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王广亚:一位教育家的爱国情怀

[ 河南日报] 作者:
2015-10-27 07:45:34 |

    王广亚先生在升达学院巡视指导工作

    王广亚先生参加校运会,与全体师生齐唱国歌

    王广亚先生与升达学子在一起

    郑州升达学院大门

    爱国教育家王广亚博

  本报记者李树华本报通讯员广瀚段珂
 
  今年国庆期间,人们都在谈论祖国的巨大变化、祖国的繁荣昌盛,都在谈论爱国精神、爱国情怀。“爱祖国是最伟大的美德。”“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提及这个话题,教育界认为最令人崇敬、最应当赞美与讴歌的应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年已耄耋的老教育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王广亚博士。
 
  王广亚先生早年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先后获美国加州联合大学荣誉教育博士等4个博士学位;荣获“台湾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称号;2009年获“感动中原60年60人”殊荣;2011年获“跨越新十年——2011全国教育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称号;2012年获“中国民办教育终身成就奖”、“河南省民办教育慈善人物”、“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原之子”、“黄河之子”。
 
  热爱家乡祖国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1922年,王广亚先生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市海上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家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47年旅居台湾。
 
  王广亚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说,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的感情。早年,在他胸中装有许多爱国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关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如抗击外患的民族英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抗日将领杨靖宇;在敌人屠刀面前视死如归的刘胡兰;愿为革命坐穿牢底的江姐等,他更是耳熟能详。
 
  在台期间,他说,“是耕读传家的家风教育了我,是敦厚的乡风、民风影响了我,是祖国的优秀文化熏陶了我。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个世纪中期,海峡冰封,大陆和台湾长期隔绝,使我成了孤苦伶仃的海外游子,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宝岛遥望大陆两颊洒下无数行清泪。正如于右任先生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遥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可见,王广亚先生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多么强烈。在台时,他曾去过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许多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时刻谨奉“苟富贵,勿相忘”的古训。
 
  盼月儿圆,盼金瓯全,盼宝岛回归,盼祖国统一,这是王广亚先生多年珍藏内心深处的期盼。当年在台湾,他极力反对“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他积极拥护两岸“三通”,即通邮、通商、通航;他更为拥护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冰释,令他喜出望外。1990年9月,正是秋高气爽、大地丰盈的季节,在阔别家乡43年之后,他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回大陆探亲,他为祖国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到欣喜;同时,又为家乡河南的高等教育欠发达、许多适龄青年无大学可上的现状而感到焦虑。他说:“家乡教育落后,多么需要我去添一把柴,出一把力啊!对于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是空手而去,但不能空手而归。尤其是作为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的我,更应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
 
  他认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如钱塘江大潮涌动,市场空前活跃,经贸活动频繁,亟须培养一批有本领、有专业知识、懂经营的商业人才。尤其是,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大动脉交会之处,商贾云集,又是河南省省会。于是,他决心回大陆办学,把心交给故乡,把根扎在河南,在郑州创办经贸大学,以感恩乡里,报效祖国。他说,这是自己耕耘,家乡受益,国家收获。
 
  回馈桑梓创办两所高等学府
 
  王广亚先生从事教育事业60余年,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创办学校10所,培养学生已达40多万,学子遍及世界各地,声誉海内外。
 
  为表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满腔热情,为回馈桑梓、造福人民,1993年,王广亚先生投巨资在省会郑州新郑市龙湖镇创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05年,又在他的家乡巩义市建立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先后创办两所高等学府,为中原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办的升达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称之为“河南民办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被社会誉为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曾多次讲,“我在河南创办的大学所有收益,决不带回台湾一分一厘,以后,我要把这所学校捐给国家。而我本人,则无丝毫贪求,不求任何私利,不求任何回报。”他在他的《升达与我》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我在此再次申明,升达学院不是我的个人私产,升达是属于国家的,属于社会的。我创办升达学院完全为回报国家,培育人才,回馈社会。人生天地间,日食不满半升,夜卧不足七尺,赤条条的来,干净净的去,浮名浮利,不足挂齿。这是我,一个老园丁的心语。”记者认为,这不仅是一位老教育家的腑肺之言,而且是一位游子对伟大祖国的真情告白。
 
  升达精神把“爱国”放在首位
 
  王广亚先生不仅创办了升达学院,还精心制定了“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升达精神。这一精神,内容有多个方面,他把“爱国”放在首位。在阐释“爱国”时,他说:“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尊严,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才华,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经常教育学生,“我们的国家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有灿烂的民族文化,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山河雄壮美丽,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把祖国建设得更好。如果祖国遭到外族侵扰,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起来捍卫她。”不难看出,王广亚先生,这位即将步入期颐之年的老教育家,对祖国怀有多么深厚的情感!
 
  近十年,王广亚先生撰写了《升达与我》《寄语升达》《升达情深》等多部著作,翻开书面,赞美祖国的语句清晰地跃然纸上,字字行行熠熠闪光,春风扑面。他在《寄语升达》一书中这样说道:“我有心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桑梓培养人才,使他们蔚为国用,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向同学们讲:“国家繁荣富强,个人才有美好的前途;个人的命运总是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而今,我们无论是学习和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将来挑起国家建设发展的重担,为了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荣耀的地位。他鼓励青年学子,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其成就为世界瞩目,国家的前途无限光明,个人的事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青年学子躬逢良时,国家为你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你们应该大鹏展翼,志向高远,学好本领,为国效荣。”
 
  教育亮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升国旗”爱国教育,是升达学院的教育亮点、教育特色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不仅使广大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们胸怀祖国、放眼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升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受到学生拥护,也受到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2014年12月,该活动与劳动教育等养成教育内容,被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王广亚先生对“升国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特别重视。升达学院的升国旗活动是他创校之初就倡导的。活动始于1995年5月15日,那天清晨,学院在行政大楼前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升国旗典礼,当时,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市政协的领导也在百忙中拨冗前来参加这一盛典。因公务活动缠身,王广亚先生未能前来参加,他感到非常遗憾。翌日,就此事他在台北遥隔海峡向大家致意,祝贺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典礼圆满成功,并专门撰写了《升旗》一文,文章这样写道:“我感到现在的青年人,尤要树立国家观念,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操,尊重和爱护我们的国旗。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她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升旗时,你面对国旗肃立致敬,瞻仰着鲜红的国旗迎着东方旭日缓缓升起,你的心情是何等激动,你胸中会涌起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激荡起一腔爱国热情。你会想到今日之中国不再是一个受人侮辱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不再是受压迫的民族,中国人到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扬眉吐气。”从那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就飘扬在升达校园上空,召致全校师生无时无刻不向她献上诚挚的敬礼,并在这面旗帜感召下,更加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
 
  让我们聆听升达学子对“升国旗”教育活动的感受吧:1995级营销系学生寒风写道:清晨,升达校园里升起了五星红旗,她飘扬在升达每个学子的心中,让我们感到心胸开阔、肩头沉重。会计系王红亚同学说,参加升国旗教育活动,我的爱国心此刻澎湃激昂。营销系曹雪莲同学说,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这样的情景在我来升达时很受感动,从那以后我就延续着无比神圣的爱国情怀。文法系袁瑾同学在她的《能不忆升达》一文中写道,看到国旗冉冉升起,那种感觉不是一句震撼所能形容,仿佛思想中所有积极的一面都被唤醒,热爱、责任、复兴,一瞬间,我觉得如此神圣,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王广亚博士爱心办学的善举,造福桑梓、泽被后世,为河南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德行,赢得了社会的尊敬;教育了许多学子,感染了许多学子,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