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点亮农村孩子的未来

        “‘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句话,让我打心眼儿里感到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光荣和责任。”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动情地说。     2002年,李灵从淮阳师范学校毕业,就一头扎进农村,靠着四处筹来的钱开办了一所小学,取名为“希望”。从此,这位年轻人的命运,就与农村孩子们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很多人认识李灵是从11年前的一张照片开始的:消瘦的她推着一辆悬挂着“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的破三轮车,走街串巷、汗流浃背。她就这样为学校300多名农村孩子拉来了简易的“阅读中心”。     在当地媒体不久前拍摄的一张照片里,李灵和几个老师戴着口罩,站在桌子上,踮着脚粉刷教室,为复学做准备。为什么不请工人呢?“请得起,但我和老师们舍不得。”李灵说,大家想节省下这工钱,给孩子们改善伙食。     李灵希望小学现在有600多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每月农历初六,学校会买大蛋糕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实行留守儿童生生结对、师生结对,让父母均在家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让教师成为其“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馨,健康成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李灵“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的坚守得到回报:学校目前生源覆盖直径十多公里区域,受益乡村30多个。18年间累计培养、毕业学生万余人次,300余名学生从这里出发,走向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不再遥不可及。     【青年寄语】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一名耕耘在农村的人民教师,我的理想就是为更多孩子带去更光明的未来。我愿扬起信心之帆,展现青春风采,以只争朝夕的姿态,朝着理想彼岸进发。努力过,不后悔;拼搏过,无遗憾!                       ——李灵

