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这位老师的去世让人们不远千里来送别

[ 大河报] 作者:
2018-08-04 09:02:26 |

  7月的最后几天,济源市克井镇塘石村不断有全国各地的人赶来,他们中远的来自内蒙古、天津,近的来自商丘、洛阳等地,大家面色凝重,不顾路途遥远找到这里,只为送别一位老师最后一程。
  
  这位老师名叫闫合作,是一名国学研究者、教育专家、河南济源职业教育中心教科所所长。20年来,他潜心研究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教育智慧,在教学中实践孔子的教学方法,影响广泛。7月25日,闫合作受邀到柘城县为业务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期间,不幸于凌晨在睡梦中悄然离世,年仅49岁。
  
  前来吊唁的人们不少是中小学校长、老师,也有闫老师国学讲座的听众。他们为何不顾路途遥远,要来送别这样一位老师?记者赴济源进行了采访。
  
  探索“孔子教学法”
  
  曾自称“天生有一种教师情结”的闫合作,在济源第一职业高中教语文十余年。后来他感觉到过去习惯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实现心中理想的教育意义,1998年,他萌生了向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学习的念头,从买来的《论语通译》入手,每天晚上9点休息,凌晨4点起床,通过查阅《说文解字》来逐字研读《论语》,之后又扩展到其他国学经典,后来成为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
  
  2003年,闫合作在担任班主任时,将自己的心得运用到教学上,深受学生欢迎。十多年后,他还经常翻读当时学生的作文本,了解孩子们后来的去向。他突然离世后,一个已经成家立业的学生赶回来,伏在他的灵前痛哭,这个学生说,老师的教诲至今自己仍在受益。
  
  闫合作总结出了一套“孔子教学法”,后来他的教育理念也获得了教育媒体的关注,被《教育时报》评为2006年度“领跑中原课改的七张面孔”之一。他开始不断在教育圈里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受邀到各中小学校讲学。
  
  济源市沁园路小学原教学校长王丽萍说,记得一次闫合作谈到对名师的看法时说:“名师就应该每节课都能成为公开课、观摩课,而不是提前准备让师生共同去‘包装表演’一堂课。”一席话让她连连点头,因为当时确实存在一些老师“关着门上课可以,推开门就听不得”的现实情况。
  
  她还听过闫合作设计的一堂识生字课,从音、形、意多个层面,借助字形来解析,借助音节来诵读,让学生们发现字是生成的,而不是常规的将生字写在黑板上跟着老师从声母到韵母一遍遍重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像这样的例子,来悼念闫合作的老师们都能举出几例。比如,闫合作将《道德经》里的“少得多惑”理念用在课堂上,提出“一课一得”,将大容量的课堂轻薄化,不做“填鸭式教学”。再比如,他提醒老师们要重视德育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培养能力,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但学校可以为家乡培养知礼节的合格公民”。
  
  “我们做教育的,也经常听各种专家讲课,但是真正有效的并不多,闫老师的方法很落地、很实用,能有效解答我们的困惑。”商丘市回民中学老师陈哲说,“闫老师49岁就离开我们了,让人心痛,我们来送别,就是要感谢他在过去给我们的启发和帮助。”
  
  为国学经典提“新说”
  
  2012年,闫合作在济源创办了一个民间的国学公益道德讲堂,每周末都互相分享国学经典的感悟,至今已经举办了254期,主要是通过读中华经典,共同分享阅读经典的感悟,并常年帮扶一所养老院。
  
  济源市民齐富华讲述了道德讲堂对自己的改变:“我过去经济条件不错,觉得吃穿不愁,所以有些傲慢,脾气比较大,后来通过跟闫老师读经典,逐渐有了恭敬之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经常反省自己,后来发现身心、家庭和人际关系都变得和谐了。”
  
