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寒门追梦的“美德少年”

[ 京九晚报] 作者:
2014-12-16 11:35:47 |

  核心提示

  “火腿肠两头裹恁紧,咋吃?”当15岁的张银行天真地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个前来看望他的好心人忍不住泪湿双眼。

  这一幕发生在半年前。

  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至今在张银行家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永城市新桥乡胡寨行政村付楼村民组,张银行家几乎垮塌的大门被一个用砖垒起的柱子顶着,歪歪扭扭,看上去很不牢固。而这个柱子也是前几天才垒的,以前用的是一根木棍,朽了。

  穿过空间狭小、凹凸不平的小院子,是张银行家仅有的两间堂屋。穿着红棉衣的母亲坐在门里侧,不停地揪着纤细的手指或头发。这个动作,她重复了几十年。

  昏暗的屋子里,杂乱无章,墙壁斑驳。几块旧木板摞成的“桌子”是这个家唯一的“家具”,“桌子”被掉下的墙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父母和妹妹憩息的破床上堆满了破旧的被褥和衣物,张银行的小床则是用烂布条攀起来的。

  张银行家唯一的家电是好心人去年送的一台电视机,仅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和一辆比张银行年龄还大的自行车。然而,这个贫穷的家庭里却有一笔莫大的财富——满墙张银行金灿灿的奖状。

  年迈重病的父亲、痴呆数年的母亲、体弱尚小的妹妹,6亩薄田收种,4人吃喝拉撒……张银行这几年不仅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而且一直在全年级300多名同学中保持前两名的好成绩。他说,他别无选择,只有咬牙坚持,只有通过知识改变自己乃至全家人的命运。

  2014年,张银行连续被评为“永城市美德少年”、“河南省美德少年”、“河南省孝心少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候选人……

  苦难身世

  张银行从一出生就无可选择地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

  父亲张凤兰兄弟二人都是光棍汉,两人相依为命,没有其他亲人。50多岁时,张凤兰才娶到张银行的母亲——一个流浪的痴呆女人。

  1999年夏天,张银行呱呱坠地。母亲没有抚养他的能力,他是在父亲和伯父略显粗糙的照顾中长大的。

  即便无比疼爱,但老哥俩无法给予张银行最起码的营养保障。奶粉喝不起,就用稀饭、面条代替,零食更不必说。自小,张银行就显得营养不良。

  由于父亲和伯父都年迈多病,没有劳动能力,捡破烂成了他们除农作物之外的唯一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张银行从小就学会了捡拾纸箱、饮料瓶、塑料纸等废品,上学放学、下地干活……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这一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懂事、孝顺,是张银行最明显的标签。前几年,伯父张先建卧病在床,父亲张凤兰患上严重的败血症,张银行十几岁就扮演起家中顶梁柱的角色。他不让父亲干任何农活,连提水、做饭都不行,家里家外全由他来忙乎。

  地里的收种可以用机械,但施肥、除草、打药等则需要人工。张银行瘦小的身躯背着喷雾器喷洒农药的情景,至今令村民们唏嘘不已。

  张银行在新桥初中读八年级,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到家,张银行都要先打扫院子、喂养家禽,然后把家人换掉的衣服洗了。做饭时,妹妹张银花帮忙烧锅,他来掌勺,最常吃的三餐是米糊涂、面条、疙瘩汤。

  由于家里太穷,很少买菜,有时半年也吃不到一次肉。张银行经常会用野菜或红薯叶等庄稼的茎叶做饭,而他最得意的咸面条,红薯叶是重要的配菜。

  在张银行的记忆里,他没有听到母亲说过一句话,但他经常会觉得母亲是有意识的。每次喂母亲吃饭时,张银行都会盯着母亲的双眼,期望母子能有一次目光的交集,可一直没有。

  他说,他想听到母亲叫他的名字,哪怕只有一声。

  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愿望,现在依然没有任何可以实现的迹象。

  “知识银行”

  “上学的路上,看到塑料瓶、烂纸箱、废铁等,我就捡回家,越攒越多,可以卖钱买点油盐。即便没有菜、没有肉,但是油多点儿面条也很香啊。夏天挣得还要多一些,因为可以摸爬蚱,3个就能卖1块钱。人家都用油炸了吃,我也吃过,火烧的,很香!但是,我不能自己享受,要卖钱补贴家用。我是家里的长子,在妹妹面前是小大人,我得有担当,为整个家庭着想……”

