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任红恩老师——兢兢业业做事,诚心诚意待人

        在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工作中需要领取教材、试卷、桌、椅、板凳、粉笔等物品,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个人;     校园里需要悬挂张贴宣传条幅、展板、海报、喷绘,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个人;     校园里的LED灯饰一旦不亮,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个人;     校园里的电梯一旦出点小故障,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个人;     U盘坏了、音响不响了、网络不通了,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学校教务处“无所不能”的任红恩老师。     任红恩老师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2007年进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现为教务处行政管理人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任老师立足本职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他在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教材、试卷管理工作的同时,自学特种设备操作管理相关知识,并考取了特种设备管理证,主动担负起校园特种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为学校和同事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他工作时的那股子钻劲和韧性,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2017年暑假期间,他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学校的招生纳新工作保驾护航。一天晚上,他突然接到家里的通知,他的姐夫在开车干活途中不幸坠入山崖。接到通知后,任老师强忍悲痛,安排好手边的工作,并认真做好交接才赶到家中。由于他母亲身体不好,怕她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他并未向母亲告知此事,独自处理好姐夫的后事,立马又返回学校,一头扑到工作上。     2017年秋,任老师的姑姑又因病去世,他的奶奶因悲伤过度,不久后也离开人世。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使任老师一家备受打击。他的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自此愈发虚弱。2018年暑假期间,任老师正在值班,突然又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     来自家中一系列的打击和变故,并没有打垮任老师,任老师是愈挫愈勇,处理好家中的事情,便以更加坚毅的精神、执着的态度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为学校的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任老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态度,感染、感动了他身边的无数人,学校广大师生都对任老师心生敬意,人人都在心里对任老师敬业爱岗的精神竖起了大拇指。     平常麻烦任老师的事,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事,而任老师都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认真对待,正是由于处理好了这一桩桩、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有一群像任红恩老师的这样默默耕耘的老师团队,凝心聚力,逐梦前行,才促动了学校高质量的发展。     (通讯员 闫自超 供稿)

    •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韩洪斌老师——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机电工程学院的韩洪斌老师像往常一样,早已站立在讲台上。看着神采奕奕的韩老师,让人一点也想象不到这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一节生动的数控加工技术理论课开始了,韩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正听得兴趣盎然……突然,韩老师停止了授课,一手抚摸着腹部,一手向同学们轻轻挥了挥,充满歉意地说他要出去一下。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很快韩老师回来了,课堂又照常进行。过了一会儿,韩老师又停止了授课,跟刚才一模一样的情景再次发生了,韩老师又匆匆忙忙出去了。     当韩老师第三次走上讲台时,同学们明显地感到他的吃力和虚弱,他右手放在腹部上,面带惭色地笑了笑,说:真不好意思,耽误同学们上课了,今天有点腹泻,怕误事课前刻意去了几次厕所,没想到课堂上还是没坚持下来……     韩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里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韩老师的眼睛有些发红了,接着像孩童一般笑了,同学们也笑了。韩老师本来可以请假或跟其他老师调课的,可他没有;课堂上他可以让学生自习或是做做作业什么的,可他没有;他也可以草草地讲讲算了,可他没有,他依然一丝不苟,讲起来依旧精神抖擞。一旦站上三尺讲台,他便有满腔的激情。     韩洪斌老师,男,中共党员,2005年从洛阳某大型国企退休后,便开始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于2007年到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任职,至今已是一个有着十余年教龄的老“工匠”了,十余年间,韩老师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在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韩老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又发光发热,从事了教育事业。他说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一是因为喜爱,二是为了教书育人,想把自己工作中会的懂的总结的传授给学生,余生才觉心安。     韩老师平时喜欢拉二胡、看报纸,他常将在报纸上看到的有教育意义的事,都选摘了下来,并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同学们多学到一些知识,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韩老师虽然年龄较大,却一点也不逊于那些年轻老师,早操陪同学生一起出操,自习更是每次提前进班,甚至比学生们还早。晚自习时,同学生一起下实训车间学习,真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他硬是一点点啃下他之前所不具备的--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     韩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外尽心竭力为同学们传授知识,若遇学生不懂,他不厌其烦,显得比较“唠叨”,但这“唠叨”恰恰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关心,他的“唠叨”,换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明白晓畅。     韩老师以“言必信,行必果”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这样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这样严格要求学生,尽管要求严格,却又总使学生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韩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韩老师还利用每年的寒暑假,为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尽心尽力。洛阳九县六区都曾留下韩老师的身影和汗水。韩老师每一年都会选择一个县城,逢着假期,他便骑着自行车,奔赴周边县城以及乡镇的大部分中学,甚至学生家中,广为宣传职业教育,晚上就住在当地的招待所里。他不仅仅是为招生而招生,他是以父母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会根据学生的成绩、爱好以及家庭状况,给出合理的建议,指导他们选择受教育的方向,擘画他们的未来,因此深受当地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的信任和爱戴。     韩洪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威而不怒的老师。他甘愿当做火种,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他甘愿当做石阶,承载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     这就是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韩洪斌老师,不知不觉中,他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通讯员 闫自超 供稿)

