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坚强高考女孩”:患癌症分数过一本

肖丽(中)和妈妈(左)、妹妹在一起(6月22日摄)。
贵州省高考成绩发榜后,遵义市湄潭县的一个女孩子牵动着网友的心。高考时她身患癌症,却毅然走进“一个人的考场”。她叫肖丽,考的成绩很好,文科544分,超过了贵州省一本录取线,被网民称为“最坚强高考女孩”。
高考当天,肖丽准时出现在为她准备的“一个人的考场”里。肖丽说:“那时,身体痛得要命,写作文的时候疼得只能在桌子上趴着。”医生说,她完全是在靠意志支撑。
●“一个人的考场”
在征得肖丽及其家人的同意之后,记者来到肖丽的家中采访。她家住在距离湄潭县城20多公里的高台镇,一个狭窄的巷子里,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一家五口,肖丽是长女。
肖丽坐在轮椅上,盖着毯子,看起来精神不错,但偶尔紧皱的眉头和不时去按左腿残肢的手透露,她每时每刻都在忍着剧烈的疼痛。
“凌晨3点的时候,班主任发短信告诉我成绩,很意外会考这么高。下午分数线出来,许多关心我的人第一时间告诉我,真的好开心。”肖丽遗憾的是考数学那场,疾病带来剧烈疼痛,很多题目会做却有心无力,“只考了79分”。
2009年,读高二的肖丽被诊断患上“骨关节瘤”,后不断恶化成骨癌。2010年,休学,随家人往返于西安、遵义的医院,先后7次化疗,为防止癌细胞扩散,左腿被高位截肢。手术后,肖丽架起双拐返回学校,重新从高二读起。
那些天,校园里多了一个拄着双拐慢慢行走的女生,没有消极悲观,相反,比之前更坚强。不可思议的是,肖丽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年级前列。就在她即将升入高三时,癌细胞转移到了肺部。
高考前一个月,肖丽病情加重,疼痛、咳嗽加剧,只好回家休息,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能参加高考了,但肖丽没有放弃。“只要她不放弃,谁也不能剥夺她参加高考的权利”,教育部门为了圆肖丽“高考梦”,为肖丽设置了只有她一个考生的特殊考场,还特地安排了医生全程陪护,交警沿途护送。
高考当天,肖丽准时出现在为她准备的“一个人的考场”里。肖丽说:“那时,身体痛得要命,写作文的时候疼得只能在桌子上趴着。”高考期间,肖丽还在医院抽了两次胸腔积液,分别有1000毫升和500毫升,考完后就被送到医院输液去了。医生说,她完全是在靠意志支撑。
“有人说,你不应该出现在考场上,而是应该躺在病床上,这样硬撑着,为什么?”记者问。
“为梦想。”肖丽说,她最大的梦想是身体能撑到上大学。
●“你是一株温暖的向日葵”
肖丽所在的这个班共有47名学生,在肖丽的激励下,今年高考全部考过“二本”线,其中33人考过“一本”线。
肖丽高考成绩上一本线的消息,几乎传遍了整个湄潭县。从学校的学生到县里的领导,从普通的家庭妇女、路边的洗车工到机关干部,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女孩深深感动。采访中,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坚强”和“奇迹”。
高考那几天有人给肖丽买酸奶,商店老板不肯收钱,还让买酸奶的人捎话给肖丽:“坚强的人一定会成功。”听说肖丽一直想拍艺术照,在县城开影楼的潘莉联系到她,答应为她“拍最美的照片”。
湄潭县教育局的领导告诉记者,不管怎样,他们还是像支持肖丽圆“高考梦”一样,尽最大努力,帮助她实现“大学梦”。现在,正按照招生程序,帮她填报志愿。
湄潭县人民医院为肖丽做了一次免费检查,看着CT、B超片子,医生感叹:“她身体现在承受的疼痛常人难以忍受,患癌症3年还能这么坚强,已经是奇迹。”
“她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学生,面对病魔,从不言弃。”肖丽的班主任何永旺老师告诉记者。她的同学说,每当听到她一阵阵急促锥心又想努力克制却无法停止时的咳嗽,大家的心里都很疼。
肖丽所在的这个班共有47名学生,在肖丽的激励下,今年高考全部考过“二本”线,其中33人考过“一本”线。这个班的每个同学都给肖丽写了一封信,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深深敬意。
一位同学在信中这样写道:“你是一株热烈又温暖的向日葵,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对生命的渴望,带着对未来的希冀,自信而又美丽的开放。你嘴角眉梢绽放的笑意总似向日葵般令人温暖。”
●“还给命运最美的微笑”
命运不爱我,但爸爸妈妈爱我,亲朋好友爱我,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爱我。所以,虽然遇到了不幸,我还是要还给命运最美的微笑。
所有见过肖丽的人,都会难以忘记她常挂在嘴角上的微笑。
肖丽说,她的微笑、乐观、勇敢、希望,来自于爸爸、妈妈和亲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坚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怀,同样来自心底最深处阳光的性格。“我的痛苦在父母那里是加倍的,为什么不把微笑给他们呢?”
