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骅:“第一书记的经历 让我人生充满意义”

        “感谢老铁们的支持!我为黑玉米代言……”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带货在内蒙古科右前旗展开。北京林业大学挂职干部、驻远新村第一张骅化身主播。“3个半小时的直播,近20万人围观,销售总额突破20万元。”张骅对这样的业绩感到满意,“脱贫之后,大家伙的日子更要蒸蒸日上。”     别看张骅如今跟村民们打得火热,2017年底他刚来远新村时,可是吃了不少“闭门羹”。去农民家里讲政策,村民说“拍张照就行了,我地里还有活儿要干”;给村民上党课,党员们反映“讲得很好,就是听不懂”……张骅说:“在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当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转换器。”为了尽快融入远新村,张骅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走村入户。7天时间,他挨个走访了50余户贫困户;12天后,他把全村300多户档案全部捋顺。村民们看在眼里,“这个‘博士’干活实在!”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当时,远新村以种植玉米为主,亩产纯收益才300多元。张骅仔细研究村里的种植养殖结构,咨询了多位专家,最终决定以“黑色系农产品”为切入点。“我们种植黑糯玉米、黑小米、黑豆、黑芸豆等五谷杂粮,定位一线城市的中高端消费人群。”张骅介绍,现在远新村已建成了集鲜食玉米加工、碴用玉米加工、五谷杂粮真空包装为一体的扶贫车间,种植土地收益翻番,3年累计销售300余万元,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     “博士”来后,村民们明显感觉干劲足了。通过“三务公开”化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群众矛盾;通过“村规民约我来定”引导群众参与村级治理;通过“善行义举榜”弘扬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也大有变化。“第一的经历让我人生充满意义。”张骅说。

    • 陈立群:“老得需要拄拐杖 我也会再来”

        “我们家祖祖辈辈,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2020年盛夏,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平兆村,潘吉金80多岁的奶奶紧紧握住陈立群校长的手。这一年,台江县民族中学1047名考生中有829人达本科线,上线率达到79%。而4年前,这个数字仅有10%。     2016年,年届六旬的陈立群从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岗位退休后,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讶:有的老师没有教案,上课松松垮垮;几十个学生住一间宿舍,卫生间气味刺鼻;开家长会,有的班来的家长还不如老师多……当时,学校3000多名学生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有1200多人。教育水平有限,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留在本地读高中的只有十来个。     “扶贫先扶志。最重要的是把师生的精气神提升起来。”陈立群在学校推行了10余项制度,还设立了“励志节”。每年,高三师生都要以班级为单位栽下“志向树”,寄托美好理想。     “支教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让当地百姓重视教育,他组织老师们在高考后走村串寨、一家一户“送喜报”。     支教期间,陈立群不拿一分钱工资奖金,还多次因为劳累过度到医院治疗……临别时,孩子们的眼泪打湿了陈立群的心,“陈爸爸,不要走!”“以后,即使我老得需要拄拐杖,我也会再来!孩子们放心吧!”他动情地说。如今,作为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陈立群每月仍往返台江与杭州之间,还经常前往甘肃舟曲、山西吕梁等地做调研、做报告。     “我在农村出生,明白机会的重要性。对这些孩子来说,给他们一个机会,就可能改变人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陈立群说。

    • 姚建民:“‘渗水地膜’让旱地获丰收”

        亩产1426斤,产值4278元!“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在旱情严重的去年,创造了谷子丰收的奇迹。秘诀是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姚建民的“渗水地膜”。     “在吕梁山、燕山沿线半干旱地区,农民靠天吃饭,雨水少时收成很低甚至绝收。”姚建民在调研中敏锐地发现,这些地区的小雨量降水发生频率高达72%以上。能不能将5毫米以下降水转变成有效水?姚建民带领“渗水地膜杂粮旱作高产技术”国家创新团队,奔波在吕梁山、六盘山、燕山—太行山三大贫困片区,对覆盖材料、耕作机械、农艺技术进行全方位研究。     既能让雨水下渗,又能防止水分蒸发的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发明出来了,用量小、投资小、质量好。“‘渗水地膜’让旱地获丰收,过去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最多不过500斤,这几年山阴县、神池县等地的几十万亩示范基地的谷子,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姚建民笑着说。     2015年,山西省神池县海拔1400米的红崖子贫困村建立起3000亩旱地谷子高产示范点,大旱之年亩产量超过1200斤,增产一倍以上,实现了全村脱贫。近年来,在干旱少雨、广种薄收的三大贫困片区,姚建民带领团队累计推广示范500万亩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增产粮食5亿公斤,增产幅度超过30%。     宁夏海原县王塘村,年降水量仅320毫米。2018年,姚建民被科技部聘请为“东西部合作科技支宁专家”,在王塘村建立起千亩“渗水地膜机穴播谷子”示范基地,一举创造了旱地谷子亩产1292斤的纪录,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达到600斤,与传统谷子亩产200多斤相比,成倍增长。“老百姓奔走相告,‘渗水地膜’成了‘香饽饽’,仅两年时间,宁夏就推广了近30万亩!”宁夏科技厅厅长郭秉晨说。

