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闻网

李庆彬校长的山村不悔情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郑军伟
2012-07-10 15:23:17 |

  李庆彬校长的山村不悔情

  李庆彬,家住方城小史店周庄村,现年59岁,已从教37年,即将退休的他仍坚守在教育一线,是一所偏远山村学校校长,并担任小学五年级数学课。

  1976年,23岁的李庆彬高中毕业,选择了当一名人民教师。他深知教师这份职业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紧跟新教育改革不掉队。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阅读,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从中汲取营养,并大胆尝试新教育改革,总结出了“发现法”“尝试法”教学模式,当时在全镇进行推广。时至今日,该镇的老教师们当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学改革,都会与李庆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由于教学成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教学研究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1990年他被推选为学校教导主任,后又被委以副校长、校长重任。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后,李庆彬仍担任学校主要课程教学任务,也从没有停止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自2000年开始,他历时三年时间,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交流推广。2005年针对课堂教学重“双基与能力”目标,轻“发展性目标”的现象,选定了“情感因素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展开研究,其成果在全县小学研讨会上获奖,现如今他已获得各级各类荣誉50余项,为当地教育教学改革贡献了力量。

  2003年,李庆彬调任贾沟学校任校长。贾沟是全乡最偏僻的学校,是教师、校长最不愿意呆的地方。李庆彬校长服从领导安排,无怨无悔上任。当他第一次到那里时,情况远比他想象要糟糕得多,校舍差,除了教室,无一间办公室,并且全校只有两位年迈体衰的教师。更可怕的是,开学一周了,学生到校人数还不足一半。李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走村窜户,走访各个家庭,详细了解情况。他从中得知,大部分适龄儿童是因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任,有条件的已转了学,没门路的正在犹豫。不解决师资不行,但教师严重缺编,公办教师无人愿意到这里,代课教师嫌待遇低,无人愿意干。情况反映给中心学校后,中心学校领导说,想尽千法百计找代课,其他没办法。为找代课教师,李庆彬先后深入贾沟、李庄、姬庄、谭庄、钱庄、姚沟、姚庄等村庄,听说哪里有能适应教学的人员,便翻山越岭前去做思想工作,为做一个人得工作,往往连续跑去五六趟。受聘者关心的是工资待遇,他从山村教育、山村孩子的前途、学生失学的悲哀上苦口婆心、挖空心思地劝说,并在干群中广造舆论,引起大家对学校发展的重视。天道酬诚,金石为开。村委会、组干部召开群众代表会,群众自愿集资解决代课工资;不少村民不嫌待遇低,愿意到校代课。

  师资问题解决了,李校长又组建劝学队伍,带领全校教师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地进行劝学。劝学,在山村学校来说,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为了劝回一个学生,不知要跑多少山路,要磨多少嘴皮,特别是碰到不理解的人,更是有苦难言。

  有一个叫姚宗勇的学生,他家离学校还有五里多的山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己学习成绩又差,辍学在家已一年多了。教师到他家劝学,他便往山上跑,不肯见老师的面。有时家长也闭门不见老师。这次,李校长与另一个老师爬山涉水来到他家门前,同样吃了闭门羹。当李校长第二次要人陪他来时,其他人说什么也不肯再来了。李校长却毫不恢心,利用假日,多次来到他家劝学;白天看不到人,就晚上来。一次,二次……当李校长第五次来到他家门前时,姚宗勇的父亲感动了,他拉着汗流满面的李校长的手,眼里噙着泪花地说:“校长,我服了你,明天我叫我崽去上学。”李宗勇也哭着说:“老师,我一定去上学,明天就去。”望着他们诚恳的脸,李校长的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学生贾益平、贾爱平兄妹俩,可是学校的优等生,可这次,开学多天了,却迟迟不见他们的身影。当李校长带着班主任老师来到他们家,只见兄妹俩正满脸沮丧地坐在一栋破房子前,默默无言。当他们看到老师时,泪水塞满了他们的双眼。原来他们家养的大肥猪死了,兄妹俩上学学杂费就没有了着落。看看风雨难遮的破屋,望望泪流满面的小兄妹,听听家长无可奈何的诉说,李校长和班主任眼眶红了,他们一人拉起一个小孩的手,坚定地说:“还有老师呢。”他们当即表示愿为他们垫钱缴纳学杂费,兄妹俩终于顺利入学了。

  几年来,李校长先后数次为贫困学生捐款达1万多元,学生流失率由45%降到了1%,学校教师增至6人。同时,李校长还想方设法筹备资金累计5万余元,修缮了教学楼,绿化了校园、购置了桌椅板凳、配齐了电教设备,使该校改变了摸样,成为了该镇数得着的好学校。

