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我的学校我的家

[   焦作晚报   ] 作者:
2014-09-10 10:54:13 |

  【核心提示】

  1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中学校长,她始终把“当一名为学生负责的老师”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8年岁月流逝,改变了她的容颜,却始终不改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把学校当家,是她一贯的作风;孩子刚满月就上班,是她对学校的那分责任;让“散摊”学校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更是对她多年教学管理能力最好的肯定。她就是修武县郇封一中校长薛花花,作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

  【教师感言】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奉献给三尺讲台;作为一名校长,我愿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奉献给我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老师,办群众满意的学校。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记者手记】

  严谨、干练,是记者见到薛花花的第一感觉。当听到孩子刚满月她就重返岗位投身教育事业时,记者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虽然是校长,但她更是女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从这个只有36岁的年轻女校长的故事里,记者读到了她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

  “石老师,您是老教师,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您的教学方法要多向年轻教师传授啊。”

  “薛校长,你放心,这一学期一开学,我们七年级教学组就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讨,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效果目前来看还真不错。”

  9月4日9时许,记者走进修武县郇封一中,正巧看到该校校长薛花花和七年级教师石春红在谈心。

  石春红老师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场景,学校每天都在上演。自2013年9月薛花花来到该校起,学校在她的带领下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老师们上课也有劲了,学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十八年以学校为家

  说起这次教学改革的成功,源于薛花花18年来教学管理的积累,更是对她18年奉献教育事业的肯定。

  1996年,18岁的薛花花于沁阳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修武县王屯乡延陵小学。

  “学校离我家有20多公里,为了节约时间,多备课、多辅导孩子,我当时选择了住校。”薛花花说。

  学校的条件虽然艰苦,但看到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薛花花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在延陵小学,薛花花度过了快乐的4年。

  随后,薛花花先后在周流小学、王屯一中、高村二中任教。不管离家远近,中午她从不回家,晚上更是加班到22时。

  “只要有一个孩子在班里学习,我就陪着他,我觉得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有责任带好、管好他们。”薛花花说。

  最让薛花花难忘的,是她担任高村二中校长的那段时间。2006年9月,薛花花被任命为高村二中校长。当时,高村二中外债累累、办学质量滑坡、生源流失严重、群众极为不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薛花花以身作则,又是带课,又是忙学校建设,一方面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狠抓教育教学管理。3年的时间,在她的积极引领和严格管理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稳步提升。

  2009年,31岁的薛花花当妈妈了。按说,忙了这么多年,薛花花应该趁这个机会好好歇歇了,她却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带着刚满月的孩子重返岗位。

  “为了方便工作,婆婆就带着孩子住在学校。我给婆婆约法三章:不准带着孩子到我的办公室;不准带着孩子到教师办公室;不准带着孩子在校园里逛。好多次我忙起来忘了给孩子喂奶,婆婆就问我还要不要孩子了。”提起往事,薛花花眼含热泪,“人们都说孩子依赖母亲,可是我儿子一点儿都不亲我,有啥事都找爸爸和奶奶。”

  虽然心存愧疚,但为了学校这个“家”,薛花花依旧忘我地工作着。

  把学生放在生命首位

  对于薛花花来说,虽然对于孩子、家人心怀愧疚,但她更是把学生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

  “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要当一名为学生负责的老师。所以,当我不被学生和学生家长理解时,我心里感觉很委屈。”薛花花说,18年执教中,最让她觉得委屈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薛花花在延陵小学执教时。当时,班里有个女孩脑子反应慢,学习成绩不好。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知识、赶上进度,薛花花经常把她留下来单独辅导。“有一次学习晚了,天已经黑了,家长找上门,劈头就是对我一顿训斥,说孩子不用我教,他们不指望孩子学什么,长大能认识男女厕所就行了。”薛花花无奈地说。

  第二件事是薛花花2005年在高村二中执教时。一次下午放学,薛花花发现学校门外有校外人员聚集,害怕学生发生打斗,她就把校门锁上了。“事后我了解到,我们学校有个学生挨打了,他准备纠集本校的学生去外校打架,由于我锁上了校门,学生没法出去。学生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吃了亏,当时扬言要报复我。”薛花花说。

  “我当时挺害怕的,但我锁上校门确实是为学生好。事后,我就到当事人家里讲清利弊关系,最终当事人理解了我的做法。”薛花花说。

  这些委屈,薛花花很少向外人透露。薛花花说,看到孩子们在她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这些委屈都不算什么,为了学校这个“家”,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后悔。

  “散摊”学校打了翻身仗

  2012年,作为高村二中校长的薛花花,带领全校师生在中考中取得佳绩——该校两名学生取得了个人总分全市第一、第四的好成绩。

  但是,更大的考验来了。由于行政区划变更,高村二中要合并调整到焦作市区,教师有了进城的机会。在城与乡的选择中,全校30多名教师只有薛花花一人选择留在乡村。

  “当时,乡亲们不愿意,因为没有了学校,学生就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学,很不方便。当年8月初,我接到上级通知,重建高村二中。可是,教师都选择去了市里,这就是一所空壳学校,我倍感压力。”薛花花说。

  学校重建,教师都来源于支教老师。由于教师的不稳定,不少想来高村二中读书的孩子都望而却步。如何打消学生的顾虑?薛花花决定从教师身上下手。

  “一方面,我请来熟悉村里环境的老校长,让他挨家挨户宣传;另一方面,我为每一位支教老师写了《高村二中欢迎您——致新朋友的一封信》。”薛花花说。

  “朋友,加入我们高村二中的队伍吧……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一起开辟高村二中崭新的教育之路……多年之后,无论您是走是留,都让我们为自己曾是高村二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这是《高村二中欢迎您——致新朋友的一封信》的节选。这封信感染了每一位教师,点燃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正是薛花花与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村二中渡过了难关,继续带给孩子们新的希望。2012年,该校成为当年《焦作市初中教育质量监测分析报告》中提名表扬的唯一一所农村初中;2013年中考,该校九年级仅有的70多名学生中,有17人被省重点中学修武县一中录取。

  2013年9月,薛花花被任命为修武县郇封一中校长。“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面对1000多名学生的希望,我肩上的责任更大,我会为了这个大家庭更加努力。”薛花花说。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