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张锦文—— 深山育人37载 守望大山铸就师魂
[
许昌晨报
]
作者:
2015-07-08 10:57:31
|

张锦文背着行动不便的学生。条条山路,都看得见他流下的汗,记得住学生对他的情。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河南省辉县拍石头乡,人称“鬼拍石头”。张锦文17岁就来这里教书,今年54岁。他每天从家里到学校走8公里山路,多年累计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人称“铁腿”;山路崎岖,家人做的千层底,他穿坏了350多双;他摸索出“自主快乐教学法”,在不足300人的村子教出了3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专家称赞这是“拍石头教育现象”。37年来,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一直坚守在这里。他相信,知识是对抗贫穷的最好武器。2015年4月,张锦文荣登“中国好人榜”。
1.人生何处不精彩?穷山沟里迷教书
孩子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山里的老王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天上午吃三棒玉米,下午吃四棒玉米。猴子们不干,大闹了起来。老王又说,这样吧,你们每天上午吃四棒玉米,下午吃三棒玉米。猴子们很高兴。”
“问题来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这个故事转化成数学等式,怎么写?”话音未落,已经有孩子高高举起手来。
“3+4=4+3。”张锦文点名,一个孩子回答。
“好,能不能举一反三,再列几个类似的等式。”
“5+0=0+5”、“a+b=b+a”。
“真聪明,已经有人抢答啦。”
“如果总结一下规律,我们会发现什么?”
“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
“厉害,你以后就是陈景润,当个数学家。”张锦文兴奋地给孩子“点赞”,课堂沸腾了。
这是张锦文临时起意,用四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内容给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上课。
张锦文个头儿不高、相貌平平,但一上讲台就眉飞色舞,活脱脱换了一个人,不是严肃的教书先生,而像一个“老小孩儿”(学生如是说),领着一群小顽童快乐地做游戏、讲故事。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数学课像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孩子们探索未知。
教学之初,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张锦文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订教材,边教边自学。一节课准备多个教案,一个效果不好,就用另一个。钻研教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自主快乐”的方法很快风靡全省,张锦文也成了数学教育“能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随之而来。他教出3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一个博士儿子、一个硕士儿子是他最大的骄傲。
2.把爱都给学生,儿子是永远抹不去的痛
一个星期天,张锦文带着妻子和儿子给学校拉课桌。第二天凌晨四五时,所有的课桌都放好后,他才发现儿子不见了。找到儿子时,儿子满身是血,右手紧紧揣在怀里,昏迷不醒。原来,搬课桌时儿子觉得肚子饿,跑到伙房找东西吃,没想到右手的四根手指被磨面机压断了,害怕父母责怪,就一个人躲了起来。虽然做了手术,但他儿子至今中指残断,其他手指僵硬。一提起这个,张锦文就自责:自己一辈子愧对儿子,不能看儿子的手。这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
对家人“无情无义”的张锦文,在学生和村民眼中,却是另一个形象。
11岁的赵浩然流着泪说:“冬天的时候,我的手脚冻肿了,张老师和大娘拿热水给我烫。我的头发长了,张老师给我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张老师和大娘。”
村民李小红说:“张老师不但教会了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做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老师,被学生家长公认为我们这个沟道里的孔子。”
3.爱拍石头人的善良,也爱拍石头人的贫穷
2003年合点并校,张锦文来到了拍石头乡学校。除了上课和担任班主任工作外,他还肩负着学校教研课改的领导工作。他如往常一样繁忙,忙的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乡亲们的柴米油盐。
农忙时节,张锦文帮老乡背化肥。老乡没有钱,他就掏自己并不鼓的腰包。老乡生病了,他帮忙买药,给老乡讲吃药的方法。村里没有几户人家,但大家都把张锦文当成自己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找他。
繁忙、穷困的日子过了37年。张锦文当年的高中同学早已纷纷考上大学,如今有的做了官,有的成了商人。只有他,还是一名家徒四壁的山区教师。
但是,他后悔了吗?他外甥升任教育局局长,周围人羡慕地说:“老张要出山了。”张锦文淡然一笑,说:“我哪儿也不去,教育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教师节,张锦文发言:“我爱拍石头的小草,也爱拍石头的花丛;我爱拍石头人的善良,也爱拍石头人的贫穷。如果我老了,不能教课了,我会在拍石头的山顶上高撑一条巨幅标语:我骄傲,我是一名山区教师!”
责任编辑:紫娟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