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武秀之:“三合一”声乐理论的开创者

[ 教育厅新闻办] 作者:
2017-09-13 09:38:15 |
 




    在河南音乐界,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提起武秀之,很多人都会说她是为“三结合”而生。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说:“现在音乐舞台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西洋歌剧的‘茶花女’,一种是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一种是中国戏曲的‘七仙女’,三种可以互相学习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新的什么女。”周总理这个神奇的构想,对武秀之来说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面对怀疑、妒忌、嘲讽和刁难,武秀之没有让人们失望。1982年,她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声乐艺术教育成果,让周总理的生前构想成为现实。“三合一”的武秀之教学理论由此诞生。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况下演唱西洋歌剧、民族歌曲和中国戏曲,声韵婉转如一。1989年,以“三合一教学法”为主要训练手段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成果,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获得高度赞誉之后,随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课题都在各个角度、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实践剧目创作上,武秀之坚持“一部剧目一种创新、一部剧目一种境界”,创造出大量的艺术精品,进而又尝试“一演三”的实验(一个演出团队一天内演出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型剧目)。
 
  1989年到1990年,武秀之排演了两部分量十足的歌剧作品——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和改编歌剧《叶子》,获得观众空前的好评和专家同仁的一致认同。2014年到2016年,武秀之组织排演歌剧《茶花女》,打破常规,唱词中文,舞蹈演员现场合唱,主演全部为自己的学生。
 
  武秀之在“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道路上的探索与发现从未停止。她不仅要让民族声乐教育吸收西洋唱法和戏曲唱腔的养分,还大胆地将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和西洋唱法的优点同河南的豫剧完美联姻。1998年7月15日,原创豫剧现代戏《走出一线天》让武秀之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跻身豫剧改革的行列,获得2000年河南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
 
  音乐剧《中国蝴蝶》是为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唱法量身定做的一出古装音乐剧。从2009年起,这部音乐剧已经被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计划剧目,让无数大学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河南原创音乐剧的魅力,感受到了“三合一”的美妙之处,同时也领略到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精妙之处。
 
  武秀之介绍,同一天同一个团队演出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型剧目,她的这个想法受到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教授的质疑。居其宏教授曾说这是神话,不可能实现。然而在2016年12月24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武秀之“三合一”——“一演三”汇报演出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成功举行,这样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2002年,年近七旬的武秀之应邀来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了歌剧、音乐剧专业。她将声乐演唱的民族、美声和中国戏曲的“三合一”延伸为歌唱、表演、舞蹈的“三合一”,并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探索文化市场,走歌剧、音乐剧教育产业化的道路”的教产研“三合一”科学发展之路。很难想象,这些宏伟计划的提出者,竟是一位八旬老者。
 
  如今,85岁的武秀之,正带领她的教学团队,创作反映我省舞阳贾湖骨笛的音乐剧《东方魔笛》,以及描写我省武工队喋血抗战的民族歌剧《月照盖头岭》,通过这两部新剧目的创演,歌颂河南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弘扬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教学、科研和创演成果,服务于河南省文化艺术振兴的大局。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