    •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方城县实验初中校长穆德会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方城教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校长,他们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工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方城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方城县实验初中校长穆德会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殚精竭虑谋发展。一位好校长,一定是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一定是有使命担当的校长,一定是大仁大爱的校长。穆德会校长创业于方城县实验初中杨楼二中(原名治平学校),是方城县有名的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就是在穆校长任内,杨楼二中成为方城县课改教学样板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引起上级部门和社会关注,穆校长也名声大噪。穆校长在这样条件下,是如何作为的,一时间成为很多教育人的疑问。随后穆校长因业绩突出,被调往距家近100公里的广阳镇第一中学。2018年又因业绩不俗就任实验初中校长。两年多来,家在县城,却吃住在校,他习惯了学校生活,在家就睡不着觉,吃饭不香甜。他精心谋划学校发展,全心全力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他规划了学校发展蓝图,创建并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了各级部门,优化人员配置,创新了管理模式,狠抓教学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实现新的跨越。2019年在生源质量不景气情况下,重点高升学人数达到549人,升学率达62.5%,跻身南阳市中招综合考评前三十强。2020年县一模考试,再次取得骄人成绩,为取得2020年中招新胜利打下良好基础。2020年方城教育人,又在带着疑问,探寻实验初中创造奇迹的秘密。     二、不忘初心踏征程。他时刻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心上,他时刻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他时刻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时刻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心上。这就是一位好校长的初心。学校发展是责任,是使命,学生成长是责任,是良心,教职工冷暖是情义,是人心向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本分,是忠诚!     穆校长在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为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可能受到的影响而忧心忡忡,正月初四开始就坚守在学校,制定网上教学方案,联系网络公司对教师进行培训,多次召开教师视频会议,家长视屏会议,学生视屏会议,监管网络家庭课堂,不断总结网课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网课教学方案。     疫情取得阶段性好转,多次召开疫情防控常态化会议,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进行疫情大排查学情大走访活动,多次召开九年级复学准备工作会议,仅仅研究并撰写《实验初中复学工作指南手册》,穆校长用了四五天时间,穷尽了智慧和精力,这期间,父亲病重去世,瞒过所有同志,隐忍悲痛,一天后回到工作岗位。     工作就是他的生命,学校就是他的家。他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辛勤和智慧,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不骄不躁,拼搏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不断开启新目标新征程,实现新胜利新跨越。     三、足智多谋破难题。2018年秋期,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后,认真研判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全县教育的新形势,探讨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校情不同、形势不同,措施肯定不同。学校老旧面临着改扩建、超大班额现象突出、教师思想不稳定,需要找准一个突破口让学校走出困境,扬帆起航;全县教育的新形势是:全县管理水平正处于在提档升级的一个转折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正在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正在不断攀升,各乡校正在明争暗赛、你追我赶,缺乏创新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滑坡。基于这两点的考虑,穆校长多次召开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规划学校分发展路径,继而出台了《实验初中四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努力的方向,致力提升学校软实力。