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扎根乡村 为基层教育奉献自我
[ 东方今报]
作者:
2019-09-11 10:07:57
|
息县东岳镇中心校的教师黄艳,近日入选“2019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是全省20名入选人之一。
34岁的她,时常为了别人的孩子而顾不上自己的两个孩子。丈夫却说“我会一直支持你”!
加强自身学习 毅然回乡任教
毕业于原信阳师范学校的黄艳,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决定去河南大学进修。
2010年,在获得河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后,不同于同学们对大城市的向往、不在乎乡亲邻里的评议,黄艳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息县东岳中心校任教。
刚上班,面对破旧的教学楼和匮乏的师资力量,黄艳没有任何抱怨,因为她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睛。
“我爸一直教育我,要把最好的教育带给最基层、最需要走出去看世界的人。”黄艳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从事一线教学41年。黄艳说,从小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愿望就是长大了当一名教师。
创新教学方式 “拜师”互助有成效
这学期,黄艳带的是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课。对于几乎零基础的三年级学生和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黄艳可谓是费尽心思。
“首先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吧。喜欢老师,才会喜欢听课。”黄艳说,三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需要随时组织课堂纪律,抓住他们对课堂的吸引力,多运用游戏、比赛教学,多提醒他们。五年级的学生相对就可以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传授,接受能力也强一些。
特别是留守儿童,回到家里没人教。黄艳便在所在班级尝试“培优补差”教学法,让成绩差的学生拜成绩好的学生为师傅。这样很有仪式感,一个愿意教,另一个也愿意学,使得全班整体英语成绩很快有了明显进步。
杨晓龙同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刚入班时,第一单元英语只考了20分,对学习比较排斥。“后来黄老师不断鼓励我,第一名黄晶同学又结对教我,尽管期末才考69分,但我有信心学了。”杨晓龙腼腆地说道。
始终不忘初心 荣誉接踵而至
黄艳不仅关注班里孩子们的成长,从2015年4月起,她就加入了“息县教育系统爱心志愿义工团”。虽然工资微薄,但每次志愿活动她都会向贫困儿童捐款。
2015年5月,黄艳通过联系爱心人士,为东岳镇中心校贫困留守儿童捐衣物、书籍、书包等共计万余元,使全镇78位贫困留守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县的义工组织,积极申请帮助,为辖区的6位孤儿申请到了相关企业人士的一对一帮助。
伴随着用心付出,“息县美丽教师”“息县优秀教师”“息县骨干教师”“县级优质课一等奖”“信阳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多项荣誉接踵而至。
谈及此次入选之事,黄艳显得十分淡定,只是说,会把握好培训学习的机会,守好初心,继续为镇里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悉,“乡村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是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为期5年的活动,今年是第二年。计划明确提出,每年在全国遴选3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分批纳入名师工作室进行培养或采取其他培训方式开展能力建设。
无暇顾及家庭 丈夫鼎力支持
面对荣誉,黄艳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歉意。
2015年,刚生产一个月的她,得知郭围孜和肖庄村小英语教师不稳定,主动要求去村小支教;上幼儿园的儿子因为自己忙忘了时间,常被老师送到学校门岗;小女儿还没有断奶,因为需要加班,时常由丈夫抱着孩子到办公室喂完奶后再抱回……“苦了孩子又累了家人。”忆及此,黄艳不禁眼含泪水。
丈夫徐鑫无数次劝过她多休息多注意身体,更理解她对孩子们那份爱!“我会一直支持你!”徐鑫坚定地说。
九年转瞬间,黄艳已记不清帮多少“锈锁”开了“心窍”,让“顽石”化为“金玉”,但她始终记得并要坚定走下去的是扎根乡村、奉献乡村,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我的不变之路!
责任编辑:贺莹莹
浏览次数:次