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点亮特殊孩子智慧人生

人物简介:
王丽娟,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校长,一位60多岁的老人,投入全部积蓄和精力创办智光特教学校,以寄宿制的方式接受、培养智障孩子,坚持办学15年,培养智障学生1000多人,100多人实现就业,创建探索智障学生教育、就业新模式。今年9月,将由联合国安排赴哈佛大学交流讲学。
每次跟王丽娟校长打电话,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总带着一丝掩不住的疲惫。
怎么可能不累呢?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以一己之力在郊区办起一所寄宿制的特殊教育学校,70多个智障孩子的吃喝拉撒都要操心,还得教孩子们生活技能、生存技能,还得想法子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还请人教孩子们音乐舞蹈,年岁大的孩子还得想法子给安排就业……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这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从1998年到现在,她已经坚持了15年。
然而年前的一次通话,她疲惫的声音中却带着一种掩不住的兴奋。“有一个好消息,联合国给我们发来了邀请,邀请我过完年后带着孩子们去联合国交流表演。代表中国的智障孩子。”
真的不容易!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刚被送来时有的连厕所都不会上,有的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甚至连妈妈都不会叫……这样的孩子智光特教学校已经接受并培训了1000多个。
还有另外一件高兴的事,她没有对外讲。2012年12月25日,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授予王丽娟“和平使者”荣誉称号,并担任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主席团副主席兼智障人士康复科技专业委员会主席。
“校长妈妈,爸爸让我上桌吃饭了”
在昌平区西关西侧,有一个普通的小院,院子里有一栋小楼,有两排简陋平房,狭小不平的篮球场上摆放着一些略显陈旧的锻炼设施,院子中间还有一些菜园……这就是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一个专门教育、培训智障儿童的学校。然而,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小院里,却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奇迹。下个月,受联合国的邀请,这里的12名智障残疾学生将赴联合国参加表演。
“我们专门准备了一台晚会,共有10多个节目,有集体舞《希望》、《飞吧,天使》、《爱心颂》、智光雨讲故事《带血的哈达》、蒙古族舞《巴特回草原》、手语《感恩的心》、《木兰扇》、男生独唱《从头再来》、《说唱脸谱》、卡通舞《快乐的农庄》等。”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的校长王丽娟讲到这里有些眉飞色舞,“这些节目都是孩子们和老师自创自演的。4月份,我要带着孩子们远赴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办的世界华人艺术节。”
为了鼓励孩子们,也为了让家长高兴,学校大门口特意书写了几个大字“智光特教——让智障人艺术走进联合国,为国争光。”
2008年12月,王丽娟在智光特教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北京特奥天使艺术团,这是国内首家智障人艺术团。2009年6月1日,艺术团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了首次演出。这些小演员们在没有彩排时间的情况下,无任何瑕疵地完成了首演,当孩子们把面具摘下,满脸的汗水伴着他们幸福的微笑谢幕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许多家长泪流满面。
台上表演听到了掌声,收到了鲜花,对这些孩子有特殊的“疗效”。舞台演出改变了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改变了一些家长对智障孩子的认识。有个孩子放假回来跟王校长说:“校长妈妈,我爸让我上桌吃饭了。”
这一句话听得王丽娟很心酸。“有些家长是不对的,但这说明了孩子的进步,并感动了他们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有了信心,孩子被接受了。”但这些尝试也让王丽娟欣喜,“孩子们通过表演增强了自信心,看见陌生人也不躲了,走路也是昂首挺胸,还主动跟别人问好。”
“这群孩子不能自理,语言功能差、记忆力差,不懂得前后左右,也不知道节奏。能给这些孩子办艺术团就是奇迹。我们老师是常年教、常年磨、不厌其烦。艺术团刚成立时,我们排练《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一个动作练习上千遍,晚上练到11点,大家当时就累得不成了……通过努力,最终,孩子们可以一气呵成演出70多分钟四幕七场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王丽娟回忆道。现在,对智障孩子艺术教育的尝试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并受邀表演,这让王校长更欣慰,“这是对我们这些孩子进步的最高褒奖和认可。”
与艺术团的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的时候,就是王丽娟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
为什么要放弃国外颐养天年的生活?
