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爱为特殊学生插上翅膀
[ 河南商报]
作者:
2021-04-10 10:19:21
|

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校长于红莉
执拗不肯进学校的学生,转眼忘掉她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大小便的学生……和特殊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让她应接不暇。
而这种充满“惊喜”或者“惊吓”的教育生涯,她一经历就是30多年。
她是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校长于红莉,一位扎根特殊教育岗位的出彩教育人。
从“惊吓”到“惊喜”一个小姑娘到大家长的蜕变
1988年,19岁的于红莉从师范学校毕业。
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与一群特殊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
尽管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于红莉还是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走上了工作岗位。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本以为可以大显身手,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执拗不肯进学校的学生,转眼忘掉她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大小便的学生……
和这些特殊学生日日相处,时不时的“惊喜”或者“惊吓”让她应接不暇,19岁的于红莉开始打起退堂鼓。
是孩子们懵懂的笑脸和家长期待的眼神,让她一天天坚持了下来。
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1万多天。
她教过一个叫小歌(化名)的孩子,一个伴有暴力行为的重症自闭症儿童。
又高又壮的小歌发作起来几个老师都拉不住,于红莉会第一时间赶到教室,冲上去抱住孩子,再柔声细语地安抚他。
穿着棉衣的胳膊,经常被小歌掐得满是瘀青。
为了更好地安抚孩子,于红莉经常把小歌带到自己办公室,轻声地和他交谈,耐心地陪他玩耍。
时间久了,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小歌,看到于红莉就笑,一上学就会跑到校长室转一圈,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于红莉的喜爱。
学校的孩子都很喜欢于红莉,见到她,就会跑到她面前,摸摸她的衣服,给她看自己的玩具、衣服,还把课堂上画的画、做的手工送给她。
于红莉与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也是好朋友:她能够熟练叫出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她熟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家庭状况,她和同事们一起经常深入学生家庭家访、制定教育方案。
从初出校门的小姑娘,到学校师生公认的“大家长”,这条30多年的特殊教育道路,凝结着于红莉对教育的一片赤诚。
“爱心、耐心、包容”:师者仁心换孩子成长
“特殊教育本质上是很平凡的教育,只是更加需要我们投入爱心、耐心与包容。”于红莉这样总结从事特殊教育30多年的心得。
在她看来,每一个来到辅读学校的孩子,都需要被倾注关心、爱护、鼓励、信任。
“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关爱。”她说,“孩子们在我们这里待5年、8年,我们要尽全力让孩子们在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时候,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为此,辅读学校把“生活教育”作为特色发展,开设生活课堂、快乐阅读和康复训练校本课程。
不仅教给学生自理生活的能力,还把课堂开在超市、银行、医院、公交车等社会环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生存的能力。
辅读学校还开设了劳动技能课程,教会学生做家常便饭、做家务,培养他们劳动的观念和勤劳的好习惯。
“有好多程度轻的孩子毕业后,都能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于红莉说,“这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更是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要做到这点,辅读学校校方和教师群体,无疑比普通学校承担了更重的任务,也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出现,让于红莉找到一条获得更大支持的道路。
2007年,辅读学校获得了8个赴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赛资格。
短短几个月时间,辅读学校在兄弟学校、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援下,克服了场地、训练的困难,最终,学校8名参赛运动员夺得了3金3银1铜的好成绩,实现了管城区世界级特奥比赛零的突破。
“乐园”和“平台”:希望特殊教育未来更好
从2006年首次参加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再到2007年、2015年两次参加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红莉带领教师和孩子们,在特殊教育行业开辟出属于辅读学校的“特奥特色课”。
“2015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特奥会上,我们的4名队员,作为河南省仅有的4名队员,入选了中国特奥体育代表团,共夺得3枚金牌4枚银牌。”于红莉说。
因为有了特奥会,这些从没有走出“家门”的特殊孩子,走到了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甚至到了国外,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特奥会让孩子们走在更大的平台上,与人沟通、团队合作,去学着坐火车、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于红莉认为,特奥特色课本质上与辅读学校的“生活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幸福的乐园”。
在于红莉的设想中,辅读学校应当是一个乐园、一个平台。
“我们一方面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健康成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学会生存技能,能在毕业时顺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于红莉说,“另一方面,也在着力培养教师队伍,为教师打造一个成长的平台。”
从教30多年的经历,让于红莉深知,教育是心与心的链接,教师在这其中作用很大。
“年轻教师多是学习特殊教育的,在教育教学方面本身专业度就很高。”她说。
所以,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她建立健全了奖励机制;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她建立了一套特殊教育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系统。
从满头青丝到鬓边泛白,从青春洋溢到年过半百,于红莉与这些特殊孩子相伴30多年,也与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共事。
她为特殊教育倾注了心血、付出了辛劳,见到了汗水浇灌出的美丽花朵,也一心为特殊教育的未来和发展继续苦苦追寻着。
责任编辑:故城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