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王沛芳:一生愿做“护水人”

[ 中国教育报] 作者:
2018-01-19 13:33:19 |

  “70后”学者王沛芳,看起来有点纤弱,但学术上很强,屡获国家级大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仅有8个,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就在其中。
  
  如今,国家三大科技奖榜单上都有她的名字:除领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外,她参与的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此次她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亦属实至名归。
  
  1973年出生的王沛芳,本科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工作两年后又考取了河海大学硕士、博士,直至成长为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其间,32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又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主攻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专家,王沛芳有着浓厚的护水之情。
  
  我国水资源丰富,水面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900多个,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更是多达5万余条。但由于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受到巨大威胁。为获得详细的基础资料,王沛芳经常和研究团队冒着夏季的烈日、冬季的寒风,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50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研究范围内的每个湖泊、每条河道。
  
  全国各地水污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深入一线才能确保因地制宜。在探究太湖水污染严重、蓝藻暴发频繁机理时,她带领团队多次到现场考察。一次在太湖上采集样品时,突然刮起大风,惊浪拍打着船舷,船在湖水中剧烈摇晃。她没有因此退却,而是让人把缆绳系在腰间,从而采集到了大风浪作用下太湖底泥中污染物悬浮释放的样品,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经过潜心调查与研究,王沛芳和她的团队不仅发现了太湖入湖河流及沉积物对湖泊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规律,同时还获得了30多项河流氮磷净化发明专利,为有效降低太湖水体中氮磷浓度、改善太湖入湖河流水质、进而减少藻类暴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她的辛勤与奔波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她参与起草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被作为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在全国600多座城市推广应用,为我国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了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筑起了节水减污和面源污染防控四道防线关键技术系统,取得了重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