穆校长用自己的韧劲和足智多谋,用自己的忍耐和人格魅力,破解了一个又个影响学校发展的难题,扫除了一个又一个影响学校发展的障碍。     四、攻坚克难聚人心。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的提升是所有问题和困难的核心,这也是最难闯过的关口,最不容易克服的困难。     穆校长带领领导班子从思想作风整顿开始,一方面摆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明确奋斗目标,逐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身先士卒做表率,树立标杆做榜样。他要求班子成员有品行、有能力、有担当、有业绩,带领全校教职工为实现学校发展中一个个目标而努力。学校先后评选了首届最美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美德少年,大张旗鼓的表彰成绩优秀教师和学生,表扬方方面面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教师学生心中有榜样,努力有方向。   他不断带领班子成员外出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方面的智慧,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实验初中发展中一个个有效高效的举措或方案。     人心齐,泰山移。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实验初中就这样,不断把困难踩在脚下,不断披荆斩棘,不断为学校发展注入正能量,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不断取得新的更优异的成绩。     五、温暖师心促成长。人心都是肉长的。穆校长回到实验初中以来,老师们有了更多获得感、成就感,一桩桩一件件事例感染着感动着温暖着每一位老师。     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是至高境界的关爱,只有老师的专业成长,才是终身取之不竭的幸福源泉,大胆高标准要求,体现了对教师成长的负责、对学校发展的负责,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给老师尊严、尊重和信任,是高层次的精神福利,是教师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没有什么比尊重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信任更能打动人。     教师节穆校长的一束鲜花让多少教师热泪盈眶,生日里一张蛋糕卡让多少教师引以为荣,重阳节相聚相谈让多少老教师感动释怀,每年全员体检让多少教师体会到自己对学校的价值,一次次登山比赛、一次次远足、一次次外出学习、一次次聚首畅谈,美好记忆、精彩瞬间都深深地珍藏在教师灵魂深处,都成为了宝贵的人生财富,都化为了对实验初中无声的依恋,化为了默默工作不图回报的精神力量。     六、一身正气肃校风。校长有正气,班子有底气,教师有劲气。无私者无畏。     穆校长一心为了学校,一心为了发展,心系师生,忘我无我的工作,不讲客观理由,一心要把工作干好。真是有志自有千方百计,无志只感千难万难。穆校长工作第一,一身正气,放低身段,没架子接地气。实验初中人认为,和优秀的人相处是缘分,是福分,更是成长。正能量的不断积累,人们看到的是校长、班子干事创业满满的正能量,看到的是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满满的正能量,看到学生学习勤奋孜孜不倦的正能量。     风清气正的校风、追求卓越的教风、勤学善思的学风逐渐形成。     七、以德服人铸师魂。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是穆校长的美德,再大的委屈,再大的气愤,他都能内化为和风细雨,内化成宽容仁爱。他有七擒孟获的耐心,他有人之初心本善的宽厚。人品好,是经久不衰的人格魅力。在他和班子带领下,帮助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是最大的师德,教好学生、不耽误学生就是最大的爱心善举,已经成为广大实验初中教师的共识,已经内化为他们最核心的师德师魂。     八、创新发展攀高峰。创新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动力,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创新才能实现卓越发展。穆校长任职以来,不断用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实行了级部管理、五级巡查制度,实行了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实行了天天有赛课,周周有评比制度,构建了各种激励先进奖优罚劣的方案。不断把权力下移,责任下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他带领实验初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取得了实验初中发展史上新的辉煌业绩,为长期积淀的实验初中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广大教师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追求进步专业精进的的学术精神,争先创优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以校为家校兴我荣的主人翁精神。这些已经成为实验初中宝贵的精神文化、成为实验初中强势发展的动力和根基,成为实验初中实现新跨越、攀登新高峰的精神武器。     (通讯员 潘树立 供稿)

