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物】刘双:科研是世上最美的“艺术品”
通讯员:张梦茹 王滨源
刘双单人照
CO2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对其进行分离、捕获和储存已被许多国家列入高新技术战略中。工业上捕集CO2常用的氨溶液,其再生循环过程能源消耗极大,溶剂损失问题严重,并且较强的腐蚀性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寻找高选择性存储能力、低能耗且环境友好的替代材料迫在眉睫。MOFs作为一种优异的候选材料,关键问题是需改善和提高其在低压下对CO2的存储捕捉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刘双与其团队拟从多孔MOFs的结构设计入手,将有利于CO2吸附分离的含氮和其他杂原子极性有机基团修饰于孔道表面,构筑新型耐水性唑基MOFs,关联构-效关系,揭示极性基团和吸附分离性能的调控规律,实现材料制备的合理调控并改善其CO2吸附分离性能。
将热爱和耐心投入科研中
2015年,刘双所申报的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在化学化工领域成绩显著的他,大学时期却是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刘双表示,化学是硕博期间攻读的学科,虽然与之前所学并无太大关联,但因自身热爱科研,所以选择了这个方向。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刘双在我校申报的5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资助。
在化学研究的路途上,刘双用“痛并快乐着”形容他的科研征途。“进入这个科研领域,所有研究的项目都需要自己找,包括研究的人员和设备都需要自己组织安排。”刘双说道。他认为,科研路上经常遇到“坎儿”是常事,这是一个非常煎熬的过程,它熬你的心智和耐心。一般研究最初的步骤是合成材料,有时起步都不是很顺畅,就算度过第一关,接下来还有更为复杂的研究流程,这常常使他备受煎熬,但研究的成功给他带来的成就使他甘愿煎熬。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句话在科研领域同样通用。繁杂的流程并未使刘双放弃,他凭着对科研“无底线”的爱,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将空闲时间都献给了实验室。每年的寒暑假,他真正放假的时间只有一到两周,对他而言实验室永远不放假。刘双就这么忠贞不渝地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
科研与教学一样不落
刘双用极大的热心投入科研的同时,他还担任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师,承担着日常的教学工作。面对科研与教学的冲突,他说:“这不能算冲突,虽然兼任教学任务,但任务量并不是很重。我仍旧有很充足的时间从事研究工作,这使我的教学和研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学识丰富的刘双在学习上永不放松自己,仍旧保持着周期性阅读有关研究和学科的文献,以使自己不断在研究领域内不断更新。
2014年8月份,刘双正式成为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任职教师,到职虽只有一年多,但刘双凭着不懈的学习精神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他说:“上下学期分别教授两门不同的学科,《机械制图》和《仪器分析》,根据课程特点我会在教法上有所区分。
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变通,不能“一刀切”,这是刘双在科研和教学生活中的应用之道。
多兴趣、多思考、多尝试
整日忙于科研和教学的刘双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是他科研路上的良好辅助剂。大学毕业至今,他一直坚持运动,在他看来,工作好的前提是身体好。他平日空闲时,都会约上几个朋友打羽毛球等。
谈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印象时,刘双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与以往相比,社会接触面广,思维更加独立,但比较浮躁,能真正静下心来的学习的学生很少,并且很多学生学习没有方向感。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刘双给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基础知识学扎实,此外多拓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二是勤奋。勤于动脑,勤于动手,想法再美好,不勤奋地付诸实践都是空谈。三是多思考。在人生前进的方向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为自己设定方向。
最后,刘双希望在校大学生能踏实肯干,找准奋斗方向,切忌虚度光阴。无论将来遇到什么,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正如他的座右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刘双单人照
个人简介
中共党员,2005年9月~2009年7月,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年9月~2014年5月,硕博连读,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热力学、气体吸附及电化学应用。博士期间,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化学贮氢功能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973子课题《高容量低维储氢材料及其吸放氢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MOFs限域NH3BH3等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制备、催化机理与热化学研究》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