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灿烂的青春之花永远绽放 范县陈庄乡中学青年特岗教师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高林现
2013-05-27 15:44:22
|

姐妹花顾燕丽(右)、顾艳君(左)在研讨

校园小荷文学社研究生主编王右磊在审稿

金梧桐引来金凤凰 图为小夫妻刘宇(左)、张秀婷(右)
年轻人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年轻人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年轻人充满幻想,乐于探索;年轻人不墨守陈规,好改革创新……哪里有年轻人哪里就有活力;哪里有年轻人哪里就有激情。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范县陈庄乡中学先后四年,引来一批学历高,业务精的青年特岗教师共37人加盟学校的教育。他们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或含苞,或初绽,免不了有些稚嫩,但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的到来,使范县陈庄乡中学这所坐落于黄河腹地的偏远乡村学校的百花园,变得更加生机勃发、绚丽多彩。
在这群干练而充满活力的青年特岗教师身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现出了现代青年人一种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们不妨拾取几个花瓣或叶片,从某个侧面先去认识其中的几位罢。
一 、百花园里的姊妹花
顾燕丽和顾艳君是一对次第开放在我校的姊妹花。毕业于许昌师院的顾燕丽老师现在已经结束了三年特岗生活,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妹妹顾艳君,2012年从商丘师院一走出来,就带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美好憧憬也来到我校,开始特岗教师生活的历练。
5月16日下午,采访她们俩时,正赶上学校开展校本教研集中学习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观点犀利,说理透彻的两姊妹,很快就成了教研活动的主角。在自由讨论环节,顾燕丽两姐妹就讨论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的争论起来。
“我认为,课堂上放手学生自主学习,不一定能够使学生学会所学知识,但不放手,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知识的迁移。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就应当放手学生自主学习。”顾老师的精彩的言论博得大家一阵长时间的掌声。
2009年,顾燕丽老师刚来来到学校的时候,穿着碎花裙,扎着马尾辫,满脸的稚气中透着隐隐的倔强。那时的她除了对工作的好奇,更多的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不安。现在,经过三年的努力和锤炼,顾老师不仅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上已然成熟,而且在近年来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已经锻炼成为一名羽翼已丰的业务骨干和课改名师。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妹妹顾艳君在姐姐的鼓励和带领下,也很快摆脱了初出校园的稚嫩,逐渐成长起来。如今不仅在学科教学中脱颖而出,而且还担当起学校“小荷”文学社指导老师、校报《晨星》的主编。
王晓丽和王晓莹也是一对姊妹花,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毕业的青春靓丽的小姐妹
一来学校,就吸引了师生的注意。两姐妹个儿高挑,身材玲巧,谈锋强健,显得机灵活泼,满身洋溢着年轻人的灵动感。两人自小都喜欢教师职业,上岗不久就找到了“教育”的感觉。她们虚心拜师,在师傅引领下进步神速,前进的步伐直逼师傅;她俩很会带学生和调动人,善于与学生平等沟通,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她们的课堂里总是激情洋溢,灵气勃发,教学效益比较理想。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姐们俩这里得到了鲜活的体现。
二、金梧桐引来“金凤凰”
远离家乡商丘鹿邑,投身范县教育事业的刘宇老师可以说是金梧桐引来的金凤凰。他和爱人张秀婷于2011年毕业于河南省科技学院,沉着稳重、善良英俊的刘宇完全赢得了豫北姑娘张秀婷的芳心。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一路走来。两年来,两人一直工作在同一个工作平台,各自担负着学校赋予的重任。刘宇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张秀婷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两个年轻人以他们的青春活力和人格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
这一对年轻人从上岗第一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各自的工作之中,备课、听课、批作业,处理班务,与学生谈心,还有晚值班,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回到家里,虽已夜阑人静,还不忘办起“夫妻备课组”,讨论教材,探究教法,总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到节假日,他俩又实在舍不得“浪费”这个充电和修炼的“黄金时段”,方便面和汤泡饭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两位年轻人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刘宇老师细腻、沉稳,张秀婷活泼而幽默,他们十分注意风格互补、特点整合,共同打造教学优势。不过,两人不肯服输的性格,经常演绎了巾帼不让须眉、小夫妻同台竞风流的生动故事来。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刘宇老师一向自信十足,在妻子张秀婷的协助下,更是给了小刘老师不少动力和压力,夫妻比翼双飞一时传为校园佳话。