    • 帮助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最大的师德——方城县实验初中教师何萍

        一批优秀教师成就一个好学校,一个好教师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实验初中的广阔舞台上,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师,他们追求思想进步,追求专业成长,他们不仅有卓越的教学业绩,更有崇高的人生追求。九年级语文老师何萍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一、舍小家顾大家,弃小我成大我。在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上,作为语文老师的何萍,堪称典范,他年龄不大,但分的清轻重,分得清公私。她爱人在南召工作,十天半月回家一趟,何老师一个人拖儿带女经营家庭。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几个月大的女儿交给了保姆,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带着儿子到学校上课,很多时候晚上孩子在办公室里睡着。她说,我两千多块钱的工资,不够开支保姆工资,不够给女儿买奶粉,自己舍不得买一件心仪的衣服,经常靠父母弟弟的接济过日子,但每当看到班里学生进步了,还是很快乐;看到班里几个学生成绩一直没有提上来,仍然忧心如焚。有人质问她,面对入不敷出的工资收入,这样卖命的工作图什么,她有点尴尬,但又坚定的回答:为了那份责任,为了对学生负责。何老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夸夸其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张扬着一位实验初中老师高贵的灵魂,践行着一位实验初中人无私的大爱。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爱着自己的家,但他始终把班级放在第一位,把课堂教学放到第一位,把她爱着的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她心里,学校的事再小是大事,家里事再大是小事。在她心里,教育无小事,学校无小事。她和其他实验初中教师一样,顾不上管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一直在全身心投入管理教育自己的学生,别人的孩子。舍小家顾大家,弃小我成大我。这就是成长中的实验初中人的品格,这就是成长中的实验初中人的美德。     二、爱岗敬业乐奉献。何老师上班近20年,在实验初中已有10年,她从没有因私事旷过一次课,请过一次假。每节课她都精心准备,翻阅资料、调查学生、书写教案,优化教学各个环节,努力实现课堂效果教学效果最大化。为此,她总是早早到班候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充满激情,总能带动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认真落实每一次作业。为了辅导学生,她顾不上回家,顾不上吃饭,哪个学生因辅导和谈话,学习状态好了,成绩提升了,是她最开心的事。哪个学生辅导无效,谈心无效,她决不放弃,一定会再做工作,继续耐心辅导。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她多次有针对性的家访学生,不断通过不同渠道和家长沟通思想,共同商量提高孩子成绩的方法。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让何老师整编发布学校微信公众号,何老师积极运作,每天及时编辑发送,不辞辛苦。2020年春期,何老师参加到九年级级部管理中来,每天巡查班级,巡查教师,巡查学生,参加中午值班,九年级模拟考试,何老师在监考的同时,兼任广播员,干的工作越来越多,但何老师任劳任怨,不辞辛劳,排除各种困难,各项工作出色完成。她认为,校荣我荣,学校的工作就是自家的事,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有什么可抱怨的。干不好,不会干,才值得抱怨。     三、积极进取求卓越。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追求进步,追求卓越,人生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生活才有意义。何萍老师,不断在语文教学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主动听课学习,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学校纪律,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增强组织意识,大局意识,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的进步是各项工作的动力之源。不管做什么工作,何老师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偶尔有个纰漏,便十分懊悔,决心以后做得更好,真诚做事,认真做事的态度,感人至深。经常有人开玩笑似地说,何老师看着大大咧咧的,做起事情来,教起课来,竟然如此用心,如此专业。     四、责任在肩不停歇。做就做到最好,做到无能为力。何老师本学年接到一个最差的班级,但她没有讲任何的客观因素,每次考试结束,都会总结得失,鼓励进步的同学加倍努力,鞭策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定下目标,下定决心,下一次一定要有进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她经常和班主任等老师交流,鼓励大家:我们班学生底子差,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提升他们,超越其他班级。何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惜和放任不管的学生家长生气,就这样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过关,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把脉,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辅导,她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看着每一次有进步的成绩单,她总是那么享受,那么快乐!她认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五、爱心铸就幸福梦。     教师的生活很清苦,教师的时间朝五晚九,吃饭没有准点,休息没有准点。何老师习惯了这种不同常人教师生活,她沉浸在自己教书育人的王国里,在她的世界里,满满的都是学校、级部、班级、学生、成绩、进步、备课、上课、批改试卷、辅导、检查…… 在她的王国里,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在健康成长,一位位祖国栋梁在自己关注关爱下成才,清苦的日子里,却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她说,帮助一个学生,我就多一份快乐,提高一个学生,我就多一份幸福。     是的,实验初中人就是这样,他们把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视为自己最大的师德,视为自己最大的爱心善举,这就是一个实验初中普通教师的教育初心。     (通讯员 潘树立 供稿)

