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教师邢艳红22年如一日谱写山乡教育新篇章!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李伟恒
2019-09-12 09:06:19 |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孩子上学的艰辛,更明白农村教师肩上责任的重大,所以,选择农村教师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9月12日,在汝州市陵头镇第一初级中学见到该校教师邢艳红时,她告诉记者,从1997年原汝州师范毕业,她一直扎根在陵头镇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陵头镇的教育事业上整整工作了22个春秋。
 
  1978年,邢艳红出生在一个陵头镇西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幼年艰苦的求学经历在她心里记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在年幼时,她总是倍加努力地读书学习。1997年,当她终于拿到了中师毕业证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时,同班好多一样的毕业生都托关系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不愿意回到农村,可她认为如果老师都想往城里去,乡下的孩子怎么办?
 
  当大多数同学都为托关系、找人的事情发愁时,邢艳红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咱农村太缺少教师,她要留在农村,为乡村孩子们的成才做出点贡献。
 
  就这样,邢艳红被分配到陵头镇第一初级中学去任教。当时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教师们住的是低矮狭小、土木结构的办公室。“刚来的时候,两名女教师分一间办公室,吃住都在里面。屋里阴暗潮湿,晴天阳光透过瓦砾的缝隙照在屋里,阴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春夏季节屋子的墙根处竟能长出桐树芽;冬季雪花飘进屋里加之寒风从墙壁上的裂缝刮进屋里,住室真是如冷窖一般。”邢艳红一遍回忆,一遍描述当时的生活场景。她激动地说,最可恶的是,一到晚上老鼠乱窜,到处是窸窣之声,她和同室的女教师吓得蒙着头,不敢露面。有时遇到雨雾雪天,往返学校没有客车,她只能步行。有一次,她着急往学校赶,可当时路面结冰,光滑难以行走。既不能大步走,又不能慢步行。从家里走到学校,路程不足五里,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
 
  “摔跤倒不怕,跌倒了爬起来,笑在最后才是幸福。”邢艳红时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放弃学习,走出农村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
 
  2010年秋季刚开学时,邢艳红班上有一名留守儿童叫杨少鹏,在他年幼时,父母就一直外出打工,年迈的祖父母又无力管教,导致杨少鹏性格叛逆,经常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更是直线下降,他还常常请假、旷课,借钱偷钱玩游戏,甚至有一次他走进网吧两天都没回家。
 
  “邢老师,您管管少鹏,他父母不在身边,俺对他娇生惯养才使他劣性难改,你可得救救俺家少鹏。”当杨少鹏的祖父找到刚接班主任的邢艳红时,她才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邢艳红就找到杨少鹏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对他也是格外照顾。后来通过一件小事,完全改变了杨少鹏。
 
  2010年冬天,邢艳红发现杨少鹏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穿着单薄的衣服,手指被冻得红肿,她利用闲暇时间给杨少鹏买了手套和围巾,又给他买了冻疮膏。就是这件平常的小事,触动了杨少鹏的内心,从此以后,他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改变了以前爱上网的坏毛病,学习成绩也是一直飙升,最终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
 
  在工作中,不让每一位家境贫寒的学子失学,也是邢艳红十分关注的问题。2008年,在她任8年级班主任时,她班上有一名学生叫申利娜,申利娜家中姊妹三个,她又是家中的老大,同时她还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由于家庭原因,曾有过辍学的念头。
 
  邢艳红在了解到申利娜的思想情况后,一方面给她和她的家人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申利娜特别的关心照顾。
 
  “当时,我们老师都是在学校自己做饭吃,学生们则是在学校餐厅吃饭,可当我看到申利娜经常从家中带一些干粮入校,在校生活期间又经常以吃咸菜、喝开水来充饥。”邢艳红说,从那以后,她经常在自己做饭的时候多添一碗水,做出饭后会叫申利娜来一起吃饭,同时在平时穿衣上,她也会把自己平时不穿的衣服送给她穿,以此想通过自己力所能及来帮助申利娜。
 
  邢艳红说,通过一段时期的帮助,她发现自己对申利娜的帮助只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能解决申利娜长期求学问题,然后,她又通过某平台,联系到了平顶山爱心人士的一对一帮助,从初中8年级开始,一直资助到高中毕业。
 
  如今,申利娜已经在广州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了,每当提起这件事,邢艳红心里总会泛出一种莫名的安慰。
 
  参加工作的几年来,邢艳红一直从事9年级语文教学,同时还负责学校的后勤和办公室工作,平时学校的杂事多、工作繁重,但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没有丝毫耽搁。连年来,她所教的课程,时常处于全镇同班级、同学科的前列,获得殊荣也是数不胜数。她连续多年被评为汝州市优秀班主任、汝州市文明教师、汝州市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面对每天的劳碌奔波,邢艳红说:“每天辛勤在农村工作一辈子的教师还有很多,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扎根农村,我无怨无悔!”
 
  (通讯员 李伟恒 供稿)

责任编辑:曹雪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