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区钱学森小学:独物之教风 以尽匹夫之责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杨金潞
2021-11-22 15:59:28 |

 
  她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真诚和爱心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27年。“责任扶持千木茂,知识灌注万花稠”是她近30年教育生涯的写照。她是上街区钱学森小学最美教师——何丽娟。
 
  积极学习,不断进取,她一直在学习的路上:用心做班主任,她成了知学生、懂学生的“专家型”教师;不怕吃苦,甘于付出,她一直在为学校的工作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何丽娟向大家分享了她工作27年来的追梦之旅。
 
  初登讲台,她不懈追寻。
 
  1994年17岁的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从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和英语老师到初中的英语老师,再到后来的小学语文老师,她的工作岗位一变再变。语文和英语两个不同的学科,小学和初中两个不同的学段。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她总是勇敢面对,欣然接受。
 
  她深信“要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光亮,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走过求学生涯的她从未放下过书本,从自学考试获得大专学历到参加成人高招拿到本科学历,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更不要说平时唯一的爱好--看书,无论是教育教学专著还是人文科学,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当代名篇,她都广泛涉猎。虽然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历和多年的教育积累,但仍然积极地学习,向所有优秀的人学习,渐渐地,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用心做班主任,她是学生的“知心大姐姐”。
 
  在初中工作的10年里,她一直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早上5点半的早自习,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她从来都是风雨无阻。其中,有一次的大雾天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起来后大雾弥漫,面对面看不到人影,家人说:“雾这么大,别去了,不安全”。可是她仍然骑上车往学校赶去,于是根本就看不清楚路的她,把车骑进了路边的花坛里。“没事,摔得不疼”,她这样对自己说道,拍拍身上的灰尘,骑上车又走上了去学校的路……
 
  2005年,身怀六甲的她仍然担任了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和一个班的副班主任,每个班都是75人的大班。记不清有多少次她在餐厅看完学生就餐,然后自己端着饭菜边走边吃,急急忙忙吃上两口就走进了教室。她为班级做的一切,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他们在班级日志上写道:“何老师的心里一直装着我们,我们都很喜欢她、尊敬她”。“我们的班主任可好了,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够看到何老师”。
 
  立足班级文化,弘扬真善美。
 
  用何丽娟的话说,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27年的教学生涯,她做了26年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她深知不仅要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担任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厚植爱国情怀的重任。她充分利用班队会,《开学第一课》等各种活动随时随地地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她给学生讲中国的崛起,大国之担当,讲抗疫英雄,抗洪勇士,让学生知道哪些才是他们应该追的星。
 
  不怕辛苦,甘于付出。
 
  她总是这样跟领导说:“领导,有什么活,尽管叫我,我没什么事,孩子也大了,有时间。”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0年她调入钱学森小学,这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学校。在这里,她就像这所年轻的学校一样,被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她每天不知疲倦,满怀激情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今年7月20号,郑州特大暴雨最为严重的时刻,作为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中午12点趟着没过小腿的大水来到学校,协助学校的防洪小分队查看学校汛情,帮助处理学校地库的积水,一直到晚上12点多才回到家中。汛情稳定之后,她又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几次的核酸检测总能看到她身穿红马甲忙碌的身影。
 
  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在平凡的背后去寻找职业的幸福。她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独有的风格,让教育事业在责任中进行

(通讯员 杨金潞 供稿)

责任编辑:刘淑洁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