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他是个扶危济困的“穷爷爷”

[ 大河报] 作者:
2018-11-02 08:24:46 |


    张通志给小学生上完校外辅导课后与大家合影
 
    张通志老人今年75岁,退休15年来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在社区里,他时刻关心儿童教育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帮扶困难家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定期扶危济困捐款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常态。而张通志和妻子现在仍然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大约60多平方米的洛阳铜加工厂的老房子里,几十年未有改善,但他在奉献他人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穷爷爷”的爱心基金
 
    在洛阳市涧西区一座老旧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张通志老人,简朴的家居环境,房间里的家具陈旧,仅有的家电是一台小电视和一台电冰箱。此情此景下我们很难联想到他的名下居然有个爱心基金,并且自2012年以来向社会爱心捐款超过10万元。
 
    张通志2003年11月从河南省第四监狱退休后,一直生活在涧西这座老房子里,老伴儿没有退休金,家里的花销全靠他每月的退休金,但是他依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着对家乡邙山镇冢头村的深厚感情。从2011年开始,他就一直以各种方式帮助家乡建设,帮扶困难乡亲。张通志每月月底都会专程赶回家乡,抽出3天时间帮助村委会给60岁老人发放鸡蛋。2013年的重阳节,他还将高龄老人聚集起来,捐款5000元作为慰问经费。在2015年,他在冢头村党支部成立了“冢头大队爱心基金”,张通志自己投入5000元作为爱心基金。他还号召乡亲们把多余的收入存入基金账户,每年这笔钱的利息会用于支援村内建设。
 
    张通志还非常关心在村里读书的孩子们,他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能上学,在他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回报乡亲们。现在他担任着邙山二中、冢头村小学等三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在给孩子们上法律课的同时,还会经常给困难学生捐款,赠送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从2015年初至今,他义务捐款给冢头村小学和邙山二中的学生订报纸,三年共计33份报纸,超过6000元。2017年年初,两所学校的校长考虑到张通志年事已高,学校也有钱给学生们订报纸,就劝他不用再捐款,更不要频繁奔波,但张通志还是给孩子们送去了1000元的文具。
 
    社区孩子的守护者
 
    在涧西长春路社区孩子们的眼里,张通志是时刻关心孩子教育、牵挂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人“张爷爷”。社区负责人回忆,张通志是社区巡逻队员,有一天下着大雨,他发现几个少年躲在网吧的角落里,在他的追问之下发现这几个学生在逃课上网。少年们不耐烦的神情和冲动的话语让张通志非常难过,但他没有一走了之,经过他长时间的耐心劝阻,少年们终于羞愧地低下了头,网吧老板也承认了错误。从2013年起,张通志带领巡逻小组每月定期两次到网吧巡视,他在3年当中帮助了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张通志是从政法系统退休的,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长春社区举办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专题讲座,内容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很多法律知识。
 
    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1995年张通志老人从报纸上看到长沙孤儿吴四华面临失学危机,立即寄钱给予救助,这一救助就是3年。2009年他得知社区居民杨大娘的儿子患有精神病,生活非常困难,立即捐助500元现金,并经常去家里走访,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像这样的爱心事迹,实在数不胜数,而老人却对记者说:“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有能力帮助别人,心里很踏实。”
 
    在家闲着不如奉献余热
 
    “退休在家闲着也是浪费,还不如来社区奉献余热。”张通志现在是涧西长春社区的志愿者。社区人员告诉记者,像板报宣传、书法协会的成立、老年俏夕阳合唱队这样的大事小事张通志都积极参与,仅他为社区办的板报就有30余期。他还被社区聘请为书法协会副会长,在居民中开展书法文化活动。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居民参与活动的达100多人,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四五岁的孩子,学画画、练书法,成了社区的一大文化特色。
 
    十余年的热心服务,也为张通志赢得许多“头衔”:洛阳市涧西区关工委主任、小区楼栋长、义务网吧巡逻队队长、社区书法协会副会长、五老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涧西区关工委报告团成员等。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银发老人加入到共建和谐社区的队伍中。
 
    在张通志家的书柜,记者发现几个整齐地摆放的文件袋,里面装着部分捐款记录、十余年来的工作日志以及和受资助学生往来的信件。张通志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攒钱,然后把钱捐给需要的人。张通志已记不清帮助了多少人,但让他最大的享受是每次帮助他人后内心的那份欣慰。
 
    社会对他有恩他要回馈社会
 
    多年来张通志和老伴儿约定,他每月上交2600元的生活费,剩下的1500多元归自己做公益。张通志文件袋里厚厚的一摞捐款单里,最少的一笔捐款是50元,最多的一笔有5000元。除了捐款单,还有和资助对象来往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50多封署名“吴四华”的信被包在一起。
 
    “他现在生活得挺好的,有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张通志说,1995年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吴四华”这个名字。当时家在湖南长沙的吴四华只有12岁,正在念初一,意外失去父母,变成孤儿的他也即将失学。
 
    得知吴四华的遭遇后,张通志辗转联系到对方,开始了每月50元的资助。“每月发退休金,我都要先拿出来50块钱给他寄过去。”张通志当时每月的退休金只有300多元,但他一直资助了吴四华3年,直到他初中毕业。随后,在张通志的建议下,吴四华到部队当兵,转业后回了地方,现在生活幸福美满。
 
    当被记者问起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坚持公益事业时,张通志说,小时候自己家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他是靠着学校的补贴和乡亲们的接济才上完学,然后参军的。“社会对我有恩,我也要回馈社会。”张通志还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