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里的坚守——记内乡县夏馆镇优秀教师刘春莹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张建东
2019-04-24 17:01:55 |
  春风拂面,鸟语花香,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伏牛山草木葱茏,格外美丽。在内乡县最北部海拔在1000米的夏馆镇湍源村小学,有一位年轻的教师,从1999年中师毕业至今,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贫瘠、美丽的深山里教书,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坚守三尺讲台20年。他就是河南省优秀教师——刘春莹。
 
  初为人师,毅然坚守
 
  刘春莹是土生土长的湍源村人,从小到大,他目睹了家乡的偏僻与闭塞,那里,大山环抱,道路崎岖,离镇上六十多公里;他也目睹了家乡的贫穷与落后,人们缺吃少穿,看病难,上学难;他更看到了近些年来,大山里的人逃离家乡的事实,然而,1999年,19岁的他,一个刚刚踏出中师学校大门、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再次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在他曾经就读的母校当了一名“孩子王”。那时,教师每月工资才80元,说不清当时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许是源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吧,或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面对诱惑,坦然坚守
 
  带着激情,带着活力,不知不觉间,刘春莹在湍源小学度过了五个春秋。和他一块儿长大的伙伴儿外出了又回来了,回来了又外出了,再回来时,已西装革履,潇潇洒洒,出手阔绰,几年来一直住在大山里的他看得目瞪口呆,外面的世界实在太有诱惑力了!看着穷酸的刘春莹,挚友忍不住地劝说道,“春营,你还留在这里干嘛呀?跟我一块儿出去打拼吧,咱有的是资本!难不成你还想在这所信息闭塞的学校里待一辈子?”他羡慕的表情顿时凝固起来,“不!我不能走!我走了,班里那几十个孩子可怎么办?你也是知道的,我们这偏远的地方是留不住几个老师的,可孩子们不能一天没有老师啊!”朋友摇摇头,叹口气离开了,留下失落的他坐在办公桌前发呆着,但在那一刻,刘春莹心里是明白的:他不后悔!因为这里的孩子需要他!
 
  建立家庭,默然坚守
 
  面对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刘春莹在深山坚守;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刘春莹还是为教育坚守。然而,正是这种坚守,却耽误了他的婚事。他的婚事儿成了父母的心病,亲戚们陆续给他介绍了几位同龄的姑娘,结果都因为他是深山里的老师,地处偏远,薪酬又不高,最终不了了之。2005年暑假,他的老父亲瞒着他悄悄地来到中心校,向镇中心校校长提出了给儿子调动工作的请求,甚至做出了等儿子婚姻问题解决后再调回来的承诺。老父亲的诚心感动了中心校校长,他答应了老父亲的请求。然而,刘春莹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跟父母争辩起来,“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平时特别温顺的刘春莹,这时候倔犟得像一头牛,怎么也不愿意调离湍源小学,“我是湍源村人,我要留在这里!说不到媳妇我也不怪你们,你们就由着我吧!”二位老人拗不过他,只好作罢。
 
  刘春莹的婚事一拖再拖,27岁的他,当时在农村算“大龄”青年了。终于,2007年的一天,刘春莹的事迹打动了黄靳村的一个姑娘,这位女孩子不顾一切地喜欢上了他。很快,两个年轻人便定下了终身,喜结良缘。婚后,他仍然像往日一样,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校。起初,妻子很不理解,时间久了,她明白,自己的老公不仅是属于他的,更是属于这些孩子们的,属于这所学校的。
 
  担当重任,仍然坚守
 
  2010年,湍源小学的老校长退休了,年轻、干练、责任心强、教学成绩优秀的刘春莹老师得到了镇中心学校的认可,中心校任命他担任湍源小学的校长。任职以来,他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深入推进学校硬件建设和文化建设,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他积极响应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号召,自己动手,美化绿化校园。“学校就像我们的家,得办的像学校的样子!”这是他经常跟老师一起说的话。为了节省资金,双休日,他带领教师从河里捡石子、运河沙,然后买来水泥,请来几个干活师傅,自己当小工,硬化校园部分内院;休息日,他带着铁锹、口袋,骑着摩托车,到山间田野挖松柏树,栽植在校园外侧300平米的内院上,绿化校园。学校的大门生锈了、门窗掉色了、围墙标语需要刷新了,也都是他亲自动手,不声不响的修好。周一到周五,他是校长、是老师、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双休日,他是义务工,是油漆工,是搬运工。他每天早上来得最早,晚上回得最晚。“他心里只有学校,他把自己嫁给了湍源小学!”这是他的妻子在村卫生所里抱着孩子打点滴时,流着泪跟医生说的话。
 
  他心里装着孩子,孩子们也都爱他。山里的孩子大多家境贫寒,但他们寄托着家人的希望。“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是我的责任!”他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中午,他基本上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他给孩子们讲故事、辅导功课,一起做游戏,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不仅仅是老师,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正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湍源小学的孩子们喜欢上了这里的学校生活,更喜欢上了学习。学习能让孩子们感觉快乐,这让他很欣慰!为了活跃校园气氛,他还筹款为学校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跟着广播自学并教会学生做广播体操及各类健身操,大课间时间,校园生机蓬勃,充满朝气和活力。提起刘春莹,湍源村的村民无不激动地说:“刘老师真了不起,真是个好人!”
 
  展望未来,依然坚守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孩子都随父母到城市和镇区上学去了,这里的孩子也从高峰时的120多人减少到如今的90多人。但对于刘春莹来说,学生多与少,身上肩负的责任都是一样的。有老师曾跟刘春莹开玩笑说:“春营,咱这地方太偏远了,到时候学校只剩几个学生啦,你还要留在这里吗?”这时,他总会一改往日的随和,表情严肃地说:“即使学校只剩下一个学生了,只要他愿意留在这个学校就读,我都会义无反顾地留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啊!”其实,在这二十年里,他也曾多次做过到山下教书的梦,也羡慕过一起毕业的同学们在县城、镇区那舒适的生活,可是,每当他看到山里孩子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求知的双眼时,便轻轻放下那下山工作的愿望,甘愿选择寂寞和清苦,用爱心和真诚点燃大山的希望。
 
  二十年过去了,刘春莹就像山里的巨石一样,执着地坚守在湍源小学教学岗位上,不图名利,只图湍源村的娃娃们能安心读书,从这深山中走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迎来精彩的人生!他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些纯真的孩子,更爱上了这份让他倍感自豪的工作……
 
  绵延伏牛山,清清湍河水,共同见证;
 
  巍峨宝天曼,羊肠曲曲折折,共同见证;
 
  坚守,缘于他那山一样博大的胸怀!
 
  坚守,缘于他对山区孩子那份深沉、无私的爱!
 
  (通讯员 张建东 供稿)

责任编辑:哈哈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