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家顾不上玩手机了 忙着当医生“诊断”错题呢
[ 河南商报]
作者:
2021-05-08 09:55:21
|

“在与‘10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步发现,怒斥和批评是无法把学生拉进教学环境的。”樊丹丹说。
通过参与和观摩教学专家和教学名师的教学公开课,她发现思维换位和角色引领至关重要,要真正寓教于乐而不是寓教于形。
在她看来,要让枯燥的数字、机械的图片灵动起来,就要运用教学实际、生活实际、探究实际、趣味逻辑等多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
创新的第一步,来自作业。“从作业模式开始‘进化’——批量作业减少,个性化作业增加,腾出一些作业的空间。”樊丹丹说,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她创新开发了“数学门诊”。
所谓的“数学门诊”,本质上还是让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会有出现错题的情况,把普遍错误的点单独拿出来让学生来诊断,看看哪里出错了,怎么改,把它变成一种作业布置下去。”樊丹丹介绍道。
樊丹丹说,变革作业模式后,非但没有了作业堆积如山的情况,而且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全归各小组的“医生们”。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并没有因为不强制写作业而不做,反而总是争着抢着做题,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樊丹丹介绍。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无论原来爱学习的还是不爱学习的学生,都在这种参与感极强的“诊疗”过程中产生无尽的满足感、自豪感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次家长会上,家长说:“俺家孩子原来光想着玩,现在一回来,拿着手机也不玩了。我问在干什么,就说忙着当‘医生’呢。”
“家长的知心朋友”共同守护孩子成长
从教以来,樊丹丹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而与她打交道最多的,则是学生和家长两个群体。
“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保障他们在课堂上、学校里健康成长,只是一方面。”樊丹丹说,“作为教师,还需要与家长们多沟通、多交流。”
这样的想法,伴随了她从业的每一天,而她也成了家长们的“知心朋友”。
三年级的班上,曾经一名活泼的男孩表现得郁郁寡欢,课堂表现、成绩都有了明显的下滑。樊丹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首先选择了与学生进行沟通,奈何这位“自闭”的小男孩却不肯与她交心和沟通。
恰逢期中考试结束,男孩的妈妈打来电话询问成绩。樊丹丹立刻抓准机会,与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和孩子妈妈沟通,我了解到,孩子的妈妈与爸爸离婚了,现在妈妈带着孩子。孩子无法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是单亲家庭。”樊丹丹说。
樊丹丹认为,父母离婚,孩子的心理都会变得敏感。而作为母亲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出于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樊丹丹与男孩的妈妈约定,老师、家长共同为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怀与关注,以爱心和陪伴,把孩子从心理问题的困扰中“救”出来。
自那天后,樊丹丹在学校里通过日常教学、课后延时辅导等途径,与男孩进行交流和互动;每隔三五天,孩子的母亲就会通过电话或者来到学校当面与樊丹丹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
一天天过去,孩子的情况大大改善,不仅恢复了往日活泼的样子,还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樊丹丹看来,只有通过家校联合、家教联合的方式,才能全方位地为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故城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