为给肖丽治病,家里借了许多钱,已花了20多万元,但全家人始终都不言弃。妈妈陈容早已为不幸的女儿哭干了双眼,“给孩子治病”成了这个农家妇女生活的一切,父亲肖文献一直在拼命打工挣钱。
不止一个人曾这样问过肖丽:“命运带给你如此多的不幸,为什么嘴角总是挂着微笑?”
她还是微笑着回答:“命运不爱我,但爸爸妈妈爱我,亲朋好友爱我,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爱我。所以,虽然遇到了不幸,我还是要还给命运最美的微笑。”
不过,当肖丽把坚强的一面展现给人们的时候,她的内心深处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正像肖丽在空间里转载的一篇文章写道:“有人说,他们是向日葵,在面对太阳的时候永远是明艳的花瓣,而太阳照不到的背面,那悲伤藏得那么好,不愿被看见……其实总是笑的人,真的很需要人疼。”
“加油!美丽女孩!”网友们在肖丽的QQ空间和微博上写下许许多多祝福和鼓励。
网友“酸甜梅子”说:“一个人的考场,她交出了满意的生命答卷。希望有高校接纳她,不要让这个勇敢的女孩子失望。”
现在,肖丽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所大学为她敞开大门。
■新闻链接——————————
北京8年19位高考头名
11人去港校
从2004年至2011年,北京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共有19人。其中,文科第一名10人,理科第一名9人。
出现并列名次的年份共有两年:分别为2005年和2011年。其中2005年为两位理科头名并列;2011年为3位文科头名并列。
按照性别划分,第一名呈现阴盛阳衰之势;女性第一名占了绝大多数,共有14位;除了2004年第一名全部为男生外,其余年份均有女生;其中还有4年文理头名皆为女生,没有男生。
从头名们来自的中学看,共有8位头名来自人大附中(含人大附中分校),其中文科2人,理科6人,除2006年没有产生文理第一名外,其余年份,人大附中每年都会毫无悬念地产生至少一位头名。
除了人大附中外,还有8所学校产生过文理科第一名,这些学校分别位于海淀、西城和东城。
从头名们最终选择的高校看,8年来,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争夺高考第一名的激烈程度已进入白热化,11名头名最终选择在香港高校就读。
高考头名背后的“冷热不均”
“你报考了港校吗?”这已经成为每年采访北京高考第一名的必问问题。
2005年,来自人大附中的理科第一名陈秀野,意外地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生化专业就读,而放弃了此前报考的清华大学生物专业,成为近年来“弃清华选港校”的第一人。
高考第一名的选择,无疑对香港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尽管2000年前后,个别香港高校就已进入内地招生,但港校真正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还要归功于高考第一名的选择。
2006年,北京文理科两位第一名何旋、杨蕙心均被香港科技大学商科录取,舆论一时哗然。大家开始将第一名的选择,与内地高校的治学水平等进行联系。
2008年至2011年,高考头名选择香港高校的情况越发普遍,大家也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选择去哪里,更多是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个人考虑,而并不能以此冠以过多的褒贬。
港校升温的同时,还有越来越火的名校热。
今年的两名文理科头名均来自人大附中,近年来,第一名扎堆的趋势愈发明显。文理科的第一名和高分学生基本来自西城、海淀等区不到10所示范校,以至于每年汇总寻找高考头名过程中,其他大部分区县学校的分数也就是“仅供参考”。
每年高考放榜日,学校、区县、教育机构提前一两天寻找“头名”。虽然很多区县学校也在极力吸引公众目光,但让公众的关注从几所示范高中的几个尖子学生,转向更为广大的普通高中学校群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日下午,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给记者发来报喜的短信,今年该校一本重点率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有三成的学生达到了一本重点线。对于一所正在上升中的普通高中而言,这是可贵的进步。不过,相对示范高中接近全校全部上一本线,高分学生扎堆的情形,这位校长也知道很难获得足够关注,在媒体上,“普通校情况也就是几句话。”
本版文据新华社、《新京报》
图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