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守望者——记方城县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张保军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赵景浩
2019-12-09 15:34:17 |
  
 
  张保军,男,1962年8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教育学会优秀学术委员,南阳市名校长,南阳市骨干教师。
 
  张保军同志198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教于杨楼镇在地张小学、杨楼镇第一初中,1992年9月任杨楼镇第四初级中学校长,1998年9月至今任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40年的教育教学中,他本可以有许多更好的选择,但是对教育的热爱,却让他选择了坚守初心,做一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一、教书育人 守望学生成才
 
  “为祖国建设育栋梁,为家庭幸福教孝贤。”是张保军同志的教育初心。从教40年来,无论做老师还是当校长,他都始终没有离开学生,没有离开讲台,他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每一个学生“从小学雷锋,长大当标兵。” 40年来,他因材施教,创立了“10+5+(2+1)”的学生评价模式,用“一状多星”的形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帮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40年来,他不仅直接或间接培养了数百人的优秀人才,而且资助帮扶了很多特困学生。
 
  在方城县检察院工作的时某某三兄妹上中学时都是张校长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兄妹又多,上学期间非常艰苦,张校长每个学期都给与资助。时某某兄妹每当提起都激动的说:“他是我们的好老师,更是我们的亲人”。2011年冬天,张校长看到武某某同学没穿棉衣,一问才知道,他母亲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失联多年,父亲年迈且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张校长了解情况后,马上买来棉袄,悄悄地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穿上,并鼓励他要像学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一样好好学习,立志成才。
 
  二、引领团队 守望老师成长
 
  “双主体育人,全方位发展。”是张校长的办学理念。他主张“教师成长靠学生,学校发展在教师,学校应该是师生共成长的摇篮!”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树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激师情”的管理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他不仅在校内开展“学、观、磨、展”的师德师能培训,还经常牺牲节假日,带领年轻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激励他们快速成长。他常说“学校某些硬件可以缓一缓,但是老师的成长耽误不得!”因此,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师德标兵、教坛名星。其中“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郭春鹏又被评为首届“河南最美教师”、“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河南省教师教育培训专家”;李丰勤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名师”、“南阳市师德先进个人”、“南阳市巾帼建功标兵”、“方城县第四届道德模范”;马改新、李丰勤、蔡永池被方城县教体局授予“第二届课改标兵”;陈胜玲被评为“先进妇女工作者”。
 
  张校长不仅是一位有思想、有思路的好领导,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哥。他秉性刚硬,虽然外表严峻,但心底善良,为人实在。郭春鹏老师因公致残二十几年来,他像亲哥哥一样帮助、鼓励春鹏度过最难熬的岁月。2013年春期刘某某老师不幸身患心脏病去郑州做手术,张校长与爱人倾囊相助,帮刘老师度过难关。陈某某老师老伴因病去世,儿子结婚难以应付,张校长就放弃休息,前前后后安排部署,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儿子的婚事……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三、以校为家 守望学校发展
 
  “一生教育情,半部建校史。”是张校长的真实的写照。从1990年走向管理岗位,他就报着以校为家的想法,从无到有,建成了两所学校。
 
  首先,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杨楼镇急需在东部山区建设一座初中——原杨楼镇第四初级中学。可是,由于校址地处山区荒岗,交通不便,再加上周边治安环境杂乱,所以校长人选就成了最大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张保军同志挺身而出,带着妻子和不满一岁的儿子来到那里,一干就是八年。寒来暑往,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妻儿吃干粮住窝棚,外面大雨棚里小雨,隆冬雪天被褥上都是一层薄薄的积雪。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为了征地,他多方协调,排除万难;资金短缺,他发动学生及家长义务建校……最终建成了院墙大门齐全,院内道路硬化,功能设施齐全,教学质量突出的标准化学校。
 
  1998年,张校长回到杨楼小学(原来杨楼东西村的村小)。由于当时的校园狭小,校舍老化,已经不能满足街区发展带来的生源需求。张校长高瞻远瞩,积极谋划,改造提升。就在新建教学楼和标准化操场初见规模,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刚刚授牌之时,治淮重点工程——燕山水库于2006年开工修建。虽然当时的老校区没有被列入水库淹没区,不属搬迁对象;但是随着群众的拆迁和水位的上涨,学生的求学里程和潜在的安全隐患都大大增加。
 
  面对现状,张校长再一次担起了一位校长和教育者的责任。为了方便学生就读,为了学校长远的发展,他上书领导、沟通群众,几番周折、几番努力,终于征得拆迁资格和少许的补偿。就这样,年近半百他又开始了协调群众、确定校址、招标施工、规划建设的奔波忙碌。刚开始确定校址时,群众不理解,前面拉线后面拔杆,张校长只好白天在校指导工作,晚上找干群协商。为此,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袜、挂烂了多少件衣裤、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说尽了多少好话……这其中的滋味常人无法理解,只有经历者才明白它的酸甜苦辣。
 
  但是,张校长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通过他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终于建成了这样一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学校。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学会授予“教育教研先进单位”,被南阳市教育局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南阳理工学院授予 “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被南阳市教育局授予“课改推进试点学校”和“先进少先队集体”,被方城县文明办授予“文明单位”,被共青团方城县委授予“五好团支部”,被方城县妇联授予“先进基层妇女组织”,还连续八次方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
 
  现如今,当群众对他的眼光和功德交口称赞时,当领导给予他肯定和表彰时,他没有骄傲和停滞不前,还是以校为家,经常学校转一转、看一看,思考着学校的内涵,实践着“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的家园、学园、乐园”的宏伟蓝图!
 
  四、示儿从教 守望精神传承
 
  “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张校长的教育情怀不仅体现在学校,更渗透到家庭。他和爱人虽然把青春奉献给了乡村教育,用一生尝尽了教师的清贫;但是,当他唯一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依然被他带上了教育岗位,并培养成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
 
  在他看来教育是伟大的事业,教师是有生命的职业。虽然自己注定平凡,但是他愿意在乡村教育战线上默默地守望。守望学校发展、守望人才辈出、守望老师成长、守望万家幸福……
 
  (通讯员 郭春鹏 供稿)

责任编辑:曹雪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