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学生心田上的百合花——记淅川县厚坡镇第四初中教师彭丰季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付加方
2019-05-21 10:39:10
|

淅川县厚坡镇第四初中教师彭丰季,1998年参加教育工作,长期担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二十多年来,她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严谨的作风、亲和的笑容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群众的一致赞扬。她,正如一朵淡雅的幽谷百合,年复一年默默地吐露馨香,芬芳着她所爱的莘莘学子。
率先垂范,做好学生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管理中,彭老师善于从细节上做起。一言一行,给学生做好表率。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她要求学生不迟到,上课前她必定在教室候课;不让学生乱扔垃圾,她不但不会乱扔,见到地上有纸,便自觉捡起放进垃圾桶里;教育学生要工整书写,自己无论是备课还是在黑板上写字,总是一笔一画。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方面,都给学生做了榜样。时间久了,学生们自然而然也注意起来,形成了良好习惯。
务实创新,抓好课堂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的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在日常生活中,她注意阅读文学作品,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课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经常看一些教育教学类的杂志等,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为自己的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在教学中,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每每遇到教学中的疑惑,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并和同头学科的教师经常在一起交流、商讨。她深深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每备一节课,她反复琢磨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问善思,在快乐中探求知识。课后,她及时把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渐渐地,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增加了教学的魅力。
播撒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
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她深深认识到:育人之道徳在先。良好的师德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热爱学生,想学生所想,不断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她会尽快掌握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她会从多方面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平日里,她会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短”;天冷了,她提醒他们加厚衣服;有病了,她把钱塞到他们手中。她们感到了师爱的温暖,从此振作起来,奋发向上。
对于调皮的学生,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感化他们。她多次教育学生们:“我们要像课文中的野百合一样,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她曾经教过这样叫小娟的女孩子,她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口才也很好,但性格暴躁,稍不顺心,便与同学大吵大闹,一吵起来没完没了,经常搞得教室里不得安宁。大家建议先让家长领回去教育教育。但彭老师认为,既然家长把孩子交到她的手上,就应该好好教育她,这是她的职责。在后来的日子里,彭老师利用一些机会找她谈心,谈她的兴趣爱好,谈生活中的一些话题。她选择时机和小娟讲一个人的情绪对于成长的意义。她听后,对彭老师说,自己发完脾气后也后悔,但是脾气一上来,就管不住自己。彭老师便给她讲一些合理控制自己情绪的办法,让她试一试。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她的情绪有时还会激动,但次数越来越少了。学期即将结束,她不但成绩优异,而且能与师生和谐相处了。如今,小娟已顺利考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教师,只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他们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走进国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做人道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感悟学习先贤的智慧,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
在教学中她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国学及德育读本中的篇章,引导他们在读中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登台讲解国学小故事,从中受到启发。每天早饭后她选择一些优秀的古诗词,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大生诵读,力求读出韵律。国学教育不仅表现在学生口头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行动上。在教学中,开展关于“爱国爱家”“孝亲敬老”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每期末,她都以民主投票方式,评选班有“小绅士”“小淑女”,带动其他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她利用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德育作业。如:要孝亲敬老,给长辈洗洗脚,捶捶背,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变懂事了,家长们也很高兴。
“天道酬勤”她一路走来,一路收获。历年所教学科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县、镇级“优秀教师”,所带班级也被评为县、镇级“文明班集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她将继续用执着和热爱去谱写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 彭丰季 付加方 供稿)
责任编辑:哈哈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