    • 舞阳县教研室教研员鲁丽红:停课不停教,悉心来督导

        5月13日,是舞阳县教研室教研员鲁丽红坚守在“停课不停教”岗位上的第90天,她在战疫期间特殊的教育生活,就是全省基层教研室教研员默默抗击疫情,保证网络教学质量的真实写照。     在整个区域施行“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是新生事物。在“停课不停学”方向确认后,各级教研室和教研员成为老师们教学行为指导的第一源头。据了解,不少地方一开始的网络教学并不顺利。作为网络教学摸索者、督导者,舞阳县的教研员们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熬夜下苦功,边学边教,引领全县中小学迈开网络教学的新步子。     01     依纲依据,教研员做教师教学的指南针     疫情突发,让很多行业停摆,但教育教学工作却一刻未曾停歇。教师等教研员的指令,教研员则需要教研部门及时有效的指导文件来规范各种动作,以实现指令及时有效和人性科学。     鲁丽红是小学语文教研员,和其他教研员一样,负责疫情下的教学指导工作,稳住基层老师不安的心。鲁丽红按照舞阳县教研室成立的疫情防控阶段网络教学领导小组制订的《舞阳县网络教学实施意见》《舞阳县网络教学指导计划》,明晰网络教学基本要求和备课、授课、自学、指导、答疑、作业等关键环节的教学基本程序。     鲁丽红(中)和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骨干老师研讨网络教学     早前,舞阳县统一部署,建立了县、乡、校三级网络教学体系,实施三方联动,分层管理,强调各级网络教学工作群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县教研员分包乡镇,全程督导,全县师生全员参与,全面启动“停课不停学”行动计划,以工作群为载体,为教研员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搭建互动和交流的平台,确保网络教学活动有效推行。     02     网络教研,教研员做教师教学的压舱石     鲁丽红分包的是舞阳县第一、第二、第三实验小学和育才实验学校,这4所小学的学生数占全县的65%,教师数占全县的45%,她的压力很大。     压力大,也得干。鲁丽红第一时间利用三级网络教研平台,向学校发布网络教学方法、先进教育理念和网络视频说明。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发现有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防疫是阻击战、一阵风,复学指日可待,网络教学时间不会长、不必太操心。”虽然这只是个别老师的认识,但这一松懈麻痹的思想,还是引起了她的重视。     鲁丽红(右二)和老师们的教研舞台无处不在     鲁丽红及时在小学语文教研微信群中提示:“抗击疫情是白衣战士的使命,网络教学是我们教师的本分,疫情不解除,我们就要坚持到底。”同时,她还向学校主抓网络学习的负责人提出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压实网络教学担子的建议,提醒各校要依照《舞阳县网络教学实施意见》和《舞阳县网络教学指导计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校校设目标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设网络操作导师、网群具体负责人,制定专项常规管理制度等。鲁丽红的这一提法随即在全县推广,为全县教师“停课不停教”工作创建了新模板。     舞阳县第三实验小学60%的学生来自乡镇农村,网络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网络教学难度很大。鲁丽红和学校校长专门就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对确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电视或网络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安排班主任“一人一策”,通过微信和学生对话或视频,确保网络教学不落一人。     网络教学,很多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一开始无从下手。于是,鲁丽红利用网络进行教研,先让老师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使用网络工具,然后组织教师观看直播教学视频,并相继开展网上授课、评课活动,开展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活动,充分实现网络优质资源共享。     去学校教研,是教研员鲁丽红(左三)的工作常态     疫情肆虐,大家因隔离无法自由出行,鲁丽红就组织所包学校,发挥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网络教研工作群中的指导作用,将教研室微信公众平台和学校网络教学工作群连接互通,搭建网络平台,共享信息,及时解决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使“停课不停教”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落实网络教学中,鲁丽红充分利用QQ、微信、钉钉和“县、乡、校”三级网络教研平台,提前一周向所包学校发布教学进度,与4所学校的业务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探讨和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时常关注和倾听一线教师网络教学情况,及时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不断尝试与改进中探索适合学情的网络教学方法。     舞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根据鲁丽红的提议,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尝试“一级一策”“一班一案”的方法,分别建立各年级学习群。为应对直播教学不顺畅的问题,鲁丽红和舞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姜玖枝、副校长刘俊霞商议出对策:任课教师每周都要提前备课,如直播效果好,依照直播设计作业,如不顺畅,老师可轮流上课,布置作业,并让学生上传作业,教师认真抽查批改。     舞阳县第二实验小学落实“一周一总结,两周一测试”工作,很快就形成了较好的网络教学模式。有老师感慨:“如果把疫情期间不稳定的网络教学比作航行中的大船,那教研室和教研员们就是这艘飘摇大船上的压舱石。”     03     紧贴一线,教研员做教师教学的矫正器     在网络教学督导过程中,鲁丽红发现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师生同时观看名校同步课堂直播时,有的讲授内容整合跨度大,讲授时间短,尤其是概念课,学生不易接受知识,有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典型问题,鲁丽红找到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霍芳欣和多位班主任在三级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深入交流,之后制订《观看名师课堂,寻找难点对策》方案,要求任课教师听课后,通过钉钉平台再补充讲解,力争让学生听懂、学会。同时,作业要求适量,设计要有梯度,注意基础性和覆盖面,加强线上作业的抽阅、检查和讲评,注重教学与激励相结合,对优生和学困生宽严有度,严防在网课中两极分化。这些有效做法,再次在全县网络教学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鲁丽红指导并观看舞阳县育才实验学校的老师上网课     鲁丽红和教研员们鼓励一线教师遇到典型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时,通过三级网络教学平台聚焦问题,由教研员研判并答疑解惑,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和教研水平。同时,她还针对各个学校网络直播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偏矫正,进行个性化指导。     舞阳县育才实验学校是民办学校,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成绩关联性较高。鲁丽红和学校领导商议,在网络教学中一定要不超标准、不超进度教学,关心孩子健康,严格控制教学时间,增加课间休息次数,注意学生用眼健康。之后,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舞阳县育才实验学校朱丹丹、赵慧琴、关楚、李伟杰等班主任在钉钉群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心理健康辅导、保护视力、健康饮食、寓教于乐等方面的教育,备受家长称赞。     鲁丽红和她的同事们,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教研,在防疫、读书、命题、教研、督导网络教学的忙碌中,履职尽责。“在大疫面前,通过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更佳,才无愧于教研员这个称谓。”采访最后,舞阳县教研室主任张耀国说。