一旦接触了这样一个智障孩子群体,王丽娟就再也无法割舍下。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王丽娟说,她觉得此生注定要跟孩子们在一起。而15年前走进智障孩子这个群体,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积蓄投入进去,历经磨难坚持下来,完全缘自一次偶然的接触。
“我是1990年开始在国外教书、讲学,算比较早的访问学者。1997年回国办续签。续签之前,受朋友委托去一所福利机构办事的时候,无意中接触到这个群体。”王丽娟回忆道。由于教师职业的敏感,她询问了残疾人的教育情况,了解到中国当时还没有针对智障人的高等教育。“国内约有千分之一的人口,即13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智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些智障人肯定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当时,在北京市100万残疾人中,就有大约10万智障人口,却只有20所学校为智障孩子提供9年义务教育,过了这个阶段,孩子们大多入学无门,就业无路,很快被社会边缘化。还有的孩子,连9年义务教育都没接受。
智障的孩子都是脑子有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语言不行,自理能力不行,越是这样家长越是娇惯,在家里连扣子都是家长帮着系,不会系鞋带不会梳头,小一点的孩子连厕所都不会上。一位家长的一句话让王丽娟终生难忘,“等我死之前,给我几分钟我把孩子先整死,不忍心让他在这世上受罪。”这话是因为家长的无奈和绝望。“因为有的孩子大了后没有地方接收,只能锁在家里,有割脉的,有跳楼的,还有的孩子浪荡街头,丢了的,还有的被坏人欺负。”王丽娟说:“往往是一个孩子拖垮了一个家庭。”
越是了解,越是割舍不下。震惊加上心痛,让50多岁的王丽娟做出了决定,办智障孩子教育培训学校,实施寄宿制,把家长解脱出来,把孩子培养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快乐。她立马给远在美国的儿子打电话,放弃到国外颐养天年的生活。王丽娟的儿子在美国事业有成,有自己的公司和产业,在儿子的全力支持下,拿出自己和家人的百万元积蓄,给智障孩子创办一所职业培训学校。
然而,这毕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她没有预料到,后面的路会那样艰难。
爸爸临终前才告诉她妈妈一年前去世了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里人时,亲友们都不理解,这是国家该管的事,个人拿那么多钱去承担社会责任会很辛苦。“我就觉得,第一我很同情这些孩子,我觉得他们也是孩子,他们也应该是我们的儿女。人生而平等,应该尽量让他们快乐幸福。”王丽娟说,“他们那样的境况,我看不下去。”
1998年春天,王丽娟开始找校舍,大小院看了38个,终于在找到第39个院时下定了决心,这是一所石景山八大处亚视外景基地仓库,荒废了多年。于是她一个人背着行李,装着讲学挣来的钱,开始了第一次拓荒。
为了省工、省料、省开支,她亲自带领工程队进驻了那个荒草比人还高、有20多间房的小院,老鼠长得如小猫大小,满院子乱窜,门一推,玻璃哗啦掉下来,水管子锈得用钳子夹都打不开,晚上因没电满院漆黑。把院中臭泥坑清理成鱼塘时,她不小心掉下去,在腰部刮了个大口子,鲜血染红了鱼塘。两个月后,房东来院看看,当着王丽娟面喊:“喂,我找王校长。”蹲在他旁边的王丽娟正在拔草,白色的运动鞋用泥裹着,脚指头露在外边,运动服已看不清颜色,戴着草帽的脸已晒得黝黑,脑门已脱了皮,满脸是被蚊子叮的包。她露一口白牙笑着说:“我就是,您怎么不认识我了?”房东倒退两步,这与两个月前谈房子时的那位打扮靓丽、皮肤白净、浓眉大眼的女老师大不一样啊!房东直喊:“王校长,敬佩!敬佩!”
