回了他想外出抗洪的请求。“可以理解到,妈妈不想让自己去危险的洪水边,想让我留在家里安心考驾照。”王栋便与父亲谈心,表达了自己退伍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同意了王栋的想法,“你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爸感到很欣慰,但你一定要注意安全”。王栋的父亲说服妻子后,便一同送王栋出发。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解到王栋已经在去往南方抗洪的路上,便纷纷问候、嘱托他,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参与抗洪工作,这让王栋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图为王栋(前排左一)所在的抗洪团队出发前的合影。 队伍集合后,王栋和随行队伍一刻不停,赶赴抢险地点。王栋注意到,沿途的高速收费站对南下抗洪的车辆免费通行。经过十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于7月19日凌晨四点多钟到达湖口县金砂湾。 金砂湾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北畔,受长时间高水位影响,长江干堤一些堤段出现险情,危及一坝之隔的金沙湾工业园区。 在湖口县,一共有6座长江干线的堤坝,其中,牛角湖堤坝紧邻金沙湾工业园区。园区的100多家企业仍在正常的进行生产、作业。大堤上,除了解放军,还有当地干部、群众以及企业的员工,一起参与抢险。 当时,东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在这里进行坝体修复工作。这支退伍老兵团队与他们取得联系后,便跟一起行动,守护堤坝。 金砂湾水位下降后,把沙袋堆的堤坝整理起来运到别的地方去备用。 经过几天的奋战,7月21日,金砂湾险情已被控制。当了解到安徽六安告急时,他们又跟安徽六安的攻坚劲旅和另一只临沂赴当地的救援力量取得联系,再次前往抗洪一线进行支援。 到达六安市霍邱县后,王栋和他所在的队伍被编入攻坚劲旅(106旅),在霍邱县城西湖执行封堵大堤任务。抗洪过程中,王栋主要的工作是其他官兵一起装沙袋、扛沙袋、加固大坝、巡视大坝。他已经在一线连续战斗了一个周,手臂和脸颊已被晒成“古铜色”。 图为王栋正在往车上搬运整理起来的沙袋。 在安徽六安抗洪的最后一天,在去堤坝的路上就已经开始下雨。雨点越来越大,手机推送的天气信息显示未来六小时多地会有强降水并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通过之前留意的广告牌被淹的位置,他们发现城东湖的水位还有些上涨。 到了桥头的一个安置点后,队伍接到了原地待命的命令,看着身旁的河水不断拍打堤岸,救援队员们都很揪心,万一发生漫堤或者溃坝,与地面落差距离有七米的河水将会蔓延附近的六个村庄。 图为王栋正在搬运沙袋加固霍邱县城西湖大坝,封堵大坝渗水处。 自早上开始,当地村委会已经开始组织村民撤离。队伍在桥头等了大概四十多分钟,还是没有接到第二个命令,便准备进入之前装填搬运沙袋的一号点。这时正好解放军的冲锋舟来桥头取燃料。询问得知,原来是三号加固点的堤坝发生了渗水,甚至即将形成管涌,两个排的战士都在那里打桩,加固堤坝。领队当机立断,决定跟随冲锋舟进去帮忙加固堤坝。 雨势丝毫不减,战士们都没带雨衣,操舟手的迷彩服已经湿透了,王栋跟随队员们跟着冲锋舟驶向河道深处,冲锋舟行驶地很慢,生怕螺旋桨带起的波浪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砂土坝更加危险,河水还是伴随雨水打在身上。“当时穿着雨衣,感觉打在身上的雨与河水都是温的,很舒服。” 在冲锋舟上乘风破浪大约十分钟以后,王栋与战友来到三号坝点。三号加固点的堤坝上,两个排的战士正在搬运沙袋、打木桩,十余个当地的干部村民在不停地巡视大坝,寻找渗水点。因为这里的处境十分危险,地方政府不愿让他们涉险,便没有给他们发布命令,一直让他们在外面待命。当即王栋与队友接手战士们的工作,帮忙搬运剩下的半船沙袋,一袋泥土混合着雨水,有四五十斤重。 图为加固霍邱县城西湖大坝,封堵大坝渗水处。 当时,雨势不减,即便穿着雨衣,抗洪战士们身上也全湿了。王栋索性脱掉雨衣,少些束缚埋头干活,“这时雨水打在身上是冰凉的”。 