    • 看哭了!为什么要尊师重教?从看懂这10张照片说起……丨教师故事

        为什么要尊师重教? 两会将至,这一话题必将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今天,让我们从这10张刷爆朋友圈的照片说起……     //     第一张照片       背着娃娃上网课,学生心疼并感激她     疫情期间,一张女教师扎着马尾辫背着娃娃给学生上网课的照片在网上走红。     来自安徽省蚌埠市固镇任桥民族中学的“90”后化学老师罗银艳,因孩子太小,丈夫在部队,为了不耽误毕业班的学习进度,她背起娃娃给学生上网课。     “只要能教学,和学生在一起,什么方式都可以”“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尽一个教师的职责”……     一次线上见面,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老师背后的付出。     //     第二张照片       他每天步行30公里,     只为收来35名学生的家庭作业本     在浙江衢州常山县的几个村子里,这只粉红色的双肩包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     58岁的乡村教师王金良背着双肩包,沿着乡道走在回家的路上。     包里装着的,是刚刚收上来的35名学生的家庭作业本。     2月10日,常山县辖区小学开始线上教学,但王老师很快发现,班上35名学生每天都不能交齐作业。     于是他早晨将批改好的作业步行送到每个学生家中,下午又将学生做好的作业收好拿回家连夜批改。     每天两趟需要步行30公里路,他风雨无阻,用最“麻烦”也最让人尊敬的方式给学生树立了好榜样。     //     第三张照片       疫情期间,     深夜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流泪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社会都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抗击疫情,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809班班主任郭简用一封饱含信仰与爱的信——《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展现了教师的底气与担当。     信的内容朴实无华却字字戳心,相信在特殊时期的几句叮嘱,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     第四张照片       找了几天,深山见到学生崩溃大哭     云南陇川县清平乡中心小学复学后,学生小君(化名)一直未报到,班主任段树芹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被父亲带到深山里的小君。     见面后,段老师抱着小君崩溃大哭,问他:“你怎么不来学校……瘦了很多,知不知道老师多担心你?”     段老师用脚步诠释着尽职尽责,“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     第五张照片       “银发师生”相逢,     95岁学生向94岁老师献花     在重庆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的现场,1945级学生、现年95岁的丁传培为自己的老师、现年94岁的许香穂献上鲜花的一幕完美诠释了尊师重教的传承之美。     看到学生给自己献花,许教授执意从轮椅上站起来,两位90多岁的老人双手紧握,久久不愿分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银发师生”的重逢场面感动了许多人。     //     第六张照片       最后一课!     他与11名毕业生骑行1800余公里     高考结束,山西朔州朔城区一中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通过骑旅为学生们补上了最后一课。     “老觉得心里欠缺点什么,跟他们上课讲的内容没有得到生活的验证”。     枯黄的小麦、刚播种的玉米、炊烟袅袅、平原上的农家小院,在祖国如画般的风景中,让学生们寻找生命的意义,教给他们人生的道理。     //     第七张照片       与时光赛跑的老师,     他已退休却从未“退休”     扎根在最贫瘠也是最需要教育的基层,是九旬退休教师叶连平的坚守,也是一群像他一样的老师的坚守。     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叶连平从2000年开始利用节假日免费给学生补习语文和英语课,已经有1000多名孩子得到过帮助。     每堂课,他都会写满一面黑板的内容,源源不断给学生传递知识与爱。     在无数像他们一样怀揣着教育梦想的乡村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未来的荣光。     //     第八张照片       她跪着上课一个月,     愿能教出“站着”的学生     去年年底,一张女教师“跪着”给学生上课的照片被热传。     广州潮州瓷都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谢小玲不慎摔跤致左脚踝骨折,但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她没有顾忌伤痛,即使脚缠绷带也坚持双腿跪在椅子上教学。     她在朋友圈感叹:但愿跪着的老师能教出“站着”的学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     //     第九张照片       她虽然只有1只眼睛,     但却灿烂了学生的整个世界     广东茂名的90后教师陈晓婷,9岁那年右眼球因肿瘤被迫手术摘除,但她依旧是“美”的代名词。     她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欣赏自己,她用真诚、幽默感染着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经历为学生加油打气。     她是学生们口中的“女神老师、孩子王”;学生们的一动一静、喜怒哀乐,是陈老师最真实、最珍贵的财富。     //     第十张照片       “不务正业”的校长爸爸,     为25个孩子烹出家的味道     在江西余江区春涛镇黄泥小学,全校只有五个年级25名学生、5名老师和一名校长,这所全县学生人数最少的小学,却有着许多小学艳羡的“快乐午餐时间”。     每天中午,“校长爸爸”章站亮和孩子们分工合作,切菜、炒菜、提水、洗碗,师生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幸福着、快乐着。     不仅在这所小学,许多学校中老师身兼数职,随时扮演心理咨询师、调解员、警察、保姆、修理工等角色的情况十分常见。     10张照片,10位老师,是中国一千多万中小学老师的缩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他们的座右铭。     10个普通老师的平凡故事,交织出这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步一脚印,为孩子们打开未来世界的大门。     从懵懂稚童到展翅飞翔,没有老师的陪伴,每一个孩子都难以走得到理想的彼岸。尊重教育,从尊重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开始!

