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稚嫩双肩扛起家庭重担

[ 焦作晚报] 作者:
2014-11-28 10:27:06 |

  

平日里,薛心怡最大的爱好就是在院子里的墙上画画。

  利用放学时间,薛心怡为家门外的一片菜地浇水。

  英语课上,薛心怡在领读。

  ■核心提示

  10岁,正是如花绽放般的年纪,正是被父母呵护、疼爱的时候。但对于修武县郇封镇陈村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薛心怡来说,面对身体残疾的父亲、聋哑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沉重的生活负担,不仅无缘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还要用稚嫩的双肩替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6岁起,她便包揽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上学后,除了出色地完成学业外,从未向父母要过零花钱的薛心怡,每天放学后带着妹妹一起捡破烂贴补家用……年仅10岁的薛心怡于今年5月份被评为第五届焦作市美德少年。

  ■因为爱

  10岁女孩给家里带来希望

  11月25日中午,在修武县郇封镇陈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放学回家的薛心怡,一进家门便在厨房里忙活开了:把盛满水的锅放在灶火上,端出前一天炒好的菜,取出挂面。

  “锅里的菜是妈妈前一天做好的,只要热一热,再下点面条就行了。”当天,妈妈带着妹妹到姥姥家走亲戚,只剩下薛心怡和奶奶在家。

  一直陪在薛心怡身旁的奶奶,几次想帮忙,都被薛心怡拒绝了。奶奶年纪大了,最近几天,她曾经受过伤的右手又开始疼了,心疼奶奶的薛心怡坚持让她多休息。

  利用做饭的空隙,薛心怡打来一盆热水,用热毛巾帮奶奶敷疼痛难忍的右手。

  “用热水敷敷,真不太疼了。”奶奶笑着说。

  薛心怡这才松了口气。

  在很多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10岁的薛心怡不仅会干家务活,还能照顾自己的亲人。

  10年前,薛心怡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是聋哑人,父亲左手残疾。因为身体原因,父亲一直找不到工作,母亲勉强能做一些零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一直很拮据。

  为了改变全家人的生活,一直找不到工作的父亲尝试着自己当包工头,找人一起包活干。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想赚点钱的父亲,不仅没有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还赔个精光,负债累累。

  父亲的创业失败,更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那年,为了还债,父亲不得不远走他乡打工,把年仅6岁的薛心怡、3岁的小女儿和生活的重担留给了妻子。

  “爸爸虽然长年在外打工,但因为一只手残疾挣的钱并不多,每次寄回来的钱都用来还债了。妈妈除了忙家里的农活外,还要做一些零工养家。”薛心怡说。

  ■付出爱

  用稚嫩双肩担起家庭重担

  聋哑的母亲无法用言语交流、残疾的父亲一年回家一次、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在外人看来,薛心怡是不幸的,甚至不少人为命运对她的不公而扼腕叹息。但薛心怡把这些不幸转化为对亲人的爱,用稚嫩的双肩帮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

  在薛心怡的记忆中,母亲除了干活外,就一个人在家待着。担心母亲孤单,薛心怡便缠着母亲教她学手语。上学后,薛心怡专门准备了书写本,通过书写和母亲交流。

  “孩子今天冷吗?”“我不冷,妈妈你太累了。”……打开小小的书写本,一行行算不上工整的文字,却包含着浓浓的母女情。

  从6岁起,薛心怡就和母亲抢着干家务活。每天放学后,当别的孩子都聚在一起玩耍时,她却赶着回家做饭,喂猪、喂鸡,打扫卫生,教妹妹做作业。因为年纪小不会炒菜,她每次都把饭煮好、把菜洗干净,等母亲回来后直接炒一下就行了。到了周末,她要么和母亲下地干活,要么帮家人洗衣服。

  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薛心怡用了整整一上午时间,把家人换下的脏衣服全洗了,本该歇歇的她,又拿起拖把准备拖地。这时恰巧母亲回来了,看到院子里搭的衣服和女儿那双冻得通红的手,她无比心疼地抢过拖把,指着一旁的凳子让女儿歇会儿。

  但心疼母亲的薛心怡,迟迟不愿松手。无奈之下,母亲在两个人专用的书写本上写下:“女儿你太累了,歇歇吧。”

  母亲的话没错,薛心怡确实太累了。一直以来,她从未向父母要过压岁钱,靠捡破烂赚来的钱给妹妹买玩具、给自己买学习用具。

  在陈村每个堆放垃圾的地方,每到周末,就会出现两个女孩的身影。薛心怡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夹子,妹妹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凡是有垃圾堆的地方,姐妹俩都要“扫荡”一番,把塑料瓶、废纸等分类捡起来。

  “1个饮料瓶能卖0.1元,1公斤废纸能卖0.6元。最多的时候,我和妹妹一天赚了8元。”说起姐妹俩捡破烂的收入,薛心怡有些自豪地说。

  而每天卖完废品,收到钱的那一刻,是姐妹俩最开心的时候。每当这时,姐妹俩才能吃上平时爱吃又买不起的糖果。

  其实,薛心怡犒劳自己的钱并不多,大部分都攒了起来。因为每分钱都来得不容易,如何花钱,她心中有着自己的盘算。

  去年冬天,薛心怡看到长时间在室外干活的母亲手上、脚上都生了冻疮,便拿出自己积攒了几个月的30元钱,去县城买了一个暖手宝。

  那天,当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准备上床休息时,薛心怡双手捧着暖手宝送到了母亲的眼前。那一刻,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母亲眼圈红了。

  薛心怡说,在别人看来,捡破烂是件丢人的事情,自己却乐在其中。“捡破烂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零花钱,我曾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攒了100多元。这些钱除了给妹妹买玩具、零食,给家人买生活用品外,大部分都买成了课外书。”薛心怡说。

  ■感激爱

  不幸的生活依然幸福满满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薛心怡看来,生活的不幸和同龄孩子相比,自己没有条件享受到父母过多的呵护和关爱,因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幸福始终伴其左右。

  母亲工作忙,中午常常很晚才到家,不会炒菜的薛心怡便让母亲提前炒好一大锅菜。这样放学后,她只要把面条煮熟、热一下剩菜,母亲回来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面条了。

  每年农忙时,地里活多,母亲常常顾不上回家吃饭。薛心怡把饭做好后顾不上吃,步行20多分钟到地里先给母亲送去。

  “还记得第一次到地里送饭时,正在干活的妈妈看到我时,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只是无比心疼地把我抱在怀里。”现在回忆起被母亲拥入怀中的那一刻,薛心怡依然无比幸福。

  从不认识字和母亲学习用手语交流,到后来通过写字交流,更多的时候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母女之间的爱和理解。

  家里虽然很少吃肉,甚至鸡蛋也吃得很少,但在薛心怡心中母亲的厨艺无与伦比。

  “妈妈做的肉包子皮薄馅多,非常好吃;妈妈蒸的馒头更像一个个艺术品,有小猪、小兔子、小熊,只要是我们见过的动物,她都能做出来。”说起母亲的手艺,薛心怡兴奋不已。

  一年365天,父亲回来的那几天,是薛心怡最开心、幸福的时光。

  对于薛心怡来说,除了企盼父亲能给自己带来礼物外,一家人能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能一起逛逛公园,便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

  薛心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亲的一头黑发开始有白头发了,额头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了。但当她拿出自己的成绩单时,父亲脸上的笑容依然无比灿烂。对于未来,她只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多为家人分担一些生活的重担。这样,父亲就能回到自己身边,母亲也不用早出晚归地干活了。薛心怡说,只要一家人健康、快乐地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