搬运木桩时,要将一根根四五米长的木桩砸进堤坝,露在外面的就一米左右,没有大锤,只好将木桩削尖的部位先怼进泥里,靠自身的体重给木桩定位,然后两人扶着,八九个人举着另一根木桩,对着露在外面的木桩猛砸。“我们喊着号子,一二,一二,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当兵的时候,跟着战友们一起奋斗一线。”王栋回忆说。 “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打木桩,一部分人传运沙袋,填到木架子里,配合很默契。我们奋战近两个小时,终于将管涌堵住了。”7月25日上午,王栋和抗洪队伍成员协助其他战士成功封堵大坝渗水处。 “若有战,召必回”,“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完成抢险任务后的王栋,也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这些天,同学、老师对他的关怀与鼓励不断响起,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是做了一个退伍军人该做的选择。
-
汝州贫困家庭走出外交学院博士生
一步一脚印,张许许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去年底,咱村的张老九家易地扶贫搬迁到怯庄,住上了楼房,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今年,他的儿子张许许又考上了博士,全家面貌从此彻底改变。”7月27日,汝州市供电公司派驻蟒川镇郝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栋栋,在忙着为张许许办理奖学金、助学贷款时兴奋地说,“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张老九家境贫困,所幸他的一双儿女读书都很争气。女儿张雨欣在蟒川镇中分校读初三,成绩常年占据班级第一、全镇前五。儿子张许许本科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今年6月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7月,又以初试总分专业第一名,复试、专业综合成绩第二名的成绩,被外交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在怯庄安置点新家,张许许讲述了他求学的经历。因自幼生长在农村,张许许一直坚信“好好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大学期间,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三好学生”“军训标兵”称号,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圆梦计划助学金,在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读大学二年级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院学生党支部书记。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本本分分、为这个家默默付出,辛劳操持的品德一直激励着我。”谈起爸妈,张许许满怀感激。张许许说,妈妈为了补贴家用,到新疆摘棉花,两个月下来瘦了六七斤,10个手指甲盖全都烂了。爸爸在煤矿工作,是家里的顶梁柱,“前几天下着暴雨,爸爸带我去城里送快递,雨大得把伞都刮断几次,我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紧紧地抱着他的腰,那一刻,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的深沉”。 从高中开始,每年的寒暑假,张许许都要通过勤工俭学为家庭减负、提升他的社会实践能力。从最初当保安、到超市打工,到当家教、为培训机构代课直至现在为大学代课,张许许在磨炼中成长,“国家的扶贫政策对我们家帮助非常大,博士毕业后我打算考公务员或当老师,报效社会,报答爸妈”!
