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支教
[ 河南日报]
作者:
2018-09-07 09:16:03
|

舞钢市东南20多公里的大山脚下,有一所五个年级60余名孩子的小学——长岭头小学。这里的孩子们来自周边山区20多个自然村。学校目前有6名教师,其中有两对夫妇。他们常年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承载着山里娃走出大山的梦想,也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1
山里娃儿和城里的孩子一样,9月1日开学。李万军、刘延利夫妇,一个教五年级的数学、英语,一个教三年级的全科,他俩提前一周就带着不到三岁的儿子从城区赶到了校园。
儿子发着烧,不停哭闹,刘延利就抱着他跟在李万军身后,想方设法地哄。“不早来不行啊,还不知道今年到底能来几个新生呢。”李万军说,暑假前他们分别到各自然村摸底,有十二三个适龄儿童,但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会把孩子送到城区上学,有些在外打工的家长会把孩子带到身边,具体能来多少新生,说不准。
地处山区的长岭头村,1200多口人居住分散,支教环境艰苦。“我就是个山里娃儿,对山有感情,尤其是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就愿意去这样的地方。”谈及选择支教的初衷,李万军说。
1996年从师范毕业的李万军,已在三尺讲台坚守了22个年头,也和妻子刘延利一起支教了11年。日前,他们夫妇双双被评为2018年度“河南最美教师”。他们夫妇原本在距城区较近、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任教。11年前,他们响应号召,同时成了支教老师。那一年,他们的女儿刚满6岁。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干脆把女儿带在身边。
从雷庄希望小学到瓦房沟希望小学,再到长岭头小学,每到一处,条件都一样简陋:办公室也是宿舍,墙角则是“厨房”。紧挨大山的屋里,夏天潮热,冬天湿冷,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蝎子蜈蚣不请自到。每次半夜听见女儿惊叫,不用过去看,十有八九是蝎子在她脸上爬来爬去……”有一年下大雪,通往学校的山路坡陡路滑,一家三口差点滑下山沟……李万军常念叨这件事,是因为村干部听说后,当即号召全村群众顺山路扫雪除冰。“乡亲们的举动让我感触很深,他们是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欢迎俺,也想留住俺,俺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李万军说,条件再艰苦,他们夫妻从未打过退堂鼓,“早些年经济条件差,只有一辆破自行车,无论刮风下雨,俺两口每周日下午都是准时带着女儿赶来,在山路上骑骑推推、上上下下,从未耽误过一堂课。”
今年假期,已经长大了的女儿埋怨,说她从小就没享受过好的学习环境。刘延利说,每每想到我们上课,女儿孤独地在校园趴在板凳上画画的情景,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可山里的孩子也是父母心头肉啊!看着他们一双双渴盼的眼神,我就在想,再苦再累也得留下来为他们做点事儿。”
2
校园附近,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打理着小菜园。她身后的院落里,有一对正在打扫卫生的中年夫妇。他俩也是长岭头小学的支教老师,丈夫叫王献伟,妻子叫朱华玲。1994年参加工作的他们,原是乡中学的老师,比李万军夫妇早几年来到这里。
前些年,市里没少往长岭头派支教老师,但多是“流水兵”,学校原有的几位民办教师接连退休后,眼看学校“无师可用”,从长岭头村走出去的王献伟急了。2002年暑期,王献伟和妻子主动要求回到老家教书。
那时候,学校的教室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新校舍还没竣工,他们就打“游击”,借村委会的几间房当临时教室。天热时,他们就在河边的树林里教学,用大石块当黑板……王献伟教语文、体育、音乐,朱华玲教数学、英语。他们白天上课,双休日或晚上,就踩着山路一家一户家访。“山里的孩子很多都是跟着爷奶,作业没人辅导。吃过晚饭,我们出去转转就当是散步,为孩子们讲解一下难题。说实话,我们从没把这当负担,也不觉得有多累。”王献伟笑着说。
对于学生,他们百般用心。而对自己的子女,往往是忽略——他们10多岁的女儿生病,都是自己去卫生室打点滴。前年,他们的女儿在城区医院做阑尾炎手术时,独自在医院输液。等他们下午下课,骑一个多小时车赶到医院时,孩子已饿得把病友剩下的饭菜吃个精光。“她才十来岁啊!”朱华玲说,好几次,她看着独自扶着墙在医院走廊走动的女儿,泪水夺眶而出。
育人先树德。王献伟常对孩子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无论是否聪明,是否成绩优异,都成不了大器。”为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王献伟身体力行做榜样。村里有个80多岁的老太太,独自一个人在家。她家里没有井,王献伟经常给她挑水,一缸挑满得跑上三四趟。他和妻子还经常带着学生到老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做家务……
百善孝为先。王献伟夫妇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尽孝的事儿毫不含糊。多年来,王献伟还一直把妻子80多岁的养母带在身边,工作之余,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老人闲不住,他们就为她开了一小片菜地。看到记者采访,老太太走过来说:“献伟、华玲对俺真好呀!从没把俺当成养母,是当亲娘了!”
3
记者8月30日采访时,李万军刚给远在江苏的另一个支教老师王芳打过电话,问她啥时候能回来。电话里,王芳说她已经在路上了。
年近50岁的王芳是被李万军“忽悠”来的。李万军说,虽然目前长岭头小学有5个支教老师和一个代课老师,但仍缺3名教师。
当年李万军夫妇来到这个学校支教时,学校也是60多个孩子,却只有他们夫妻俩和王献伟夫妇四个老师,“眼瞅五个年级五个班连课都开不了,心里急啊!”于是,他四处寻找那些愿意来这儿支教的老师,丈夫在外地工作而又没有家庭负担的乡中老师王芳,成了他们的目标。为了让王芳来这儿教学,李万军给了她很多“优惠”条件:“每天让你免费坐我的车,还管给你做饭。”
在附近景区开代销点的王娟也是代课老师。每月她有1200多元工资,代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她是个从山东嫁过来的媳妇儿,现在一心扑到了工作上,除了周六周日,代销点的门锁着,就算是有空闲,她也不去店里打理生意了。“钱挣不多,责任大啊!”30岁刚出头的王娟说,她原本并不想在这里代课,但和孩子们接触久了,“舍不得了。人不能光为挣钱,多做点有益的事儿,自己心情也好。”
“这里的孩子离不开我。”记者在和这几个老师交谈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话。
“长岭头是偏远山区,学校里留守、贫困儿童居多,为了帮他们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这些支教老师付出很多!”市教体局的工作人员任焕英感慨。
因为村里没有幼儿园,李万军夫妇为儿子在城区报了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每天谁来接送儿子。两口子商量决定:花钱雇人接送。“不能因为咱个人有点儿困难就耽误那些山里娃儿的学习。”
责任编辑:王艺锜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