  贾沟小学的起死回生证明了李庆彬的能力,也让领导对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信任。2009年秋,刘庄小学因学校条件差无人当校长,李庆彬再次临危受命,被中心学校派到刘庄小学担任校长。家人及同事劝他,好不容易使贾沟学校步入正轨,可该少操心了,又被推进了个是非之地。只有中心学校领导明白,只有具有李庆彬那样的心胸与美德的人,才愿意并能胜任时下刘庄小学的校长。

  当时的刘庄小学与9年前的贾沟学校情况一样,呈现在面前的是破旧的校舍和包括李庆彬在内的四名公办教师,学校内忧外患,群众意见较大。于是,李庆彬校长像在贾沟学校一样,又做起了像“八年抗战”一样艰辛的寻找代课教师的“漫漫征途”,用同行的话说,他就是这样的命。于是,他的足迹从贾沟的沟沟壑壑移到了刘庄的岭岭洼洼……他到刘庄小学先后做通工作并走进学校课堂的代课教师如:陈小歌、李玉霞、周太坡、吴国霞、王丹丹、舒喜山、刘云、贾书芳、彭玉梅、陈书贵、杜运法、周万随、刘冬草、李章林等等,不知有多少人。

  刘庄学校三面环河,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们的安全,有的适龄儿童由于个子小,父母便不让入学。为了确保入学率,使家长放心、学生安心,李校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接送学生的重任。多年来从未间断,赢得了家长学生的信任。

  2009年9月20日,小史店镇境内普降大雨,一时间,洪水暴虐,38名学生过往的周庄西河河水暴涨,学生上学的唯一通道淹没了。一直到下午六点傍晚时分,河水丝毫唯有减弱的迹象,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傻眼了。李庆彬冒着生命危险,跑四五里地,找到最浅的河段,只身背着学生过河,除几名学生由家长背送外,其他学生他全部背完,耗时近两个小时。当晚回家,李庆彬的腿脚乃至全身麻木、冰冷,害了一场大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出色的学校总是跟一个出色的校长联系在一起。调任刘庄学校任校长的短短几年间,李庆彬狠抓校建与质量,使该校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在校建方面,多方筹资10余万元,先后修建12间平房,全面硬化了学校地面,美化、绿化了校园。为节约资金,他用摩托带、车子拉,运回标语框架及文化橱窗,亲自在学校挖坑植树种草,亲自刷写标语,亲自带领教师整修校园和完善各种档案资料,2011年春期,该校顺利通过了全县“百校行”达标验收。

  时任该镇中心学校校长张小建曾到李校长家看望他时,发现院内药瓶堆积如山,屋内还有两大箱糖盐水和各种针剂。才得知李校长身患脑血栓、溃疡性结肠炎、咽喉食道炎合并症、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原来李庆彬有病从没有告诉别人,因为他担心请假耽误工作,担心自己请假治病学校无人操心。

  在2009年校建中,由于前期校建经济纠纷等原因,群众闹事,项目经理不敢承包工程,包工头不敢到校施工。李校长挺身而出,给项目经理及包工头打保证,到工地制止闹事群众,白天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晚上住在工地防群众闹事,寸步不离施工现场,李校长终因过度劳累而昏倒在建筑工地上。当人们把他送进镇卫生院一检查,是重感冒并发肺炎,需要立即住院治疗。“李校长病了!”消息不胫而走。同事、家长、学生来到了病房,不明真相的闹事群众也来到了病房,病房里摆满了学生采来的山花;家长送来的鸡蛋;同事和领导带来的水果。李校长满含泪水地说:“谢谢你们,我不要紧,过两天我就会回到学校的。”他对学生们说,要好好学习,不要耽误了学习时间;他对家长们说,要接送好孩子,注意他们的安全,按时让孩子们上学;他对同事们说,要按时上课,不能耽误学校工作,要特别注意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他对领导们说,请你们放心,学校的工作不会耽误。朴实无华语言,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想到的是他人,想到的是工作,就是没有他自己。仅住院两天,李校长的身影又出现在刘庄小学的四年级的课堂内,又出现在刘庄小学的建筑工地上,又出现在刘庄西河接送学生的路队里……。

  自2009年以来,刘庄村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该校连年被评为全镇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李校长本人也获得“五佳校长”、“县优秀少儿工作者”、“县推行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如今,校园变的越来越漂亮了,而李校长的家却没有什么变化,房舍是村子里最差的房子,被邻居称为1980年建的“古物”。但当笔者问及他在贫困山村学校工作有何感想时,他淡淡一笑,说:“在这工作,有艰难、有困苦,但更多是有快乐和满足。我把自己对教育的一腔热情倾注在这小小的山村,把我的一片爱心洒向了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情有所值,爱有所值,我无怨无悔。”

  (方城县教体局 郑军伟)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