    • 湖北黄冈五旬残疾教授助学有“瘾”:从教12年捐款10余万

        51岁的罗芳,是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8岁时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行走不便,手指弯曲变形。       虽手脚不便,但罗芳十年间坚持打扫小区楼道,从教12年来,她碰到有困难的同学就会捐款,累计已达10余万元。       谈起这些善举,8月1日,罗芳对记者说:“做这些事可能有瘾。”       身残志坚,工作13年后又连考华科硕士和博士       罗芳的经历就是一部个人励志史。       同校的老师们几乎都看到过罗芳骑着她那部代步车在学校里穿行,还有她爬楼梯时蹒跚的身影,“虽然住在离学校2公里远的地方,她总是提前差不多一个小时就上班,为当天的课程做准备”。       “我记得学校第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就是罗老师申请下来的。”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负责人介绍,2008年,罗芳拿下黄冈师范学院首个独立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年间,罗芳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发表论文70余篇,成为黄冈师范学院“明珠学者”第一层次人才。       多年来,罗芳将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她与地方企业联合完成横向科研项目,主持并完成服务地方的系列智库项目,其决策咨询报告中的部分建议被《黄冈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采纳。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罗芳数十年的不懈努力。       “年轻的时候,关节痛起来真的是无法忍受。”罗芳说,她8岁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此后多年病痛缠身,她的手指都已经变形,腿脚也不太方便。       罗芳介绍,她是湖南安乡人,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工作了13年后,她于1999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攻读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非全日制),2004年,又考取西方经济学博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       2007年博士毕业后,罗芳成为黄冈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       罗芳在上课。       “别人站着讲,我也不能坐着”       刚上班没多久,罗芳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有1年多时间卧床不起”。       恢复期间,罗芳看到有一个年纪大的人经常在扫楼梯,她就说“等我好了和您一起扫”。待身体恢复后,罗芳真的开始扫了,一开始从自己住的二楼往下扫,然后就开始从五楼往下扫,“一共有七楼,我的体力不允许我从七楼扫下来。”这一扫就是10年。       因为类风湿关节炎落下的顽疾,罗芳站立困难,但她仍然坚持站着上课。       罗芳说,课程一般安排得比较密集,4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站就是一上午。为了讲好每一节课,罗芳课前总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精心设计、撰写教案,细心制作课件。       “别人站着,我也不能坐着。”罗芳说。       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大三学生葛伟锋正在备考研究生,他说:“罗老师上课总是比我们来的还早,课上的知识点讲得很细致,学生作业都会认真批改,并在课上指出问题,看到老师身体不方便还站着给我们讲课,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好好听课了。”       罗芳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去年,她的母亲因为摔倒卧床,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她趁去年暑假期间考取了C5驾照。       因为类风湿关节炎,罗芳手指弯曲变形。       热心捐款10余万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自然的,这种爱是没有功利的。”罗芳说。每逢得知学生经济困难时,罗芳总会及时地伸出援手。黄冈师范学院国贸0901班唐同学身患重病时,她当即慷慨解囊,一次性捐款2500元;在学校网页看到文章称,一位化工学院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因身患白血病,班上同学为其组织募捐,罗芳立即打电话联系到了该文的通讯记者,通过记者向患病学生捐赠了1000元;商学院市场营销201801班的陈璐,患急性白血病,罗芳捐款1000元……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鲍宏礼介绍,10余年间,罗芳为贫困学生捐款十余万元。       商学院党委副书记袁建明告诉澎湃新闻,拿到捐款名册,罗老师捐款总是最多的,罗芳不仅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在对学生的关爱这些方面都十分令人敬佩。       黄冈师范学院宣传部人员介绍,罗芳今年被学校推荐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候选人。