  闫合作对人们熟悉的《论语》中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闫合作则认为:温,寻也、探究;故,缘故、原因;新,根源、根本。孔子的本意是寻找缘故,探求根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可以为人师。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们多理解为,老师对于不能举一反三的笨学生就不再重复教他了。闫合作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老师举的“一”,要使学生能知道另外的“三”,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不再重复这个例子或教法。“举一反三”,孔子是强调讲说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而不是指责听讲者的水平低。
  
  除了颇具颠覆性的解释,在深入研究中,闫合作发现前人对《论语》的传统注解大都是帮助统治者“治天下”的治人学问,而孔子的学问应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的“成人学”学问。2006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论语说》,因其独到而精辟的解读,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08年8月,闫合作在全国各地招募学生重走孔子路,同样反响强烈。
  
  除了《论语》,闫合作对《老子》《学记》《大学》等经典也有独到见解。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许建国对闫合作的国学研究很赞赏,他说:“闫老师在经典生活化、现代化、简单化、实用化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对经典进行现代化转化,可以用来处理生活和工作问题,并且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
  
  因为同样喜欢国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老师孙玉龙和闫合作相识,“很多人对经典望而生畏,但闫老师认为读经典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每个人都可以对经典有自己的理解,虽然一些解读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他提出经典要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让人们愿意去靠近经典并从中汲取智慧,有其积极意义”。
  
  不愿被商业“国学热”裹挟
  
  受邀到各地讲学的闫合作,经常不着家,今年上半年身体有恙,医生建议多休息,但他依然奔波在全国各地。妻子卫小霞说:“他在讲台上就不知道累,有时候严重咳嗽,但走上讲台就强忍着,像没事人一样。”
  
  卫小霞虽然是初中肄业,但研读国学经典时只要有所收获,闫合作都会和她交流,并用通俗的语言让家人听得懂。闫合作老家的平房是毛坯墙,是前几年为瘫痪的老母亲翻盖的,城里楼房不方便,在这里老人能到院子里晒太阳,闫合作和家人在老人身边照顾了一年多。
  
  闫合作的儿子并没有考上名校,学习的是绘画专业,还留着扎起来的长发。对于培养儿子的方式,很多人不解:“你搞教育的,怎么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教育好?”其实,闫合作平日里对儿子说的是“不要用外人眼中的成败来衡量自己,你就做好自己就行了”。
  
  在卫小霞眼中,儿子也是最优秀的,“我儿子自己学会了做各种菜肴,只要放假在家,都不让我做饭,而是他来下厨给我们做饭吃”。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时,卫小霞颤抖着难以站立,当时,21岁的儿子扶着她说:“妈妈,还有我,以后我就是咱家的靠山。”
  
  淡泊名利,是身边人对闫合作的普遍印象。近10年来,他有意回避媒体报道,以默默无闻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国学研究心得和教育理念,多数受邀的讲座都是公益性的,甚至路费经常都是自己出。
  
  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城市里面向企业家、白领开班的国学培训班非常热闹,闫合作不止一次收到类似的商业邀请,有的甚至提出通过包装让他一节课能挣几万元。卫小霞说,这些都被丈夫拒绝了,“他只是想做纯粹的教育,希望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真正地让师生们受益”。
  
  记者手记
  
  教育需要更多探索者
  
  如采访中一位老师所说,“教育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闫合作老师的教育方法究竟如何还需要留给教育界来讨论,但作为一名普通老师,他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的改变,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肯定。
  
  一位老师的意外离世,得到成百上千人的悼念,体现出“尊师”的传统美德。能成为校长老师们的老师,不仅是因为闫合作的专业能力得到认可,或许更在于其知行合一的感召力。当然,人们可能并非完全赞同闫老师对一些经典的解读,但欣赏这种不迷信古人、能独立思考的精神。当闫合作离开后,他留下的国学研究心得以及教学方法,自然也需要人们秉承独立思考的精神去研究。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我们经常听到抱怨“如今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师少了”,期待有更多人像闫合作那样孜孜以求,去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王艺锜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