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学生都是“折翼天使” 却在国际上拿过金牌
[
河南商报
]
作者:
2016-05-16 07:52:17
|
“傻子老师”是别人对金水区利智学校老师李瑾的称呼,有人说她和“傻子”待久了,自己也会变傻,也有人曾说她干不过三个月。可是李瑾不仅“熬”过了三个月,更是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0年。
面对一群平均智力水平为40,还有些患有脑瘫、自闭、聋哑的残障孩子,李瑾用行动教育、关爱、帮助着他们,并且还干出了成绩:孩子们在特奥会上拿到了金牌。
坚持20年的“傻子老师”
1997年,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瑾踏进了金水区利智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
她要面对的学生,平均智力水平40左右,有些还患有脑瘫、自闭、聋哑等疾病。
有人说她干不过三个月,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直待下去,她就会变成“傻子老师”。她却说:“我如果不来,这里可能就很难再找到老师,这些孩子需要健全人的关怀,我要试试。”
这一试就是20年。20年里,李瑾遇到的挑战超出了预料,这些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差异很大,为她备课制造了很大困难。
但李瑾没有气馁,她尽可能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将他们分组,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
她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找专业人士指导,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状况,编排出各类体操,并独自剪辑、合成配乐。
面对学生,她更像妈妈
对于这些孩子的调皮甚至无理取闹,不能用常规思路解决。李瑾说,有些孩子还有自残倾向,处理不好会有危险,“教育、疏导他们,最需要的是耐心。”
有的孩子不会跑、不会跳,甚至走路都走不稳,李瑾会不厌其烦地拉着他们的手、架起他们的肩,给他们信心;有的孩子听不见、说不清,李瑾会通过嘴形,放大说话声音,声情并茂地教他们。
李瑾说,她的本职工作是老师,可是面对这些孩子,她更像一位“妈妈”。
不少孩子的智力残疾是遗传性的,父母帮不了什么。这时候,李瑾就要担起保育员的职责,不论多脏多臭,毫无怨言。
李瑾说,对于这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一件小事就能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遇到这种情况,她就要充当心理医生,帮孩子们疏导。
因此,在学校里,孩子们会用不太清楚的话说:“老师像妈妈。”
孩子们打滚球拿了金牌
2002年,李瑾开始关注特奥运动。2006年,初次接触滚球运动的她就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兴奋:“一是它没有危险性,二是可以加强手眼协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孩子们的康复非常有益。”
平时教育这些孩子已经有难度,带领他们训练更是难上加难。训练中,由于孩子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性格特征、智力程度差异太大,很多时候他们的训练是不能同步进行的,李瑾就每个人、每个动作频繁教学,孩子们做好了,她更是不吝鼓励。
终于,经过努力,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滚球队的7名小队员各获一金。
对于特奥会得奖,李瑾看得很淡,“得奖只是树立孩子们自信心的一种途径,孩子们生活上充满自信是我更想看到的。看到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一点一滴成才,我真的特别骄傲。”她说,这就是“傻子老师”的傻幸福。
“我只是一颗螺丝钉”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封闭起来,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我只是想给孩子们一个开心锻炼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与人接触,尽可能地融入社会。”李瑾说,其实,带孩子参加特奥会最大的目的就是想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社会大众了解他们,也让孩子们了解社会。
如今,已经在特教岗位上坚持了20年的李瑾笑称自己是“老家伙”了,特教事业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每一个学生也都成了她的孩子。
聊到特教事业,李瑾感慨良多。尽管每年都有毕业生选择从事特教事业,但是国内特教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咱河南在特教这块,没有统一教材,特教事业也在摸索中前进。”她说。
“我只是特教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李瑾说,“不求孩子们能记住我,只希望他们能自食其力,自己照顾好自己。”
李瑾也期待着更多人能加入特教行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群“折翼天使”,用爱为他们打造“隐形的翅膀”。
责任编辑:zxs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