    • 长沙理工大学教师谭艳祥—一位教高数的“思政课教师”

        近日,一则关于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谭艳祥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播放量超1.3亿,评论数超过1万,网友和学生为他“疯狂打Call”。       谭艳祥是怎样一位教师?       原来,他的课堂不仅是公认的“金课”,妙趣横生,他还用170多个QQ群时刻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他不仅是“金牌”教练,所教的学生屡屡拿下国家、国际级别的竞赛金奖,他还是带了3届学生的班主任,学生心中的贴心大哥。       他是一位教高数的“思政课教师”。       把数学课变成“百科知识节目”       “他把高数这么艰深的课上得通俗生动。”“老师讲完题,一手插兜,一手用粉笔在答案下画出横线,潇洒又帅气。”“到现在也忘不了谭老师一秒钟一道题的神采飞扬。”……       采访中,学生对谭艳祥好评如潮。记者听了他的一堂课,学生爆笑了5次。学生们的评价,还真不是虚话。       谭艳祥的课,可以说是一档数学版的百科知识节目。       天文地理、名人传记、诗词歌赋他信手拈来。一只青蛙、一块面包、一个土豆他都可以拿来分析数学定理。学生们感叹,常常感觉刚坐下来,一堂课已经结束了,而脑海中各种硬邦邦的数学公式就“活”了起来。       谭艳祥在课堂上使用的例子,都是他精心挑选设计的,什么时候用什么例子,必须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这样,深奥的数学定理,繁多的知识细节,都被融化在他特有的授课体系之中。“谭老师上课一般会非常有顺序地按照五步来讲知识,即背景、数学定义、性质、计算,还有应用。”物电学院2018级学生陈晖霖说。       大受学生欢迎的是,谭艳祥不时会化身为段子手,让课堂妙趣横生。“元旦已经过了,新年肯定是要过的,那么由夹逼定理可知,期末考试必过。”“你爸爸的爷爷和爷爷的爸爸是同一个人,但是妈妈的奶奶和奶奶的妈妈却不是同一个人。”……这些既接地气又包含数学知识的段子,常常令学生捧腹不已又印象深刻。       但刚教书那会儿,谭艳祥的课也一度让学生昏昏欲睡。听说北京一家培训机构的课堂很受欢迎,他找了一个机会,专门去北京“卧底”了半个月,吸收借鉴培训机构的教学特点,然后再凝练自己的特色。       为了上好课,谭艳祥苦练内功,连自己的声音都不放过。高数课堂要讲解繁杂的公式推导,喋喋不休很容易就“倒嗓子”,于是他专门向专业声乐老师学习科学发声,练习发音技巧。他每天早起吊嗓子,大声朗读文学作品,常常被爱人和孩子“嫌弃”。但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一口气上4节课仍然声如洪钟。       现在,站在三楼能听到他在四楼的讲课,成为他的另一个标志。       在解题中渗透育人思想       课堂精心设计,课后细心经营,这是谭艳祥让高数课不再高冷的高招。       这些年,谭艳祥做了超过一万道数学题,他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复习题。“就像入了魔一样。”他笑着说,“搞数学是需要这个状态的。”       “苗子群”“培育群”“竞赛群”,是谭艳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归整对应的群名,“主要是方便辨识。”他说。外人看来,他用“魔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竞赛冠军,其实,他是对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都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坚持授人以渔,每一把解题钥匙都是谭老师苦心孤诣的匠心所铸。”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黄创霞这样评价他。       “谭老师有个特点,他会把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吃苦精神和树立自信心等内容,渗透到解题中去。”教了32年书的学院党委书记张宏伟说,谭艳祥会根据不同学生实际,给学生出一点难题,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特别能调动学生的内生动力”。       物电学院2018级学生唐延斌就有很深的体会。“你别想他给你答案。有次有道题我没做出来,老师让我抄写一遍定理。神奇的是居然抄着抄着就做出来了。”唐延斌一上高数课就成了谭艳祥的铁粉,“老师说,很多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难,不要畏难,去做就好,这句话我一定会记住一辈子的。”       “有天谭老师找到我,提醒我基础知识还不够牢固,我根本没当一回事,结果第二场考试就翻车了,出现问题的就是老师提醒我的地方。这件事情让我从此不再心浮气躁,踏实跟着谭老师的方法来。”肖霄是今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总决赛二等奖获得者,说起考试的失误还是后悔不已。       谭艳祥的课堂上没有难题,学生总能从他的教学中收获攻克学习难关的有效方法,“他会把书上零散的知识点给总结起来,变成一个系统的东西。比如,在讲级数的时候,他能用一个流程图给它完美地呈现出来,这样就让我们学起来非常轻松。”陈晖霖掏出自己的笔记本向记者介绍。       这些年,谭艳祥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39人次,二等奖70人次,三等奖6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加3届国际数模竞赛,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9人次。       比客服还敬业的“百群之主”       从教13年,谭艳祥当了3届的班主任,为了方便及时回答学生们的各种问题,还先后建了170多个QQ群,被学生戏称为“百群之主”。在学生眼中,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线,比淘宝客服还敬业,仿佛有用不完的时间和精力。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可以在群里向他咨询学习、专业、成长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很快能得到答复。       “感觉忙碌的谭老师对我们总是很有空,时刻关注着班里的动向,关心着每一位同学。”数学专业1801班学生刘璐说,谭老师一旦得知有学生生病住院,会立马组织班上同学前去看望;学生犯错误了,他会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今年我成功保研,就想着终于可以出去旅游放松放松了,刚发了朋友圈,不到3分钟谭老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他提醒我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应该提前学习研究生部分的知识,为新的阶段打下基础。”学生李志辉说。在谭艳祥的严格监督下,他获得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并被保研到华北电力大学。       “只要醒着就随时准备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这是老师的责任。”谭艳祥说。这与时间是否充裕无关,事实上,他的工作可以说繁重。这学期,他承担3个班的高数课,每周18节,指导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还担任班主任和数统学院公共数学系主任,同时要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的数学类学科竞赛。       线上线下,谭艳祥都是随叫随应的“当值客服”。学生们喜欢叫他“老谭”或“谭哥”,和他勾肩搭背开玩笑,毫不客气地去他家蹭饭。他关心学生的专业学习,给他们规划成长的道路,更像家长一样忧心着学生每一天的思想变化和生活细节。       “对着这些学生,我常常会想起我的女儿,会换位成他们的父母,不自觉地就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来教育。”谭艳祥表示,一天是班主任,这颗装满学生的心就一天也不能安逸下来。