“我爸爸去世之前把我叫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父亲他快不行了,因为他膀大腰圆的,很壮实。”王丽娟至今无法平静提及这件事,“到家后爸爸说,去年你妈就没了,没告诉你。因为我们商量过了,知道你是在做一件善事,我们不能给你财务上的支持,只能把时间都给你。爸爸咽气之前,我说‘爸爸我还怎么做成呢?’但爸爸说‘你怎么做都有理’,我父亲说完后几分钟就咽气了。”
妈妈是在校舍施工期间去世的。当时,父母曾经从老家来京治病,可是王丽娟没时间陪他们,让父母再等等,结果父母等不及先回去,母亲竟然撒手离去……为了一个全新的事业,王丽娟做好了拓荒的种种准备,却没想到这么快就面临亲情与事业的冲突,而且给她留下了终生遗憾。
1998年9月9日,中国民间第一所志愿为智障学生提供系列服务的特教学校宣告成立。开学典礼上,全市14所培智学校的校领导带着礼物,带着学生演出队前来祝贺,市教委、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市残联有关负责人均出席剪彩。家长们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智障孩子的“清华”,小院里人声鼎沸。
“虽然我们的孩子都是智障孩子,但走进学校,他们就有机会读书,成为有用的人。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就如同智慧的光芒可以照耀着每一个智障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康复、读书并且有机会融入社会,所以,学校取名‘智光’。”
办学路上千丘万壑
创办民办特教学校,是一条崎岖的道路。学校创建之初,王丽娟就开始为学校的生存问题发愁,每年学校各项开支总共为120余万,收取的学费占25%,经过评审合格后,市残联支持5%,余下大概80万元都需要从社会筹集,否则学校就无法生存。
“现在,老师们的平均工资是800元,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照顾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残疾程度轻的孩子就多照顾几个,重的就少照顾几个,喂饭、洗澡、喂药、上厕所……几乎每个生活细节都需要老师的照顾。”王丽娟说。
每年冬天买煤取暖的费用,是困扰她多年的难题。“因为都是智障孩子,与同龄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更需要温暖。所以,每年智光学校都是提前半月供暖,推迟半月停暖。”尽管如此,她还是不忍向家长们多收一分钱。每年五一之前就将煤买好,因为那时候比冬天便宜。之前,就是想方设法争取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慈善捐款,为了把学校维持下去四处“化缘”,王丽娟不知道碰了多少回钉子,受了多少人的白眼。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从1998年到现在,学校已无奈四次搬家。每次不得不搬家的时候,都是王丽娟独自一人坐公交车找房子、签合同、带领工程队施工。为了找房子,北京的区县她几乎跑遍了,因为要节约开支,找的地方几乎都是废墟,每次都是从废墟上建起花园式的校园。然后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那里,从头开始。每一次王丽娟都要吃住在工地,有时候一顿饭就是一个馒头加一块酱豆腐。
“必须解决智障孩子的就业问题”
“有的智障学生接受完培智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后,智力水平跟一二年级没什么差别,有的还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待他们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计划。”对于如何教育这些智障孩子,王丽娟有着自己的心得和方法。
“要为孩子们做长远打算,将来走出学校大门能谋生,能为社会做贡献。”王丽娟认为,这样他们才能幸福,家庭才能无忧。为此,她改变了传统的特教走读教育方式,首创“全日寄宿式家庭+学校的教学模式”;跳出课堂说教模式,将教学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宿舍、校园、校外、社区和家庭;开展24小时教师与孩子天性合作的个性教学,老师和孩子都住校,从入学为每个学生量身制定个案教学、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课程安排和康复进度,只为孩子们能取得点滴的进步;她运用成人职教成功发展了14个关联机构,覆盖了特教、康复、福利“一站式”系列服务。
“我带领这个团队完成了智障人士生涯体系,学前教育、九年教育、成人教育,半工半读到就业,从而形成良性体系。孩子们从什么都不会到走入社会,成为有用的人。”王丽娟说。
“孩子有了自信,孩子懂得礼貌待人、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看到这些,我真的很欣慰,这也正是他们可爱之处。但是2010年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我陷入了悲痛中。”王丽娟讲述了另一个“刺激”她的事,2010年,学校一位孩子毕业,正准备进入一个企业就业,但哪知这家企业仅仅是为了利用孩子的残疾证免税,事后就把这孩子辞退了,孩子想不开,就跳楼自杀。每想到此事,王丽娟都难受。当时,她就有了一个想法,决不能让这种悲剧再次发生!于是毅然决然地把北京的唯一一处房产卖了150万,为孩子创办了智光特奥爱心农庄。
“当时谁都不理解我,亲戚朋友都说我傻。但是我就觉得这些孩子需要的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只要他们好,我能倾注我的一切。”王丽娟淡然一笑,“自从那时起,我就住在学校原来养羊的羊圈改建的房子里,孩子们都给我的住处起名叫做‘羊别墅’。”