这一对年轻人的教育基本功都比较扎硬,引来了一些强势学校的青睐。进校二年多来,他俩硬是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刘宇的毛笔书法在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中荣获一等奖,他所教的学科在范县学科质量测评中先后两次获得全县同年级第一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张秀婷老师所教的语文也取得骄人的好名次。
采访时,我不经意间问起了他俩的老人,二人不禁默然,眼眶里竟即刻转动着歉疚的泪花。良久,刘宇老师才说:“我们欠老人真的太多了!”百行孝为先。几年来,他俩时时记着好好孝敬双方老人,却总因为忙,常给寄些钱物外,少有归省时间,甚至在他俩举行简朴婚礼的时候,两家老人也只是赶来匆匆面聚一下。
当我问起两人离开繁华的都市生活,置身在偏僻的乡村学校,有没有后悔过时,张秀婷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和他在两年前选择了特岗生活,也正是因爱情选择了教学,选择爱上了学校这片土地。虽然生活是朴素的,甚至是些许艰苦,可是,我们是幸福的。因为,牵着他的手,还有孩子们的手,春暖花开,面朝心海。我爱,故我在。”
三、扎根农村基础教育无怨无悔
走进范县陈庄乡中学《晨星》校报编辑室,就看到一位戴眼镜的青年教师正在成堆成叠的稿件中埋头工作。他,大眼睛,高挑的个儿,白皙的脸,言谈举止间,显着淡雅和从容。他就是毕业于山东曲阜学院的研究生王右磊老师。
王老师2012年来校后,以良好素质给人们造成了深刻印象,目前正担任初一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同时还负责学校校报的编审,谈得上是一个大忙人。
《晨星》校报编辑部成立以来,多次因人手不够,致使校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时做时停。有着研究生学历的王老师到岗后,欣然接受了学校邀请,在课余负责校报的编审和发行。一方面,他组织学生重组了“小荷”文学社,每周一次的写作指导给文学社成员们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同时,他还积极向中青年教师征 稿、约稿,组织顾燕丽、刘青等特岗教师成立新的校报编辑部,约定俗成的定期发行学校校报、校刊。尽管工作繁忙,王老师除了担任的教学管理工作外,还会同另外两名研究生教师宋锁玲、谷玉玲积极开发学校小课题研究,其中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市县科研部门的赞赏。
王老师读书很多,身上弥漫着浓浓的书卷味,他还将这读书的快乐带给他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操场、餐厅,谈吐儒雅的王老师身边常常围着一群同样渴求知识的孩子。师生在一起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王老师以他独具的人格魅力引领者孩子们健康成长。
当我问他,“作为一名研究生,当你的理想和现实相碰撞,让你不得已屈身在农村学校时,你是怎样想的?”王老师坦然一笑,“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国家能给我机会,让我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不论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五月骄阳似火,初夏柔风如水。行走在范县陈庄乡中学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里,聆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书声,看到的是一张张年轻而热情的笑脸。我深深相信有这些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范县陈庄乡中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范县陈庄乡中学先后四年,引来一批学历高,业务精的青年特岗教师共37人加盟学校的教育。他们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或含苞,或初绽,免不了有些稚嫩,但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的到来,使范县陈庄乡中学这所坐落于黄河腹地的偏远乡村学校的百花园,变得更加生机勃发、绚丽多彩。
在这群干练而充满活力的青年特岗教师身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现出了现代青年人一种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们不妨拾取几个花瓣或叶片,从某个侧面先去认识其中的几位罢。
一 、百花园里的姊妹花
顾燕丽和顾艳君是一对次第开放在我校的姊妹花。毕业于许昌师院的顾燕丽老师现在已经结束了三年特岗生活,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妹妹顾艳君,2012年从商丘师院一走出来,就带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美好憧憬也来到我校,开始特岗教师生活的历练。
5月16日下午,采访她们俩时,正赶上学校开展校本教研集中学习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观点犀利,说理透彻的两姊妹,很快就成了教研活动的主角。在自由讨论环节,顾燕丽两姐妹就讨论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的争论起来。
“我认为,课堂上放手学生自主学习,不一定能够使学生学会所学知识,但不放手,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知识的迁移。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就应当放手学生自主学习。”顾老师的精彩的言论博得大家一阵长时间的掌声。
2009年,顾燕丽老师刚来来到学校的时候,穿着碎花裙,扎着马尾辫,满脸的稚气中透着隐隐的倔强。那时的她除了对工作的好奇,更多的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不安。现在,经过三年的努力和锤炼,顾老师不仅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上已然成熟,而且在近年来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已经锻炼成为一名羽翼已丰的业务骨干和课改名师。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妹妹顾艳君在姐姐的鼓励和带领下,也很快摆脱了初出校园的稚嫩,逐渐成长起来。如今不仅在学科教学中脱颖而出,而且还担当起学校“小荷”文学社指导老师、校报《晨星》的主编。