    • 用爱陪伴“陌上花开”——记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山东大学教师范蕊

        “工作中有两件事情能让我兴奋,一是跟学生谈话,二是给学生上课。”近日,刚荣获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的山东大学教师范蕊告诉记者,“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他们身上涌动着的是年轻向上的活力。”       从事辅导员工作13年来,范蕊为学生写下了1300多篇原创文章;“陌上花开”微信公众号拥有粉丝近两万人,回答学生提问几万条;“爱情与婚姻”选修课4年来每学期选课爆满,被学生评为“最适合情侣旁听的课程”,建立情感教育工作室,情感教育正逐步打造成她辅导员工作新品牌。       13年来,范蕊坚持每周去一次学生宿舍,每天至少和一名学生面对面沟通一次。她用信仰与爱陪伴学生成长,是学生心中最值得信赖的老师。       作为一名辅导员,范蕊必须处理各种繁杂琐碎的工作,浏览消息、传达通知、评奖、助困、进教室听课、去宿舍查寝、跟家长沟通等,一项都不能少。       2014年5月,范蕊的一个学生突患IGM肾病综合征,然而,这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范蕊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慰学生,一边连夜发动所有力量为学生募捐,短短3天,就筹集善款37万余元。       在长期的辅导员工作中,范蕊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而在所有心理问题中,学生的情绪情感问题最为突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她积极参加国家、国际的心理咨询师及创伤治疗师等专业培训,并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一对一”的沟通咨询之外,她还主持成立了“范蕊情感教育工作室”,研究学生的情绪情感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在全校率先开设了“爱情与婚姻”选修课。       “我们的情感教育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有7位成员,主要通过微沙龙、讲座、个体咨询以及通识课等方式,为全校学生进行爱情、友情、亲情、个人情绪管理等情感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范蕊说。       范蕊和同事还依托微信公众平台“陌上花开”开展网络咨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可以匿名倾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       徐志摩在散文《海滩上种花》中写道:“你们看这个象征不仅美,并且有力量;因为它告诉我们单纯的信心是创作的泉源——这单纯的烂漫的天真是最永久最有力量的东西。”       范蕊工作的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依山傍海,每天都能听到阵阵海涛,看到美丽的浪花。范蕊对自己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就是“在海滩上种花”。2015年,范蕊通过整理自己的辅导员札记、随笔等,正式出版了《在海滩上种花——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一书,体察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记录学生每一步前行的脚印,冷静反思学生发展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正如徐志摩所说:‘你要打开人家的心,你先得打开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里容纳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里去。’”范蕊说,“我想告诉学生的是,范老师的心永远是打开的,你们也可以把心打开给我。&rdquo