    •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商城幼儿园郭秋子:不想被大家照顾 她选择隐“孕”

        她是一名会计,却扛起了后勤工作的半边天;她虽然瘦弱,却将党员这面旗帜高高举起;在这个流行隐婚的时代,她却选择了隐“孕”。     她就是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商城幼儿园党员教师郭秋子。     疫情时期,居家防疫是贡献,也是最安全的自我保护方式。但作为幼儿园的财务人员,幼儿园分园的建设任务压身,同办公室人员因特殊原因需要在家隔离,郭秋子只能像一只忙碌的飞燕,时常奔走于幼儿园—教体局—财政局之间。     一天下来,她的步数经常上万,各个办公楼都留下了她穿梭的身影。     去年7月,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一个同事。     暑假期间,正是幼儿园分园采购项目结算时期,几百万元采购量,每个月100多笔账目,每一笔账目都要查验发票真伪、做到手续齐全、登录财政专户、录入固定资产系统等。     特别是月末的几天,偌大的幼儿园里安静极了,她和搭档坐在电脑前,一干就是一天。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孩子的NT检查、唐氏筛查统统忘记,后来学校同事问她:你怀孕了为什么不说呢?她腼腆地笑笑说:“不想让大家照顾!”     去年9月,由于幼儿园人事变动,决定由她担任幼儿园会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处于孕期,但她毫不犹豫地承担了下来。接受培训、向老会计请教,她利用一个学期就将会计工作干得得心应手。     她常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自己不会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在点滴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牢记党员身份,牢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忘,砥砺前行!

    • 郑州市管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崔俊峰:发扬“三牛”精神 书写教育情怀

        “老师,您好!”1998年9月,她踏上了三尺讲台,一声问候让她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人民教师。     “我志愿加入中国!”2004年7月,她加入了中国,那一刻她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党员教师。     她就是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崔俊峰。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在工作中不但要身先士卒,还要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于是,她有了一群青年教师“徒弟”,校园中那一声声“师傅”、党员生日贺卡上学校党支部的贺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都是对她的最好赞誉。     她是一名老党员,时刻牢记入党誓词“为人民服务”,在教育工作中以“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为宗旨。尤其是多年带毕业班学生,她始终把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     学生小魏因作文写不好,对学习语文丧失信心,她坚持每天面批日记,耐心讲解写作技巧。毕业后的一次偶遇,小魏的爸爸拉着孩子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因为上初中后小魏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3年的教育生涯,如果说她有期盼,那就是她的学生;17年的党龄,如果说她有动力,那就是一个老党员的党性修养。     未来日子里,她将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发扬为家长学生服务的孺子牛、创新教育改革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在三尺讲台书写一个老党员的教育情怀。

    • 郑州管城区野曹小学教师刘伟杰:扎根农村教育 用爱谱写教育之歌

        自2012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她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就是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野曹小学教师刘伟杰。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刘伟杰不忘,用知识引领,用责任担当,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教师培训,阅读许多报纸杂志和教育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前列,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在不断学习中,刘伟杰保持着对教育的热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性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她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与学生真诚相处,教会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对班里的问题学生,她从不放弃,而是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走进他们的内心。     每逢节日,她会精心给学生准备小礼物,或是一些文具,或是一些小食品,每一份礼物都会附上精美的包装和励志的文字;在期末,她还给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写信,表达对孩子的鼓励与期望。     正是这份真挚的爱,让她深受学生的喜欢,而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纪律好、班风正、成绩佳,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刘伟杰永葆党员本色,扎根农村教育,和众多农村一线教师一样,孜孜不倦,默默耕耘。教育路,永无止境,相信她将会继续不忘,用爱谱写一首首教育之歌。