15年来,王丽娟从没有回过老家,房子也卖了,所有的积蓄都捐了……倾注她自己的全部,针对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她办了艺术团,让有的孩子成为了专业演员;针对对农业种植感兴趣的孩子,她专门办特奥爱心农庄;有的孩子擅长物业管理、有的孩子留校当老师、有的成为工艺品美术师……
“我们学校的孩子个个都是人才。一名孩子名叫智光雨,他是孤儿,不仅智障而且脑瘫,芭蕾舞似的用脚尖走路,膝盖90度弓着,两只手为了找平衡,是向上伸展着……这孩子和我说,校长妈妈,我什么都不能干了,那我就把所有人对我们的爱写成小说,去年他完成15万字小说,今年写成16万字,我准备今年下半年给他出版,书名叫‘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王丽娟自豪地说道,“他是世界第一个智障人、脑瘫儿作家。如果将来有条件的话,我想用四种文字出版,中文、英文、俄文,甚至法文,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这种孩子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大家的爱,他们很幸福。我想告诉全世界,中国是一个慈善的国家,是人人都想付出爱的国家。中国人不仅勤劳勇敢,而且非常尊重人权、人道。”
现在,王丽娟为智光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打造了三条就业出路:有自办庇护企业,支持性就业与跨国公司订单培训,让孩子们家人介入参股或合作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些智障的孩子现在都能找到工作就业,靠自己的付出挣工资——“这是我最想看到的,最想要的结果。让孩子们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说到这,王校长脸上会洋溢出笑:“所有的苦,都是为了今天的甜,为的就是看到孩子成长。看到孩子们在学校的变化,出学校能工作、能自食其力了,有的还娶了媳妇,有的智障女孩子也出嫁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我感到一切艰难困苦都是享受!”
她为智障孩子设计了更长远的保障
15年的疲惫、15年的坚持,没有白费。自1998年创办智光特教学校以来,王丽娟已经接受、培训了1000多位智障孩子,100多位孩子实现就业,其中有些孩子直接就在学校就业。
“有时我也觉得力不从心,自身的力量有限。现在社会和企业捐赠多了,但智障孩子的需求太大。”王丽娟说,目前,学校在校学生70多人,教职工有30多人,这已经达到学校承受最大极限。但受场地、师资等各方面因素限制,每年尚有200余学生登记,但无法接受入学。这些年来,成教部已有100多个孩子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同工同酬,保险、福利一个都不少。王丽娟说:“虽然挣得不多,但是自食其力,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用劳动赢得平等远远比钱重要得多。”
国内特教界这样评价王丽娟,说她用15年的时间探索出一条让智障人就业的出路,享受同工同酬、保险、福利等待遇,这在国内特教史上是空前的。这与国际上由国家全养起来的高福利模式相比其意义不同,通过教育,他们能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或家庭的负担,用自己的劳动赢得他人的尊重比祈求来的怜悯和施舍更让他们感到尊严和喜悦。
“智光学校不是家的家,不是学校的学校,不是医院的医院。我们这有很多奇迹。除了教育方面的手段外,我们还给孩子自尊、爱、机会……”王丽娟说,她还要继续为这些孩子努力探索,直到干不动为止。
“截至目前,共有69个国家专家代表团来我人学校交流访问学习。我想创办首家智障大学,给杰出的智障人提供大学体验并发展此行业的师资培训。”谈到对未来的规划,王丽娟扬起眉梢,自豪地说:“帮助这些智障孩子改善生存状态,使他们从无望中走入课堂,从无助中走上工作岗位,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生存、去爱和被爱。”
这些年,她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嘉奖,并承接了三项国家级课题。特教学校的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把电影引进特教教学体系、心理技术在特教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将电影引进特教体系获得国家特别奖。2013年9月,经联合国组织,王丽娟将带领她的教学团队去哈佛大学讲学,讲述特殊教育,讲述中国的慈善事业。
记者问她,“这么多年付出,您觉得值得么?有没有后悔过?”王丽娟坚定地说:“值得,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我就会勇敢地干、坚定地干。孩子有需要,我就得干,为他们家庭分担,为国家分忧解愁,促进社会和谐。我调查过,以前,学校智障孩子父母的离婚率为60%多,现在已经下降到40%。我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家庭就是帮助一个家族,就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出一分力,这就是我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王丽娟还有一个心愿,她还要进行智障人养老问题的探索,让“智光”成为智障孩子教育、就业、养老一体化的公益机构,让智障人在“智光”可以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文/陈敏姬彭维
供图/王丽娟
责任编辑:ad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