    • 漯河教师火车上紧急救助不适乘客

        8月1日,记者了解到,近日在汉口发往大同的K1367列车上,一名乘客突发不适,紧急时刻,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宋文刚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紧急查看处置乘客病情,直到乘客病情缓解后才离去。       据悉,宋文刚在假期里准备带着孩子回老家探亲。16时许,广播里响起了3号车厢有乘客突发不适,寻找医务人员求救的消息。正在4号车厢陪孩子的宋文刚,听到广播立即赶到现场。经询问,乘客突发头晕头痛,恶心伴呕吐感,进一步检查乘客发现情况尚可,血压偏高。宋文刚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了紧急处置,安抚患者放松。一小时后,患者各种症状缓解,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       被问及救人时的想法时,宋文刚坦然说,医者“仁”心,不忘学医初心,牢记医学使命。每位医生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宋文刚在危急时刻挺身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担当,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得到了列车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的高度赞扬。       据了解,近年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涌现出一批高铁救人、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被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 漯河医专教师列车上救人获点赞

        7月27日,在汉口发往大同的K1367列车上,一名乘客突发不适,紧急时刻,漯河医专教师宋文刚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紧急查看处置乘客病情,直到乘客病情缓解后才离去。       当天,漯河医专教师宋文刚在假期里带着孩子回老家探亲,16时许,广播里响起了3号车厢有乘客突发不适,寻找医务人员求救的消息。正在4号车厢陪孩子的宋文刚,听到广播后立即赶到现场。经询问,乘客突发头晕头痛,恶心伴呕吐感,进一步检查乘客发现一般情况尚可,血压偏高。宋文刚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安抚患者放松注意一小时后,各种症状缓解,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       当问及救人时的想法,宋文刚老师坦然说,医者“仁”心,不忘学医初心,牢记医学使命。每位医生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       宋文刚在危急时刻挺身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担当。也体现了漯河医专教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得到了列车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的高度赞扬。       一直以来,漯河医专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承“诚朴精业”的校训,肩负办人民满意高等医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四有”“六要”好老师。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高铁救人、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被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体现出学校对塑造良师和培养良医的不懈追求。       据了解,宋文刚,38岁,病理学副教授,主治医师,从事医教研工作15年,曾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进修学习,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荣誉,曾获漯河市师德标兵称号。

