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拐撑起一片天——记淅川县厚坡镇马庄学校教师刘红亚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付加方
2019-05-18 10:22:26
|


在淅川县厚坡镇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有一位年轻的教师,拄着双拐坚持工作,但他从未报怨,总是笑容满面。他,就是厚坡镇马庄学校一年级数学教师刘红亚。
拄着双拐上课,带病坚守课堂
2017年10月份,刘老师被查出患有股骨头坏死病,当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是今后如何上班,怎样给学生上课。“只要不瘫痪在床上,只要还能走动,我就要到教室上课”他坚定决心,包了药就回到了学校。这种病的治疗,主要是减少走动,避免负重,多休息调养,可他放不下学校那些可爱的孩子,没有选择请假休息,而是架着双拐坚持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他病后出现在教室里,学生们都惊呆了,他们想不到老师还能拄着拐杖给他们上课。从此,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的集中,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孩子们学习格外努力,都决心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
自从被查出病到现在,刘老师从没因治病耽误过孩子们一节课,每次去北京看病都是利用节假日去的,有一次因为给孩子们上课忘记了时间,导致自己没赶上火车。他六十多岁的父母多次劝说:“你请个假,好好去给你的腿看看吧。”他知道父母看着他走路一歪一歪的,心里很难受。可是,学生怎么办呢,不能丢下他们,因此他总是以过一段时间就去来回复母亲,母亲知道劝不动她,摇着头不住地哎叹。
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刘老师积极参与,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基本信息,晚上加班加点把信息输入电脑,完善各种扶贫档案。2018年暑假,他拄着拐杖,顶着烈日,入户进行扶贫大走访,他遇到了邻居的婶婶,问他在干啥,当她得知他在扶贫的时候,她笑着说:“你都快残废了,拄个拐棍儿还去扶贫?”看着她不解的神情,刘老师告诉她:“这是我的工作,我要尽力干好。”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教育扶贫督导中,他所负责的学校扶贫工作位居全镇前列。
开展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刘老师一直坚持“以德育人”,在活动中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虽然行动不便,但他积极加入德育志愿者的行列,牺牲周六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他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特长,成立国学诵读、书画绘画、小百灵等社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他就上网查找资料,找出一些名家书法教学、音乐教学、绘画教学视频,先学再教,使他们不断进步。他还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比如组织红歌比赛、诗歌朗诵会、古诗背诵、国学经典背诵比赛,使学生们都参与到活动当中。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于学生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活动中,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以爱育爱,静待每朵花开
他是学校里的孩子王,课余饭后,他总是像磁石一样把孩子们吸引在身旁,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兴奋地说个没完没了。这就是师爱的魔力。在师生交往中,他的和善幽默使学生愿意亲近,乐于接受教诲,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批评。在课堂上他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师长;在课余,他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朋友。学生吴鹏翔,父母常年在外,得不到亲情照顾的他,成绩一再下降,学习态度也明显散漫。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劝说其父母定期回家,并多打电话与其沟通。在生活上他关心这个孩子,带他到家里吃饭,感受家的温暖。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吴鹏翔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李红强的父母患有智力残疾,家境十分贫寒,小强的衣着总是破烂不堪,经常旷课逃学。但刘老师从未嫌弃他,常为他洗头擦脸,自费为他买了两套新衣服,语重心长的对他进行教育。在他的号召下,同学们主动把自己的水果分给小强吃。周末刘老师还把他带到家中,给他换洗衣服,辅导功课。从此,爱的阳光照进了小强的心房,小强爱上了学习,变得懂事了,变成了一个自立、自强的小小男子汉。
克服困难,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刘老师家离学校不算远,骑上摩托10分钟就到了。可是这样的一段路程,对腿部有病的他来说,却谈何容易!他腿痛得提不起来,上车、下车都要有人帮扶。上课时,他拄着拐杖,要想和别的老师一样自如地在黑板上书写,也要费番功夫。一节课下来,他付出的汗水与身体的劳累、疼痛,是身体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去年,他有两次摔倒在讲台上,学生们心痛地将他扶起,他又笑着坚持上课。“苦心人,天不负。”刘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所教的班级在镇、区教学质量检测中始终名列前茅。
十几年来,刘红亚老师在教育园地里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许。秉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他将继续在乡村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双拐撑起乡村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讯员 刘红亚 付加方 供稿)
责任编辑:哈哈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