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专牧医1979级校友祁兴磊记(图)

信阳农专牧医专业1979级校友祁兴磊,一个小小的专科生,繁育出了我国的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他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成了名副其实的“牛”专家。
祁兴磊1979年9月录入信阳农专畜牧兽医系(现动物科学系),1982年7月毕业,被分配到驻马店市泌阳县畜牧局工作。畜牧行业本是一个艰苦行业,又脏又累。在他毕业的当时,家乡的黄牛数量多,但体型小,一人能挑俩,利用这样的牛发展牛产业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就打起了杂交改良的主意。通过查阅资料,刻苦钻研,请教行业专家,精挑细选,最后挑选了我国的优良地方品种“南阳牛”为母本、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经过20多年的精心繁育,培育成了一个杂交优势品种——夏南牛。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产肉率高、遗传性能稳定等特征。2007年获得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正式认定,并被认定为我国繁育的第一个肉牛品种。
祁兴磊从事养牛事业也算是一个天意。他属“牛”,从小就喜欢放牛,他从牛乡来,又回牛乡去,与牛结下不解之缘。作为20世纪70年代一个百里挑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养牛,让家里人一时无法接受。但他觉得凭借他的所学专长,凭着他那一种象牛一样的韧劲,坚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祁兴磊27年如一日,一直奔波在养牛生产一线,默默无闻地从事着“夏南牛”的选种选育、杂交改良、繁殖推广工作。凭着他对养牛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使他作为一个小小“专科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夏南牛的培育成功,是对我国肉牛产业的一大贡献,特别是给泌阳县及周边地区农民带来了致富之源。该县现有养牛专业户发展到10多万户,规模养牛场52家,500头以上养牛场34家,累计养殖夏南牛达100多万头,年创经济效益近8亿元。
(信阳农专 王子涵 陈宏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