-
无缘浙大,淅川“蹭网学霸”有些遗憾
简陋的出租房内,全杰通在给家人做饭。 2月3日,全杰通搬着个小凳子,爬上屋顶蹭网上课。 暑假,全杰通在给妹妹辅导作业。 “高考成绩666分,无缘浙大,心中还是有些遗憾。但我知道,我们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短板,高考报志愿,我选的专业全与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有关,不管在哪里读大学,我都会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承担一份责任……”7月29日,在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刚报完高考志愿,提及理想,“蹭网寒门学霸”全杰通轻松中透出一丝凝重。 全杰通的“走红”,源于疫情期间一段上网课的视频:冬日清晨,刺骨寒风中,在众多高楼间夹杂的一处民房屋顶上,他穿着黑色棉袄,坐着小凳,手拿手机,不时记记笔记。这段视频让他成了让无数家长羡慕的“标兵孩子”。 全杰通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日子拮据,但为了给他们兄妹三人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在县城租了间简陋的房子,边打工边陪读。好在孩子们都很懂事,特别是哥哥全杰通,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疫情期间,正值高三冲刺,学校开了网课,全杰通家只有一部手机,为了省钱也没装宽带,房东了解到他家的困难,慷慨地把Wi-Fi密码告诉他,屋顶信号最好,每天清晨,他准时搬上小凳子,独自一人爬上屋顶,蹭网学习。直到县里给他家送了电脑,装上宽带后,他的学习条件才得到改善。疫情假期结束,重新回到久违的校园,全杰通更刻苦了,在他身上,每天都上演着“三更起、五更眠”的故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杰通就是肯干踏实,他的高考成绩超出河南省一本线122分,在全县排50多名,这对于应届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他刚入校时,成绩在全县可是排在2000名之后!”全杰通的班主任黄佩打心眼里心疼这个刻苦踏实的孩子。 “父母一大把年纪,还要供我们兄妹读书,真的很不容易,在学校,我只能用成绩回报父母,在家,替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全杰通腼腆地说。放假在家,他也没闲着,每天帮父亲照顾照顾小生意,为在超市打工的母亲做做饭,给妹妹补补课…… “暑假后,我要上大学,弟弟妹妹要读高中,家里花销大着呢!报完志愿,学校就没啥事了,我准备去超市打工,替父母分担些!”全杰通略显稚嫩的脸上透出坚毅的目光。
-
轻叩教育之门 聆听花开声音
琴心的绘画作品《清影》 少林路小学教师赵冰涛书法作品 宣化镇初级中学张孟晗的素描作品 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市直二初中 丁盈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文明礼貌的风尚源远流长,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走在文明的道路上,文明一直占据着人们心里一个重要的位置。 学校是一个培育国家栋梁的地方,它是最能体现文明的地方。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们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它应该出现在穿着洁白校服的学生身上,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走进这美丽的校园。 在我们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胸怀梦想,茁壮成长的时候,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盎然,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正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校园,扰乱了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不难看到:刚清扫结束后的校园,就有同学扔下垃圾;在安静无声的自习课里,有的同学却在叽叽喳喳;在严肃热烈的课堂上,有的同学却在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还有一些同学受一些不良文化的腐蚀,讲脏话,吵闹打架……凡此种种,不仅有悖于学生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有损于学生的形象,也破坏了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 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我们需从最基础做起——语言文明。每个人都会在不自觉中吐露出一些不文明的词汇,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文明规范,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还要监督他人的,只要大家互相督促,才会形成处处是文明的场景。 同学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和关爱。如果班级之中有内向的同学,我们应该做到多与他接触,多帮助他,使对方融入到集体中,而不是孤立和嘲笑。师生之间的尊重与关爱也非常的重要,作为学生要理解老师为我们授课的不易,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捣乱,只有师生之间相处得融洽了,我们才是一个好团体。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校园,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幸福源于 劳动创造 □颍阳镇第二小学 王文喜 辅导教师 张莉停 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辉煌的华夏文明里,我们看到了先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颐和园、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 当今社会也有默默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徐艺南爷爷已经83岁高龄,还在努力为国做贡献。他的人生高度就好比中国深海探测器的下潜深度,中国载人深潜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世界不公平,总喜欢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殊不知,你所谓的不公平,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别人比你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别人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在你日复一日刷着手机,打着游戏的时候,他们已经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当你还在为生活喋喋不休的时候,他们已经去经历种种磨难,为收获未来的美好人生做准备。不要想着世界不公平,只是你没有看到他人的努力。 我们这代年轻人,父母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生活。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努力,不劳动。有的人每天都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终日无所事事,这是非常不对的。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明白一个道理:凡事都要靠自己,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才是真正值得依靠的!人世间的美好愿望,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破解;人生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铸就。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读《童年》心得 □卢店镇回民学校 冉旭静 辅导教师 郑洪歌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在他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和妈妈住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家境贫困,高尔基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把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时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捡垃圾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学校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去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他。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尊重。 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