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我的高考记忆
[ 东方今报]
作者:
2019-06-11 09:16:13
|
又是一年高考季。据报道,今年全国考生超过1000万人,看着那么多学子走进考场,感慨颇多。想一想,高考离我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没有下文的第一次高考
我的高考是在40年前的1979年。但细说起来,1979年的高考应该是我的第二次高考。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我正在读高二(当时农村的高中是两年制)。当时要求没那么严,没毕业也可以参加高考。于是,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那年,我所在的公社没有设考点,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赶到临近的三川公社参加考试。当时考的是文科,别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语文卷作文题目叫做《在沸腾的日子里》,我好像写的是听到粉碎“四人帮”消息的感受。
过了几天,学校通知填志愿,我们根本不了解有哪些大学可上,好像大都填报的北大、清华等。于是,没有了下文。于是,高中毕业,回家务农。
我们村地处伏牛山最高地段,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土豆、大豆。六七月份在玉米地除草算最苦的活了,这时候的玉米叶子是带刺的,除一晌地,脸上、胳膊上、腿上净是血道子,火辣辣的。农村也有不少农闲时节,地里活闲了,人不能闲,要出去搞副业。这一年,我采过石头垒过堰,背过矿石打过钢钎。
这一年,忙碌之余,看了不少书。书都是借的,我们乡有七个行政村(当时叫大队),只要听说哪家有书,我都会千方百计借来看,《西游记》《红楼梦》等,差不多都是这个时候看的。
1978年,我没有关注这一年的高考。这一年,我们公社有三人考上了“大学”。记得当时好像心里难受了一下,也没再多想,继续自己的“几部曲”了。
碍于“面子”回校复习
这一切的改变是因为璩老师到家里去了一趟。璩老师和是我的班主任,还是我哥哥、妹妹的语文老师。璩老师毛笔字很漂亮,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好像是这一年12月初的一天,璩老师到家里对父亲说:“咱们公社有三个人考上‘大学’了,我觉得克宣这娃子成绩不比他们差,再去复习下,有希望考上大学。”璩老师走后不久,母亲回来了。父亲说,璩老师教过你们几个,又是亲戚,不去面子上说不过去,就让娃子去试试吧。碍于“面子”,我回校复习了。
说实话,拿到课本,我彻底蒙了:高二上册数学,比我读高中时两年的四册数学课本加起来还厚,翻开基本上看不懂,语文、历史等也大不一样。刚进班那一个多月,我的数学多是“0”分,总分倒数第一,学弟学妹都不正眼瞧我。当时真想打退堂鼓,咬咬牙又坚持住了。从此,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差不多一半时间用来恶补数学。数学老师赵天杰特批我随时可去找他。慢慢地,我的数学不再“0”分,小考也提升到全班中间位次了。
那时候复习资料很少。记得不知从哪里买了一本《史地》,那是唯一一本史地复习资料,凡是老师讲的、从别处看到的新资料,都记在《史地》空白处,或记在白纸上,夹在相关页码里。时间长了,《史地》比原来厚了一倍。语文是璩老师辅导的,他经常会给我“开小灶”。
于是,才有机会参加1979年的高考。其他的记不起了,语文卷作文是把《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以前没遇到过这种形式,好在语文底子还可以。五科下来,没有哪科交白卷。
考完回家,生活又恢复到之前的样子:做农活,搞副业、借书看。
接到郑大录取通知书
一个来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在山坡上采石头。突然下面有人找我,通知我考上了,后天到县教育局报到,参加体检。
我和父亲坐班车到了县城教育局。这才知道,这一年,河南省高考文科本科线286分,大专线276分,中专线266分。我考了256.2分。但是这一年,省教育部门决定在栾川教师进修学院开设一个30人的师资班,降10分录取,这样我过线了。
正准备去医院体检,突然有人叫我,说我的分数统计错了,是301分,已经过本科线了。
原来,当年是人工改卷子、统计分数,我的地理72分登记成27分了。又过了几天,璩老师说,县教育局通知,我的高考分数是313.2分。原来,县教育局把我的考卷复查一遍,又找出十多分,这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有人质疑甚至否定高考时,我想,没有高考,我可能还在老家务农。
现在已经不记得填报志愿是在什么时间了,只记得是璩老师帮我选报的。后来,接到了郑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979年9月的一天,父亲带着我,凌晨4点坐上了去洛阳的长途班车。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栾川,第一次见到火车。我的学习、工作、生活从此走上一个新的轨道……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