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西大街青石河小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谢明理
2018-05-04 17:57:48
|

于老师近照
三尺讲台一站二十余载,蓦然回首,总让她放不下“衣带渐宽人憔悴”的执念,不曾改变“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即便是流着汗水,即便是含着泪水,她依然奋力“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无怨无悔。她就是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石河小学于秋红老师。
一、波光里的“艳影”
记得1992年秋,年仅18岁的她师范毕业,分配到青石河小学任教。那时的农村学校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看着几间四壁如洗的空荡荡教室,她的心一点点下沉,母亲心疼地说:“孩子,要不咱换个工作吧?”正犹豫间,窗外挤着的几个小脑袋吸引了她,灵动的大眼睛里满是期待。她瞬间下定决心,敞开教室窄窄的木门,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学生。那时的农村学校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的孩子们对年轻的老师特别依恋,时不时就有一双小手攥着她的衣角跟到了宿舍,她总是耐心地聆听她们讲述学习上的困惑,抱怨朋友相处的烦恼,诉说对父母深深的思念……然后微笑着为他们解答各类难题,用温情的拥抱和事先准备好的小零食、小学习用品哄得他们满意离去。每到月上柳梢头,乡村小路上总有她的身影,当她连续多日风雨无阻地敲开壮壮家紧闭的大门,为扭伤了脚的孩子做完最后一次补习时,壮壮奶奶拉着她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善良的老人家哽咽着一遍遍说着谢谢,朴素的满足感弥漫开来……正是这样朴素的情怀让我在这里一站二十余载,把她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一片坑洼的黄土地和一群孤独的留守儿童。为了能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课堂上,她像一位出色的侦探:情真、意切、心细、眼明,不放过任何学生的任何表现所呈现出的价值;教学中,她是一名出色的向导:遴选、甄别、演绎、归纳,在学生迷茫时点拨、困惑处指引。唯愿玉露甘霖有如瀑布一泻千里,让孩子们自由畅享,为这天的到来,她时时警醒自己,不敢有职业倦怠。
二、软泥上的“青荇”
日常的朝朝暮暮,按部就班,无声漫长,委实静默平淡。单调枯燥的教学生涯是辛酸的。简单的社会关系,微薄的薪水收入,备受关注又颇受争议的社会地位,常令老师们倍感煎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老师当中有人应聘去向了沿海、有人赚钱做起了老板、有人改行做大了官职、有人兼职搞活了市场。平淡中她没有随波逐流,她愿意与更多相知者同行,坚守复杂环境中的一方净土,她向社会和家长承诺:拒绝有偿家教、拒绝滥用教辅材料。何其不易的承诺,她为之二十年不越“红线”。青石河小学地处城乡交流处,外来务工人员多,生员复杂,流动性大。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她坚持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难。那个叫高寒的小女孩一直让于老师心生怜爱,小姑娘的父母在遥远的广州打工,只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可是忙碌的他们哪里有时间监管孩子的学习,于老师不着痕迹地担负起了这个任务,课上、课下于老师的眼神总悄悄划过孩子的脸庞,关注着她的情绪和学习状态,也在陪她等待迟到的奶奶接她回家的间隙里给她做起了额外的辅导,高寒很快融入新的环境,并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暑假前夕,于老师拿出一摞新书,告诉高寒:学校图书馆书要更新,这些都用不着啦,老师觉得好可惜,也给高寒选了几本。看着孩子乐呵呵地离去,于老师也满心欢喜。走进青小的二十几年,于老师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是,她从未收取过任何家长的任何补习费用。她的清贫乐教感动着很多家长,也激励着她的学生努力学习,乐于奉献。
三、康河里的“柔波”
记得刚刚走上讲台时,懵懂的她只是凭借“月下发尽千般誓”的努力,让自己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不居人下。但几年的折腾让她明白:教育不是一个“出蛮力”的活,它是一门艺术。带着这样的认识,她开始真正了解教学,幸逢教改大潮,她在一轮接一轮的教研活动中慢慢懂得原来上课不是跟着感觉走的,要在备课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要在课堂上有铺垫、有转承、有总结;要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究过程、情感态度......在学校空前的教研氛围的推动下,她有幸多次得到中心校教研员的指导,专业引领“忽如一夜春风来”,教学灵感“千树万树梨花开”。她从一个不懂教研的农村老师迅速成长为中心校先进教研个人、新密市骨干教师,并拿下郑州市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新密市优质课赛三等奖等。眼前的重重迷雾瞬间消散,一丝光亮若隐若现,她感觉到某种情愫被悄然唤醒,在她的内心落地生根。
毕业二十余载,当学生努力付出,考试成绩取得第一名的那一刻;当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行动而使落后学生改变了他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的那一刻;当看到孩子取得进步,脸上露出自豪微笑的那一刻,她便有了深深的幸福感。在课堂上,与天真活泼的孩子在快乐的课堂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这不就是被幸福包围着吗?虽然,在教学中也有着很多的累和苦,于老师也有着一些委屈和无奈,但她说,所有这些与孩子们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她总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她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但她对教育朴素却深厚的情怀一定可以润物无声,滋润大地。她愿凭借一滴水反射太阳的光芒,为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未来奉献毕生精力!(图/文 贾院枝)
责任编辑:娜娜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