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一个人,一所学校,沉淀付夏齐百年记忆

[ 许昌晨报] 作者:
2014-06-17 11:28:40 |

 老人们向记者讲述

   在付夏齐社区,有一个叫宋山的传奇人物。出身贫苦家庭的他,在外打拼多年挣到钱后,没有忘记家乡,而是用实际行动回馈养育过他的这片热土。1936年,宋山为付夏齐建起一所小学。自那时起,这所小学便成了付夏齐人共同的眷恋。自1942年宋山去世至今,这所小学虽然在社会的大变革中屡受影响,但是在几代付夏齐人共同努力下,至今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人才。

  “俺是宋新昌,宋朝的宋,新旧的新,许昌的昌。”

  “俺是齐坤玉,整齐的齐,乾坤的坤,玉石的玉。”

  “俺是邹文炳……”看见记者正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向宋山的孙子、今年76岁的宋国义打听他爷爷宋山的事情,这三位平均年龄接近90岁的老人主动围了过来。他们对自己名字清晰的叙述,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心。仔细询问之下才知道,他们都是宋山所建山明私立小学的毕业生。

  宋山出身贫苦家庭

  后打拼出丰厚身家

  “我听俺爸说,俺爷年轻时家里可穷。为了养家,俺爷13岁就去许昌城里当学徒了。俺爷能挣到钱,主要是因为他老实、本分。”宋国义说,刚到许昌当学徒时,掌柜看不起宋山,多次撵他回家,伙计们也合伙欺负他。

  有一次,掌柜把他的铺盖和衣物扔到门外,要撵他回家。苦苦哀求无果后,宋山无奈地背起行李,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快走到家时,突然下起大雨。当时,宋山把行李往路边的麦田里一扔,扭头跑回许昌。原来,他担心临走前晾在外面的珍贵药材被雨淋坏。此后,宋山被留了下来。

  宋国义说,以前当学徒是没有薪水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掌柜的赏钱。看掌柜不喜欢他,其他学徒也欺负他,总是合起伙来把宋山的赏钱吞掉。尽管如此,宋山依然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他的努力逐渐引起了大掌柜的注意。在一次交谈中,大掌柜得知学徒头儿克扣宋山3年的赏钱后非常生气,决定从店里的账上补给宋山一笔钱。没想到,宋山坚决不要。最后,大掌柜把准备补给宋山的钱换成股份,让宋山每年都可以分红。

  后来,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宋山成了大掌柜。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店铺的生意做到国外,宋山也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身家。

  学校因师资优良、免费入学而远近闻名

  1935年,宋山从老家朋友的口中听说付夏齐方圆7.5公里内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非常困难。了解情况后,宋山决定出资为老家兴建一所小学。

  “当时建学校可不容易,砖是用牛车一车一车从禹州拉回来的。前前后后大概用了1年时间盖了一所有三四十间房子的学校,学校的名字叫山明私立小学。”宋新昌说。

  “我们学校可好了,老师都是从十里八村请过来的好老师。”齐坤玉说,当时他们学校老师的待遇非常好,除了发薪水外还包吃住。而且,所有学生都免费入学。

  “不仅老师好,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除了文化课外,我们还有音乐课、体育课,有钢琴、手风琴、笛子等很多乐器,后来还组建了乐队。我当时学的是笛子。”邹文炳说。

  好的师资条件加上入学免费,当时的山明私立小学远近闻名。除付夏齐的学生外,附近乡镇不少学生都到该校读书。

  “那时候学校真是办得不错,可以说,那所学校是当时我们付夏齐人的骄傲。”宋新昌激动地说。

  在社会大变动中屡受影响,但一直延续

  1942年下半年,宋山老人因病去世。但是,他去世之前对自己辛苦建起的小学进行了安排。

  宋新昌、邹文炳、齐坤玉等几位老人回忆,宋山去世后,山明私立小学的运转并没受到太大影响,教学活动一直在正常进行。“我听俺爸说,俺爷去世之前拿出了不少钱,就跟现在的基金一样,找了一些信得过的人共同管理。学校要用钱就从那笔钱里支,俺家的人谁都不能动那笔钱。”宋国义说。

  宋新昌回忆,当时山明私立小学因为校舍好,曾多次被军阀、日寇当作指挥部占据。但是,只要他们一走,不用喊,学生们就会自动回到学校上课。新中国成立后,山明私立小学被政府接管,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改名为许昌县第二十一完全小学、培红小学、齐庙小学。虽然这所小学受各方面原因影响,也出现过停课、学生人数变少等情况,但是在付夏齐人的努力下,至今仍然在培养学生。

  “我们学校现在有6个年级将近200名学生,除了付夏齐的学生外,还有庞庄等其他地方的学生。”齐庙小学校长胡俊峰说。

  一个人都能办好一所学校,我们全付夏齐的人更要办好

  宋水生,付夏齐社区党支部书记,在付夏齐当干部已经有40多年。当记者问为什么付夏齐人对这所小学都那么有感情时,他说:“我们付夏齐人不能忘了宋山。他不仅建了这所小学,1942年大饥荒时,还救过我们付夏齐人的命。再说了,一个人都能办好一所学校,我就不相信我们全付夏齐人办不好。”

  电影《1942》中的悲惨场景给观众带来很大震撼,但在那一年,付夏齐没有一人饿死。因为,那一年宋山开仓放粮,救了全付夏齐几百口人的性命。

  “其实,我们付夏齐这所小学这么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它都怀着感恩之心。它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我们全付夏齐人共同的财富和记忆。我们全付夏齐的人都在努力保护它。”宋水生说,他们通过这所小学缅怀宋山,同时希望它能为付夏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从这所小学走出了不少大学生,他们很多人在外面功成名就之后,都回来回报付夏齐。”宋水生说,比如夏长安,他是20世纪70代的大学生,后来成为省农业厅的总农艺师。他在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取得过很多成果,给付夏齐的农业发展提供过很大支持。

  “最近几年,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走出去后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作出贡献。所以,今后我们更得把这所小学办好,争取多出人才。”说这些话时,宋水生掷地有声。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