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一退休教师捐献遗体
看着父亲留下的书籍,王晓梅姐妹俩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
2015年1月1日,天刚蒙蒙亮,在市第二中医院的病房,市民王晓梅走到父亲王卫华的病床前,俯下身,轻轻从父亲的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字条,按上面的电话号码拨通电话后说:“郑州大学医学院人体馆吗?老父亲走了,你们来吧。”
至此,一名退休教师生前的捐献遗体心愿终于实现。
心愿:死后捐遗体,不发讣告,不留骨灰
从王卫华生前任教的市四十九中得知此事,《洛阳晚报》记者辗转联系到王晓梅,和她约定1月3日上午见面。按照习俗,这一天原本是她父亲王卫华被送至殡仪馆火化的日子。
记者赶到王卫华家时,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家人到齐了——王晓梅和她的两个妹妹以及70岁的母亲,王晓梅姊妹仨左臂上戴着黑色“孝”字。
王晓梅说,父亲王卫华享年76岁,退休前是高中生物教师。2013年10月,父亲感到咽部不适就独自到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为食道癌。随后,王卫华就开始联系捐献遗体事宜。“父亲的决定很突然,家里没人同意,我们姊妹仨搬来叔叔劝说他,要相信病能治好,不要老想着捐遗体。结果叔叔不但劝说无效,还被劝去填写了一份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死后捐遗体,不留骨灰,不发讣告,一切从简’。父亲于2014年11月27日再度病危被送至医院,留下这个心愿。”王晓梅说,“进医院时,父亲揣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郑州大学医学院人体馆的电话号码,他说要是自己不在了,就让我们打这上面的电话。”
老伴儿:同意他的做法,他生前就这一个愿望
早在2014年5月28日,郑州大学医学院人体馆和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献遗体接受中心就同意了王卫华的申请。王晓梅说,父亲之所以作这个决定,与他从事的教学有关。“他崇尚科学,家里都是他研究生物的书籍,他愿意用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贡献给医学事业。”四十九中的张老师称,王卫华堪称教授级别的教师,曾给人教版的教材指出过错误,学校里的很多教师都支持王卫华老师的决定。
采访时,王晓梅的母亲也坐到一旁,在被问到是否同意爱人的做法时,这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笑着回答:“同意,他生前就这一个愿望。”
在他的影响下,家人都递交了捐献遗体的申请
王晓梅最小的妹妹王晓静,请了假从北京赶回来,在送走父亲后,一直在家守在母亲身旁。
“父亲走后几乎没留下什么,除了一张照片和满屋子的书和教学器材,郑州大学医学馆说,他们会在馆内竖立纪念碑,让家人可以到那里祭拜父亲。”王晓静告诉记者,在父亲的影响下,家人现在都递交了捐献遗体的申请,希望他们的做法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