  这是张银行七年级时一篇作文里的一段话。看了令人心酸。

  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击倒年幼的张银行,反而成为他奋发向上的动力。从小他就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当企业家,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受穷、受苦。

  在张银行所有的书本上都写有“坚持!!”两个字,这两个字成了激励他的不竭动力,只有这个词才能让他看到希望。生活上的坚持,渡过难关;理想上的坚持,志存高远。

  一直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全家人命运的张银行,在学习上比任何人都自觉、刻苦。课间休息时,他总是在学习、做作业,很少出去玩,因为回到家后还有一大堆家务和农活等着他,他不得不挤时间。

  “善良、乐观、懂事、热心。”说起张银行,班主任田新潮赞不绝口,“这个孩子不仅刻苦,而且善用脑子。他喜欢看书,知识面广,解答问题全面,不管同学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他都能帮助解决。因为成绩优异、知识渊博,所以同学们给他起个外号叫‘知识银行’。”

  的确,张银行的成绩在全年级5个班300多名同学中一直保持前两名,一般情况下是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冬天,张银行的父亲张凤兰因病住院,张银行在医院求医问药照顾了3个星期,回来考试依然考了全年级第一名。

  每次父亲住院,张银行在陪护的同时总会带着课本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就仔细地记下来,要么在医院里讨教别人,要么等回到学校后请教老师,不管落下多少课,他都能想办法赶上去。

  美德少年

  张银行在学习上是标兵,在道德上也堪称典范。

  去学校食堂吃饭,别人都是争抢,他总是主动谦让,饭后还经常会主动帮助餐厅员工打扫卫生。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班里的同学不乱扔垃圾,把能回收的东西都集中起来换钱当班费。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同学们不仅改变了乱扔垃圾的习惯,还从心理上彻底转变了观念,做到了人人自觉遵守校园文明。

  念及他人,美由心生。张银行的一些习惯性举动常常会令人感动。

  在永城市组织的一次国学活动中,张银行受邀参加。老师在分配任务时问谁愿意去打扫永城五中的公厕,张银行自告奋勇。他说,他怕别人嫌脏。

  今年9月初,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中有个“请到我家来做客”的环节,北京爱心人士张立邀请了张银行。9天时间里,张立带着张银行爬长城、游故宫,游览了北京多个景点。每到一处,张银行都自觉地排队、捡拾垃圾,令张立颇为感动。

  “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动极了!”张立的爱人周七妹说,有一天早上,张银行起床后,看大家都还没起,就蹑手蹑脚地把地拖了一遍。她起床发现后,很过意不去,心想“明天一定早起,不能晚在银行后面”。不料,第二天她起床后,张银行又将地拖好了。

  说起张银行落选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新桥初中校长张涛掩饰不住内心的遗憾和懊悔,“当时我们只提交了一份简单的事迹材料,没有图片、视频,不够直观,没有冲击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选”。

  沐浴阳光

  值得欣慰的是,品学兼优的张银行已经用自己的品行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改变。

  了解张银行的家庭情况后,今年年初,新桥初中全体师生率先为张银行捐款9000元和部分生活用品,付楼村村民也组织捐款5000元。

  而自从连续被评选为“永城市美德少年”、“河南省美德少年”、“河南省孝心少年”之后,张银行的事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地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前往张银行家慰问看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郑州一位医生提出,愿意为张银行的父亲免费治疗败血症。

  在张银行的一个笔记本中,清晰地记录着各界好心人的姓名、电话、捐助数目等。他说,等他长大有了能力后,他要加倍回馈这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

  目前,张银行共收到捐款约3万元。

  12月初,新桥乡政府出资为张银行家新建的4间平房终于竣工。不久,张银行一家人就可以搬离低矮破旧的老屋,住进新房,开始充满阳光的新生活。

  对于未来,张银行满怀希望。但问及他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时,他说是秘密,闭口不谈。

  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他才说出了3个小小的愿望:一张书桌、一个书柜和一张床。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