    • 心系教育扶贫 情暖乡村学生——记淇县庙口镇第二初级中学扶贫专干侯文清

        走进鹤壁市淇县庙口镇鲍鱼沟,你会被这里的自然环境陶醉:群山环绕,村落古朴,但满山的翠绿和清新的空气掩遮不住山村的贫苦和土地的贫瘠。 在这里,曾有多少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2016年秋季,伴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始,淇县庙口镇第二初级中学扶贫专干侯文清和其他教师一样按照学籍上学生姓名逐个问询学生,给家长打电话,并进村入户,逐个排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尽管每个教师仅有12个学生的任务,尽管费尽了心机,但在没有经验和资料奇缺的情况下,仅仅排查出6户人家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对他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可能是排查的方法出现了问题,也许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也不知道自己是建档立卡户,更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应该享受的营养餐改善计划政策和在校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困难可想而知,而6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5户是侯文清排查出来的。       2017年春,他带领班主任由入户排查到结合村委会贫困户档案,排查出了全校23个建档立卡户。他说结果促使反思,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精益求精。秋季,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资料实现了县域共享,他带领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门的政策学习和技术培训,特别是资料的比对方法,指导和帮助各班班主任扶贫建档工作。,在他和其他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建档立卡家庭的46名学生(另外有两名残疾生)全部享受了营养餐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       不让一个落下,不能只体现在让学生享受资助政策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业和成长上不断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为此,侯文清和校长协商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学校扶贫策略,并与每个结对帮扶人签订了责任书,落实帮扶学习、思想、生活及政策知晓等方面的责任。围绕学生学习进步、心理健康、生活快乐的目标,采取具体措施,有的放矢的建立台账,每月一汇报,学期一总结,学年一评比,结果和学校评优评先挂钩。任课教师就学生学业上遇到的困难,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帮扶方案,课前学后在校吃“小锅饭”;周末和假期给学生专门开通微信交流辅导平台;寒暑假,他积极组织帮扶人员送教上门服务,确保学生学业学期有进步;生活上,班主任牵头负责,生日时由师生为他们送上祝福,冬至里,由老师为他们包好饺子……三年来没有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贫辍学。鲍鱼沟的孙心茹同学于2018年考入鹤壁高中,成了该校的一份荣耀。不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一个普通扶贫专干的炽热情怀。       抓住“精准”这个关键,扶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跟”上。作为学校扶贫专干,他深切的感受到了。此刻,他的眼前闪耀着这样一幅画面:新窑村的闫利芳同学家住的仍然是解放前的房子,室内客厅正面墙上,一张中堂残缺不齐,破旧不堪,四壁皆是原生态(没有粉刷)的高低不平的土石,烧火做饭的油烟熏黑了四壁,短短的房梁下面是一堵半截墙,室内没有凳子,仅能容得下几人立足。孩子的家长说:“家有一个大学生,一个初中生,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哪能上得起学呀!”。       为了给葛箭的赵毅家送温馨告知书,侯文清一天去了6次,都没有见到其家人,打电话没有人接。晚上吃饭时给其父打通了电话,说在外地干活,10点才能回到家,他干脆等到10点半,也没有见人回来。第二天早上5点又到他家,正好遇到了正要出门干活的家长:昨晚上梁加班回来时12点多了,今天你要再迟来一会儿,我就又走了。一句“真不好意思”,道出了建档立卡户生活的多少艰辛和学生家长对他工作真情的满意。       学校的资助档案资料必须客观准确,有时一个数字得有多次的核对。银行工作人员说牛玉杰同学家的银行卡号有误,经过核查学生档案,银行卡号并没有错,又给家长联系证实还是没有错,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经过两个小时的核实,原来是电子档案中卡号那行单元格设置惹的祸!       在学校发给家长的温馨告知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以上信息如有不清楚之处可咨询学校侯文清老师。说实话,平时很少有咨询资助扶贫政策的电话。不间断的让学生给家长回电话或问孩子病好了没有的电话还真不少,甚至有的家长来学校进校门时也给他打电话让他去门岗说明情况。他不厌其烦地来回奔忙,他说他在扶贫攻坚中感到了生活的充实与助人的快乐。       一缕阳光,洒下一份真情;一种关怀,点燃一份希望在教育脱贫攻坚的战役中, 侯文清 以心暖心,以情动情,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通讯员 冯银河  牟雅澜 供稿)

    • 划破8条船的李化勇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这个荣誉对我来说太重了,我深知与这个荣誉应具备的素质还有很远的距离。”7月19日下午,李化勇告诉记者。记者从中国教育新闻网获悉,在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中,来自河南信阳的乡村教师李化勇入选,成为64名候选人之一。       7月13日,大河报以《“船”授知识,38年他划破8条船》为题,报道了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校长李化勇自执教以来,上课常备木船。38年间,他划破8条小船,还曾划船接送学生。李化勇放弃了许多能去城市的机会,坚守乡村教育事业。眼下,乡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李化勇却表示将坚守到最后。李化勇的事迹经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周边村民及多名社会热心人士对李化勇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行为表示赞扬和敬佩。       7月18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发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的消息。经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李化勇脱颖而出,成为64名候选人之一。       记者了解到,经过公示投票,最终将产生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7月19日下午,获悉消息的李化勇谦虚地对记者表示:“感谢大河报对我的关注和关心,这个荣誉对我来说太重了,我以后还要努力做到更好。&rdqu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