    • 勿忘初心,静待花开——方城县杨楼镇在地张小学优秀班主任韦雪雍

        2021年1月29日经过学校的综合评比和民主评议,韦雪雍被评为方城校杨楼镇在地张小学优秀班主任教师。自二零一八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过英语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二零一八年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曾多次获事迹“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她的自律信条。在从事教育工作的3年中,她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她事业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特别注意育人环节,经常利用主题班会、团会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她精心设计了不同主题的主题班会。“学习并快乐着”,让学生以一种积极却又轻松、刻苦但不痛苦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在考试中进步”,让学生懂得考试的最大意义在于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能力上的不足,历练良好的心态;而分数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得到进步,而绝非打倒自己,一蹶不振。通过召开《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尽力为父母做一点事,家长们高兴地说:“孩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打动人心的主题班会,是最好的心理课,是人生成长的最好舞台。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育人活动,班级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     她也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例如她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迟到,她自己就从不迟到,而且每天第一个到校。担任班主任工作来除了外出学习,没有落过学生一节课。她要求学生不乱丢果皮纸屑,她只要见到纸屑、垃圾就随手捡起,并带领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值日生每日一换,但她自己却是永远的值日生,用她自己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她尊重每一位学生,从不挖苦讽刺他们,请学生承担任务时,也采用询问、商量的口吻进行;教育学生要搞好团结,她会首先和学生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换各自喜欢的图书,交流喜的电视节目等。     回顾过去,为培养学生,为教育教学工作,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得更好,也将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通讯员 樊如意 供稿)

    • 郑州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 陈亮:立德树人作表率

        “一个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党员教师,要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为立德树人铸魂补钙,争做教师队伍中的先锋表率。”     ——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 陈亮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长江东路小学“扫帚实验”正在上演:下课时间,教学楼走廊有一把倒地的扫帚,来来往往的学生众多,但不少人选择跨过这把“挡路”的扫帚,谁会主动扶起扫帚?几分钟后,一个路过的学生伸出“文明之手”,把扫帚拿起放在角落……学校提前放置的摄像设备,将这一幕记录下来,并制作成“文明教育”小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清洁卫生、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     作为视频的创意者和制作者,该校教导处副主任陈亮在教育工作中“妙招”频出,“扫帚实验”“一张纸的故事”等一个个别出心裁的趣味实验小视频纷纷出炉,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规范个人行为,让争做文明有礼、朝气蓬勃、勤俭节约好少年的文明之风满溢校园,进一步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为充实孩子们的居家生活,我还制作了抗疫小知识、居家运动、居家健康等多个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线下学习之余,放松身心,收获更多乐趣。”自2003年从教以来,陈亮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即使走下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幕后”教育工作者,依然不忘教育,在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协助学科教师做好各项育人工作,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向好发展,让胸前党徽更加闪亮。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陈亮还主动创新思政课形式,让思政课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开展日常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开设了‘沉浸式’思政小课堂,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剧本,让学生扮演红色故事中的各个人物,深入理解红色历史,对英雄人物的认识也更加具体。”在学校的支持下,他还携手广大教师推动思政教育走出校园,整理二七区红色景点名单,鼓励学生前去打卡,走进红色景点学习。同时,还组织教师成立“红色二七讲师团”,去景点实地拍摄、讲解,让学生通过镜头了解红色历史,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为持续提升党性修养,陈亮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学习,端正终身学习态度,扛稳育人责任,为学校发展、为学生成长贡献力量,践行着党员担当。陈亮表示,结合自身工作任务,今后将继续深入师生之中,根据师生需求,开展更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大家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 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 王莹:以爱育人践初心

        “在教育教学中,党员教师要冲在前,重视实践,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坚持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勇挑重担,创新开拓,在三尺讲台书写党员本色。”     ——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 王莹     使命,是责任,也是情怀与担当。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王莹,1998年正式踏上三尺讲台,在教育教学中锤炼党性修养、凝聚奋进力量、践行教师担当。     “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作为党员教师、班主任,王莹深知幼儿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面对孩子们,她倾注爱心和汗水,用心呵护孩子们成长。在陪伴孩子们的过程中,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孩子们,并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变化,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们勇敢表达、自信展示、团结友爱。     带着对幼儿教育工作热爱和坚守,王莹默默付出、诲人不倦,不断积累幼儿教育经验,总结更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用高效又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在玩乐中汲取知识、培养习惯。在她所带的中班,时常是一片欢声笑语,大家在她精心设置的小游戏或者故事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感知,积极找寻答案。“新颖有趣的游戏方式,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我时常利用小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式多样的游戏课程,在孩子心中种下文明种子,让孩子们学会谦让、互助和分享,进一步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党员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急先锋,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王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党员先进性,践行教育人的使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表达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没有自信。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老师要因人施教。”班上每个孩子的行为、变化,王莹总能“了如指掌”,并及时鼓励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会关注每个孩子,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会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大胆表达。同时,注重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力量,为孩子构建更为温馨的成长环境。”     回望二十三年教育生涯,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爱与幸福,让人感到温暖。“一路走来,收获了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和一份份真挚感情,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王莹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帮助孩子们走好人生第一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