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三十载 立德铸魂育桃李——淅川县寺湾镇一中苏明伟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白香黎
2021-04-22 15:31:50 |
  “我要把精力和汗水挥洒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用爱心呵护学生们的梦想和成长,尽力为他们全面发展、成人成才、走向成功和改变命运筑牢筑好根基。”这是淅川县寺湾镇中业务校长苏明伟的座右铭。
 
  苏明伟,男,现年53岁,党员,初三班主任,业务校长。1987年参加工作,他34年如一日,以勤奋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著的教学业绩,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的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扎根农村,心系孩子,一腔热血结硕果
 
  1987年师范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寺湾任教。刚毕业,就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兼九(三)班班主任工作。该班是学校有名的捣蛋班级。学生们打架逃课是家常便饭,各科成绩均是镇里倒数第一。
 
  就在接手该班班主任工作之际,他家正历经刻骨铭心的伤痛,父亲卧病在床,费用昂贵。他一面工作,一面为父亲四处筹钱治病,在欠下巨额的医疗费后父亲还是撒手离去。巨大的经济压力,沉重的丧父之痛,混乱的班级秩序,使他心力交瘁。面对困境,他没有退缩,心里依然是那些淳朴的山村孩子,脑海中闪现的是家长们期待的眼神,让贫穷落后的山村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成了他走出阴霾、努力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耐心陪伴那些“叛逆”而又不谙世事的留守学生,和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的付出能够创造奇迹!他带的学生到毕业时县一高的录取人数第一次达到两位数,刷新了寺湾一中县高进线率的历史。凭着对乡村学生的无比挚爱,他用一腔热血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因教学成绩突出,县领导数次提出把他调往县城学校,都被他婉拒了。妻子埋怨他不为孩子着想,他劝慰妻子说,相对条件优越的县城,偏僻的农村和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他。
 
  二、无私忘我,慈父情怀,一份大爱育栋梁
 
  从教34年来,苏明伟担任过30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他妙招频出,将其他老师眼中的差班管理地井井有条,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是同行眼里的“班级好管家”。
 
  山区贫困学生多,苏老师对他们关怀备至。班级学生张帅,父亲摔下脚手架,偏瘫在床,母亲离家出走,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张帅幼小的双肩不堪重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勇气。他几次亲自去张帅家里探望,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为张帅购买学习用品,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有后顾之忧。在他的悉心关怀下,张帅脸上又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因表现优异被评为市“文明学生”,最后如愿考上县一高。
 
  他经常性组织开展班级管理沙龙活动。如 “班级常规管理漫谈”、“班干部的培养与引领”等,在活动中,他都会把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分享给老师们。打开他的QQ空间,诸如此类的文章和心得体会比比皆是。
 
  他特别关照留守儿童。用爱心浸润童心,让他们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学校留守儿童、单亲、贫困生、孤儿人数占比近百分之八十。每到新学期,苏老师亲自摸清底子,召集他们座谈聊天,给予学生宽慰和鼓舞,号召学校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帮他们圆“微心愿”,在学习生活中关心他们。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学生在家上网课。他一边安排班主任加强日常网课学习监控,一边开展重点走访,得知下街村白一凡同学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上网课。他立即拿出自己家里备用的手机捐助给学生,圆了白一凡的网课梦。
 
  苏明伟老师用他慈父般的关怀换来了学生们衷心的爱戴,同学们在qq和微信为苏老师写下许多朴素而又充满感恩的留言。失去父亲的寇元浩深情地写着:“苏老师,让我喊您一声‘爸爸’吧!在您身上,让我感受到了缺失已久的父爱。”正是他对学生慈父般的爱和呵护,使得无数身处困境的学生,积极进取,重新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一份大爱育栋梁,他教的孩子慢慢都成才了:党涵上了清华,尚远斌上了人大,黄萍上了国防科技大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父亲的感染下,俩孩子也很争气,苏星上了重点大学,苏征考入了清华。在女儿苏星毕业面临诸多好的选择时,他又把孩子拽回了家乡,成了淅川县一高的一名骨干物理老师。热爱教育是一种情怀,这句话在苏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以校为家,勤于奉献,一片赤诚感天地
 
  2013年,在寺湾一中的教学陷入低谷时,他被任命为学校业务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临危受命,从教师到校长,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苏老师的家离学校只有800米,可是为了节省时间,他央求妻子陪他蜗居在学校顶层一个10来平米的小房间里。用他的话说,从家走到学校,够他到教学楼巡查一圈了。
 
  为了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成绩,他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参与到教学教研第一线;积极和老师谈心,提干劲,找方法;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入睡,他是校园名副其实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微信步数每天都是两万多步,这是他往返于教室,办公室,住室的辛苦足迹。在他的指导下,姬玉红、王钊、刘斌、张阳......一批年轻的骨干老师迅速成长起来。学校的成绩开始稳步上升,他的健康却每况日下,头发秃了,血压高了,又患上了心梗。妻子含泪劝他:“你说你都50多岁的人了,你这是图啥? 你不要命了。”他一边安慰妻子一边说:“我这辈子就守在这个学校,我希望它一天比一天好,看着一批批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就觉得无比幸福和满足。”
 
  “老师是一种良心活,它事关学生的前途、命运和未来人生走向。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进取、认真务实,全心全力地助力乡村学生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和收获人生幸福。”苏明伟说道。
 
  (通讯员 白香黎 王良 供稿)

责任编辑:故城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