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斌:“拐杖老师”的无悔人生
[
三门峡日报
]
作者:
2017-03-08 11:19:22
|
“如果今后我不能丢掉拐杖,我就拄着它努力当一名好教师,直到生命的终点。如果命运苛刻,哪一天连拐杖也不肯给我了,我就用手、用脑、用自己炽热的心,继续书写我的教育人生。”37岁的杨鸿斌这样说。
杨鸿斌是渑池县笃忠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原本和正常人一样,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前几年,因为双腿股骨头坏死,造成身体残疾,平常走路都很困难,需要借助拐杖来支撑身体,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每天给学生上课、辅导功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拐杖老师”。
走上讲台崭露头角
1999年,杨鸿斌师范毕业后进入天池镇杜村沟小学,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杜村沟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来这里上学的都是方圆十多里的孩子们。村里自然条件差,学校设施也极其简陋。面对有些荒凉破败的校园,他也有过短暂的犹豫,但很快,他的心就平静下来了,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想到他们学到知识后命运可能从此改变,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山村教育的决心,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孩子们的命运。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以饱满工作热情走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课堂上,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课下,他向老教师请教,与年轻教师一起探讨,他也成了学校业务骨干,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2001年教师节,他被评为三门峡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笃忠中心小学校长郭建伟说:“要知道,这一荣誉的取得,对于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2005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往了笃忠中心小学。在这里,杨鸿斌除了担任班主任、语文课教师之外,又兼任总务主任一职,承担了学校校产管理、后勤保障、会计报账等各种杂务,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虽然任务重了,但他的教学工作一点也没耽误,所教学科依然在乡统考中名列前茅。
拄起拐杖重返校园
2008年11月,他已成为当地的一名教学骨干,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也准备给他委以重任,安排他到另一个学校担任校长,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突感腿部疼痛难忍,不得不去医院检查。在医院,医生告诉他这是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而造成的疼痛,给开了些药让他回去多休息。可他边吃药边忍着疼痛继续工作,日复一日,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加重,后来疼得连起床穿袜子都成了问题,但考虑到工作,考虑到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实在疼得太厉害了,他便吃点止疼药,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一年多时间。
2010年5月19日早晨,他从宿舍出来,正打算像往常一样到教室上课时,剧烈的疼痛使他摔倒在地。学校的同事们发现后,立即把他送到了医院。之后,经过洛阳市解放军150医院诊断,确诊他的腿部双侧股骨头坏死,左侧腿部病情已发展到四期,右侧腿部为二期。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双侧股骨头坏死俗称“不死的癌症”,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彻底懵了,觉得一切都完了,昔日的满腔热情骤然降到零点,甚至连轻生的念头都有了。正当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学校的领导、同事和他的学生们都来探望他了,孩子们给他送来各种各样的小礼物。一天,当他看到了学生送来的礼物上写着“老师,我们都等着你回来”几个字时,顿时热泪盈眶。所有这一切,温暖着他那颗冰冷的心,使他倍感人间的温暖,看到了今后的希望。
经过两年的疗养和锻炼,杨鸿斌的身体虽不能完全康复,但能拄着拐杖走家串门了,他感到不能再呆在家里浪费光阴,要走上讲台,实现自己的愿望,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他向中心学校领导提出了工作申请,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领导拒绝了他的请求,让他安心在家休养。可他却说:“虽然我的腿还疼,走路有些困难,但我大脑还会思考,手还能拿粉笔,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难道我的工作就定格在这三十几岁?天天这样躺着,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镇中心学校领导拗不过他的执着,被他的精神打动,只好答应可以让他到学校去,但不分配具体工作,只根据身体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2年4月,他离开病榻,拄着拐杖,重新走进了笃忠中心小学的校园,登上了久违的讲台,回到了孩子们中间。
勇挑重担甘于奉献
重返校园之后,杨鸿斌却把家人和领导的嘱咐抛到了脑后,每天总是超负荷的忘我工作,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上课时,他常常用身体靠着讲桌,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黑板上书写板书,实在受不住了,换一种姿势继续给学生讲课。除了给学生上课,他还兼任着学校的教导主任、兼任着全校300余名师生的食堂管理工作。由于他靠自学掌握了电脑知识,还承担了许多临时性工作,如全镇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和全校教师的信息管理、电脑日常维护、体质健康上报工作等,有时候还要指导帮助相邻的兄弟学校完成他们的各项信息填报工作。对此,他常常牺牲双休日或更多的时间,主动加班加点。无论工作如何烦琐、如何劳累,疾病的折磨如何疼痛到难以忍受,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也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总是认真负责地完成领导交待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2012年春,学校准备筹建乡村少年宫,这也是全县筹建的第一所乡村少年宫,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这一艰巨的工作任务,他主动揽了下来,学习文件,查阅资料,设计规划,与校长和教师们一起因地制宜探讨功能室配置和活动内容方法,仅用半年时间,就使这个全县首个乡村少年宫矗立在师生面前。建成后的学校少年宫成了师生们活动的乐园,也为校园平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市、县领导的一致称赞,兄弟学校竞相参观,省、市媒体争相报道。2015年12月,该校的少年宫被三门峡市文明办评为“全市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
“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迎接一轮又一轮的挑战!”这是杨鸿斌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2016年3月,渑池县召开了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动员大会,决定在2017年底,完成全县64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均衡创建工作任务,他所在的学校——天池镇笃忠中心小学是64所迎检学校之一。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又主动请缨,承担全校有关创建工作的档案整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整理工作。内行人都清楚,这两项工作任务之繁重、工作量之艰巨,许多人都退避三舍。可他不畏艰难,细心统计每一个数据,认真填好每一份表格,仔细梳理每一份资料,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条理性和丰富性。当120余盒档案整齐地摆放在大家面前,校园文化墙、文化艺术走廊映入师生眼帘的时候,师生们无不震惊和赞叹。平时只看到他拄着拐杖在校园里来回奔波的身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暗中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付出了比别人多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经历了比常人多多少难以忍受的疼痛和折磨。
甘于奉献不言悔,汗水浇来硕果香。从教以来,他本人先后获得“三门峡市优秀教师”“三门峡市农村骨干教师”和“三门峡市教学标兵”等诸多荣誉称号。2016年,他获得渑池县首届“最美仰韶人”荣誉称号,被三门峡市教育局评为“三门峡市第七届教育新闻人物”。杨鸿斌凭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身残志坚的意志以及所释放出的超人毅力,激励着学校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xwzb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