王晓丽和王晓莹也是一对姊妹花,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毕业的青春靓丽的小姐妹
一来学校,就吸引了师生的注意。两姐妹个儿高挑,身材玲巧,谈锋强健,显得机灵活泼,满身洋溢着年轻人的灵动感。两人自小都喜欢教师职业,上岗不久就找到了“教育”的感觉。她们虚心拜师,在师傅引领下进步神速,前进的步伐直逼师傅;她俩很会带学生和调动人,善于与学生平等沟通,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她们的课堂里总是激情洋溢,灵气勃发,教学效益比较理想。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姐们俩这里得到了鲜活的体现。
二、金梧桐引来“金凤凰”
远离家乡商丘鹿邑,投身范县教育事业的刘宇老师可以说是金梧桐引来的金凤凰。他和爱人张秀婷于2011年毕业于河南省科技学院,沉着稳重、善良英俊的刘宇完全赢得了豫北姑娘张秀婷的芳心。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一路走来。两年来,两人一直工作在同一个工作平台,各自担负着学校赋予的重任。刘宇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张秀婷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两个年轻人以他们的青春活力和人格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
这一对年轻人从上岗第一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各自的工作之中,备课、听课、批作业,处理班务,与学生谈心,还有晚值班,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回到家里,虽已夜阑人静,还不忘办起“夫妻备课组”,讨论教材,探究教法,总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到节假日,他俩又实在舍不得“浪费”这个充电和修炼的“黄金时段”,方便面和汤泡饭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两位年轻人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刘宇老师细腻、沉稳,张秀婷活泼而幽默,他们十分注意风格互补、特点整合,共同打造教学优势。不过,两人不肯服输的性格,经常演绎了巾帼不让须眉、小夫妻同台竞风流的生动故事来。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刘宇老师一向自信十足,在妻子张秀婷的协助下,更是给了小刘老师不少动力和压力,夫妻比翼双飞一时传为校园佳话。
这一对年轻人的教育基本功都比较扎硬,引来了一些强势学校的青睐。进校二年多来,他俩硬是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刘宇的毛笔书法在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中荣获一等奖,他所教的学科在范县学科质量测评中先后两次获得全县同年级第一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张秀婷老师所教的语文也取得骄人的好名次。
采访时,我不经意间问起了他俩的老人,二人不禁默然,眼眶里竟即刻转动着歉疚的泪花。良久,刘宇老师才说:“我们欠老人真的太多了!”百行孝为先。几年来,他俩时时记着好好孝敬双方老人,却总因为忙,常给寄些钱物外,少有归省时间,甚至在他俩举行简朴婚礼的时候,两家老人也只是赶来匆匆面聚一下。
当我问起两人离开繁华的都市生活,置身在偏僻的乡村学校,有没有后悔过时,张秀婷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和他在两年前选择了特岗生活,也正是因爱情选择了教学,选择爱上了学校这片土地。虽然生活是朴素的,甚至是些许艰苦,可是,我们是幸福的。因为,牵着他的手,还有孩子们的手,春暖花开,面朝心海。我爱,故我在。”
三、扎根农村基础教育无怨无悔
走进范县陈庄乡中学《晨星》校报编辑室,就看到一位戴眼镜的青年教师正在成堆成叠的稿件中埋头工作。他,大眼睛,高挑的个儿,白皙的脸,言谈举止间,显着淡雅和从容。他就是毕业于山东曲阜学院的研究生王右磊老师。
王老师2012年来校后,以良好素质给人们造成了深刻印象,目前正担任初一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同时还负责学校校报的编审,谈得上是一个大忙人。
《晨星》校报编辑部成立以来,多次因人手不够,致使校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时做时停。有着研究生学历的王老师到岗后,欣然接受了学校邀请,在课余负责校报的编审和发行。一方面,他组织学生重组了“小荷”文学社,每周一次的写作指导给文学社成员们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同时,他还积极向中青年教师征 稿、约稿,组织顾燕丽、刘青等特岗教师成立新的校报编辑部,约定俗成的定期发行学校校报、校刊。尽管工作繁忙,王老师除了担任的教学管理工作外,还会同另外两名研究生教师宋锁玲、谷玉玲积极开发学校小课题研究,其中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市县科研部门的赞赏。
王老师读书很多,身上弥漫着浓浓的书卷味,他还将这读书的快乐带给他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操场、餐厅,谈吐儒雅的王老师身边常常围着一群同样渴求知识的孩子。师生在一起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王老师以他独具的人格魅力引领者孩子们健康成长。
当我问他,“作为一名研究生,当你的理想和现实相碰撞,让你不得已屈身在农村学校时,你是怎样想的?”王老师坦然一笑,“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国家能给我机会,让我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不论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五月骄阳似火,初夏柔风如水。行走在范县陈庄乡中学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里,聆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书声,看到的是一张张年轻而热情的笑脸。我深深相信有这些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范县陈庄乡中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