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渑池县教师宋陆锋:用爱心与责任书写援疆篇章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黄英珍
2020-09-07 10:43:13
|
“老师,你猜猜我这次国语中招成绩多少分?”学生夏伊代·阿卜来孜发来微信。
“多少?”
“99.5分!”
暑假期间收到这个消息,宋陆锋感慨万千,他说:“对一个维吾尔族女孩来讲,从2017年开始学习国语,到现在共3年,能有这成绩,实属不易。”
2017年8月24日,三门峡市渑池县英豪镇初级中学教师宋陆锋来到兵团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疆工作,负责两个班的国语教学。
“尽管在来之前设想了种种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况,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让我感到了重重的压力。”宋陆锋说。在全国推行国语教学全覆盖过程中,那里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字音不会、字典没有、书写不规范……“但我知道,选择了援疆,就意味着选择了困难。”宋陆锋作为我市第一批对口支援柳树泉学校的教师,决定迎难而上。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宋陆锋对两个班80多名学生的语文基础有了大概了解。“一部分孩子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多种语文学习方法来提升他们的语文基础。”宋陆锋说。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工作:认真备课,备学生学情,认真写好教案;学生没有字典,他就把词语标注好拼音做成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抄写标注在个人课本上。每次上课时,他就先在黑板上写出文章中易错之处,并在下一节上课提问听写。学生的日记,他坚持全批全改,每天表扬优秀作品,并将优秀日记拍成照片或做成美篇发到家长微信群,受到家长及学校教研部门的好评……
“升入七年级以后,我就感觉到自己在写作上有些吃力,是宋老师不断鼓励我,让我多说多写。我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宋老师的支持。”七(2)班学生夏伊代·阿卜来孜翻看着写满评语的日记簿说。
七(3)班的语文课代表郑青说:“宋老师平时很注重语文教育中的听说读写,他会把我们不会的生字专门制作成课件,让我们把不会的生字多写几遍,加深记忆。现在,同学们的语文成绩都在稳步提升。”
热爱文学的宋陆锋还主动担任了柳树泉农场学校校刊《梦花园》的校稿工作,每月校对、编辑稿件50余篇。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稿件。宋陆锋给校刊《梦花园》投了一篇稿件《春季到哈密来听风》,文章中最后一段写道:“可别急,一会儿,呼啸声又穿窗而来。这才知道,这百里风区边沿的风,说大就大,是如此坚韧与执着。”这句话说的是哈密的风,其实也表达了他对援疆工作的那份坚守。
初次接触少数民族,记不住学生名字是让宋陆锋最犯难的事情。“夏伊代·阿卜来孜告诉我可以记忆谐音,夏伊代就是‘下一代’。”就这样,宋陆锋与学生们日渐熟络。
来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宋陆锋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写日记介绍自己。学生每天在校的一篇日记,成了他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窗口。日记,成为他全力推行国语教学的一个前沿阵地。在这里,既能看出学生的国语应用能力,也能透过这个窗口看到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今,两年的援疆工作已经结束,柳树泉注定是我的第二故乡,80多名孩子的笑脸已深深刻画在我的心里。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会继续做三门峡市和柳树泉农场教育沟通的桥梁纽带,助力孩子们成长。”宋陆锋坚定地说。
(通讯员 黄英珍 供稿)
责任编辑:哈哈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