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责任同行——常改静老师其人其事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张银旺
2018-04-04 20:43:31
|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常改静,是内乡县师岗镇西岗中心小学一名普通老师。她六年如一日,时时刻刻铭记着这句名言,善始善终地践行着爱与责任同行,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这个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做爱心,它能消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就要有一颗爱心,因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性养性,以情动情的过程。
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爱是一张张温暖的笑脸,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一双双支持的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人民教师的信念。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在教育战线上,虽然常改静是一名新兵,参加工作不满六年,但她的年龄并不年轻。她是98届师范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外谋生漂泊。2012年秋,政府对98届毕业的师范生重新招聘,她如愿以偿。
“教师是一份稳定的职业,远比在外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要轻松,况且与孩子们打交道,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也是我的快乐,我还能见证自己孩子的成长。”常改静如是说。
从走进校门的那天起,她就下定决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常言道: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甚至孕育着痛苦的过程。虽然她是师范毕业,但多年没与学生打过交道。记得她刚走上这个岗位时,对一切摸不着头脑,遇到问题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不知道怎样与学生相处,对一些突发性问题无从着手。
在这段时间里,她也曾经疑惑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她有一丝的退却。但是虽着岁月的流失,她目睹了太多太多敬业与奉献的忙碌身影,聆听了太多太多不畏艰苦,孜孜不倦的感人事迹:学校里身边的郭红霞老师,身体不适,却坚持在三尺讲台上辛勤的耕耘;鄂雷老师,每天晚上都批改作业到十一二点;还有常胜修老师,基本上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为学生补课……
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段段真挚的师生情,让她不再彷徨,让她勇敢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在孩子中间,那种放松融洽的气氛深深的吸引着她。慢慢地使她爱上了这份崇高的职业。这种爱是她工作的动力,这种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开始学着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诉说,学着细心的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学着用最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将心中那份浓浓的爱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爱与责任驱使她重新拿起课本,从一点一滴学起,备课时,她总是查阅多本教参,争取不遗漏一个知识点,她还学习了小学教育学与心理学,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有时间,她就观看名师课堂。与此同时,她又踊跃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师徒结对”活动。在随后的教学中,她虚心地向师傅学习,坚持每周听师傅一节课,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并向师傅请教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听取建议后及时加以改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联片教研中,她所上的《圆柱的认识》课,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肯定,但她已经足够了,她像一个小孩子似的欢天喜地了好一阵子。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去年冬天一个晚上,她所教的班里的一个男生肚子痛,她电话通知了孩子家长,但是家长离学校较远,她把孩子送到医院,一直陪伴孩子,直到孩子父母赶到之后,她才放心的回家。
还有考试前后同学们的心情波动很大,需要班主任及时地送上“温暖”,他就及时地与同学们谈心,打开同学们的心结,或鼓励、或激将、或提醒,通过各种方法让“爱”充满学生心中,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还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
她所教的六三班,有个学生叫王成洪,是一名典型的“后进生”,经常逃学。她与家长联系后知道,家里条件优越,父母常年不在家,从小养成了我行我素、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为了纠正他逃学的恶习,常老师采取了“引导”和“管”两种办法。“引导”即家长一把他送到学校,常老师就交代任课教师和班干部上课期间不能以任何理由把他放出去。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管”,即说服教育。经过善意的“引导”和苦口婆心的“管”,终于他答应不再逃学了。可是,他把精力从逃学转到了课堂上,做小动作,影响周围同学学习,面对这种情况,常老师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他爷爷奶奶期盼的眼神,想到班主任的职责,不把他扭转过来,那就是不称职的班主任,于是她主动和他谈心,鼓励他,表扬他能战胜自己回到课堂,这是勇敢者的行为,不要害怕挫折,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材,并帮他疏通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生活上关心,感情上亲近,要求上严格,方法上灵活,行动上作表率。并且和家长、任课教师联手,齐抓共管。一个月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温和了,并且开始奋发补课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这个实例有些内容值得大家深思和玩味,有些老师从“后进生”身上找不出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之外,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有爱就有一切。就拿常改静教学班上的陈亮同学来说吧,他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因为父母亲外出打工,自己与年过七旬奶奶相依为命。这个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回家没人管教,学习基础较差,但作为他语文老师的我没有放弃他,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找他谈心,让他充满了自信,找回了自尊,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每天分早餐的时候,我总是给他多一些分量,让他吃饱。每当这时候,他腼腆地笑了,他感觉到了老师在给他施爱。此时,她的心里觉得暖暖的,有种说不出的骄傲与自豪。孩子“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所以说爱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只有爱的阳光才能把坚冰融化;只有爱的雨丝才能使枯木逢春。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结合,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路在脚下延伸,而她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她正在铺路,不管前进在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还是布满沼泽,她都将义无反顾,一如既往,永不退缩。她深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教育这片热土的上空,就一定会晴空万里,鸟语花香。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