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他在三尺讲台上耕耘40年


从1973年到如今,58岁的秦随方已经在李庄小学垴后村教学点工作40年。40年来,双腿不便的他一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虽工资微薄,但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他说,学生离不开他,而他,也早已经离不开学生。11月5日,在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2012“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名单和教育系统2012“身边的榜样”名单中,秦随方的名字赫然上榜。
“你是问秦老师吗,我知道他家在哪!”昨日中午,记者辗转来到安阳县马家乡垴后村,这个小山村坐落在山坡上,站在村外的公路上,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学校,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走进村子,当记者向村民打听秦随方的住址时,一个路边玩耍的男孩马上自告奋勇为记者带路。男孩说,秦随方是村子里唯一的一位老师,也是他的老师。
花白的头发,朴素的衣服,个头不高,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记者见到秦随方时,他刚刚吃过午饭,在院子里收拾着碗筷。还不到中午一点,秦随方就收拾了家务,蹒跚着往学校走。“很多学生喜欢在学校玩,要看着他们,免得出什么意外。”学校就在秦随方家后面,要上两个大陡坡。由于腿脚不便,上坡时秦随方走得很慢,两腿一瘸一拐,在空旷的山坡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校园里已经有一些学生在玩游戏,看到秦随方,他们都嘻嘻笑着叫了声“秦老师”,之后再继续玩耍。学校不大,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两个老师,24个学生。然而在这个简陋的校园里,却粘贴着名人语录,种着几棵不知名的花,校门口还有一个简陋的篮球架。
看孩子们玩得高兴,秦随方把几个孩子叫在一起,教大家踢足球的方法。“体育课上,我们一般都踢足球,秦老师在一旁指导。”2年级学生王金亮称,体育课上,秦随方总会教他们如何踢足球打篮球。他们在一起玩得兴高采烈,秦随方就在一边看,还为他们加油助威。
很快,上课的时间到了,孩子们一哄而散,跑进教室。“7乘1等于7.……”教室里传出稚嫩的声音,秦随方开始了他下午的课程。
秦随方4岁时患上小儿麻痹,落下终身残疾。初中毕业后,他曾在村里当过会计。1973年,村里的小学招聘老师,有着初中文化水平的秦随方被村支书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教书事业。当时,村里共有两个老师,学校在一个破庙里,离秦随方家有800米远,要爬上一段很大的陡坡,然后再走一段山路。因为腿脚不便,每天早上,秦随方都要早早起床去学校,先守在校园里,然后等学生们一个个去上学。“那个庙很破,如果不去早一点,怕学生会有什么危险。”
学校的条件很苦,但秦随方却始终没有抱怨过。学生的桌凳坏了,他就免费修理;教室的窗玻璃碎了,他及时更换;墙皮脱落了,他又四处找人及时修补。
秦随方对学生的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老师,秦随方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很多时候,上学途中他会和学生一起,看着孩子们又蹦又跳,就在后面叮嘱大家小心点。秦随方去学校一直都是步行,每到下雨天和下雪天就会很不方便。1978年的冬天,雪格外的大,一连下了好几天!由于天气太冷,学校门外陡坡上的积雪还没来得及融化,就早已被孩子们滑的光溜溜的。步履蹒跚的秦随方在上陡坡时不小心摔倒,怎么都站不起来,眼看着马上到了上学的时间,秦随方只得咬紧了牙,在光滑的雪地上爬行前进。
“老师,我们扶你起来,我们再不滑冰了!”早起到学校上学的几个孩子看到爬行的秦随方,红扑扑的脸蛋上湿润了,几个孩子七手八脚把秦随方扶起来,搀着他小心翼翼回到学校。第二天,冰冻在陡坡上的积雪被学生们清理掉,秦随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给孩子们的是知识和文化,而孩子们给他的,却是一颗赤子之心。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从破庙搬到了仓库,离秦随方家更近了,然而,上学的路途依然陡峭。想到自己一直住在哥哥嫂嫂家不方便,又耽误给学生备课上课,秦随方就把家搬到了学校的办公室。每天早上,他在办公室里简单做些早饭,赶在学生上课之前打扫完卫生。中午学生们下课,他就匆匆准备点午饭,之后改作业备课,并不时看看在校园里玩耍的孩子。仓库的条件很苦,但秦随方却觉得很充实,在这里,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相处,也有更多时间去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
1988年,35岁的秦随方在亲人朋友的撮合下,与来自甘肃的妻子结婚了。然而,妻子患有智障,自己又身有残疾,原本就不容易的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哥哥嫂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让二人搬回家里,照顾着他们的生活。民办教师的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随着两个女儿的降生,秦随方的生活更加拮据,靠哥哥嫂子贴补度日。尽管如此,他却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学校。
1997年,秦随方被调到了其他学校。那是一个周一,秦随方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当天上午,他步行去另一个村的学校上课。他离开的消息在学校的孩子们中传开了,他们找到自己的家长,找村支书要他们的秦老师,村支书又跑到乡里,征得教育办的同意后,将秦随方接回。“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在孩子们的心里是那么重,那是我唯一一次离开学校,只有半天时间。”再次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绽放的笑脸和喜极而泣的眼泪,秦随方也流泪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离开这所学校了,孩子们的爱,是他最大的牵挂。
2003年,学校进行了改革,原本的五个年级变成了两个,秦随方也成了学校唯一的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每一门课程都需要秦随方来教,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学校的孩子牵绊着他的行踪,他再也无法离开垴后村,再也无法离开学校,直到去年邻村另一位老师的到来,才缓解了秦随方的重担。
从1973年到现在,秦随方已经不知道自己送出去了多少学生。他的学生中,最大的已经年近50,最小的才只有六七岁。每到教师节和新年,总会有些已经走出山村的学生来到秦随方家,带来一些生活用品,连他的办公桌椅,都是学生送的。去年春节,在安阳上班的学生王海军到秦随方家拜年,让秦随方高兴了好几天。
“他们平时也忙,又离的那么远,发条短信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秦随方说,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也从事着不同职业。有办企业的,有当教授的,有继续上学深造的。作为曾经的启蒙老师,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成才,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如今,秦随方的大女儿已经师范毕业,二女儿还在上幼师。“孩子们的专业都是我帮她们选择的,我就是希望她们当老师,好好教书育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一样,为山区孩子的未来尽一份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有一份美好的未来。□首席记者何冠英实习生张萌/文记者连权权/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