    • 郑东新区龙翼第二小学 马春梅:播种希望 聆听花开

        匠心逐梦:做教室里的“花婆婆”,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陪伴每一个孩子收获生命的润泽、精彩和卓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成为更美好的自己。”从24年前踏上三尺讲台,马春梅就下定决心做一位好教师,让教室这个“生命场”充满生机活力,助力孩子们以更好的姿态成长。     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奋战在教育一线的马春梅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更高质高效。在她的语文课堂上,一篇篇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上演,同学们兴致盎然,成为展示自我风采的小小舞台。其中,她讲授的《再见了,亲人》《传统节日》还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二等奖。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合理地安排学生的碎片时间,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了大自然课程、书香课程等来缔造完美教室,鼓励大家从小培养兴趣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我们的运动课程,会鼓励学生健身、跳绳等,释放学习中的压力,展现个人风采。”结合学生年龄,马春梅还设置了书香课程、远足课程、实践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坚持与学生一起吟诵,坚持一个月给家长写一封信,并邀请“故事妈妈”进课堂……一系列课程的实施,让她所带班级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班主任,马春梅还格外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将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融入班级管理之中。利用晨会课、少先大队活动课,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在班里定期开展德育实践,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马春梅看来,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关键。“老师要试着做学生的‘知心人’。”除了日常交流以外,马春梅还在班级组织开展“跟老师说悄悄话”活动,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家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书香班级”“文明班级”。     为创新教学模式,从教以来,马春梅把自我学习融入日常生活,积累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养,精心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先后荣获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新教育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匠心育人,硕果累累。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孩子们在这里自由成长追逐梦想。如今,她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育初心,陪伴学生收获生命的润泽、精彩和卓越,向“家长、学生满意的好老师”这个目标努力。

    • 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西校区 付卫平:潜心施教 助梦起航

        匠心筑梦:用爱心与智慧,为孩子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在成长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华。     “做一名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在付卫平家中,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通的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憧憬。1992年,付卫平如愿以偿,正式踏上三尺讲台,践行自己的教育梦。     从教以来,她坚守教育初心,与学生一起成长。“为更好地育人,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此次疫情,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验。”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付卫平结合自己所授语文学科内容,精选课程资源,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共同学习。“在每节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设计一个课前自学单,比如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分析内容重点,或者针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自主思考,分享自学感悟等,通过这种方法,大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有效性。”     教书育人过程中,付卫平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在我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是蕴含丰富宝藏的土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因此,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孩子,身兼班主任职务的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正确引导,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     之前,她所带班级中,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上课总是惹是生非。她细心观察发现,这位学生喜欢课外阅读。针对此情况,她把班级图书管理员这个职务交给他,让学生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和责任感,学习动力也逐渐增强。“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用心捕捉,肯定他们,并给予欣赏和赞美,就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付卫平认为,学生成长需要鼓励和引导,给每个学生展示风采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引领他们向好发展。     为精心呵护学生成长,付卫平还积极营造奋进向上的班级氛围。她设置了组长、桌长等很多班级职位,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做班级的小主人,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班级氛围,可以间接有效地增进同学们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教学之余,付卫平善于总结、反思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和培训等方式,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育人水平。她认为,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担起责任,用爱和付出,助力学生逐梦起航。

    • 榜样的力量,前行的方向——内乡县王场中心小学朱红彦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在内乡县王场中心小学,就有一个如镜子、如旗帜般的榜样,他就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和蔼可亲的朱红彦老师。     一、战疫情守校园,勇做抗疫逆行者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这一年的开端蒙上了一层阴霾。内乡县王场中心小学全体师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在这场战争中,朱红彦老师作为学校的总务处主任,更加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期间,朱老师根据上级指示和学校的统筹安排,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工作预案,做好校内师生疫情防控和外出大学生返乡排查工作。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家安心上网课,面对学生多、家庭住址分散的复杂情况,朱老师没有丝毫犹豫,积极组织学校老师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急需的教科书全部送达学生手中。为了做好开学准备工作,朱老师历尽千辛,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为学校购置额温枪、口罩、消毒酒精、84消毒液、大小喷壶等学校开学必备的防疫应急物品。朱老师还坚持每天安排消毒人员对教学楼、走廊、厕所、教室、餐厅、宿舍等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净化校园环境,为迎接学生返校全力做好后勤保障。     二、守初心勇担当,争做扶贫第一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教育扶贫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担当。由于学校人员紧缺,多数老师都“身兼数职”,因此,朱老师身上又多了一个职务——扶贫专干,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但是,朱老师无怨无悔,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安心上课,他把许多“麻烦”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他多次参与“扶贫专干”培训;组织召开建档立卡学生培训会;组织帮扶老师走进贫困户家中,宣讲扶贫资助政策;组织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贫困学子献爱心;积极做好贫困学子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人”……他用一次又一次的扶贫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确保学校教育扶贫工作万无一失。     三、倾丹心育桃李,力做山区名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朱红彦老师虽然“身兼数职”,但并没有因为繁琐的事务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疫情期间,他认真备好每一门网课,上好每一节网课,时刻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朱老师用爱与责任诠释了对学生的真情守护。在朱老师的班集体里,没有埋怨和批评,只有鼓励和支持。他总是用各种方法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坚持下去,不放弃,不允许任何一名学生掉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朱老师兢兢业业、热爱工作,用自己的初心和行动,努力成为孩子们心中希望的老师,成为受到全体师生尊敬、学习的楷模。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扎根于工作和生活的朱老师,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自身的实际行动,彰显着责任与担当,向我们诠释了榜样的力量,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讯员 马柯娟 供稿)

    • 草帽胶鞋扎红绳博士直播教插秧

        “这种教学方式同学们很喜欢,上课积极性特别高,直观真实!同学们建议我去田地里面去搞一个直播,准备给我刷个火箭,刷刷什么穿云箭的。”昨日,信阳农林学院教师季新向记者说道。这几天,正值信阳插秧季,教授《作物栽培学》的季新老师在田间地头开启了直播课,受到学生们热捧,相关视频也成为社交网络上网友们讨论、转发的热门。对于季新老师的直播课,同学们普遍反映“接地气”“很专业”“老师好可爱”。     季新是信阳农林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在该校农学院教授《作物栽培学》。2019年,《作物栽培学》的实践课,季新老师就带着学生来到田间体验,做一回真正的农民。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同学们只能隔着屏幕听老师讲这门课。“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更近距离地看到我们的栽培过程呢?所以我就萌生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在屏幕前也能看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的想法。”季新告诉记者,农学院陈利军副院长倡导年轻教师要大胆尝试,于是他决定下田,在田间地头给同学们上实践课辅导。     五一假期,信阳发布多次高温橙色预警,为了让同学们在家也能上好实践课,季新老师专门考察了一番,最后决定到信阳市平桥区甘岸镇的二郎村进行课堂录制,并对水稻种植的灌水整地,壮秧的质量标准,水稻叶蘖同伸规律,水稻插秧技术规范等在现场进行了细致深入讲解。     在《作物栽培学》的线上教学课堂上,季新老师戴着草帽,脚上是一双沾了泥巴的胶鞋,一根红绳将衬衫紧紧地扎在腰上,随着直播镜头,轻车熟路地走进水田,开始向同学讲解插秧的技术规范。“拍摄的过程中我戴个草帽,形象很不好,还特别黑,真后悔忘开美颜滤镜了。”季新老师幽默地讲道,“不是有句玩笑话这样说:远看要饭的,近看卖炭的,仔细一看——农学院的。”     信阳农林学院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季新老师的在线课堂,受到了一致好评。不仅农学院的学生在弹幕区里“疯狂”为自己心爱的老师打call,就连其他学院的学生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也情不自禁地为季新老师点赞。“季老师这种教学方式让我觉得上课更像是一次春游,从育秧棚到大田,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如何辨别水稻和杂草以及插秧小技巧。”这位同学说。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季新老师认为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历练,更是一种激励,促使他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技巧,把专业的知识通俗化、实用化,让同学们切身去感受、去实践知识带来的迷人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